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堪

《史載之方》~ 卷下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1)

1. 診胃脈

訣云,阿阿緩若春楊柳,此是脾家居四季,此叔和知之而未詳也。大抵胃脈雖和緩而貴不疾不速,重而取之,不虧乏,浮而取之,阿阿而至,不洪不濁,即為五臟脈全,若弦而急,又洪大而有骨力,即受肝熱邪,能生嘔逆,若弦而緊,即受肝冷邪,能生飧泄。訣又曰:脾數即吐因脾熱,此非脾熱,乃肝熱而侵脾,故作此和神之方,須使去風邪藥,以和胃藥,此方神效,但於使療處方覺其驗。

白話文:

古書中記載,緩和而柔軟,就像春天的柳條,這表明脾臟家居四季。叔和知道這一點,但沒有詳細說明。一般來說,胃脈雖然和緩,但以不快不慢為貴,重按而取之,不致虧乏,浮按而取之,緩緩而至,不洪不濁,這就是五臟脈搏俱全。如果脈搏弦而急,又洪大而有力,就是受到肝熱邪氣,能引起嘔吐和反胃。如果脈搏弦而緊,就是受到肝冷邪氣,能引起腹瀉。古書中還說,脾臟脈搏急促就是脾熱,這不是脾熱,而是肝熱侵犯脾臟,所以要採用調理脾胃的方法,要讓祛風藥和調理胃藥一起使用,這種方法效果很好,但是在治療過程中才能感受到它的效果。

訶子皮(一兩),削術(好者二兩),藿香,藁本陳橘皮,芎,獨活(此止風,各半兩),根子〔(七銖),此用行肝氣,乃木香中揀圓小氣烈味苦者。〕,細辛,防風,甘草(炙,各一分)

白話文:

訶子皮(一兩),削術(品質好的,二兩),藿香,藁本,陳橘皮,芎,獨活(均為祛風藥,各半兩),根子〔(七銖),此用來疏通肝氣,從木香中挑選顆粒圓小、氣味濃烈、苦味的。〕,細辛,防風,甘草(炙,各一分)

上為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,煎取八分,去滓和滓任意服餌,才服逡巡,卻覺胸膈如飢,若是肝熱刑脾而吐,唇焦口膠,面赤,渴引飲,小便赤,背脊寒,洒洒如瘧,聞暖藥臭,只要涼水吃,即加

白話文:

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加一碗水,煎到八分滿,除去藥渣,連渣一起服用。剛服下不久,就會感到胸中隔膜像飢餓一樣,如果是肝火過旺而刑剋脾臟而嘔吐,嘴脣乾焦,口乾舌燥,面紅,口渴想喝水,小便赤紅,背脊怕冷,發抖像瘧疾,聞到溫熱藥物的氣味就難受,只想喝涼水,那就再多吃點。

荊芥穗(二錢),羌活(半兩),連翹(一分),秦膠(三銖)干薄荷(一分)

白話文:

荊芥穗(六十公克),羌活(一百二十公克),連翹(三公克),秦膠(一公克),乾薄荷(三公克)

以上同為末,每服三錢,更入半夏二片,水一盞,生薑三片,同煎至七分服,若是脾濕冷泄,即加

香白芷(一分),肉豆蔻,草豆蔻(各半兩)

白話文:

以上藥物都為末藥,每次服用三錢,另加半夏二片,水一碗,生薑三片,一同煎煮至七分服,若是脾濕寒瀉,則需加上

如法修制,大抵用脾藥須要止風邪藥相併,其他加減,乃臨時看風氣多少,即萬不失一,腳膝下邊生瘡,乃肺氣不下降使然,宜服降肺氣湯藥。

有病,吐半月不已,乃心鬲間有涎,宜用天南星去涎藥去之。

白話文:

依照方法修正、配製,大體上使用脾的藥物需要和治療風寒的藥物一起服用,其他加減,則是根據當時的風氣多少,即使這樣也不會有遺漏,腳膝蓋以下長瘡,這是因為肺氣不下降造成的,應該服用能降低肺氣的湯藥。

水邪攻心氣,素問云,攻所熱者死,用桂與薑,壯心氣勝之,其病,狂言身熱,骨節疼痛,面赤,眼如拔,而腦如脫。

白話文:

水邪侵襲心氣,素問中說,攻襲到陽熱的部位就會死亡,用肉桂和生薑來壯盛心氣來戰勝水邪,其病症有:狂言亂語、身體發熱、骨節疼痛、面紅耳赤、眼睛突出、頭腦昏沉。

小便白濁而口乾,是土氣余而克腎水,以枳殼散清其脾,則安,痔病用荊芥熏,以釣腸丸服之。(方出靈,苑者是。)

