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史載之方》~ 卷下 (5)
卷下 (5)
1. 治痢諸方
治脾胃虛冷,停水滯氣,凝而成涕,所下之痢,渾是白涕,宜吃此方,初得痢時,並無壯熱頭痛,方可吃此藥。
舶上硫黃一兩,細研如塵。
白話文:
治療脾臟和胃虛寒,水濕停留,氣機阻滯,凝結成痰,排泄的痢疾全是白色的痰狀物,應該服用這個處方。在剛開始得到痢疾的時候,如果沒有高燒和頭痛的症狀,可以服用這藥。
船上的硫磺一兩,要研磨得非常細,像灰塵一樣。
上以白麵一分,鍋內炒令熟,放冷,於乳缽內,與舶上硫黃末同研令勻,滴熟湯,丸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以止為度,空心,溫米湯下,若初得痢時,即不可吃此藥。
白話文:
取白麵粉一份,放入鍋中炒至熟,放涼後,倒入乳缽中,與進口硫磺粉末一起研磨均勻,滴入煮熟的湯汁,將藥粉揉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,每次服用 50 丸,直到腹瀉停止為止,空腹時用溫熱的米湯送服。但如果腹瀉剛開始時,則不可服用此藥。
治脾胃氣冷,相刑于腎,土水相攻,寒濕交爭,所下之痢,全是清涎,有如雞卵清之類,宜吃此方,將舶上丸相間服。
白話文:
針對因脾胃虛寒、與腎臟相互影響,導致土水相沖激,寒濕交雜引發的腹瀉,排出的全是清澈的涎水,像雞蛋清一樣。治療這種腹瀉,應該服用此方藥物,並與舶上丸交替服用。
石斛(去根),白朮,吳茱萸,續斷草豆蔻(去皮),芎,乾薑,蓯蓉(一分)防風(各一分),訶黎勒(逐個麵裹,火炮熱,去核只使皮,秤半兩),牡蠣(一分,火煨通赤)
白話文:
石斛(去除根部),白朮,吳茱萸,續斷草豆蔻(去除外皮),川芎,乾薑,蓯蓉(1份)防風(各1份),訶黎勒(逐個用麵粉包裹,用火炮製,去除果核只使用果皮,秤取半兩),牡蠣(1份,用火烘烤至通紅)
以上細搗羅為末,煉蜜丸如梧子大,早朝空心,溫米湯下五十丸,空心服。有壯熱不請吃,治三焦壅熱,其血流散,乘脾之虛,滲入大腸,而所下之痢,盡皆赤色,別無白痢相雜,並不壯熱,亦無心腹疼痛,診其脈上都洪大,脾脈外鼓而沉大,宜服此方,候上焦氣清,赤痢消減,忽變成白,忽赤痢減後,卻聞得小腹迸脹,即便修合後方吃取平安。
白話文:
將以上藥物搗碎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在清晨空腹時,用溫熱的米湯送服五十丸藥丸,空腹服用。如果有壯熱不退的情況,可服此方治療三焦壅熱、血流散漫,乘脾臟虛弱,滲入大腸,而導致的痢疾,其痢疾之大便盡皆赤色,沒有白色痢疾相雜,也沒有壯熱、心腹疼痛的症狀。診斷其脈象,上脈都洪大,脾脈外鼓而沉大,宜服此方。待上焦之氣清涼,赤痢消退後,如果突然轉變為白色,或赤痢減少後,卻感覺小腹脹滿,應立即修合後方,服用以確保平安。
麻黃(去根),防風,麥門冬(去心),獨活木香,牡丹皮(去心),前胡(去毛),荊芥穗(各一分),蒲黃(四銖)
白話文:
麻黃 (去除根部),防風,麥門冬 (去除根部),獨活木香,牡丹皮 (去除根部),前胡 (去除毛),荊芥穗 (各取一份量),蒲黃 (取四銖)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食後,熟湯調下,去滓服,候赤稍減,忽變成白,忽聞小腹膨脹,即修合後方吃也,治赤痢吃前方了,忽變成白,忽已校可,忽聞小腹膨脹,宜吃此方。
白話文:
上面磨成細末,每次服二錢,飯後,用熱湯調和喝下去,將藥渣濾掉,等到紅色稍微減少,突然變成白色,突然感覺小腹脹滿,就調合下方服用,治赤痢服用上方後,突然變成白色,突然已經可以對照校正了,突然感覺小腹脹滿,應該吃這個下方。
防風,甘草(炙,各一分),芎,(半兩),木香(三銖),訶黎勒(麵裹,火炮熟,去核,只使皮,半兩)
白話文:
防風、甘草(烤過,各一分),芎藭(半兩),木香(三銖),訶黎勒(麵粉包裹,火烤熟,去核,只使用外皮,半兩)
上為細末,每服一錢半,水一盞,煎取九分,空心和滓吃。
治水穀痢,所下痢並無赤色,只下黃涕,忽時下白沫,飲食減少,肌體黃瘦,宜服此方。
白話文:
上方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一錢半,用水一碗,煎至剩九分,空腹連同藥渣一起服用。
治療水穀痢,排出的痢疾皆無紅色,只有黃色黏液,偶爾排出白色泡沫,飲食量減少,身體消瘦且膚色發黃,應服用此方。
訶子(麵裹,火炮熟,去核,只使皮,一兩),黃橘皮,白朮,芎,(各半兩),甘草(四錢),肉豆蔻(一個),舶上硫黃(一兩,細研)
白話文:
訶子(裹上麵粉,用火烤熟,去核,只用果皮,一兩),黃橘皮,白朮,川芎(各半兩),甘草(四錢),肉豆蔻(一個),進口硫黃(一兩,研磨細)。
上搗羅為細末,用舶上硫黃相和令勻,用薏苡仁作粉煮粥,丸如梧桐子大,急火焙乾,每服五十丸,空心,溫米湯下,須是焙乾,莫令損藥氣,治赤痢,所下之痢,渾是鮮血,忽有黯色,據候,多因使性瘀怒,傷損肝心正氣,忽因事爭打,傷損經絡,致有斯疾。
白話文:
將藥材搗碎研成細末,再加入舶上硫黃混合均勻,用薏苡仁煮成粥,將藥粉與粥混合製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劑,用大火將丸劑焙乾,每次服用五十丸,空腹時以溫米湯送服。一定要將丸劑焙乾,以免損害藥效。此方用於治療赤痢,患者的痢疾排泄物中全是鮮血,偶爾帶有暗紅色。根據症狀,多因使性子、發怒而瘀滯,損傷肝心正氣所致,或因爭執打鬥,損傷經絡而引起此疾。
桑寄生(一兩),獨活,木香,甘草(炙)芎,牡丹皮(去心,各一分)
上為細末,水一盞,煎取八分,非時吃,每服二錢。
治疫毒痢並論(痢藥,鬚子細對證用之,取效如神,大抵此一集方,無不精妙,但要病藥相對。)
白話文:
取桑寄生一兩,獨活、木香、甘草(炙)、芎、牡丹皮(去心)各一分,研磨成細粉。用水一盞煎煮至八分,非用餐時間服用,每次服用二錢。此方可治療疫毒痢疾,需根據患者具體症狀選用,藥效神奇。總之,此方集各家之長,精妙無比,但需對症下藥。
凡疫毒痢,一方一境,家家戶戶,更相染易,無不病,緣疫毒之痢,非獨一般,證候多端,根源奇異,雖神農、岐伯,尚以為大奇之病,後之學醫,未識其粗跡,豈知其津涯,但言白痢為冷,赤痢為熱,赤白為冷熱不和,不知有何經證,以白為冷,偏下暖藥,幸亦無差,以赤為熱,不知熱從何藏,愚者妄言,不過曰熱從肝心,因何無涼肝心必驗之一方,定治赤痢以行於世,以赤白為冷熱不和,又不知指稱何藏,愚者妄言,不過曰,冷熱氣不和,復不知因何無和氣藥一方,定可用治赤白痢,以存之方冊,醫家自不知病在五臟,從何而生,只務檢方行藥,幸而偶有所中,入且獲安,不幸而差之毫釐,所投之藥,乃暗中與戰,但病者不見痕跡,所傷無能知覺,觀之得不寒心,籲,神農之後,世世學醫者,未明天地之氣候,不識五臟之應變者,不能知常病之源流,豈足與語奇病之變化,是以痢之一病,方冊所載,古人所談,未嘗有一言一句略明其粗,予嘗探尋五運之氣數,稽諸天地之變化,推步六氣之行度,參考脈氣之纏注,以天驗人,以人應天,痢之一病,億萬分中少知其一二,但以其變化之間,獨可神悟,難以言窮,筆舌之間,不能曲伸其旨,使後學者洞識精微,而無悟人之性命,深以為恨,今但子細陳其粗跡,以為後之醫者筌蹄,在詳審而用之,適足以知我之用心,誠為愛人之切爾,經言,春若傷陽,夏必久多瀉痢,此之一節,無問太歲,但一春之間,早有炎暑暄熱之化,至於夏月,忽生瀉痢之病,通其肝氣,其病即愈,但兩三盞無驗,更不請吃,若少有效驗,吃之以較為期,蓋痢之一病,證候多端,藥中其源,即便安校,故無在於多吃也,切慮世醫誤認證候,妄投藥餌,以傷性命,但患痢之人,所吃之藥,兩三盞不見效驗,更不請進服,今自有方,具其變之候,備別於下,更在詳擇而用之,永無差誤,緣疫痢之狀,變證多端,予請以太歲推之。
