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堪

《史載之方》~ 卷下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4)

1. 痢論

夫痢之為病,世人所患者多,然方冊所載者,未嘗有必驗之方,古人所談者,未嘗有卓然之論,服餌之間,世人夭橫者,莫知其數,此聖人名方為大奇,後之學者,不能思而自得之也。

白話文:

痢疾是一種流行的疾病,很多人被其所困擾,但是目前所見方冊中,尚未有必驗有效之方。古人在談及痢疾時,亦未有卓然之論。人們服用痢疾藥方的過程中,死傷無數,但卻無人知曉其原因。這個聖方是絕世奇方,後人不能深入思考而自行獲得。

若今有人得一名方,自以為神傳聖惠,應效不測,然有一人服之而減,未可圖其必然之驗也,此愚以方冊所載者,未嘗有必驗之方也,以赤為熱,以白為冷,醫者之辭,萬口一說,此愚以為古人所談,未嘗有卓然之論也,何則,以赤為熱,以白為冷,赤白為冷熱不和,獨知大綱,而痢之有變化重輕之別,得其粗而不得其詳,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矣,夫痢之為痢,一名而具八種,一曰白痢,二曰赤痢,三曰赤白痢,四曰水穀痢,五曰血痢,六曰疫毒痢,七曰休息痢,八曰小兒疳痢,此皆受之不同,治之不得不異,索其詳而論之,則其痢之為病,雖變化重輕之不同,然一歸之脾氣之虛而已。

白話文:

如果現在有人得到了一個被認為是神傳聖惠的方子,並且自認為它效果奇特無比,但如果有一個人按照這個方子服用後病情反而加重,就不能認定這個方子一定有效。我認為那些被收錄在醫方集中的方子,並沒有一個是保證一定有效的。將紅色與熱聯繫在一起,白色與冷聯繫在一起,這是所有醫生的共同說法,但我認為古人的這些論述並不全面。因為紅色代表熱,白色代表冷,將這兩者簡單劃分為冷熱是不合理的。僅僅了解一個大概而忽略了痢疾的多種變化和輕重差異,這就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的情況。痢疾本身有八種不同的類型,包括白痢、赤痢、赤白痢、水穀痢、血痢、疫毒痢、休息痢和小兒疳痢,這些痢疾因其不同的症狀,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。細究這些痢疾的特點,雖然它們有不同的變化和輕重程度,但最終都可以歸結為脾氣虛弱的問題。

萬物非土不生,五行非土不載,五臟非脾不養,脾者,中州之土,能化腐水穀,設滋味於肌膚,行糟粕於大腸,脾臟溫和,而諸臟之有冷熱不調,即自生他病,不為之痢也,是故赤痢雖熱,本因脾腎之虛,赤白相雜,雖為冷熱不和,而又有重輕之別,若今人之下赤痢,先轉數行,而後有赤痢之變,若以赤痢為熱,何乃有先轉之說歟,以赤白為冷熱不和,而復有赤少白多,赤多白少,能無重輕之別乎,此病有變化之不同,予得以命其祖而言之也,一曰白痢者,五臟傷冷,脾胃極虛之所成也,其得之重,出後如雞卵清、如魚腦漿者,腎有所傷也,急以補脾腎藥以暖之,加以舶上硫黃丸,無問多少,空心即服,以止為度,蓋病勢之重,治之不可後時也,二曰赤痢者,三焦之熱血有餘,而脾腎感寒之所成也,夫肝心積熱之人,多食生冷,愛吃涼水,口之所納,都聚於脾腎,寒溫之氣所傷,而肝心氣變,血損於中,此肝心之血,乘脾之虛,滲入大腸而赤痢者也,先服解寒氣藥,次吃暖脾藥,其治之如反掌爾,三曰赤白痢者,心肝血損,而脾之與胃,臟腑皆虛之所成也,脾氣之虛,則肝氣相乘,胃氣之虛,則停水滯谷,凝而為涕,肝氣乘脾氣,則肝心之熱血,乘脾之虛,滲入於大腸,與胃中之涕,相雜而下,此所以為赤白也,忽有赤少而白多,忽有赤多而白少,忽有赤白相等,此受病有淺深,下藥有輕重,當在臨時度宜,隨機應變,不可差之分毫也。