白話文:

小便混濁而口乾,是土的餘氣剋制了腎水,用枳殼散來清理脾臟,則安,痔瘡用荊芥燻,服釣腸丸。(方劑出自靈苑)

2. 為醫總論

道之渾淪,莫知其源,道之既判,變化無窮,莫知其端。推其變化之間,凝而為質,五行名之,化而為氣,五運統之,鍾而為人,五臟應之,自此而後,物之可名,數之可推,理之可窮,而道之跡乃可得而言之也,大而天地,小而一身,理或皆然,統而論之,要其所養,一歸之無失而已。

白話文:

道德的渾沌無形,沒人知道它的來源。道德一旦裂開,變化無窮,沒人知道它的盡頭。推論它的變化過程,凝聚而成實體,五行給它命名;演變成氣體,五運統御它;凝聚而成人類,五臟去感應它,從此以後,萬物可以命名,數目可以推算,道理可以窮究,道德的跡象纔能夠用言語來描述,從巨大的天地到微小的身體,道理或多或少都是如此。綜合而論,要緊的是保持滋養,歸根結底就是要無所不備。

故云霧不精,則上應白露不下,白露不下,則苑藁不榮,乃至賊風數至,暴雨數起,天地四時不能相保,與此天氣不襲,道之相失也,人之起居乖宜,將養失度,一藏有餘,一藏不足,寒溫之不能相交,榮衛之不能相通,風之氣乘隙而入,疾如飛矢,奇病苛疾,應如反掌,此天地之與人,其理未嘗不一矣,古之聖人,和於陰陽,調於四時,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,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,故生身無奇病而壽敝天地,無有終時,此無他,養無失而生氣不竭者也,賢人則上配天以養頭,下象地以養足,中傍人事以養五臟而無失,亦可益壽而有極時,至於庶人,不能法天之紀用地之理,失於所養,天之邪氣,感而害五臟,水穀之寒熱,感而傷六腑,地之濕氣,感而害皮肉筋脈,百病無端,從斯而至,病之一生,千變萬化,莫能窮究,故世之善醫者,不患治病之難,患識病之難,患使藥之難,何則,受病有淺深,使藥有重輕,度其淺深,分毫之不可差,明其輕重,錙銖之不可偏,淺深輕重之間,醫者之精粗,病者之性命,差之毫釐,失之千里,得失之間,死生性命之所繫,醫之道,不得不為之難也。

白話文:

所以說如果雲霧不能精確地運行,那麼天空中的白露就不能降下來;白露不能降下來,那麼草木就不能茂盛。更甚者,異常的風會頻繁到來,暴雨也會不斷發生,天地間的四季也就不能相互維持,這就跟天氣不順應、道路不通是一樣的道理。人的日常生活如果不符合自然規律,調養身體的方法失當,那麼五臟之中可能這一個功能過剩,另一個又不足,冷熱不能適當地調節,營氣和衛氣不能正常流通,風邪就會乘虛而入,疾病來得像飛箭一樣快,各種奇怪的病和嚴重的病就會隨之而來。這說明天地與人的道理其實是一致的。

古代的聖人能夠協調陰陽,順應四季變化,在春夏滋養陽氣,在秋冬滋養陰氣,隨著萬物一起在生長的道路上浮沉,因此他們的生命中不會出現奇怪的病,並且可以活得長久,生命似乎沒有盡頭。這是因為他們在養生方面沒有失誤,使得生命力源源不絕。賢人則是向上效法天道來養護頭部,向下效法地道來養護腳部,中間則根據人際關係來養護五臟,這樣也可以延年益壽,只是有一定的限度。

至於普通人,不能遵循天道和地理,養生方面有所缺失,因此容易受到天氣異常的影響,損害五臟;飲食上的寒熱不均,會傷害六腑;地氣的濕潤也會損害皮膚肌肉和筋脈,各種疾病無緣無故地就來了。疾病的產生變化多端,很難完全了解。因此,世間好的醫生,他們不怕治不好病,怕的是辨識疾病困難,使用藥物困難。這是因為患病的程度有淺有深,用藥也有輕有重,判斷病情的輕重,一點都不能出錯;明白藥物的劑量,一分一毫也不能偏差。在這些輕重之間,醫生的水平高下立見,病人的性命也就在這裡決定。因此,醫學之路是不得不說的難啊。

故善為醫者,一病之生,必先考其根源,定其傳受,審其刑剋,分其冷熱寒溫,辨其上下內外,有真有邪,有虛有實,忽隔絕痞塞不通,忽空虛微弱失守,可針可灸,可下可汗,闕於不精,勇於必驗,制之有先後,取之有輕重,條理具存,各有其常,而不可差之分毫也。夫病之所起,其來有根源,其次有傳受,其傳有刑剋,此非常之證,勞傷之候也,夫勞之為病,始於丹元髓海之虛,則真病之所生,莫不先在於腎,水能勝火,故傳之於心。