白話文:
凡是疫毒痢疾,在一個地方,家家戶戶互相傳染,幾乎沒人不生病,因為疫毒痢疾,情況不僅一種,症狀很多,來由奇特,即使是神農、岐伯,也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奇特的疾病,後世學醫的人,連病的大概情況都不瞭解,怎麼能瞭解它的源頭,只說白痢是屬於寒冷,赤痢是屬於燥熱,赤白痢是寒冷和燥熱不調和,不知道有哪部經典著作,證明白色的是冷的,就只用溫藥,往往也無效,用紅色的是熱的,不知道燥熱是從哪個臟腑來的,無知的人亂說,不過說燥熱是來自肝臟和心臟,為什麼沒有涼肝清心的驗方,來治療赤痢、流傳於世,把赤白痢當成是寒冷和燥熱不調和,又不知道是指哪個臟腑,無知的人亂說,不過說寒冷和燥熱之氣不調和,又不知道為什麼沒有調理氣血的藥方,應該可以治療赤白痢,記載在醫書上,醫生自己都不知道疾病出在五臟,從哪產生的,只顧檢驗藥方用藥,幸運的話偶爾會有效,就會平平安安的,不幸的話差之毫釐,所用的藥,其實暗中和疾病在對抗,只不過病人察覺不到,受到傷害也渾然不知,看了之後能不感到寒心,哎,神農之後,世代學醫的人,沒有人瞭解天地間的氣候,不瞭解五臟的變化,不能知道疾病的起源和發展,怎麼能夠和他們討論疾病的變化,因此,痢疾的這種疾病,書上記載的,古人討論的,沒有一言一句說明其大意,我曾經探討五運的氣數,稽查天地間的變化,推斷六氣的運行方式,參考脈氣的纏繞,用天來驗證人,用人來印證天,痢疾這種疾病,千百萬種中很少有人知道一二,但說到它變化的情況,只能靠神靈去體悟,難以用語言表達,筆墨之間,不能詳細伸展它的旨意,讓後學者能洞悉精微,卻不能體悟人的生命,深感遺憾,現在只仔細說明其大意,作為後世醫生的入門方法,在詳細審察然後使用,就足以知道我的用心,誠然是愛人的深切啊,經典說,春季如果傷害陽氣,夏季必定會長久且頻繁的腹瀉,這一條,不必看干支年份,只在春季期間,就有炎熱暑熱的變化,到了夏季,忽然得了腹瀉的疾病,疏通肝氣,疾病就會痊癒,不過兩、三碗沒有效,就不再請人吃了,如果稍有效果,服藥的時間就要更長,痢疾這種疾病,症狀很多,藥物對症,療效自然好,所以不必服太多藥,特別要注意的是,世醫誤認症狀,亂用藥物,傷害性命,但患痢疾的人,服藥兩、三碗不見效,就不再服藥了,現在自己有藥方,按病情審慎使用,就能永遠沒有差錯,因為疫疾的病況,變化多端,我用干支年份來推斷。
子午之年,君火司天,土性生金,火性制金,土火交生,濕蒸相搏,則宜其土有所潤,火有所溽,火氣見郁,心氣內傷,乃生赤白血痢,寅申之年,相火司天,土火併化,氣味交通,與此同候,丑未之年,太陰司天,土化流行,土火交通,濕熱並至,子母同化,性不相侔,溫濕攻心,脾郁,心氣內變,血淤於中,注下赤白,且子午年、丑未年、寅申年、土之司天則異,而氣化之生病則同,何也,答曰,夏秋相交,火金相繼,土之一氣,常遊於其間,土有所潤,暑有所溽,然後金生,是以火土二位,氣位交通,事理相混,其所以司天之歲雖殊,相鬱而生痢則一也,方見下,卯酉之年,陽明司天,金行其令,氣化悽清,人少脾病,六月七月,水火相犯,八月九月,金木相攻,水之與木,一化有餘,赤白下注,從此而生,是歲,君火司地,少陰在泉,火能制金,一旦於歲中火淫所勝,焰明郊野,則化來救寒,更作人病,赤白在下,己亥之年,少陽在泉,相火司地,與此同化,然君火之化善,相火之化惡,善則傷人遲,惡則傷人速,治同法,方並見下。
白話文:
子午年,君火主導天象,土性生金,火性制金,土火相生,濕蒸相爭,那麼適合土的滋潤,火氣的溫潤,火氣鬱積,心氣內傷,就會產生赤痢白痢。寅申年,相火主導天象,土火交融,氣味相通,病情與子午年相似。醜未年,太陰主導天象,土氣運行,土火相通,濕熱並至,母子交融,性質不相容,溫濕攻心,脾氣鬱結,心氣內變,血瘀體內,化為赤痢白痢。而且子午年、醜未年、寅申年,土在主導天象的年份不同,但氣候變化導致疾病的發生卻相同,這是為什麼呢?回答說,夏秋之交,火金相繼,土氣常在其中運行,土有所潤,暑有所溽,然後金氣才能生成。因此,火土兩位,氣位相通,事理混雜,所以主導天象的年份雖然不同,但因鬱結而產生痢疾卻是一樣的。方劑見下。卯酉年,陽明主導天象,金氣執行其令,氣候轉為淒清,人少脾病。六月七月,水火相犯,八月九月,金木相攻,水與木,一個化有餘,赤白痢疾從此而生。這一年,君火主導地域,少陰在泉,火能制金,一旦火勢在年中過於旺盛,火焰照亮郊野,火氣來救寒冷,再次成為人的疾病,赤白痢疾便出現了。己亥年,少陽在泉,相火主導地域,與此同化。然而,君火的化生是善的,相火的化生是惡的,善則傷人遲,惡則傷人速,治療方法相同,方劑見下。
辰戌之年,太陽司天,水化流行,寒邪犯心,血氣內變,傷損於中,因而下注赤白,此病世之罕有,蓋傷犯人之急也,但辰戌年之痢,發熱如火,當痛,所下之痢,如紫草水,如膠涎,如茶腳,不急治之,其亡也如反掌,方並見下。
白話文:
辰戌之年,太陽高掛天空,水勢充盈,寒邪侵犯心臟,氣血內亂,損傷於內,因而瀉下赤白之物。此病世間罕見,蓋傷及人體至急也。但在辰戌年發生的痢疾,發熱如火,腹痛劇烈,所排出的痢疾,如紫草水,如膠涎,如茶腳。若不緊急施治,其死亡猶如反手翻掌般快速。具體的治療方法,請參見下方。
己亥之年,厥陰司天木化流行,土木相交,風濕相爭脾土受邪,此肝之熱血,乘脾之困,滲入大腸,而生赤白瀉痢之病,方見下。
以上天地氣候,推之未詳,予請以五運之政推之。
白話文:
己亥年,厥陰風木之氣司天,春木化生之氣流行,土和木相互交合,風濕之氣相互爭鬥,脾土受到邪氣侵襲,因此肝臟中的熱血,趁著脾臟虛弱之際,滲入大腸,而產生赤白痢疾的疾患,症狀如下。
甲子、甲午,濕化有餘丙子、丙午,寒運太過,庚子、庚午,上受天刑,必有水救,以上年辰,天地相過,剛柔始交,月氣是水與天相犯水火相持,以為一年病始,更遇寒濕之運,與水相助,忽受刑之運,有水相救,以上年辰,歲半之前多有清肅之化,至於夏月,氣候反,寒熱交爭,乃生赤白之痢,為此寒濕犯火德之與常例不同,自有方在下,子年為甚,而午年少減,若寒化偏多,陽化少舉,乃生寒瘧傷寒麩瘡之病,痢疾乃加。
白話文:
甲子年、甲午年,濕氣太過。丙子年、丙午年,寒氣太過。庚子年、庚午年,受到上天的刑罰,必須有水來拯救。以上這些年,天地相交,陰陽交匯,水氣和天氣相沖,水火相持,導致一年之初的疾病開始流行。如果再遇到寒冷潮濕的年份,水氣相助,又突然受到刑罰的運氣,只有水才能拯救。以上這些年,上半年多有清肅的變化,到了夏季,氣候反常,寒熱交爭,就會產生赤白痢疾。這種寒濕犯火德的情況與常規不同,自有相應的治療方法。子年最為嚴重,而午年稍微減輕。如果寒冷的變化偏多,陽氣的變化不足,就會產生寒瘧、傷寒、麩瘡等疾病,痢疾也會加重。
戊子年,上為天符,戊午年、天符歲會氣以之詳,人以之寧,一旦寒濕之氣,少犯於心,忽注下赤白,人多患暴死,有此證候,治之亦與丙申年同,議者謂戊子、戊午年,天氣運氣皆是火,今乃言忽有寒濕犯心,何也,答曰,己午之上,有戊己之土,當有寒濕之化,與火相持,然後使金得而生,此戊辰、戊午年,亦疑有寒濕之化相犯於心也,經言,中執法者,其病速而危,中行令者,其病徐而持,中貴人者,其病暴而死,蓋以此也!
白話文:
戊子年,上為天符,戊午年,天符歲會之氣以它為詳,人以它而安寧,一旦寒濕之氣,輕微的侵犯到了心臟,突然使人吐出大量的鮮血和膿液,很多人因此而暴死,有這種病症,治療的方法也與丙申年相同。有人說戊子、戊午年,天氣運行的情況都是火,現在卻說忽然有寒濕侵犯了心臟,這是為什麼呢?回答說,己午的上面,有戊己之土,理當有寒濕的變化,和火相對抗,然後使金得以生長,所以懷疑戊辰、戊午年也有寒濕的變化侵犯了心臟。經文上說,太陽中受到刑法,其病來勢兇猛而且危險,太陽中受到命令,其病來勢緩慢而且持久,太陽中受到權貴,其病來勢兇猛而且會死,大概就是這個原因!