白話文:

萬物若沒有泥土就無法生長,五行中缺了土也無法運行,五臟之中,沒有脾臟就無法滋養。脾臟,是中州之土,它能消化腐爛的水穀,將營養輸送至肌膚,並將糟粕由大腸排出。脾臟溫和,但若其他臟腑寒熱失調,脾臟便會生出其他疾病,而不會是痢疾。因此,即使是赤痢熱症,其實也是由於脾腎虛弱所引起的。而赤白相雜的痢疾,雖然是寒熱不調引起的,但其中也有輕重之分。就如同現在人所患的赤痢,先有腹瀉,之後出現赤痢的變化。如果把赤痢當成熱症來治療,那又如何解釋先有腹瀉之說呢? 如果把赤白痢視為寒熱不調,那赤少白多、赤多白少,難道沒有輕重之分嗎? 這個疾病有不同的變化,所以我依照其病因來命名。

一曰白痢: 五臟受寒,脾胃虛弱所致。一旦病情嚴重,排泄物將像雞蛋清或魚腦漿,這是腎臟受傷的徵兆。此時必須使用補脾腎溫補的藥物來進行治療,再搭配服入舶上硫黃丸,不論劑量多少,空腹服用,直到症狀停止為止。因為病情嚴重,治療不容延誤。

二曰赤痢:三焦之熱血過多,而脾腎受寒所致。凡是肝心熱性體質的人,多吃生冷之物、喜愛喝涼水,身體所攝入的東西都積聚在脾腎之中,使寒熱之氣受到損傷,而肝、心之氣也發生變化,導致內部血氣受損。肝心之血趁脾虛之際,滲入大腸,就會形成赤痢。首先服入解寒氣的藥物,接著服用溫補脾臟的藥物,治療方法非常簡單容易。

三曰赤白痢:肝心血虧,脾胃臟腑皆虛弱所致。脾氣虛弱,便會造成肝氣加劇,胃氣虛弱則會導致水谷滯留,凝結成為涕液。肝氣加劇乘脾氣虛弱,肝心之熱血就會趁脾虛之際滲入大腸,與胃中之涕液混合排出,因此形成赤白痢。有時赤少而白多,有時赤多而白少,有時赤白相等,這是由於受病的程度不同,用藥的輕重也應有所不同。醫生應在診察時,依據病情酌情調整藥物,不可有絲毫差錯。

愚初以謂赤多而白少者,清利肝氣,而輕暖脾胃也,白多而赤少者,微清肝心之氣,而甚暖脾胃也,赤白相等者,微利肝心,平益脾胃氣而自愈,但發寒熱為最重,方見痢方中,四曰水穀痢,其人多飲涼水,忽餐生冷之所成也。

白話文:

我起初認為,大便赤多而白色少的,清利了肝氣,並且輕輕溫暖脾胃。大便白色多而赤色少的,微清肝心之氣,而且極其溫暖脾胃。赤色與白色相等,微利於肝心,平服而益於脾胃之氣,自然而癒。但發寒熱最為嚴重,在方劑的處方中可以看到,第四種情況,叫水穀痢,是由於飲用大量涼水,忽然吃了生冷之物而成。

所下之痢,悉皆黃色,忽時下白沫,治之之法,補暖脾胃,而其疾自愈,五曰血痢,其人多淤怒,因更相毆擊忽因焦熱極,驟食生冷,脾胃損虛之成也,所下之痢,多黯赤色,無寒熱者,清其肝心之氣,而疾自去矣,六曰疫毒痢者,毒氣所傳,一坊一境,家家戶戶,更相染易,無有不病,凡下痢之時,忽先發寒熱,忽先轉數行,忽生冷所傷,因而下痢,所下之利渾是赤色,濃如膿涕,忽時半盞下濃血,腹中刺痛,忽心中煩躁,三焦痞隔,全不思食,此名為疫毒痢也。

然則疫毒所主五臟,從何而得,經言,春若傷陽,夏必人多瀉痢,此疫毒之根,先受之於肝也。

白話文:

各種原因導致的腹瀉,大便都呈黃色,偶爾會出現白色泡沫,治療方法是補益脾胃,疾病自然會痊癒。第五種原因是血痢,患者多為淤怒體質,因相互毆打,或因焦熱極盛,突然食用生冷食物,導致脾胃虛損所致。大便呈暗紅色,沒有寒熱表現,治療方法是清肝火、平心氣,疾病自然會痊癒。第六種原因是疫毒痢,是由毒氣所傳播,一個街坊或一個村鎮,家家戶戶互相傳染,無人不病。凡腹瀉時,忽先出現寒熱,忽先轉為數次腹瀉,忽因生冷所傷,因而腹瀉,大便渾濁呈紅色,濃稠如膿涕,忽時半盞下濃血,腹中刺痛,忽心中煩躁,三焦痞隔,全無食慾,這種情況稱為疫毒痢。

夫春氣本和,而反傷於熱,此陽氣所勝,肝家受熱,而其氣有餘者也,經言五行受病,必先傳其所勝,則肝之得病,必先傳之與脾,而世人於夏月之間,多食生冷,傷損脾氣,脾氣虛,肝邪得以乘之,而脾受肝邪,伏而不動,莫能消水化谷,此疫毒之痢,必先轉數行,而後有赤痢之變也,先轉數行者,脾受邪而脾已生病也,後有赤痢之變者,肝之血熱乘脾之虛,滲入大腸,而為赤痢也,中間忽有赤白相等者,此肝之毒血,雜胃中之寒涕也,若發寒熱,方見痢方中,有白少而赤多;或有白多而赤少,肝之邪毒,有輕重之不等也,七曰休息痢者,蓋患痢之人,其治痢之時,不能解肝邪,而肝家餘毒之所成也,脾臟久受肝邪,則不能強健消化水穀,是毒痢之所下,纏綿久遠而不較,此所以為休息也,八曰小兒痢者,蓋小兒肝受熱,而相刑于脾之所成也,肝之刑脾,則所下之痢,全是赤色,或赤白相雜,至脾之自受疳氣,則骨肉消瘦,所下之痢,多黃涕白沫,少有赤色相雜也,如此數端,亦治痢之大略而已,至於醫道之淵微,愚不能知其妙。

白話文:

春季的氣候本該和順,卻反而是因為熱氣造成傷害,這是因為陽氣過度盛行的緣故,肝臟受到熱氣的影響,而肝氣因此過剩。根據經書中所述,五行受病,一定會先從被它剋制的五行開始,因此肝臟生病,一定會先傳染給脾臟。而世人在夏季的時候,多半會食用生冷的食物,這樣容易損傷脾氣,脾氣虛弱,肝臟的邪氣就得以乘虛而入。脾臟受到肝邪的侵襲,就會鬱伏不動,無法正常消化水穀,這就是疫毒痢疾的起因,一開始是腹瀉次數多且頻繁,然後才會演變成赤痢。腹瀉次數多且頻繁,是因為脾臟受到邪氣侵襲而生病了。後來演變成赤痢,是因為肝臟的熱血趁著脾臟虛弱之際,滲入大腸,而形成赤痢。如果腹瀉時,出現赤白相間的症狀,那是因為肝臟的毒血與胃中的寒涕混雜在一起的緣故。如果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,在痢疾的期間,會出現白色較少而紅色較多的情況。或者白色較多而紅色較少的狀況,這是因為肝臟的邪毒有輕重之分。患上休息痢疾的人,是因為在治療痢疾的時候,沒有辦法解除肝臟的邪氣,而肝臟殘留的毒素所造成的。脾臟長期受到肝邪的侵襲,就無法強健的消化水穀,因此毒痢的症狀會反覆發作,纏綿不愈,這就是休息痢疾的原因。小兒痢疾,是因為小兒的肝臟受到熱氣的侵襲,而牽連到脾臟所造成的。肝臟剋制脾臟,因此小兒痢疾的症狀,全部都是赤色的,或者赤白相雜。等到脾臟本身受到疳氣的侵襲,就會骨瘦如柴,腹瀉的症狀多為黃色黏液、白色泡沫,很少出現與紅色相雜的情況。以上幾種情況,也只是痢疾治療的大略而已,至於醫道的精妙之處,我愚鈍的智慧無法體會箇中奧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