白話文:

所以善於做醫生的人,當疾病發生時,必須首先考察其根源,確定其傳染情況,審察其刑剋,區分其寒熱溫涼,辨別其上下內外,有的是真的病,有的是假的病,有虛症,有實症,有時隔絕不通,不通暢,有時空虛虛弱,守禦無力,可以針灸,可以發汗,不足之處是要精確,優點是要驗證,必須先後使用,選擇輕重,條理清楚,各有常規,相差不能超過一分一毫。病的發作,其根源是有來歷的,其次是有傳染的,傳染的是刑剋,這是非常之證,勞傷之候。勞傷致病,開始於丹元髓海虛弱,那麼真病的發生,無一不是先在於腎,水能勝火,所以傳染給了心臟。

火能勝金,故傳之於肺,金能勝木,故傳之於肝,木能勝土,故傳之於脾,五臟相傳,五氣相滅,五神耗散,榮泣衛除,而精神榮衛,治之之法,其根在腎,而未傳於心者,投之以腎邪之藥,而其氣自損也,當於腎之未治,而傳之與心,先治於腎,攻其鬼而伐其根也,次治心,逐其邪,而保全其心氣也,當於心之未治,而傳之與肺,涕唾膠黏,喘嗽不安,先治於心,攻其鬼而斷其相傳之勢,火邪撲滅,肺藥未投,而喘嗽之消滅,十亦去八九矣,次治於肺,解其邪,而保安其金氣也,後治於腎,清其臟,而還其真氣也,當此未治,而至於肺傳之肝,筋骨痿痹,隱伏於床,治之亦徒勞功。

白話文:

火能勝金,所以傳給肺;金能勝木,所以傳給肝;木能勝土,所以傳給脾。五臟互相傳遞,五種臟氣互相消滅,病人的五臟神氣耗散,榮氣枯竭,衛氣消失,而精神衰弱,榮氣和衛氣均已絕滅。依照這樣的症狀,治療這種病,根源在腎,沒有傳到心。可以服用驅除腎病的藥,那樣的氣便自然消散了。但是應該在腎病沒有治好的情況下,便轉而治療心,從治療腎開始,就可以攻擊,伐除病根。第二步治療心,驅逐病邪,這樣就可以保存住心氣。當心病沒有治好時,就會傳到肺,出現涕唾黏稠,喘咳不止,應該先治療心病,攻擊病根,切斷病邪相互傳遞的勢頭,把火邪撲滅,尚未服用治肺的藥,喘咳的症狀也消除了八九成了。第二步治療肺,解除肺的病邪,保全金氣。最後治療腎,清淨腎臟,恢復腎的元氣。當未治好之時,而傳到肺再傳到肝,筋骨痿痹,隱伏在牀上,治療也是徒勞無功。

如此所為,考其根源,定其傳受,而審其刑剋也,夫五臟溫和病安從來,將養乖宜,病生於變,是則百病之起,雖千變萬化之幾,而要其所歸,不出於寒溫熱冷而已。冷者不可治之以溫,名曰不及,涼而治之以熱,名曰太過。不及者,病之不能滅,而太過者,反有所傷於真氣也,冷者熱之,寒者溫之,輕重得宜,疾徐有制,動無毫釐之失,而所療之病,舉獲萬全。此所為分其冷熱寒溫者矣。

白話文:

想要治病,就要先了解病根,追溯病因的傳承,並仔細分析病症的相互克制。五臟功能平和,病從何處來呢?調養要適當,疾病的產生源於變化,因此,各種疾病雖然千變萬化,但究其本源,不外乎寒、溫、熱、冷四種。對於寒症不能用溫熱的方式治療,稱為不及;用熱的方式治療寒症,稱為太過。不及則病症無法根除,而太過則會損傷人體的真氣。寒症要用熱治,冷症要用溫治,輕重緩急要得當,有節制地治療,動作不能有一點偏差,才能徹底治癒疾病。這就是區分寒熱冷溫的道理。

傳曰:狂風入林,枯枝先折,猛雨破堙,隙者先壞,則八邪之所以感傷於人,莫非乘隙而入,此人之所病,不能無內外上下之辨也,肺氣喘嗽,膠痰堅實,伏在胸中,潮涎並起,傾損性命,如此之類,病在上也,腳膝痿軟,行步無力,腰胯沉重,如此之類,病在下也,生於皮毛,染於筋骨,忽寒所中,飲食不消,忽熱毒所攻,大府秘澀,百端隨人冷熱,如此之類,病在內也,在上者吐之而安,然不可吐者當制之以緩,在下者補之而愈,然不可補者當制之以急,在外者可針可灸可汗,隨其所宜,而在內者可攻可補可下,隨其冷熱而已,其治之有方,其辨之有法,亦何患乎所投之藥,無必勝之驗者哉,此辨其上下內外者也。

