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史載之方》~ 卷下 (3)
卷下 (3)
1. 為醫總論
天地無全功,聖人無全能,雖黃帝、岐伯之論,尚有不治之病,則今有非常之候,不得其詳,未明其實,闕而勿治,醫者不為之辱也,苟其病之熾盛,人之危篤,醫者既明其理,又識其詳,當此之時,不可有分毫之怯,急以毒藥驗針,回其生於萬死之地,舉必萬全,然非至神,無能與此,愚者行之,無異於操刀殺人也,如此所為,闕於不精,勇於必驗者矣,此皆持之有術,治之有統,不可相逾於規矩權衡者也,至於病之有非五行之所傳化,若寒壅之相交,陰陽之相伏,忽似熱而反寒,忽似寒而反熱,忽兩寒兩熱之相攻,忽有餘不足之相礙,千變萬化而生人之大病苦,今若肺藏本有實熱。
反因臨大風,冒大雨,極感於寒邪之氣,寒邪之氣客於肺經,寒熱相交發而成嗽,醫者治之,投以涼藥,順其肺氣,則助其寒邪之勢,而嗽愈增,投以暖藥,則激其本藏之熱,而加喘急,寒溫之藥,俱難以進,則修方使藥之輕重,當見於此,或有以羌活。
黃橘皮,麻黃(去根),紫菀,杏仁(去雙仁皮尖),細辛,獨活,防風,桔梗
上為末,每服二錢,沸湯點,(空心服,)不過數服而嗽止,此輕□□解其寒邪,空心賺其寒邪之氣流出於胃也。此所謂治其寒熱相交者矣,忽有人之臟腑根本實熱,卻因履天暑,冒大熱,驟入涼處,頓飲涼水,寒氣勝,畏其熱氣,陰陽相伏,陰氣固而不散,陽氣伏而不動,其病結為一塊,伏在胸中,此病名為伏暑者也。
其候忽寒,心中煩躁,狀似傷寒,而脈不甚數,醫者治之,妄投轉藥,雖六腑之精華,悉皆蕩盡,而心前之結塊,愈增堅固,此無他,所下之藥助其寒邪之勢,陰氣轉堅而不散也,治之之法。
芎藭,細辛,藿香,黃橘皮木香(各一分)
上為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,煎至七分為湯,空心服之,先解其寒邪之氣,不移時而心前之結塊頓然消散,然後復審其脈氣,察其暑毒之輕重,必投藥以解之,則亦何患乎藥之不驗者哉。
如此所謂治其陰陽之相伏者矣,夫病有似熱而反寒者,若今有產後之病,五臟積冷,陰氣偏勝,乳汁倍多,無故流出,口舌常干,非時發渴,頭旋目暈,飲食減少,腸胃虛空,身體羸瘦,每思登後,忽又不通,淺學治之,不過曰口舌常干,非時發渴,上焦之有熱也,頭旋目暈,血熱而生風也,每思登後又忽不通者,大腸之秘澀也,是不知乳汁倍多,無故流出,則口乾而發熱,從可知矣,體氣虛弱,頭旋目暈,腸胃空虛,而傳送之氣不足,則每思登後,又忽不通,從可知矣,一旦誤以為熱,而投之冷藥豈不傾人性命於頃刻哉,病有似寒而反熱者,若今壯歲之男子,志在淫邪,恣貪補藥,以昏求色欲,熱藥所攻,榮衛結澀,上氣有餘,下氣不足,上下之氣不相交際,腳膝痿弱,行步無力,兩足多冷,或時增寒,肌體黑瘦,飲食減少,才吃鹹味,即便噁心,醫者治之不過曰,此五臟六腑之虛弱也,投以暖藥,譬猶抱薪救火,與甚亡益也,才以清涼之藥,解利肺經,散其毒熱上攻之氣,榮衛一通,則其陰陽之氣、仍相交際,手足自暖,腳膝損輕,而平復如故矣,此所謂似寒而反熱也,夫歲陽太過,天地不無旱乾之災,歲陰太過,天地不無水潦之患,以虛生寒,以實生熱,則人之臟腑、不能無兩寒兩熱之相攻也,若今傷寒所謂陽毒之類,皆兩寒兩熱之相攻者矣。
白話文:
為醫總論