壬子、壬午,木運相助,風熱大盛,木能制土,脾乃受邪,若此歲中,忽有大風炎熱之勝,人生瀉痢之病,其鬼在肝,方具於下,然子午之歲,地之初歲,寒邪與天相爭,丙丁之位,與戊己共居,若於歲中反有寒濕之多,所生之痢,治亦與甲子、丙午、甲寅、甲申、丙寅、丙申、戊申、庚寅、庚申、壬寅、壬申年,氣候大約與子午年同,所生之痢亦同,法方並見下。
白話文:
壬子年、壬午年,木運相助,風熱大盛。木能剋制土,脾臟就會受到邪氣的侵襲。如果在這一年的歲月中,突然出現大風炎熱的現象,人們就會產生腹瀉的疾病。這個疾病的病邪在肝臟,方劑主要針對下方。然而,子午年的時候,是地支的起始之年。寒邪與天時相爭,丙丁之位與戊己共處一室。如果在這一年的歲月中反而有寒濕的現象增多,那麼產生的腹瀉,其治療方法也與甲子年、丙午年、甲寅年、甲申年、丙寅年、丙申年、戊申年、庚寅年、庚申年、壬寅年、壬申年的腹瀉治療方法相同。氣候大約與子午年相同,所產生的腹瀉疾病也相同,具體的治療方法和方劑如下。
乙丑、乙未、丁丑、丁未、己丑、己未、辛丑、辛未、癸丑、癸未、以上年辰,每一年之運,各管三氣化,乙丑、乙未,金運本涼,以其氣之不足,反與少徵同化,然火土交味,太陰所寓,熱化並行,濕熱相持,心氣內郁,血損於中,注下赤白,忽火之不常其德,侵傷其不足之金,則水必相救,寒邪犯心,因而生痢,此乙丑、乙未年之痢,忽有以土之鬱火而生,忽有水之犯心而成。
白話文:
乙丑、乙未、丁丑、丁未、己丑、己未、辛丑、辛未、癸丑、癸未,以上這些年運,每一年都掌管著三種氣化的變化。乙丑和乙未年,金的運勢原本寒冷,但由於其氣的不足,反而與少徵之氣同化,然而,火土相交,太陰所寄宿,熱化同時進行,濕熱相持,心氣內鬱,血液損傷於中,小便赤白,忽發之火不恆其德,侵犯其不足之金,那麼水必然相救,寒邪侵犯心臟,因此產生痢疾。這便是乙丑、乙未年之痢,忽有由土的鬱火而生,忽有水侵犯心臟而成。
其受病臟腑雖不同,然土水共胞,寒濕同化,則其治大同而小異也,方並見下,經言,其運涼熱寒,蓋以此矣,向下准此而推。
白話文:
病患雖然病在不同的臟腑,但由於土水同源,寒濕相互交雜,所以治療方法雖然大同小異,但方劑卻各不相同,這在經典中有過敘述。其治療方法的運用,主要在於使寒熱偏勝。向下推論,也是如此。
丁丑、丁未、木運正,風與天土相犯,然以氣之不足,反與少商同化,若於歲內,金之不常其德,多有清肅之化,則火必相救,炎暑將至,與土相持,而濕熱相交,血氣內損,乃注下赤白,然丑未之年,天能制色,土將犯水,木雖不足,而其怒無時,忽若風化大來,土木相戰,則肝發傷脾,此丁丑、丁未年之痢,忽起於肝,忽生於脾者矣,方見下,經言,丁丑未之年,其運風涼熱,蓋以此也。
白話文:
丁丑、丁未年,木運正盛,風與天土相剋,然而由於氣不足,反而與少商(手指上的穴位)的作用相似。如果在這一年的歲運中,金的德性不恆定,多有清肅的變化,那麼火必然會相救,炎熱的暑氣將至,與土相持,而濕熱會交錯出現,血氣內損,因此出現下血或下白帶的症狀。但是,醜未之年,天能制色,土將剋制水,木雖然不足,但它的怒氣卻沒有時節,忽然像風化那樣大規模地流行,土木相戰,則肝發病損傷脾,這就是丁丑、丁未年痢疾忽起於肝,忽生於脾的原因。
《黃帝內經》中說,丁丑未之年,其運勢是風涼熱,大概就是這個緣故。
己丑、己未年,天符歲會,氣以之詳,物以之寧,人以之安,然太陰之味,先苦後甘,氣化相交,土性生金,火性剋金,忽於歲中火土相攻,心血內變,痢疾所生,人多暴死,此蓋邪之不可侵傷於貴人也,方見下,遇此年辰,常吃調和脾氣藥,以安貴人,是服食之宜也。
白話文:
己丑年、己未年,適逢天符歲星相應,氣候詳和,萬物安寧,人們平安。但是,太陰的氣味,先苦後甘,氣化相互交融,土性生金,火性剋金。如果在歲月中突然發生火土相攻,心血內變,就會導致痢疾發生,很多人會暴死。這是邪氣不能侵犯貴人的緣故。在這個年份,常吃調理脾氣的藥物,以安撫貴人,這是服食的良方。
辛丑、辛未,水運不足,雖上受天刑,然下加太陽,反歸乎氣,是歲,天土地水,寒濕偏多,火氣見郁,若有痢之疾生,其起在心,其鬼在於脾腎,方並見下。
白話文:
辛丑年、辛未年,水運不足,雖然受到天刑的影響,但太陽在下方加持,反歸於氣運,這一年,風雨偏多,火氣鬱結,可能會有腹瀉的疾病發生,其病源在於心臟,病邪在脾腎,方劑並列如下。
癸丑、癸未,火當其運,其氣不足,反與少羽同化,是歲,太陽在泉,寒氣不減,寒濕更作,火氣見傷,痢之所生,其病在心,其鬼在脾腎胃,方並見下。
白話文:
癸丑年和癸未年,南方火運當旺,火氣不足,反而與北方水運同化,這一年,太陽在泉位,寒氣不減,寒濕加重,火氣受到傷害,痢疾因此產生,其病位在心臟,其致病鬼邪在脾腎胃,處方並見下利。
寅申之年,大約與子午年同,但相火之政暴,遇其獨勝,則其害立至,若與水土相犯,其候變證多端,方具於下。
白話文:
寅申年大致上與子午年相同,但由於相火之氣勢盛,如果獨大,就會立即帶來危害;如果與水土相剋,症狀變化就會很多,具體症狀如下。
乙卯、乙酉年,金運不足,本與少徵同,然乙在卯上,為天符,反歸平氣,在酉上,為三合。名曰貴人,邪不可犯,然是歲、金位在上,火位在下,名為逆化,金燥交合,切忌火氣之勝,若火有所勝,水必來救,此年忽有痢疾之生,天氣炎熱,病起於心,氣候清寒,病起於腎,方具於下,丁卯之年,木運不足,下加於卯,雖上受天刑,其政不減,是為歲中,忽有風熱之勝,痢疾之生,其鬼在肝,乙酉之年,木受天刑,然是歲火司於地,與木相得,忽於歲中反有風熱之作,方見下。
白話文:
乙卯年、乙酉年,由於金氣不足,本應與月令的土氣來支援,但木在卯上,為天符,反而回覆到平和的狀態,在酉上,為三合。稱為貴人,邪氣不可侵犯,但這一年,金氣在上面,火氣在下面,稱為逆化,金燥交合,最忌火氣旺盛,如果火氣旺盛,必引起水氣來救援,今年忽然出現痢疾,天氣炎熱,病症起源於心臟,天氣清冷,病症起始於腎臟,在下面發病。丁卯年,木氣不足,加上在卯上,雖然受到天刑阻隔,但相剋程度不強,為年內出現風熱疾病,痢疾,其病邪在肝臟。乙酉年,木氣受到天刑,但今年火氣在地,與木相合,忽然在年內出現風熱疾病,其病邪在下面。
己卯、己酉年,土運不足,然木受天刑,必難相犯,忽於歲中風濕交爭,痢之所作,其鬼在脾,卯年宜有此候,酉年差減,若有此疾,治之亦同,辛卯、辛酉年,水運不足,反與土同化,而歲水不及,火化妄行,與土相持,勝熱客於胃,多下赤痢,忽作便血,土勝則溽火而注下赤白,是歲若有痢疾之生,一起於心,一起於脾,有方治之,具見於下。
白話文:
己卯、己酉年,土運不足,而木受天刑,必然不能互相侵犯,忽然在年中風濕交爭,引發痢疾,它的邪鬼在脾臟,在卯年應該會有這樣的徵兆,在酉年減緩,如果有這種疾病,治療方法也是相同的。
辛卯、辛酉年,水運不足,反而與土同化,而歲水不及,邪火妄行,與土相持,熱邪勝行客於胃,多有下赤痢,忽然便血,土勝則濕熱火氣而注下赤白,這一年如果發生痢疾,一起於心,一起於脾,有方法治療,具體見於以下。
甲辰、甲戌、丙辰、丙戌之年,寒濕過多,火氣見溽,庚運之年,清化亦甚,是歲運氣,與天水相生,與地土相得,以上年辰,痢疾之生,切為大害,不可妄投涼藥,戊辰、戊戌之年,水火相戰,壬辰、壬戌之年,土木相攻,所生之痢,其證自各不同,方具於下。
乙巳、乙亥之年,金運不足,無能與天相犯,乃與少徵同化,丁巳、丁亥之年,上為天符,木化之甚。
白話文:
在甲辰、甲戌、丙辰、丙戌這些年份,寒濕過多,火氣被阻滯。在庚運之年,清氣也十分旺盛,這一年的運勢與天水相生,與地土相得。在以上這些年份,痢疾的發生,切記是大害,不能隨便用涼藥治療。在戊辰、戊戌這些年份,水火相戰。在壬辰、壬戌這些年份,土木相攻。由此產生的痢疾,其症狀各自不同,分別列出如下。
己巳、己亥之年,木能制土,脾將受邪,辛巳、辛亥之年,水運不足,與土化同,土木相攻,脾氣偏弱,癸巳、癸亥,不足之火,與天相得,與地相符,火致政不減,是痢疾所生,起在肝心,方並見下,以運言之,猶且未足,予請以六氣推之,子午年、丑未年、寅申年、四月、五月,火土相交,辰戌年,四月、五月,水火相犯,己亥年,四月、五月、木土相攻,卯酉年,四月、五月,金火相持,水若相救,邪乃犯心,子午年,六月、七月,土火相郁,卯酉年,六月、七月,水火相犯,辰戌年,六月、七月,土木相攻,己亥年,六月、七月,火土相持,以上年月,忽生痢疾,皆隨其月氣相攻而成也,善為醫者,先治其鬼,其病自愈,議者謂六氣推遷,於十二月中各紀一步,今獨舉四月、五月、六月、七月,兩氣,以言痢疾,何也。
白話文:
在己巳年和己亥年,木能剋制土,脾臓將受到邪氣侵襲;在辛巳年和辛亥年,水運不足,與土相化相同,土與木相剋,脾臟功能偏弱;在癸巳年和癸亥年,不足之火,與天相得,與地相符,火勢強盛不減,這是痢疾發生的原因,開始於肝臟和心臟,方劑並用,用運氣來說,還不足以治癒,我將用六氣推算一下,在子午年、醜未年、寅申年,四月、五月,火土相交;在辰戌年,四月、五月,水火相犯;在己亥年,四月、五月,木土相攻;在卯酉年,四月、五月,金火相持,水若拯救,邪氣就會侵犯心臟;在子午年,六月、七月,土火相鬱;在卯酉年,六月、七月,水火相犯;在辰戌年,六月、七月,土木相攻;在己亥年,六月、七月,火土相持;以上年月,突然發生痢疾,都是隨其月氣相攻擊而形成的,善於醫術的人,先治療其邪氣,疾病自然會痊癒,有人說六氣推遷,在十二個月中各記一步,如今只舉出四月、五月、六月、七月,兩氣,來談論痢疾,為什麼呢?