白話文:

古書上說:狂風吹入樹林,枯枝會首先被折斷;大雨沖破堤防,決口處會最先潰壞。八種邪氣之所以能夠對人體造成傷害,都是乘虛而入,因此人的疾病不能不區分為內外上下。肺氣喘息咳嗽,痰液黏稠堅硬,積聚在胸中,津液上逆,這些都會損害人的性命,這種情況屬於上焦疾病。腳膝痿弱,行走無力,腰胯沉重,這些屬於下焦疾病。病症發生在皮毛,侵犯到筋骨,忽遇寒氣侵入,飲食不能消化;忽遇熱毒攻襲,大便不通,各種症狀都隨著人的冷熱虛實而變化,這些屬於內在疾病。上焦的疾病,應以催吐的方法治療才能痊癒;但如果不能吐的,就應採用緩和的方法治療。下焦的疾病,應以補益的方法治療才能痊癒;但如果不能補的,就應採用急救的方法治療。外在的疾病,可以針灸、發汗來治療,具體方法要根據病情而決定。內在的疾病,可以攻補兼施,也可以瀉下治療,具體方法要根據寒熱虛實而決定。只要治療方法得當,辨證正確,那麼所用藥物又怎麼會沒有確切的療效呢?這也就是辨別上下內外的道理。

夫五味爽人之口,五色盲人之目,嗜欲無窮,貪著不已,憂患迭生,精神㢮壞,而真殘根伐,是人之不能無虛實也。實者為有餘,虛者為不足,有餘者瀉之,不足者補之,而補瀉之間,又有內外之辨,故形不足者,溫之以氣,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,五臟六腑之內,實者通之以藥餌,四肢八節之外,實者瀉之以針石刺,此其補瀉之有所不同也,乃所為分其虛實者矣,夫古之人,年滿百而動作不衰,今之人,年未滿五十而動作有衰,非天之私於古而禍於今也。

白話文:

各種美味刺激人的味覺,各種色彩使人眼花撩亂,人們的慾望無窮無盡,貪念不斷,以致於憂患交加,精神疲憊,精氣消耗,於是人的體質虛弱,不能不虛實互見。實的表現為有餘,虛的表現為不足,多的要用瀉的方法,不足的就用補的辦法,在補瀉之間,又有內外之分,所以形體不足的,用熱氣溫補,精力不足的,用美味補養,五臟六腑內的實證,用藥物調理,四肢八節之外的實證,用針刺砭刺的方法瀉除,這就是補瀉方法的不同之處,也是區分虛實的依據。古代人年滿一百歲而行動不衰老,現在的人,還沒到五十歲行動就衰弱了,這不是因為上天偏私於古人而加禍於今人。

古之人知養道之術,嗜欲不能勞其目,淫邪不能惑其心,血氣安和精神內守,故年滿百而動作不衰,蓋真全而邪氣不能勝也,今之人不知養道之術,務快其心,逆於生樂,血氣枯衰,精神耗散,乃有胎胎相傳,病病相孕,受氣虛微,肌體羸弱,呼吸喘息之間,而百病臻湊於五臟六腑者矣,此無他,精虛神乏,而外邪得以干其陰陽之正氣也,善為醫者,保其真,去其邪,無使其過劑之藥,反有以賊其真也,此所謂分其真邪者矣,乃至有隔絕痞塞不通,空虛微弱失守,雖三尺之童,亦耳聞而心識者矣,夫病之在內,藥餌攻之,病之在外,針石取之,其有病勢之急,而藥石之功緩而難制,聖人不能灸之法,類而舉之,若今陰毒傷寒,其四肢八節皆冷,面青唇黑,不知人事,急於氣海灸之,一灸不過十數壯,而人神氣完復矣,又有夏暑之月,任意取涼,頻飲涼水,忽飲冷酒後,恣貪色欲,精氣至虛,陰邪壯盛,陰陽相奪,陰氣偏勝,獨守下元,陽氣虛微,上攻頭項,其病腳冷如雪,四肢八節俱寒,脈氣深伏,但有其熱如火,其痛難忍,方此之際,針石何濟,急於氣海上灸之,一灸不過數十壯,而日前之所飲涼水冷酒皆轉下,須臾四肢八節俱暖,而陰陽之氣仍相交際者,又有冷熱之癰腫,忽鮮赤而疼痛,忽堅硬而不痛,急以濕紙帖其上,尋其紙之先干處,便灸,一灸至百壯余而後止,若以冷腫而紙上不得其先干處,即於腫處當頭著灸,亦以百壯而止,但量肌體厚薄,方可安灸,瘦薄者少灸,肥厚者多灸,忽是冷腫,灸而不痛,則以聞痛而止,因吃硫黃後有此病,更在虛處不請安灸,夫病之可汗可下,可針可灸,其緩急之序,重輕之別,操之不失其宜,施之各有其度,又何患乎人之不安,病之不愈者哉。嗚呼!

