《史載之方》~ 卷下 (4)
卷下 (4)
1. 為醫總論
哀哉,色欲無厭,喪身之本,世人多以迷心,恣其所欲,反餐毒熱之藥,以希苟活,其丹元髓海,雖已空虛,而臟腑骨槽,虛熱轉盛,此病之所生,不能無有餘不足之相礙也,若今人之患大腸秘澀,忽五六日,忽十日,出後不通,小腸虛憊,日夜五六十次,每次小便,仍有一盞半盞已來,其清如水,忽時黃色,臨小便時,其痛難忍,甚則心神煩躁,此肝心脾肺四臟之毒熱有餘,而腎與小腸主氣不足也。
脾肺心積熱,則腸乾澀,腎與小腸虛憊,則水道滑,肝心積熱,則其血沸溢甚則血黯黑,熱毒之氣,如煙如霧,鎮在中焦,因其小腸虛憊,水道乘虛,只行於小腸此所以小便雖清,其痛難忍,其病有似於淋,而非淋疾,天下物理,有似是而非者,正謂此也,醫者治之,投暖藥以固小腸,而則滋其肝心熱毒之氣,而痛愈加,下涼藥通大府,則藥隨水道,只行於小腸,而病愈盛,冷熱之藥,俱難以進,此有餘不足之相礙也,治之之法,當以通氣藥為湯,洗其穀道,先引其五臟之氣,歸入於胃,使其湯水稍隨氣而下入於胃,第二度,使水漸取得一兩個下氣,相次如藥取得些小干糞,氣歸大腸,所餘湯水,亦隨氣行,歸入大腸,則未吃小腸氣藥,而小便自止也,漸次使藥通其肝心,熱毒之氣使出後,稍通便下藥,取其熱毒,所取下物,如半腐爛者,淤血之類,如此,然後得其病根之消減也。
所下之藥,具在方中,此謂治其不足有餘之相礙也,籲,醫術如林,余之所得,芽孽而已,醫道如海,余之所得,涓滴而已,因其所得,雖無寸長,稽其用心,實非古人之形於筆舌者,今略舉數條,論之於前,以明醫道之大略而已。
白話文:
為醫總論
唉!色欲無度,損害身體根本,世人多因迷惑貪慾,放縱情欲,反而服用助火生熱的藥物,企圖苟且偷生。結果丹田元氣、髓海精華都已虛空,而臟腑骨骼卻虛熱加劇,這就是疾病產生的原因,是「有餘」與「不足」相互阻礙的結果。
例如,今人患有大腸便秘,有時五六天,有時十天才排便一次,排便後又不通暢;小腸卻虛弱不堪,日夜要上廁所五六十次,每次小便,都有一盞到一盞半的尿液,尿液有時清澈如水,有時又呈黃色,小便時疼痛難忍,嚴重時還會心神煩躁不安。這是因為肝、心、脾、肺四臟的熱毒過盛(有餘),而腎和小腸的元氣卻不足。
脾、肺、心積聚熱毒,則大腸乾燥便秘;腎和小腸虛弱,則水道失調,小便頻繁;肝、心積聚熱毒,則血氣沸騰,甚至血液暗黑;熱毒之氣如同煙霧瀰漫,停滯在中焦(腹部)。由於小腸虛弱,水道乘虛而入,只在小腸運行,所以小便雖多而清澈,卻疼痛難忍。這種病症類似淋症,卻又不是真正的淋症。世間萬物,常有表面相似,實則不同的情況,這正是此例。醫生治療時,若使用溫熱的藥物來固護小腸,反而會加重肝心熱毒,疼痛更甚;若使用寒涼的藥物通利大腸,藥物又會隨水道只在小腸運行,病情更加嚴重。寒涼溫熱的藥物,都難以奏效,這就是「有餘不足」相互阻礙的結果。
治療方法,應當用通氣的藥物煎湯,清洗肛門,先引導五臟之氣歸入胃部,使湯水隨著氣機下降進入胃部;第二次,讓水分逐漸引導排氣一兩次,接著排出少量乾燥的糞便,氣機歸於大腸,剩下的湯水也隨著氣機運行進入大腸,這樣,即使還沒服用治療小腸的藥物,小便就能自行停止。然後,逐步使用藥物疏通肝心熱毒,使之排出體外,再使用通便的藥物,將熱毒排出,排出的物質,像是半腐爛的、瘀血之類的東西,這樣才能減輕病根。
具體使用的藥物,詳見處方。這就是治療「有餘不足」相互阻礙的方法。唉!醫術如同森林,我的所學,不過是些幼苗而已;醫道如同大海,我的所學,只是微不足道的一滴水而已。我的所得雖微不足道,但用心之處,卻非古人筆舌所能盡述。現在略舉幾例,闡述於前,以說明醫道的大概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