答曰,夏秋相交,火金相繼,土水二化,長遊行於其間,土寄於巳,所以生金,火位於申,所以制金,土生於申,所以傳金,水生於申,所以救金,然後夏秋有相承之理,五行六氣,玄妙從此而著,人之痢疾從此五行玄妙中生,是故聖人名之曰大奇之病,予故陳逐年四月、五月、六月、七月之氣候以言之,其餘他氣生痢,皆仿此而推,切以六氣之政化,見之未詳,予請以脈候明之。
白話文:
回答說,夏天和秋天交接,熱毒和乾燥相繼,濕熱和小寒的環境同時形成,中暑、瘧疾、痢疾等多種疾病乘虛而入,其中濕熱環境助長了痢疾的發生。土寄宿在巳,所以能生金;火位於申,所以能制金;土生於申,所以能傳金;水生於申,所以能救金。這樣,夏天和秋天才能順利交替。五行六氣的變化玄妙而深奧,從此開始顯現。人的痢疾就從這五行六氣的變化中產生。所以聖人稱它為「大奇之病」。我之所以羅列逐年四月、五月、六月、七月的氣候來講述,是因為其它的氣候引發痢疾,都可以仿照這個道理來推斷。況且,六氣的變化作用,單從這些氣候特點,還不能詳細地說明清楚。我請用脈象來闡明。
若今人之下痢,服涼藥、暖藥,皆不驗,診其脈,脾一指外鼓而沉,此名腸澼,其候非藥力可治,久當自較,但世人有患不驗,纏綿經久,卻因亂吃一般物,便得安校,此乃正腸澼之候也,今有患痢,診其脈,肝脈一指小而緩,此病輕,治即愈,今有人患痢,診其脈,腎脈一指小而沉,所下之痢,皆是血痢,此之一病,受之非常,治之亦難,血溫身熱者死,方亦見下,今有人患痢,診其脈,肝心脈、脾脈,皆微細,不澀不絕,所下皆是血痢,藥到便安,今有人患痢,其脈微小,再三尋之,又沉而澀此之一候,若下白痢,其勢雖重,庶幾可治,若是下血,切忌發熱,通身發熱者死,熱見七日死,以上所陳,雖未足以達痢之淵源,亦足以明其粗跡議者謂,如子所言,自甲子至於癸亥,每六十年中,未嘗有一年不生痢疾,今世人患痢疾,於數年中間,忽止有一年,其故何也,答曰,六十年中,未嘗有一年無水土相攻,未嘗無土火相郁,未嘗無水火相犯,但五運之政,譬如權衡,一年間五行氣數更相承製,得其平等,則其疾自然不作,忽若一氣大過,一藏有餘,痢疾之生,應不旋踵,予故備陳其粗,以開後學之未悟,庶幾診療之間,無差悟之過者矣,但毒痢傷人不一,惟水邪犯心為重,世人初患痢時,先發寒熱,投藥治之,其勢不退,發熱太甚,食則嘔逆,下痢不止,心熱如火,只要入涼處,只思吃冷水,狂走,渾身肌肉疼痛,著手不得,此候,十難治其三四也,治疫痢方,須是子細首尾讀此方論令分明,識病根源然後吃藥,但毒痢初得時,先發寒熱,忽頭痛,忽壯熱,忽轉數行便下,赤白相雜,忽止下白痢,忽先下白痢,後變成赤痢,忽先下赤痢,後卻變成白痢,宜吃此方,但初下痢時,先發寒熱頭痛,即是寒邪犯心,寒氣犯心,水火相戰,故初得病先發寒熱,水火相犯,血變於中,所以多下赤痢,如紫草水,如莧菜水,無色澤者,寒邪犯心之重也,先發寒熱,而所下之痢止白色者,寒邪犯心之未重也,先下白痢,而後有赤痢之變者,寒邪犯心,其勢漸加也,先下赤痢,而後變成白痢者,寒邪犯心,其勢漸減也。
白話文:
如果現在的人得到腹瀉,服用涼藥、溫暖藥,都沒有效果,診斷他們的脈搏,脾臟脈搏在一個手指寬之外跳動,但卻沉下去,這叫做「腸澼」,這種病不是藥力所能治好的,必須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自行痊癒,但是世人有患病時藥物無效,纏綿經久不愈,卻因為亂吃了一般食物,反而得到了安康,這是屬於正腸澼的症狀。現在有人患了痢疾,診斷他們的脈搏,肝脈比一個手指細小而緩慢,這種病較輕,治療後就會痊癒。現在有人患了痢疾,診斷他們的脈搏,腎脈比一個手指細小而沉下去,所拉出來的痢疾都是血痢,這種病相當罕見,治療起來也很困難,血熱身體發熱的人會死,方子也寫在下面。現在有人患了痢疾,診斷他們的脈搏,肝脈、心脈、脾脈,都非常細小,既不澀又不絕,所拉出來的都是血痢,服藥後就會平安。現在有人患了痢疾,他們的脈搏非常細小,再三探尋,又沉下去而且澀,這種症狀,如果拉出來的是白色痢疾,病情雖然嚴重,但還有治癒的希望;如果是拉血,那麼最忌諱發熱,全身發熱的人會死,發熱七天後就會死。以上所述,雖然還不足以闡明痢疾的根源,但也可以讓大家明白它的粗略跡象。有人說,就像您所說的,從甲子年到癸亥年,每隔六十年,從沒有哪一年不發生痢疾,現在世人患痢疾,在幾年之間,忽然只得一年,這是為什麼呢?回答說,六十年中,從沒有哪一年沒有水土交攻,從沒有哪一年沒有土火相鬱,從沒有哪一年沒有水火相犯,但五運的運行,就像權衡,一年間五行氣數互相更替制衡,如果得到平衡,那麼這種疾病自然就不會發生,忽然如果有一種氣過剩,一臟有餘,痢疾就會發生,而且來勢迅猛。所以我把這種疾病的粗略情況備述出來,用來啟發後來學者未曾明白的地方,希望在診斷和治療之間,不要再犯錯了。但是,毒痢傷人並不是唯一的,只有水邪犯心最為嚴重。世人在初患痢疾時,先發寒熱,服用藥物治療,病情卻沒有減退,發熱太過,吃東西就會嘔吐,腹瀉不止,心熱如火,只要進入涼爽的地方,只想喝冷水,狂奔亂跑,渾身肌肉疼痛,碰不得,這種症狀,十分之三、四的人難以治好,治療疫痢的方子,必須仔細首尾讀完,把這方子的道理弄清楚,瞭解病的根源,然後才能服藥。但是,毒痢初得時,先發寒熱,忽然頭痛,忽然壯熱,忽然轉變為數次排便,赤白色相間,忽然停止只拉白色痢疾,忽然先拉白色痢疾,後來變成赤痢,忽然先拉赤痢,後來卻變成白色痢疾,應該服用此方。但是,初得痢疾時,先發寒熱頭痛,就是寒邪犯心,寒氣犯心,水火交戰,所以初得病先發寒熱,水火相犯,血液在體內變異,所以多拉赤痢,像紫草水、莧菜水那樣沒有顏色的,是寒邪犯心的嚴重表現。先發寒熱,而所拉出來的痢疾只有白色,是寒邪犯心的症狀較輕。先拉白色痢疾,而後有赤痢的變化,是寒邪犯心,其勢漸加。先拉赤痢,而後變成白色痢疾,是寒邪犯心,其勢漸減。
赤白相等者,□水火相犯其氣相等,寒濕之氣相搏而成也,忽有赤少而白少,此寒邪之勢有多少,毒痢之病有輕重,以白多為輕,以赤多為重,治之之法,先奪其寒,則所下之藥一也,以太歲分之,則丙子、丙午、甲子、甲午、庚子、庚午、丙寅、丙申年、甲寅甲申年,庚寅、庚申並辰戌之年,運過丙申及庚運所臨,其害尤甚,及丑未之年,宜有此候,又更無問太歲,蓋天地變化,其候多端,難可窮盡,今立此方,但世人亦不必椿定太歲,但看一年中春夏之內,多有寒肅之化,陽光少見,忽寒熱二氣更相交爭,忽於夏月多寒濕之化,寒邪犯心,所受之痢,先發寒熱,忽頭痛忽先轉數行,後有赤痢,忽赤白相雜,忽止下白痢,並宜吃此通神散,吃後取壯熱減退,若兩三盞後,壯熱不退,更不吃此方,自別有論方在下。
白話文:
赤白痢疾,是水火相犯,寒濕之氣搏擊而成的。忽然赤色減少而白色減少,這是寒邪的勢力多少,毒痢的病情有輕重,以白色多為輕,以赤色多為重。治它的方法,先奪取它的寒氣,那麼所下的藥是一樣的。以太歲分之,則丙子、丙午、甲子、甲午、庚子、庚午、丙寅、丙申年、甲寅甲申年、庚寅、庚申並辰戌之年,運過丙申及庚運所臨,其害尤為嚴重,及醜未之年,應該有這種症候。再也不必追問太歲,蓋天地變化,其症候很多,難以窮盡,現在立此方,但世人也不必執著於太歲,只要看一年中春夏之內,多有寒肅的變化,陽光少見,忽冷忽熱二氣交替相爭,忽於夏月多寒濕的變化,寒邪犯心,所患的痢疾,先發寒熱,忽頭痛忽先轉數次,後有赤痢,忽赤白相雜,忽只下白痢,並宜吃此通神散,吃後壯熱減退,若兩三盞後,壯熱不退,就不能再吃此方,自有另外的方論在下。
麻黃(去根節),官桂(去粗皮,各三分),甘草(各一分,炙),大芎白朮(各一兩),細辛(八銖),獨活,桔梗防風,芍藥,白芷(各半兩),牡丹皮(去心)牽牛(四銖,炒)
白話文:
麻黃(去除根和節)、官桂(去除粗皮,各三分)、甘草(各一兩,炙)、大芎白朮(各一兩)、細辛(八銖)、獨活、桔梗、防風、芍藥、白芷(各半兩)、牡丹皮(去除芯)、牽牛(四分之一兩,炒)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非時,熱湯調下,和滓熱吃,若吃三兩盞後,寒熱不退,更勿吃,自別有方論在下,若吃此藥後,寒熱已退,赤痢已消減,便修合第二、第三方藥,吃之取安校,若寒熱已退,赤痢未消減,更服三兩盞,然不可多吃,一日只兩盞,候赤痢消減,忽變成白痢,漸次修合第二方吃,候出後。
白話文:
將它研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非服藥時間,以熱湯沖泡服用,連藥渣一起吃下去,如果服用三、四次後,寒症和熱症沒有好轉,就不要再服用了,另有其它藥方在下面,如果服用此藥後,寒症和熱症已經退去,痢疾也已經減少,就改服用第二、三方的藥方,依序服用才能獲得痊癒,如果寒症和熱症已經退去,痢疾還沒有減少,可以再服用三、四次,但是不能多吃,一天只能吃兩次,等到痢疾減少,忽然變成白色痢疾,逐漸改服第二方,等到痊癒後。