白話文:

古時候的人懂得養生的方法,縱情聲色不能傷害他們的眼睛,淫邪的事情不能迷惑他們的心。血氣安和,精神內斂,所以年紀過百歲了,動作依然不衰老。這是因為他們完全健全,邪氣不能勝過他們。而現代人不懂得養生的方法,只顧讓自己的心思舒暢,違背自然生長的樂趣。因此血氣枯竭,精神流失,於是有了胎前就傳下來的疾病,一病接一病的產生。身體虛弱,肌體瘦弱,呼吸喘息之間,百病就會到五臟六腑集中。這並沒有別的原因,只是精氣虛弱,神氣不充足,外邪就能侵犯身體的正氣。善於治病的醫生,要護衛身體的正氣,除去邪氣,不要使用過量的藥物,以致反而損害了正氣。這就是所謂的區分正氣和邪氣。至於有隔膜不通塞,身體空虛瘦弱失守的,即使是三歲的小孩也聽說過,並且心裡明白。存在於人體內的疾病,要用藥物、食物進行治療。而存在於人體外的疾病,要用針刺、石頭取出來。如果病情緊急,藥物和針刺的作用緩慢而難以控制,聖人不能用灸法,類比而推廣它。例如現在陰毒的傷寒,四肢八節都很冷,臉色青,嘴脣黑,神志不清,那就趕快在氣海上灸,一次灸不過十幾次,人的精氣神就完全恢復了。還有在炎熱的夏日裡,隨意乘涼,經常飲用涼水,突然飲用冷酒後,放縱色慾,精氣極其虛弱,陰邪旺盛,陰陽相奪,陰氣偏盛,獨守下元,陽氣虛弱,上攻頭頸,這時身體的腳部冷得像雪一樣,四肢八節都很寒冷,脈搏氣息深藏,只有感覺到身體發熱像火一樣燙,疼痛難忍。在這種情況下,針刺、服藥有什麼作用呢?趕快在氣海上灸,一次灸不過幾十次,前幾天飲用的涼水、冷酒都轉化了,一會兒四肢八節都溫暖了,陰陽之氣也能相互交接。還有冷熱的瘡腫,突然鮮紅而疼痛,突然堅硬而不疼痛。趕快用濕紙敷在上面,找到紙先乾燥的地方,就灸,一次灸到一百多次才停止。如果是冷腫,紙上找不到先乾燥的地方,就在腫處當頭灸,也用一百多次來停止。但要根據肌體的厚薄,才能安全地灸。瘦弱的人要少灸,肥胖的人要多灸。如果是冷腫,灸而不疼痛,就要等到有痛覺就停止。由於服用硫磺後得了這種病,更要在虛弱的地方請人來灸。對於可以發汗、可以下瀉、可以針刺、可以灸的疾病,要掌握緩急的順序,輕重的區別,操作時不失去正確的方法,施用時各有所度,那麼又怎麼會擔心人的身體不舒服,疾病不會治癒呢?唉!

天地無全功,聖人無全能,雖黃帝、岐伯之論,尚有不治之病,則今有非常之候,不得其詳,未明其實,闕而勿治,醫者不為之辱也,苟其病之熾盛,人之危篤,醫者既明其理,又識其詳,當此之時,不可有分毫之怯,急以毒藥驗針,回其生於萬死之地,舉必萬全,然非至神,無能與此,愚者行之,無異於操刀殺人也,如此所為,闕於不精,勇於必驗者矣,此皆持之有術,治之有統,不可相逾於規矩權衡者也,至於病之有非五行之所傳化,若寒壅之相交,陰陽之相伏,忽似熱而反寒,忽似寒而反熱,忽兩寒兩熱之相攻,忽有餘不足之相礙,千變萬化而生人之大病苦,今若肺藏本有實熱。

白話文:

天地沒有完美無缺的事物,聖人也沒有全知全能的能力。即使像黃帝、岐伯這樣的醫學大家,也無法治癒所有疾病。因此,現在遇到一些非常罕見的病症,我們無法完全了解其病因和症狀,就應該謹慎觀望,不要輕易下判斷,這不是醫生的恥辱。