天地沒有完全成功的道理,聖人也沒有全知全能的能力。即使是黃帝、岐伯的醫論,也還有治不好的疾病。現在有些非常罕見的病症,我們無法完全了解其病因和實情,不明確的情況下就不要治療,醫生這樣做並非恥辱。但是,如果病情嚴重,病人危在旦夕,醫生已經明瞭病情,又掌握了詳細的情況,那麼在此時,不能有一絲一毫的膽怯,必須立即使用強力藥物和針灸,把病人從死亡線上拉回來。這樣的治療需要做到萬無一失,然而,非到神醫的境界,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。愚笨的人去這樣做,無異於拿着刀殺人。因此,做任何醫療行為,都必須精益求精,不能盲目求驗證。所有這些都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和規律,不可逾越規矩和衡量標準。
至於有些疾病,並非五行生克傳化的結果,例如寒邪和熱邪互相交結,陰陽互相制約,有時看似發熱,實際上卻是寒症;有時看似寒冷,實際上卻是熱症;有時寒熱兩種邪氣互相攻伐;有時是陰陽虛實互相阻礙。病症千變萬化,給人帶來極大的痛苦。例如,肺部本來就有實熱,卻因為遭遇大風大雨,感受了嚴重的寒邪,寒邪入侵肺經,寒熱交雜而引起咳嗽。醫生治療時,如果使用涼藥,順應肺氣,反而會助長寒邪,使咳嗽加重;如果使用溫熱藥物,又會加重肺部的實熱,導致呼吸更加急促。寒熱兩種藥物都難以使用,這就需要醫生根據病情輕重調整藥物的劑量。例如,可以用羌活、橘皮、麻黃(去根)、紫菀、杏仁(去雙仁皮尖)、細辛、獨活、防風、桔梗等藥材,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沸水沖服(空腹服用),一般服用幾次就能止咳。這是通過溫和的方式解除寒邪,空腹服用讓寒邪之氣從胃部排出。這就是治療寒熱交雜的例子。
又例如,有人臟腑本身有實熱,卻因為酷暑天氣,冒着大熱,突然進入陰涼處,又大量飲用冷水,寒邪佔據上風,畏懼熱氣,陰陽互相制約,陰氣凝滯不散,陽氣鬱積不動,病情在胸中結成一塊,這種病叫做伏暑。其症狀是忽冷忽熱,心中煩躁,症狀類似傷寒,但脈搏跳動並不很快。如果醫生胡亂投藥,即使耗盡了六腑的精華,胸前結塊反而會更加堅固。這是因為所服用的藥物助長了寒邪,陰氣更加凝滯不散。治療方法是使用芎藭、細辛、藿香、橘皮、木香等藥材,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加水煎煮至七分,空腹服用。先解除寒邪,很快胸前結塊就會消散,然後再根據脈象觀察暑毒的輕重,再服用藥物來解毒,這樣藥物就能起效。這就是治療陰陽互相制約的例子。
有些疾病看似熱症卻是寒症,例如產後疾病,五臟積寒,陰氣偏盛,乳汁過多,無故流出,口乾舌燥,經常口渴,頭暈目眩,食慾減退,腸胃空虛,身體消瘦,時而想排便,卻又排不出。淺學的醫生只會說口乾舌燥、經常口渴是上焦有熱,頭暈目眩是血熱生風,時而想排便卻又排不出是大腸秘結。他們不知道,乳汁過多無故流出,就會導致口乾發熱,身體虛弱,頭暈目眩,腸胃空虛,氣血運行不足,就會導致便秘。如果誤以為是熱症而服用涼藥,豈不是會立刻危及生命?有些疾病看似寒症卻是熱症,例如壯年男子沉迷於性事,濫用壯陽藥物,以損傷身體來追求性慾,熱藥攻伐,榮衛氣血阻塞,上氣有餘,下氣不足,上下之氣不能互相流通,腳膝痿弱,行走無力,雙腳冰冷,有時加重,身體消瘦,食慾減退,一吃鹹味食物就噁心。醫生只會說這是五臟六腑虛弱,服用溫熱藥物,就像抱薪救火,沒有任何益處。應該使用清涼的藥物,疏通肺經,散去毒熱上攻之氣,榮衛氣血一通,陰陽之氣就能互相流通,手腳就會溫暖,腳膝疼痛減輕,就能恢復如常。這就是看似寒症卻是熱症的例子。
如果陽氣過盛,就會導致旱災;陰氣過盛,就會導致水災。人體臟腑也一樣,陰陽失衡就會導致寒熱交攻。例如傷寒中的陽毒,就是寒熱交攻的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