度數減少,便修合第三方,吃取平安也,但六甲之年,六庚之歲,春夏之內,時氣多寒,人得痢疾,此藥通神,若是六甲之年,丑未之歲,濕化偏多,人得痢疾,先發寒熱,即於方內添草豆蔻一兩修合也,又,不問太歲,但一年間,春夏之內多寒,人有痢疾,先發寒熱,並宜吃此方,治毒痢初得時,先發寒熱,吃前方,寒熱已退,赤痢已消減,宜進此方,還真散,若吃前方藥,寒熱未退,赤痢未消減,更勿進此藥,但天地變化,其候非常,痢疾證候多端,此不得不盡子細故爾。
白話文:
藥方的劑量減少後,就要添加第三種藥材,吃這個藥方可以保平安,但是遇到六甲年、六庚年,在春夏季節,氣候比較寒冷,人們容易得痢疾,這個藥方很有效。如果遇到六甲年、醜未年,濕氣過重,人們容易得痢疾,一開始會發熱發冷,這時在藥方中加入一兩草豆蔻調理一下。另外,不考慮太歲年份,但在一年中春夏季節比較寒冷的時候,人們容易得痢疾,一開始發熱發冷,都可以吃這個藥方。如果是剛得痢疾,先發熱發冷,吃前面的藥方,發熱發冷的症狀退了,赤痢的症狀消除了,就可以用這個藥方來治療。如果是吃了前面的藥,發熱發冷的症狀沒有退,赤痢的症狀也沒有消除,就不要再吃這個藥了。但天地間的變化,其徵兆非同尋常,痢疾的症狀多種多樣,這些都不得不仔細地考慮。
訶子(五個,用麵裹,火炮熟,不要生,不要焦,得所去面,不使,就熱,咬訶子破,去核不用,只使皮焙乾。)
白話文:
訶子(五個,用麵粉裹住,用火烤熟,不要烤生,也不要烤焦,把麵粉去掉,不用,趁熱把訶子咬破,把核去掉不用,只要皮,烘乾即可。)
上細搗羅為末,每服二錢,以米湯一盞半,同藥煉取一盞吃,若吐出一兩口涎,便住,如此吃經數盞,大府漸安,出後減少,便修合第三方藥吃,以牢固大腸,若吃前方藥,壯熱未退,血痢未減,不請進此藥。
白話文:
將羅藤打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一盞半的米湯,與藥物一起熬煮成一盞湯喝,如果吐出一兩口唾液,症狀就可以緩解,這樣喝上幾盞,腹瀉會逐漸好轉,排便次數會減少,然後服用第三方的藥物,以鞏固腸道功能。如果服用前面的藥物,壯熱症狀還沒有消退,血痢症狀沒有減輕,則不建議服用此藥。
治疫毒痢,吃前兩方藥,病勢已減,所下之痢,止余些小,忽青糞,忽如鴨糞,忽如茶湯,如濁油,忽只餘些小淺深紅色,宜吃此方,以牢固大腸,還復真氣,舶上硫黃丸。
白話文:
治療疫毒痢疾,服用前面兩劑藥方後,病情已經有所減輕,拉肚子症狀有所緩解,只剩下輕微的腹瀉。但糞便顏色忽青忽黃,有時像鴨糞,又有時像茶湯,或是像濁油,有時只剩下一點淺深紅色的糞便。此時,應該服用以下藥方來鞏固大腸功能,恢復元氣。藥方如下:舶上硫黃丸。
舶上硫黃(一兩,去沙石,細研,如飛塵。)
上以薏苡仁二兩,炒熟,搗為末,與舶上硫黃相和勻,滴水相和,丸如梧子大,空心,以米湯下五十丸。
白話文:
船上帶回來的硫磺(一兩,去除沙石,細細研磨成像飛塵一樣的粉末。)
用薏苡仁二兩,炒熟後搗成粉末,與船上的硫磺混合均勻,加少量水調和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,空腹時用米湯送服五十粒。
治毒痢,初得時,先發寒熱,服前面毒痢方通神散三兩盞,一日,忽隔一夜,寒熱不退,下痢不減分數,通身發熱,所下之痢,多是濃涕,如桃花色,如紅米膠,每一次忽下一盞半盞已來。
白話文:
治療毒痢,在發病初期,會先出現發冷、發熱的症狀,此時服用「通神散」三兩次(一兩約為3.6公克),一日。突然間隔了一夜,發冷、發熱的症狀沒有減退,腹瀉也沒有減少,全身發熱,排出的糞便多為濃稠的鼻涕狀,呈現桃花色或紅米粥的顏色,每次突然排出半盞或一盞的量。
吃此藥二盞三盞,經一日,忽一夜,寒熱不退,下痢不減分數,更不進此藥,若依法進藥兩盞,壯熱便退,下痢少減分數,即請漸漸進此藥,每日只兩盞,候赤痢稍減,忽變成白痢,卻修合上面還真散,吃取平安,且痢之有寒熱,其證一也,前方以暖藥解之,此方以涼藥投之,其說何也。
白話文:
吃了這個藥,喝了六到九次,經過一天,突然有一天晚上,病情沒有好轉,腹瀉並沒有減少,更不能再吃這個藥了。如果按照先前的治法吃藥兩次,發燒、發熱的症狀就會退去,腹瀉症狀也會減輕,那就請逐漸增加服用藥物的次數,每日只吃兩次,等到紅痢稍減,突然變成白痢,再使用上述的還真散來調養,以求平安。痢疾不管有寒症或熱症,症狀都是一樣的,前方的藥方是使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,而這個藥方是用涼藥來投與,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?
答曰,水邪犯心,身能發熱,土濕鬱火,身亦發熱,肝熱刑脾,身亦發熱,惟至精者,識其秋毫之變,切恐世人未能通其妙旨,予因設此兩方,以救其失,然毒痢之傷人,惟水邪犯心最為極重,但患痢疾之人,有增寒壯熱,先吃上面通神散兩三服,寒熱不退,下痢不止,然後進此藥,以太歲分之,惟六壬、六戊、寅申、巳亥之年,宜有此候,而六戊之年,尚有差變,蓋火盛之年,必有寒濕相犯,故然,以六氣推遷不定,又不可局定年辰,但一年之間,春夏之內,熱氣偏多,濕化不舉,人有痢疾,肝脈弦,心脈洪,然後吃此藥,若吃兩盞後,不見效驗,更勿進服,蓋痢之所起,切忌水之犯心,不可妄投涼藥,故此方兩盞後無驗,更不可服。
白話文:
答道:水邪侵入心臟,身體就會發熱;土氣濕潤,鬱結於火,身體也會發熱;肝臟「熱刑」脾臟,身體也會發熱。只有精通醫學的人,才能識別這些細微的變化。不過,我擔心一般人可能難以理解這些妙理,因此特意設計了兩個藥方,以彌補他們的不足。然而,痢疾對人體的傷害,以水邪犯心最為嚴重。痢疾患者如有寒壯熱的症狀,可以先服用通神散兩三副,如果寒熱不退、下痢不止,纔可以服用這個藥方。需要注意的是,這個藥方只能在太歲所分的六壬、六戊、寅申、巳亥之年服用,其他年份服用效果可能不同。要注意,六戊之年服用此藥方,還需要考慮其他因素,因為這一年裡,火旺之年必定有寒濕相犯的情況。由於六氣的變化不定,所以不能只侷限於某一年份。但在一年當中,春夏之季,熱氣偏多,濕氣不化,人容易患痢疾。此時,如果肝脈弦,心脈洪,就可以服用這個藥方。如果服用兩劑後不見效,就不要再服用了。因為痢疾的發病,最忌諱水邪犯心,所以不能隨意服用寒涼藥物。如果這個藥方服用兩劑後沒有效果,就說明不適合服用。
荊芥穗,牡丹皮(去心),木香,白頭翁芍藥,桔梗,防風,獨活地榆(各一分),黃連(蜜浸一宿,火上炙乾,使三分),牽牛(炒,一分)
白話文:
- 荊芥穗:一錢
- 牡丹皮(去除中心):一錢
- 木香:一錢
- 白頭翁芍藥:一錢
- 桔梗:一錢
- 防風:一錢
- 獨活地榆:一錢
- 黃連(浸泡蜂蜜一夜,在火上烤乾,使之三錢):三錢
- 牽牛(炒熟,一錢):一錢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,煎一二沸急瀉出,食後溫和吃之,此藥少見效驗,更可進服,以安為期,然不可多吃,一日只兩盞,痢才住,便得止。
白話文:
上藥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加一碗水煎煮,煮滾一、兩次後立即倒出藥液,趁溫熱時服用。此藥效用顯著,可以連續服用,以求治癒。但不可多吃,每天只能喝兩碗。當腹瀉症狀消失後,即可停止服用。
治毒痢,初得時,發寒熱,微有小寒,熱忽止,腹痛,出後時,糞後有少膠涎,與赤痢相雜,卻自誤吃涼藥,漸漸下痢極多,從早至暮,但只思睡,早朝即顏色枯瘁,身體稍涼,近晚至夜即面色赤,顏色光潤,下痢極多,皆是清涎與赤痢相雜,通身發熱,不思飲食,渾身肌肉著床則痛。
白話文:
治療急性痢疾,在初期發作時,會出現冷熱交替的症狀,有輕微的怕冷,發熱突然停止,腹痛,排便後,糞便中含有少量黏液,與紅色膿血混合,此時誤服寒涼藥物,腹瀉逐漸加劇,從早到晚持續不止,只想要睡覺,早晨臉色枯槁憔悴,身體感到微涼,下午至晚上臉色紅潤,光澤明亮,腹瀉非常嚴重,都是清澈的黏液與紅色膿血混合,全身發熱,不想吃東西,全身肌肉只要碰到牀就會疼痛。
據此候,宜當吃此藥,但身體大熱如火,與人相近,則熱氣逼人,其脈輕微,輕手取之,散滿指下,不分部位,全無骨力,指下如風如氣,重手取之,指下全無,急用訶子五個炮製如下面法,掏羅為末,為一服先用熱米湯調,和滓熱服,吐出涎,脈氣方生可進下面方
白話文:
根據這種情況,應當服用這種藥,但是身體發熱厲害如火,接近其他人時,熱氣逼人,脈搏很輕細,輕手取時,散亂充滿於指下,不分部位,完全沒有力度,手指下的感覺像是風或氣,重手取時,手指下空空如也,應當急用訶子五枚,按下面的方法炮製,掏成泥末,做成一份藥,先用熱米湯調服,連藥渣一起熱服,吐出涎液,脈搏氣血纔可恢復,可以進服下面的藥方。
白朮(半兩),白芷,芍藥,大芎(各一分),甘草(四銖,炙),訶子(五個,麵裹炮熟,去面,咬碎,去核用肉,焙乾。)
白話文:
白朮四錢,白芷、芍藥、大芎各一錢,甘草二錢(經過炙熱處理),訶子五個(用麵粉包好,炮熟後去皮、咬碎、去核,只用果肉,焙乾至乾爽。)
上細搗羅為末,每服三錢,熱陳米湯調下和滓吃。
治毒痢初得病時,並無寒熱,所下之痢,全是濃血,忽黯血,左右三部脈氣,皆微細,宜吃此方。