但是,如果病況十分危急,病人命懸一線,而醫生已經掌握了病理,也清楚了解病情,在這種情況下,就不能有任何膽怯,要立即使用猛烈的藥物和針灸療法,把病人從死亡邊緣拉回來。這需要精湛的醫術,才能在險惡的處境中力挽狂瀾,救人於水火。如果醫術不夠精湛,貿然施治,就如同拿刀殺人一樣,後果不堪設想。

因此,醫生行醫時,要掌握一定的醫術和治療方法,不可違背醫學規律和原則。

至於一些病症,並不完全符合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論,例如寒氣與熱氣交織,陰陽相互消長,忽冷忽熱,忽寒忽熱交替出現,甚至出現虛實交雜的病症,這些病症變化多端,令人難以捉摸,往往會導致嚴重的疾病。

現在,例如肺部原本就存在實熱,……(以下省略)

反因臨大風,冒大雨,極感於寒邪之氣,寒邪之氣客於肺經,寒熱相交發而成嗽,醫者治之,投以涼藥,順其肺氣,則助其寒邪之勢,而嗽愈增,投以暖藥,則激其本藏之熱,而加喘急,寒溫之藥,俱難以進,則修方使藥之輕重,當見於此,或有以羌活。

白話文:

因為吹了大風,淋了大雨,受到寒邪之氣的侵襲,寒邪之氣侵犯肺經,寒熱相交而發作咳嗽。醫生治療的時候,投以涼藥,順著肺氣,就會助長寒邪之勢,而咳嗽加重。投以溫藥,則會激發肺臟原本的熱,而加重喘急。寒涼與溫熱的藥物,都不容易奏效,則修方用藥的輕重,就要根據這種情況來判斷。或者有的人用羌活。

黃橘皮,麻黃(去根),紫菀,杏仁(去雙仁皮尖),細辛,獨活,防風,桔梗

白話文:

  • 黃橘皮:柑橘的果皮,具有理氣化痰、燥濕醒脾的功效。
  • 麻黃(去根):麻黃的莖葉,具有發汗解表、平喘止咳的功效,但根部有毒,須去除。
  • 紫菀:紫菀科植物紫菀的根,具有止咳化痰、平喘消炎的功效。
  • 杏仁(去雙仁皮尖):杏仁的種子,具有潤肺止咳、平喘化痰的功效,但雙仁皮尖有毒,須去除。
  • 細辛:細辛科植物細辛的根,具有溫中散寒、止痛解毒的功效。
  • 獨活:獨活科植物獨活的根,具有祛風濕、止痛消腫的功效。
  • 防風:防風科植物防風的根,具有祛風解表、發汗止痛的功效。
  • 桔梗: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,具有宣肺祛痰、止咳平喘的功效。

上為末,每服二錢,沸湯點,(空心服,)不過數服而嗽止,此輕□□解其寒邪,空心賺其寒邪之氣流出於胃也。此所謂治其寒熱相交者矣,忽有人之臟腑根本實熱,卻因履天暑,冒大熱,驟入涼處,頓飲涼水,寒氣勝,畏其熱氣,陰陽相伏,陰氣固而不散,陽氣伏而不動,其病結為一塊,伏在胸中,此病名為伏暑者也。

白話文:

上為末,每次服二錢,用沸水沖服,(空腹服用)服用不多次咳嗽就能止住,這是因為輕微的熱,可以去除它的寒邪,空腹時服藥可以把寒邪之氣從胃中排出。這就是所謂的治療寒熱相交的病症。有的人臟腑根本就很熱,卻因為走在炎熱的夏季,或經歷大熱,又突然進入涼爽的地方,又快速喝下涼水,寒氣變盛,壓制了熱氣,陰陽互相壓制,陰氣牢固而不散,陽氣被壓制而不動,這種病症凝結為一塊,聚集在胸中,這種病就叫做伏暑。

其候忽寒,心中煩躁,狀似傷寒,而脈不甚數,醫者治之,妄投轉藥,雖六腑之精華,悉皆蕩盡,而心前之結塊,愈增堅固,此無他,所下之藥助其寒邪之勢,陰氣轉堅而不散也,治之之法。

芎藭,細辛,藿香,黃橘皮木香(各一分)

白話文:

症狀忽冷忽熱、心中煩躁、像是傷寒,但脈搏不會特別快。醫師治療時,胡亂用藥,即使身體六腑的精華悉數用盡,心前的結塊還是越來越堅固。這是因為所服用的藥物助長了寒邪的氣勢,陰氣變得更加堅固而不散發。治療的方法是:

上為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,煎至七分為湯,空心服之,先解其寒邪之氣,不移時而心前之結塊頓然消散,然後復審其脈氣,察其暑毒之輕重,必投藥以解之,則亦何患乎藥之不驗者哉。

白話文:

先將藥材打成細末,每次服半兩,加一杯水煎至七分為湯,空腹服用,先解決寒邪之氣,不久之後,心前鬱結的塊狀物頃刻間消失,然後重新診斷脈象,觀察暑毒的輕重,一定用藥來解決,那麼藥物怎麼可能不靈驗呢?

如此所謂治其陰陽之相伏者矣,夫病有似熱而反寒者,若今有產後之病,五臟積冷,陰氣偏勝,乳汁倍多,無故流出,口舌常干,非時發渴,頭旋目暈,飲食減少,腸胃虛空,身體羸瘦,每思登後,忽又不通,淺學治之,不過曰口舌常干,非時發渴,上焦之有熱也,頭旋目暈,血熱而生風也,每思登後又忽不通者,大腸之秘澀也,是不知乳汁倍多,無故流出,則口乾而發熱,從可知矣,體氣虛弱,頭旋目暈,腸胃空虛,而傳送之氣不足,則每思登後,又忽不通,從可知矣,一旦誤以為熱,而投之冷藥豈不傾人性命於頃刻哉,病有似寒而反熱者,若今壯歲之男子,志在淫邪,恣貪補藥,以昏求色欲,熱藥所攻,榮衛結澀,上氣有餘,下氣不足,上下之氣不相交際,腳膝痿弱,行步無力,兩足多冷,或時增寒,肌體黑瘦,飲食減少,才吃鹹味,即便噁心,醫者治之不過曰,此五臟六腑之虛弱也,投以暖藥,譬猶抱薪救火,與甚亡益也,才以清涼之藥,解利肺經,散其毒熱上攻之氣,榮衛一通,則其陰陽之氣、仍相交際,手足自暖,腳膝損輕,而平復如故矣,此所謂似寒而反熱也,夫歲陽太過,天地不無旱乾之災,歲陰太過,天地不無水潦之患,以虛生寒,以實生熱,則人之臟腑、不能無兩寒兩熱之相攻也,若今傷寒所謂陽毒之類,皆兩寒兩熱之相攻者矣。

白話文:

這裡所說的所謂治療陰陽互相攻克的方法就是這樣了。有的疾病看起來像熱證,實際上卻是寒證,例如,產後婦女身體虛弱,五臟積寒,陰氣過盛,乳汁過多,無緣無故地流出來,經常口乾,不時口渴,頭暈目眩,飲食減少,腸胃空虛,身體消瘦,每當想大便的時候,卻又忽然不通。見識淺薄的醫生治療這種疾病,往往只說口乾舌燥,不時口渴,是上焦有熱;頭暈目眩,是血熱生風;每當想大便卻又忽然不通,是腸道乾燥閉塞。他們不知道乳汁過多,無緣無故地流出來,然後口乾發熱,從這裡就可以知道了。體氣虛弱,頭暈目眩,腸胃空虛,而傳送之氣不足,所以每當想大便的時候,卻又忽然不通,從這裡就可以知道了。一旦誤認為是熱證,而服用寒涼藥物,豈不是頃刻之間就把人的性命送掉了嗎?

有的疾病看起來像寒證,實際上卻是熱證,例如,現在的年輕男性,志在邪淫,恣意服用補藥,為了滿足色慾,熱藥攻伐之下,榮衛之氣結澀不通,上氣有餘,下氣不足,上下之氣不能相互交接,腳膝痿弱,行走無力,雙足常感寒冷,有時更加寒冷,肌膚黑瘦,飲食減少,剛吃點鹹味的東西,就感到噁心,醫生治療這種疾病,往往只說,這是五臟六腑虛弱。服用溫補藥物,就像抱著柴火去救火,反而增添了疾病。服用了清涼藥物,疏通肺經,散發毒熱上攻之氣,榮衛之氣一通,那麼陰陽之氣仍然可以相互交接,手腳自然溫暖,腳膝損傷減輕,而恢復健康。這就是所謂的看起來像寒證,實際上卻是熱證。

陽氣太過,天地間就會出現旱災;陰氣太過,天地間就會出現水災。以虛生寒,以實生熱,那麼人體的臟腑,就不能不出現兩寒兩熱互相攻伐的情況。例如,傷寒病中的陽毒之類,都是兩寒兩熱互相攻伐的結果。