桑寄生(一兩),防風,芎藭(各一分),甘草(四銖,炙),
上搗羅為細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,煎八分,空心和滓吃。
治赤白痢,初得時,並無寒熱,忽患赤白痢,經久未較,別無增寒壯熱,宜此方。
淡豉(十個),黃連(四十九枚,每枚長一粒飯許)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三錢,用熱的陳米湯調和服用,連渣一起吃。
適用於毒痢初期,沒有寒熱症狀,排泄物全是濃血或暗血,左右三部脈氣皆微細的情況。
桑寄生一兩,防風、芎藭各一分,甘草四銖(炙),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二錢,用一盞水煎煮八分,空腹服用,連渣一起吃。
適用於赤白痢初期,沒有寒熱症狀,突然患上赤白痢,持續很久沒有好轉,也沒有其他寒熱症狀的情況。
淡豉十個,黃連四十九枚(每枚大小像一粒米)。
上件,用新垍瓶一個,安藥在內,以新片瓦蓋瓶口,大火煅通赤後,煙絕取出,就熱,研如飛塵,每服二錢,熱鹽米湯調下,和滓服,應是赤白痢,無問赤多白少,但身體無增寒壯熱者,皆可吃此方。
白話文:
上文提到的方子,要用一個新的陶瓷瓶,將藥物放在裡面,用一片新的瓦片蓋住瓶口,用大火煅燒直到通紅,然後把煙吹熄,趁熱將藥研成極細的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熱的鹽米湯送服,連藥渣一起服用。應該可以治療赤白痢,無論是赤痢多還是白痢少,只要身體沒有加重寒症或壯熱的人,都可以服用這個方子。
治赤痢,或赤白相雜,初得時,並無增寒壯熱,經及數日,身體不熱,只聞小腹內躁熱,下血不止,或止血便暖藥不見驗效,宜服此方,寅申、己亥年,六壬之年,宜有此候,但吃兩盞後不見效,更不請吃此藥,但唇皮赤,忽腫,黯色,小便黃白,身體涼,夜間則發熱,如此,即肝熱刑脾之證也。
白話文:
治療痢疾,有時赤色與白色混雜,剛發作時,沒有明顯的畏寒、發熱症狀,經過幾天後,身體不再發熱,只覺得小腹內部燥熱,下痢不止,或者止血便藥物不見效果,此時應服用此方。寅、申、巳、亥年,也就是六壬年,常有這種症狀。如果服用兩劑後不見效,則不再請中醫開此藥。但如果嘴脣發紅,突然腫脹,顏色暗淡,小便黃白,身體發涼,但晚上卻發熱,則為肝熱刑脾之證。
荊芥穗,牡丹皮(去心),白頭翁,地榆芍藥,防風,桔梗(各一分),黃連(一分)牽牛(炒熟,三銖),木香(三銖)
白話文:
荊芥穗、牡丹皮(去除花心)、白頭翁、地榆芍藥、防風、桔梗(各一份),黃連(一分)、炒熟的牽牛子(三銖)、木香(三銖)。
上搗羅為細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,煎兩沸,食後,和滓溫服。須是一年之間,春夏之內,風熱太甚,分明識其痢疾,定是伏熱,方可進此藥。
白話文:
上等羅(一種藥材)搗碎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加水一杯,煮沸兩次,飯後服用,連藥渣一起溫服。務必要在一年之內,春夏季節,風熱過盛,明確辨識為痢疾,確定是伏熱引起的,才能服用此藥。
治下赤痢,身體並無增寒壯熱,此名肝心變澼。
黃連(一兩,蜜浸一宿,炙令香熟),木香(三銖)
上為細末,濃煎,陳米湯調下二錢,食後,和滓服。
白話文:
治療下痢便血,身體沒有發燒或高熱的情況,這稱為肝心引起的病變。
黃連(一兩,用蜂蜜浸泡一夜,烤至香熟),木香(三銖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濃煎的陳米湯調服二錢,飯後服用,連同藥渣一起吃下。
治赤痢不止,其脈反微小沉而又澀,其身熱者死,熱七日死,此候極危困,但吃上面通神散一兩盞,發熱便退,亦庶幾可治,便修合上面還真散,舶上黃丸,吃取安校,若吃通神散後,發熱不退,難治之也。
白話文:
治療赤痢一直無法止住,脈象反而是微小且沉滯,如果身體發熱的人就會死亡,發熱超過七天就會死亡,這個情形危急,只能服上面通神散一兩杯,發熱就會退掉,這樣就有機會治癒,接著再修合服用上面還真散、舶上黃丸,服用後才能好好地安睡。如果服用了通神散後,發熱還是沒有退去,就難以治癒了。
治患赤痢赤白,忽因先寒瘧,後變成痢,忽因患痢後,卻變成寒瘧,但疾痢時,無問赤白,若有增寒壯熱,並宜吃上面通神散,吃了,熱壯已退,便修合還真散,舶上黃丸,吃取安校,緣此證候,乃水邪犯心,治之不可輕也。
白話文:
治療患有赤痢或白痢的人,如果先得寒瘧,後來變成痢疾;或者先得痢疾,後來又變成寒瘧;但是在痢疾發作的時候,不管是赤痢或白痢,如果出現畏寒、發熱加重的症狀,都應該服用上面的通神散,服用了以後,發熱加重的症狀退了,再用修合還真散和舶上黃丸配合服用,以求安穩康復。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症狀,是因為水邪侵犯心臟,治療的時候不能輕視。
桑寄生(半兩),地榆,芎藭,防風(各一兩)人參,黃橘皮(各一兩),甘草(炙),木香(各三銖)白蒺藜(半兩,炒去尖)
白話文:
- 桑寄生(半兩)
- 地榆
- 芎藭
- 防風(各一兩)
- 人參
- 黃橘皮(各一兩)
- 甘草(炙)
- 木香(各三銖)
- 白蒺藜(半兩,炒去尖)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,煎取八分,和滓熱服,經數日外,仍修合暖益脾藥吃。
治小兒疳痢,所下之痢,多黃沫白涕,但發稀面黃腹大,忽非時泄瀉,不成肌肉,宜吃此方。
白話文:
上方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兩錢,用水一碗煎煮至剩八分滿,連同藥渣一起趁熱服用。數天後,還應繼續服用溫暖補脾的藥物。
治療小兒疳痢,排泄物中多有黃色泡沫和白色黏液,常見症狀包括頭髮稀疏、面色萎黃、腹部腫大,突然非季節性腹瀉,身體無法正常長肉,適合服用此處方。
使君子(半兩,蒸三度),訶子(一兩,麵裹炮,去核使肉),白蕪荑,萆薢芎藭,檳榔,肉豆蔻,木香(各一分)
白話文:
使君子(半兩,蒸三次),訶子(一兩,裹上麵粉烘焙,去掉果核,留下果肉),白蕪荑,萆薢芎藭,檳榔,肉豆蔻,木香(各一分)
上為末,每服一錢半,空心,倉米湯調下,量兒大小服之。
治小兒肝受疳氣,相刑于脾,所下之痢,多是鮮血,忽是膿血,忽赤白相雜,宜此方。
白話文:
上方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半,空腹時用倉米湯送服,根據孩童的年齡大小調整用量。
治療小兒肝臟受到疳氣影響,對脾臟造成克制,所排出的痢疾,多呈鮮血狀,有時是膿血,有時紅白相間,適合使用此方。
防風,地榆,芎藭,白蒺藜(去刺,各一分)使君子(半兩,蒸四五回,焙),木香,甘草(各三銖,炙),黃連(四銖,二十四銖為一兩)
白話文:
- 防風:使用防風(根部)。
- 地榆:使用地榆(全株)。
- 芎藭:使用芎藭(根部)。
- 白蒺藜:使用白蒺藜(果實,去除刺)。
- 使君子:使用使君子(果實,蒸四到五次,烘烤)。
- 木香:使用木香(根莖)。
- 甘草:使用甘草(根部,烘烤)。
- 黃連:使用黃連(根莖)。
上為細末,每服一錢半,非時或食後任意,煎點冷吃。治痰嗽,益真丸。
白話文:
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半,不拘時間,或飯後服用,用沸水沖泡後冷卻食用。治療痰咳,益真丸。
人參,黃耆,吳白朮(各半兩),木香(一分)熟乾地黃(六錢),鱉甲(四錢),當歸(去苗),白芍藥白茯苓,阿膠(炒成珠子),鹿角霜(各三錢),桑寄生(二錢)枳實(一錢,炒)
上為細末,煉蜜丸如梧子大,非時,清湯下三十丸,一日兩服。
治氣弱腹結。
白話文:
- 人參、黃耆、吳白朮(各25克)
- 木香(5克)
- 熟乾地黃(30克)
- 鱉甲(20克)
- 當歸(去苗)、白芍藥、白茯苓、阿膠(炒成珠子)、鹿角霜(各15克)
- 桑寄生(10克)
- 枳實(5克,炒)
白朮(半兩),人參(一錢),大芎,甘草(炙)藿香,半夏,陳橘皮(各一分),茯苓(三分)草豆蔻(各一分),薏苡仁(半兩),厚朴(三錢,酥塗炙焦),天南星(二錢,炮)
上為細末,空心,水一盞,薑三片,棗二個,破之,同煎七分,去滓服。
治心氣動,肝脈虧。
白話文:
配方中包含白術(半兩)、人參(一錢)、當歸、大黃、甘草(炙)、藿香、半夏、陳皮(各一分)、茯苓(三分)、草豆蔻(各一分)、薏苡仁(半兩)、厚樸(三錢,酥塗炙焦)、天南星(二錢,炮製)。
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,然後將其空心放入一個容器中,加入水一盞、薑片三片和棗子兩個,將材料打破後一同煎煮至剩七分,然後去掉殘渣服用。
此方用於治療心氣不穩和肝脈虧損的狀況。
桑寄生(一分),茯苓,防風,獨活甘草(炙),槐角,枳實(各一分,炒),木香(一錢)白蒺藜(炒去刺),人參(各半兩),白朮(七錢,以性涼續添)
白話文:
- 桑寄生(1份)
- 茯苓(1份)
- 防風(1份)
- 獨活(1份)
- 甘草(烘烤過的,1份)
- 槐角(1份)
- 枳實(炒過的,1份)
- 木香(1錢)
- 白蒺藜(炒過的,去除刺,半兩)
- 人參(半兩)
- 白朮(7錢,加上具有涼性續添)
上為細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,磨沉香少許,煎七分。
治精血皆虛,鹿茸丸。
白話文:
上面的藥材要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三錢,用一碗水,加入少量的沈香研磨,煎煮至剩七分。
治療精血兩虛的情況,使用鹿茸丸。
血茸(半兩,用酥微炙),五味子,山藥(各一兩,以上三件為末),青鹽(三錢,令研)
白話文:
血茸(半兩,用奶油小火烤一下),五味子,山藥(各一兩,以上三種磨成粉末),青鹽(三錢,磨成粉末)
上煉蜜和作一塊,收瓷閤中,臨時丸,每服三十丸,食前溫酒下。
治肝腎氣虛,外應目不榮,宜服此足精丸。
白話文:
將煉好的蜜和藥材混合成一塊,放入瓷罐中保存,需要時搓成丸狀服用,每次三十丸,飯前用溫酒送服。
治療肝腎氣虛,外部表現為視力不佳,適合服用此「足精丸」。
好熟乾地黃(須是蒸九遍,用酒製造者),當歸(去苗),白芍藥,人參,山藥(各半兩),茄茸(酥炙,去皮,七錢),五味子(六錢)川椒(去目,一錢半),青木香,獨活,甘菊(各三錢)白蒺藜,杜仲(去皮,酥炙),菟絲子(酒浸一宿),黃耆(各半兩)大芎,肉蓯蓉(各四銖)
白話文:
經多次蒸過的乾地黃(必須蒸九次,用酒製造),當歸(去除根鬚),白芍藥,人參,山藥(各半兩),茄子汁(烘烤至金黃色,去皮,七錢),五味子(六錢)川椒(去籽,一錢半),青木香,獨活,甘菊(各三錢)白蒺藜,杜仲(去皮,烘烤至金黃色),菟絲子(浸泡一整晚的酒),黃耆(各半兩)大芎,肉蓯蓉(各四銖)
上為細末,煉蜜丸如梧子大,空心,濃煎,糯米湯入鹽少許,下五十丸。
又服洗肝散。
白話文:
用細粉煉製成蜂蜜丸,大小如同梧桐子,空腹時,用濃稠的糯米湯加入少量鹽,服用五十粒。
再服用洗肝散。
天麻(半兩,酒浸一宿,濕紙裹煨),白殭蠶(去口,去絲),天南星(炮,各一分),芎藭,(二錢),黃耆,薏苡仁,白芍藥(各半兩),白蒺藜,(去刺,四分)甘菊,甘草(炙),人參(各三分),木香(一錢半)沉香(煎時磨少許)
白話文:
天麻:半兩,用酒浸泡一夜,然後用濕紙包裹煨。 白殭蠶:去除嘴和絲。 天南星:炮製,各取一分。 芎藭:二錢。 黃耆、薏苡仁、白芍藥:各半兩。 白蒺藜:去除刺,四分。 甘菊、甘草(炙)、人參:各三分。 木香:一錢半。 沉香:在煎煮時少量研磨。
上為細末,水一盞,薄荷二葉,磨沉香少許,同煎藥之時,取七分,去滓服,日進二三服,每服二錢。
補心氣人參散。
白話文:
水一茶杯,薄荷兩片,磨少許沉香,與煮好的藥一起,取七分,去除渣滓服下,每天服用二至三次,每次服用兩錢。
人參(七錢),伏神,山藥(各半兩),白芍藥黃耆,熟乾地黃(各一分),防風(一分半),甘草(一分,炙)官桂(去皮,一分半),天南星(炮過,二分)
白話文:
- 人參:七錢
- 伏神:半兩
- 山藥:半兩
- 白芍藥:一分
- 黃耆:一分
- 熟乾地黃:一分
- 防風:一分半
- 甘草(炙):一分
- 官桂(去皮):一分半
- 天南星(炮過):二分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,生薑棗少許,煎七分。
司業六脈滿而不實,寸口倍於人迎尺脈。
血濁而氣浮,宜清血,抑肺氣,如此,即隔通而氣歸於下,不可服燥烈之藥,第一方。
白話文:
上方為細末,每次服用兩錢,加水一碗,生薑和大棗少許,煎至七分。
如果六脈都充盈但不實在,尤其是寸口的脈象比人迎和尺脈都要強。
血渾濁而氣上浮,應該清理血液,抑制肺氣,這樣就能使隔膜暢通,氣能下降,不可服用燥熱的藥物,這是第一個處方。
人參(七錢,好者),陳橘皮(去白,一分半),白茯苓,麥門冬(去心,三錢)桔梗,紫菀,防風(各一分),黃耆前胡,白芍藥(各一分),木香(一分半),白蒺藜(去刺)桑白皮(各半兩),甘草(二錢,炙),大腹皮(半個)
白話文:
人參(七錢,品質好的),陳橘皮(去白色部分,一分半),白茯苓,麥門冬(去中心,三錢)桔梗,紫菀,防風(各一分),黃耆前胡,白芍藥(各一分),木香(一分半),白蒺藜(去刺)桑白皮(各半兩),甘草(二錢,炙),大腹皮(半個)
上為細末,每服三錢,非時或食後少時,水一盞,磨沉香少許,生薑一片,同煎八分,初服三四服,覺膈快,便不須服,卻只常服丸子,候三兩日間,覺似壅,即進一服,此散子不常服。
又方。
白話文:
把沉香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三錢,不是在進餐時間服用,而在進餐後少許時間服用。加入一杯水,磨一點沉香,加一片生薑,一起煎煮八分之七的水量。剛開始服用三四次,感覺到隔膜舒暢,就不需要再服用散劑,只服用丸藥。等待兩三天後,感覺到有所積滯,就服用一次散劑。這種散劑不是經常服用的。
天麻(麵裹炮),肉蓯蓉(酒浸一宿),熟乾地黃(好者),菟絲子(酒浸一宿)山藥,柏子仁(各半兩),萆薢,茯苓白芍藥,(各半兩),牛膝(去頭,四分),人參(七錢),枳實(一分,麵炒過)木香(一錢半)
白話文:
天麻(用麵粉包裹後油炸),肉蓯蓉(浸泡在酒中一個晚上),熟乾地黃(品質好的),菟絲子(浸泡在酒中一個晚上)山藥,柏子仁(各半兩),萆薢,茯苓白芍藥,(各半兩),牛膝(去掉頭部,四分),人參(七錢),枳實(一分,用麵粉炒過)木香(一錢半)
上為細末,搗薏苡仁為粉,煮作稀糊,丸如梧子大,陰乾,每日空心,濃煎,糯米湯入鹽,下五十丸,治小兒腹中有氣不散,而臟腑微澀,夜有盜汗。
白話文:
將艾葉的末端切成碎末,將薏苡仁搗成粉,煮成稀糊,做成梧子大小的藥丸,在陰涼處晾乾。每天空腹時,用濃煎糯米湯加鹽,服用五十粒藥丸,可以治療小兒腹中聚氣不散,臟腑微燥,夜間盜汗的症狀。
使君子(三錢),京三稜,萆薢,白茯苓鱉甲,人參(各一分),黃耆(一錢),獨活(二分)肉豆蔻(二個),木香(一錢半),甘草(二錢)
白話文:
使君子(三錢),荊三稜、萆薢、白茯苓、鱉甲、人參(各一分),黃耆(一錢),獨活(二分)、肉豆蔻(二個),木香(一錢半),甘草(二錢)。
上為細末,非時,水半盞,煎二錢,煉取三分,去滓服,覺氣散,則已之,不可多服。
治小兒瀉,本因傷水。
白話文:
上面的是細末,不是時候,用水半碗,煮兩錢,煉取三分之一,去掉渣滓服用,感到氣散了,就停止,不可以多服。
治療小兒拉肚子,本來是因為受涼。
訶子,白朮,白芍藥(各一分),甘草(炙)蒺藜,獨活,厚朴(去皮,各二分),黃連(半分,炒)肉豆蔻(一枚)
上為粗末,煎一錢許,去滓服,水七分,煎至半盞。
久便血。
白話文:
- 訶子:1 份
- 白朮:1 份
- 白芍藥:1 份
- 甘草(炙):2 份
- 蒺藜:2 份
- 獨活:2 份
- 厚朴(去皮):2 份
- 黃連(半分,炒):0.5 份
- 肉豆蔻:1 枚
黃連(一錢,炒半焦),白蒺藜(去刺,半兩),槐花(炒焦),獨活訶子(炮取肉),枳實(炒焦),荊芥穗,蔓荊子(各一分)木香(一錢半),白芍藥(三分),甘草(二錢,炙)
白話文:
黃連(一錢,炒至半焦),白蒺藜(去刺,半兩),槐花(炒焦),獨活訶子(炮製後,取訶子肉),枳實(炒焦),荊芥穗,蔓荊子(各一分)木香(一錢半),白芍藥(三分),甘草(二錢,炙製)
上為細末,食後,水一盞,煎三錢匕,取七分,和滓服,或煉蜜丸如梧子大,清湯下三四十丸,無時日,一服或二服。
治小兒急慢驚風。
白話文:
把藥材打成細末,在飯後,加一碗水,熬煮三錢的藥材,取七分的藥汁,連藥渣一起服用。或者將藥材煉成蜜丸,像梧子一樣大,用清湯送服三四十丸,不限時日,可以一天吃一服或兩服。
人參(半兩,好者),天麻(炮),天南星(炮),黃耆,芎藭,(各二錢),薏苡仁,獨活,伏神,蔓荊子(各一分),鱉甲(酥炙黑),木香(各一分半),甘草(一分),半夏(薑製,一錢半),乾蠍(四個,全者,用糯米同炒,米熟為度),麝香(同硃砂研),硃砂(令兩臨脈旋入少許。)
白話文:
人參(半兩,品質好的),天麻(炮製過的),天南星(炮製過的),黃耆,川芎(各二錢),薏苡仁,獨活,茯苓,蔓荊子(各一分),鱉甲(酥炙至黑色的),木香(各一分半),甘草(一分),半夏(薑製的,一錢半),乾蠍子(四個,完整的,用糯米同炒,至米熟為度),麝香(與硃砂研磨),硃砂(令兩臨脈旋入少許。)
上為細末如飛塵,入硃砂麝香少許,每服二錢,同煎三四沸,與三匙頭,如更發數,即添麻黃一味,並煎服,不入麻黃如大府冷,即添白朮末一二豆粒許,同煎,小兒藥、宜服細末,取其氣液之全,唯是止瀉痢,乃作丸耳。