哀哉,色欲無厭,喪身之本,世人多以迷心,恣其所欲,反餐毒熱之藥,以希苟活,其丹元髓海,雖已空虛,而臟腑骨槽,虛熱轉盛,此病之所生,不能無有餘不足之相礙也,若今人之患大腸秘澀,忽五六日,忽十日,出後不通,小腸虛憊,日夜五六十次,每次小便,仍有一盞半盞已來,其清如水,忽時黃色,臨小便時,其痛難忍,甚則心神煩躁,此肝心脾肺四臟之毒熱有餘,而腎與小腸主氣不足也。

白話文:

令人痛惜的是,色慾無厭,是喪失健康和生命的根源。世上許多人被迷惑,縱情慾望,反而服用有毒且燥熱的藥物,妄想苟且偷生。他們的丹元髓海雖然已經空虛,然而臟腑骨槽的虛熱卻反而更加嚴重。這就是疾病產生的原因,不可能沒有剩餘與不足相互阻塞的情形。像當今的人患有大腸閉結,有時五六天,有時十天,排便後又無法排便。小腸虛弱疲憊,晝夜排尿五六十次,每次小便,仍有半盞到一盞的尿液排出,尿液清澈如水,有時呈黃色。臨近小便時,疼痛難忍,嚴重時心神煩躁。這是肝心脾肺四臟的毒熱有餘,而腎和小腸主氣不足。

脾肺心積熱,則腸乾澀,腎與小腸虛憊,則水道滑,肝心積熱,則其血沸溢甚則血黯黑,熱毒之氣,如煙如霧,鎮在中焦,因其小腸虛憊,水道乘虛,只行於小腸此所以小便雖清,其痛難忍,其病有似於淋,而非淋疾,天下物理,有似是而非者,正謂此也,醫者治之,投暖藥以固小腸,而則滋其肝心熱毒之氣,而痛愈加,下涼藥通大府,則藥隨水道,只行於小腸,而病愈盛,冷熱之藥,俱難以進,此有餘不足之相礙也,治之之法,當以通氣藥為湯,洗其穀道,先引其五臟之氣,歸入於胃,使其湯水稍隨氣而下入於胃,第二度,使水漸取得一兩個下氣,相次如藥取得些小干糞,氣歸大腸,所餘湯水,亦隨氣行,歸入大腸,則未吃小腸氣藥,而小便自止也,漸次使藥通其肝心,熱毒之氣使出後,稍通便下藥,取其熱毒,所取下物,如半腐爛者,淤血之類,如此,然後得其病根之消減也。

白話文:

脾、肺、心三臟有積熱,就會腸胃乾燥。腎和小腸虛弱無力,就會水道滑泄。肝、心有積熱,血液就會沸騰溢出,嚴重的血會變黑。熱毒之氣,像煙霧一樣,積存在中焦。由於小腸虛弱無力,水道乘虛而入,只在小腸中運行。因此小便雖然清澈,但疼痛難忍。這種疾病類似淋病,但又非淋病。天下的自然現象,有許多看起來相似卻不相同的,現在說的正是這種情況。醫生治療這種疾病,如果使用溫熱藥物來補固小腸,就會滋生肝、心熱毒之氣,使疼痛更加劇烈。如果使用寒涼藥物來通利大腸,藥物會隨著水道運行,只在小腸中運行,反而使病情更加嚴重。寒熱藥物,都很難服用,這是由於虛實相兼造成的障礙。治療這種疾病的方法,應該用通氣藥物為湯劑,洗滌穀道,先把五臟之氣引入胃中,使湯水隨著氣進入胃中。第二步,讓藥水逐漸取得一、兩個下氣,相繼如藥取得少量乾燥的糞便,氣歸到大腸,剩下的湯水,也隨著氣運行,歸入大腸。這樣,即使沒有服用小腸氣藥,小便自然就會停止。逐漸讓藥物通利肝、心,使熱毒之氣排出後,再服用通便藥物,排出熱毒。所排出的東西,像是半腐爛的淤血之類的東西。這樣,才能消除病根。

所下之藥,具在方中,此謂治其不足有餘之相礙也,籲,醫術如林,余之所得,芽孽而已,醫道如海,余之所得,涓滴而已,因其所得,雖無寸長,稽其用心,實非古人之形於筆舌者,今略舉數條,論之於前,以明醫道之大略而已。

白話文:

醫師所開的藥方,都會在藥方中明確寫出,這是為了治療身體不足與有餘相互矛盾的現象。哎呀,醫術的種類像樹林一樣多,我所學到的,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。醫學知識就像大海一樣浩瀚,我所學到的,只是其中的一滴而已。因為我所學到的,雖然沒有任何可以拿得出手的成就,但如果仔細考察我的用心,就會發現我所做出的努力並不亞於古人。現在我粗略地舉出幾條,在前面加以論述,只是為了說明醫學知識的大致輪廓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