治血滯精虛,肛門癢痛成痔。
白話文:
上方的藥粉要磨得非常細像粉塵,再加入少量硃砂和麝香,每次服用二錢,和水一起煮沸三四次,再加入三匙頭的材料,如果症狀加劇,再加入麻黃一味,一起煎服,如果不加入麻黃,但大便冷,就再加入一兩粒白朮粉末,一起煎服,如果是給小孩服用,宜服用細末,以保留藥物的氣液,只有治療腹瀉時,才做成丸劑。
白蘞,黃耆(炙各半兩),槐花(微炒),茯苓白芍藥,甘草(炙),當歸(去苗,各一分),南木香(錢半)枳實(炒焦,錢半),白蒺藜(三錢)
白話文:
* 白通草,黃耆(各半兩) * 槐花(微炒) * 茯苓、白芍藥 * 甘草(炙) * 當歸(去苗,各一分) * 南木香(半錢) * 枳實(炒焦,半錢) * 白蒺藜(三錢)
上為粗末,非時,水一盞,煎三四錢匕,取八分,去滓服,每日空心,先服鹿茸青鹽丸,方在前。卻日進三四服,以去痔根,初服只一二服,俟服青鹽丸及旬日,自然可載此藥,後續進兩三服,二藥相兼而進,久可以去其根本,下血日多,即令人心忪,無情緒,意思不悅,宜戒酒,慎護,病雖已止,宜服此二藥。
服藥若痔根已安,藏血未止,即更服後方。
白話文:
治療痔瘡的處方:取上等粗糙的青鹽,不是在規定的時間煎服,用一杯水煎三、四錢的青鹽,取其中的八分,去掉渣滓服用。每天空腹時服用,先服用鹿茸青鹽丸,然後再服用此藥。每天服用三、四次,以清除痔瘡的根部。剛開始服用時,只服用一、兩次,等服用青鹽丸十天左右,自然可以承受此藥,然後再續服兩、三次。兩藥同時服用,可以徹底去除痔瘡的根源。如果下血量很多,就會讓人感到心悸、情緒低落、心情不佳,應戒酒,注意護理,即使痔瘡已經停止出血,也應服用這兩種藥物。
新活鯽魚一個(重四五兩以上者,去腸,不去鱗。),白礬(三兩,微敲研),槐花(半兩),蒲黃(一分)
白話文:
- 新鮮活鯽魚一條(重量在四五兩以上,去除內臟,不要去除魚鱗)。
- 白礬(三兩,稍微敲碎並研磨)。
- 槐花(半兩)。
- 蒲黃(一分)。
上兌合,同納於魚腹中,納藥了,以線系之,入一垍閤中,外以鹽泥固濟干,十斤炭蔟之,火盡取出,細研如塵,蒸餅丸如梧子大,非時,米湯下二三十丸,一日一兩服。
少陽相火之復與水爭戰,耳痛方。
白話文:
將上兌蛤合起來,同放入魚腹中,放入藥物後,以線纏繞固定,放於器皿中,器皿外再以鹽泥封固,用十斤炭火煅燒,燒完後取出,研磨成細粉,蒸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非發病時,以米湯送服二三十丸,每日服用一兩。
官桂(去皮,三錢),白芍藥,白茯苓,桔梗防風,甘草(炙),羌活,麻黃(去節)麥門冬(去心,各一分),黃耆(半兩),山茵陳(二錢)
白話文:
官桂(去皮,3錢),白芍藥,白茯苓,桔梗防風,甘草(經過火烤焦後),羌活,麻黃(去掉節),麥門冬(去除中心,每種藥材1錢),黃耆(半兩),山茵陳(2錢)
上為粗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,生薑兩片,煎至七分,去滓服,日三,如不痛,更不消服,只進補腎藥,小兒藏寒。
泄瀉不止,豆蔻丸。
白話文:
藥方中藥材的上品和粗品都可用,每次喝藥 3 錢,加 1 杯水,切兩片生薑,將藥煎煮到只剩下七分之一,去除渣滓後喝下,一天喝三次。如果服用後症狀沒有減輕,也不需要再服用。此時,改為服用補腎的藥物,因為小孩子的身體裡可能藏有寒氣。
草豆蔻(一枚,剝開皮,入乳香一塊在內,復用和白麵裹,慢火燒令熟,去面及豆蔻皮,不用。)
白話文:
草豆蔻(一粒,剝開外皮,放入一小塊乳香,再用麵粉包起來,用小火烤熟,去掉麵粉和豆蔻皮,不用。)
上為細末,以粟米飲丸如麻子大,每服五七丸,米飲下,無時。
治婦人骨蒸方
白話文:
用細末,以小米湯調成如麻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五到七粒,用米湯送服,不限時間。
治療婦女骨蒸的方子。
桑白皮,黃耆,薏苡仁(各半兩),茵芋,紫蘇葉,茯苓,甘草(各一分,炙),官桂(去皮,二分)大腹皮(一錢半),陳橘皮(三錢)
白話文:
桑白皮、黃耆、薏苡仁(各 30 公克),茵芋、紫蘇葉、茯苓、甘草(各 15 公克,甘草要先炙一下)、官桂(去皮,10 公克),大腹皮(7.5 公克),陳橘皮(15 公克)。
上為細末,每服四錢,水一盞,薑三片,煎八分服之,三四日,卻服後方。
微利不妨,如腳未消,即間用豆湯服一服。
又方
白話文:
上方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四錢,加水一碗,薑三片,煎至八分滿時服用,連續服用三四天,然後改服後方。
如果腳腫未消,可以隔天用豆湯服用一次。
另有一方。
牛膝(去頭,酒浸一宿),當歸(去苗),茯苓,熟乾地黃薏苡仁,黃耆,巴戟(去心,各半兩),柏子仁鱉甲(酥炙),芎藭(各一分),桑螵蛸(三分)
白話文:
- 牛膝(切除根部的頂端,在酒中浸泡一夜)
- 當歸(去除根莖上部的莖葉)
- 茯苓
- 熟乾地黃
- 薏苡仁
- 黃耆
- 巴戟(去除中心部分,每種各半兩)
- 柏子仁
- 鱉甲(用酥油烘烤)
- 芎藭(每種各一份)
- 桑螵蛸(三分)
上細末,煉蜜丸如梧子大,空心,鹽湯下五十丸。
小兒泄,厚腹丸。
白話文:
服用時,將藥物研磨成細粉,用蜂蜜煉製成如梧桐籽大小的丸劑,空腹時用鹽水吞服五十粒。
小兒腹瀉,使用厚腹丸。
地榆,天麻,芎藭,赤石脂(各一分)訶子皮,削術(各三分),厚朴(去皮,一分,薑炙),木香(半分)
白話文:
地榆、天麻、芎藭、赤石脂(各一錢) 訶子皮、削術(各三錢) 厚朴(去皮、一錢,用薑炙過) 木香(半錢)
上為細末,棗肉為丸,非時服三十丸。
治久瀉方
白朮(半兩),白芍藥(半兩),桔梗(一分),白芷(半兩)
白話文:
用藥材研磨成細粉,以棗肉做成藥丸,每次服用三十丸。
治療長期腹瀉的處方:
白朮(半兩),白芍藥(半兩),桔梗(一分),白芷(半兩)。
上為細末,以豬肝四兩片切,如食法,入少鹽和之,不用油,用藥先和一半於銚內,先爆過,次用木炭火上炙乾,再傳末作兩三次食之,止泄最妙。
又方新制
白話文:
將上藥磨成細粉,以豬肝四兩切成薄片,按照食療法加入少許鹽巴拌勻,不用油,先將藥粉的一半放入碗中,爆香後,再用木炭火烤乾,然後將藥末分成兩三次食用,可以有效止瀉。
人參(一兩),黃耆,薏苡仁,糯米末阿膠(炒),木香,茯苓,半夏(如法制)甘草(炙),鱉甲(酥炙,各一分),白朮(半兩),肉豆蔻(大者兩個)
白話文:
人參(一兩)、黃耆、薏苡仁、糯米末阿膠(炒)、木香、茯苓、半夏(用正確方法製備)、甘草(炙)、鱉甲(酥炙,各一分)、白朮(半兩)、肉豆蔻(大的兩個)
上為細末,不羅,非時,以水一盞,生薑一片,棗子一個,破之,同煎三錢,取七分服,去滓服,至十來服,或七八服,覺血淡,或微有些小腹痛,每服加白朮少許,及烏梅肉半個煎,但血旋止,和胃藥,藥未可全去,只桔梗,枳實二味,以白蒺藜代之。
痢稍止未全減臟腑忽下血猶未止,卻服此方。
白話文:
以細末三錢,不再煎煮,在非發病的期間,以一杯水、一片生薑、一顆棗子,將棗子打破,一起煎煮,取七分服用,去除渣滓後服用,服用十幾次,或七八次,感覺到血變淡,或有輕微的小腹疼痛,每次服用時加入少許白朮,及半個烏梅肉,煎煮後服用。但血一止住,和胃的藥物,不能完全停用,只要停止使用桔梗、枳實這兩種藥物,以白蒺藜代替。
黃耆(輕炙),白蒺藜(去刺,各半兩),白蘞,茯苓槐花(微炒),獨活(各一分),訶子皮(四錢),木香(一分),黃連(燒焦,二錢)
上為末,煉蜜丸如梧子大,非時,清湯下二十丸至三十丸,米湯亦得。
又方
白話文:
- 黃耆(輕微炙烤)
- 白蒺藜(去除刺,各半兩)
- 白蘞
- 茯苓槐花(略微炒一下)
- 獨活(各一份)
- 訶子皮(四錢)
- 木香(一份)
- 黃連(燒焦,二錢)
訶子(炮令大熟),山藥,人參,白朮(各半兩)熟乾地黃(一兩半,地黃最能補而去肝風,但通腸於利藥中,使非訶子,不能為功。)木香(一分),桑寄生(一分)
上為末,煉蜜丸如梧子大,空心,米湯下三十丸,常服以去痔疾,又能足血。
進飲食、香術丸。
白話文:
訶子(炮製熟透),山藥,人參,白朮(各半兩),經過熟曬的生地黃(一兩半,生地黃最能滋補和去除肝風,但它屬於瀉下的藥物,若非訶子,就不能發揮它的效果)。木香(一分),桑寄生(一分)。
白朮(一兩,炒),丁香(一錢半),半夏,木香(炮)蓬莪朮(各一分),防風,麥櫱(炒),神麯(炒,各半兩)茯苓(半兩),甘草(炙,一分。)
上為末,水麵糊丸如梧子大,每朝米湯下三十丸,食後服。
白話文:
白朮(一兩,炒過),丁香(一錢半),半夏,木香(炮製過),蓬莪朮(各一分),防風,麥櫱(炒過),神曲(炒過,各半兩),茯苓(半兩),甘草(炙過,一分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