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堪

《史載之方》~ 卷上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5)

1. 傷寒論

三日,少陽受之,問其脈,循脅,絡於耳,故胸脅痛而耳聾,又起於目銳眥,上抵頭角,下耳後,其脈當疾數而利,得六七至以上,而肝脈又差數,此三陽受病,皆屬於表,故其脈疾數而浮,以其未入於臟腑,故言汗而已。

四日,太陰受之,太陰脈布胃中,絡於嗌,入胃,上隔,夾咽,連舌本而散於舌下,其脈當疾數而洪大,有骨力,胃脈差大。

五日,少陰受之,其脈直行者,從腎上肝鬲,入肺中,循喉嚨,夾舌本,故口燥舌乾而渴,其脈最為洪大,六七至以上,心脈隱隱應指,來去如一。

六日,厥陰受之,厥陰之脈,自足上循陰器,抵少腹,又上貫鬲,故煩滿而囊縮,其脈疾數如長,三陰三陽,五臟六腑,榮衛不行,五臟不通,則死,大抵三日以前為三陽受病,其脈在表,宜汗,三日以後三陰受病,其脈在裡,宜泄,若初經三日,其脈疾數大,表裡如一,即不可汗,亦不可下,只以解利藥通其中而已。

一二日,脈氣疾數,以溫辛發散藥汗之而愈,藥中亦須有通表解藥,不可純用熱藥,既汗之後,脈當安和綿軟,不疾不數,如老年衰削人脈,輕手按之,綿綿不絕,重手按之,隱隱不乏,即自然安寧,若既汗之後,疾數不解,即難治,加之以結,則困重,或至於死,蓋結脈疾數而懸絕,累累如珠,而又不流利,與滑不同,但逐部位通流於指,如滴水起頭是也,然初得病,一日二日內,有增寒壯熱,脈輕而浮,乃謂之傷寒,若才得病,並無增寒,頭疼欲碎,身熱如火,頭目赫赤,眼睛迸火,大府秘,小府赤,六脈洪大,有骨力,此名熱病,雖初得亦不汗,蓋治傷寒之法,惟初一二日,與熱病使藥不同。

三四日以後,與熱病同醫,一日二日,脈氣微小,不疾不數,不浮不散,唯沉軟而細,則汗之之藥,宜極以溫辛,如脾胃濡沉,則是感冷之一候,多變成陰證,陽毒傷寒,面赤頭痛,身熱如火,心神煩躁,頭目昏眩,項背強直,脈候當洪大而有骨力。

傷寒煩躁,飲水不休,若脈實而洪,不是疾數,是為涎毒,若洪大而不實,是為心脾受毒。

傷寒後,寒熱已退,腹中餘一塊,疼痛不可忍,忽走在腿面上疼,此為遺氣在肝,脈氣洪而長,肝脈循循而過左足,宜清其血。

四五日,熱毒上衝,心胸噎塞滿悶,渾身壯熱,頭痛不止,大府不通,胸中痰實,脈氣當寸關脈實,而尺澤輕如絕,心脈炎炎而上。

熱毒在肝,善怒,筋脈碎痛,神昏,不欲見人,兩脅脹滿,手足躁,不安臥,右手關脈,當偏大緊急而長,熱毒在心,頭疼煩躁,面赤舌強,口語不快,忽心痛,善嘔,狂言妄語,忽思狂走入水,精神不守,左手脈,一指偏大,若舌強硬急,以妙手針刺其舌兩傍,出惡血,不可刺其舌心,熱毒在脾,渾身肌肉碎疼,聞食即惡,思吐,通身發熱,兩唇乾焦,邊脈動,或環唇青黑色,甚則腰痛腹滿,兩頰痛,右手關上脾脈,一指偏大,如眾脈。

白話文:

[傷寒論]

第三天,少陽經受病,診脈時,脈氣循著脅肋,絡到耳朵,所以胸脅疼痛且耳聾。病痛又從眼角銳利處開始,向上到達頭角,向下到耳後,脈象應當又快又數,有力,每分鐘六七次以上,而肝脈又稍快稍數。這三陽經受病,都屬於表證,所以脈象快速而浮,因為病邪還沒侵入臟腑,所以說只要發汗即可。

第四天,太陰經受病,太陰經的脈氣布在胃中,絡於咽喉,入胃,上達膈肌,夾著咽喉,連到舌根,然後散佈到舌下,脈象應當快速而數,又洪大有力,胃脈特別大。

第五天,少陰經受病,其脈氣直行,從腎上行經肝臟和膈肌,入肺中,循行喉嚨,夾著舌根,所以口乾舌燥而渴,脈象最為洪大,每分鐘六七次以上,心脈隱隱約約地應指,來去如一。

第六天,厥陰經受病,厥陰經的脈氣,從足部上行,循行陰部,到達小腹部,又向上貫穿膈肌,所以感到煩悶,且陰囊收縮,脈象快速而數,好像一條長長的線。三陰三陽,五臟六腑,氣血運行不通暢,五臟不通,就會死亡。總的來說,三日以前是三陽經受病,脈象在表,應該發汗;三日以後是三陰經受病,脈象在裡,應該瀉下。如果初病三日,脈象快速而數且有力,表裡證狀相當,那就不能發汗,也不能瀉下,只能用一些解表通利的藥物來疏通氣血。

一、二天,脈象快速而數,用溫和辛散的藥物發汗治療即可痊癒。藥物中也需要加入一些通表解表的藥物,不能單純使用溫熱的藥物。發汗之後,脈象應當平和柔軟,不快不數,像老年人衰弱時的脈象一樣,輕輕按壓,綿綿不斷;用力按壓,隱隱約約有力,這樣就自然痊癒了。如果發汗之後,脈象仍然快速而數,那就難以治療,如果再加上脈象結滯,病情就會加重,甚至危及生命。所謂結滯脈,就是脈象快速而數,但又斷斷續續,像一串珠子一樣,不流暢,與滑脈不同,只是在局部部位跳動,像滴水一樣。然而,初得病的一、二天內,出現寒熱交加,脈象輕浮,稱為傷寒;如果初病時,沒有寒戰,頭痛欲裂,身體發熱如火,頭目紅赤,眼睛冒火,大便祕結,小便赤黃,六脈洪大有力,這叫做熱病。即使是初病,也不應該發汗。因為治療傷寒的方法,只在一、二天內與治療熱病的方法不同。

三四天以後,與熱病的治療方法相同。一、二天,脈象微弱,不快不數,不浮不散,只是沉弱而細,那麼發汗的藥物,應該使用極其溫和辛散的藥物。如果脾胃濡弱下陷,這是感受寒冷的徵兆,大多會轉變成陰證。陽毒傷寒,面紅頭痛,身熱如火,心神煩躁,頭目昏眩,項背強直,脈象應當洪大有力。

傷寒煩躁,不停地喝水,如果脈象實而洪大,但不是快速而數,這是涎毒;如果洪大但不實,這是心脾受毒。

傷寒之後,寒熱已退,腹部還有一塊地方疼痛難忍,有時疼痛會轉移到腿上,這是餘氣滯留在肝臟,脈象洪大而長,肝脈循行經過左足,應該清熱涼血。

四、五天,熱毒上衝,心胸阻塞滿悶,全身發熱,頭痛不止,大便不通,胸中痰濁,脈象應當寸關脈實,而尺澤脈弱如無,心脈跳動強烈而上。

熱毒在肝,容易發怒,筋脈疼痛,神志昏迷,不願意見人,兩脅脹滿,手足煩躁,不能安睡,右手關脈特別大,急促而長。熱毒在心,頭痛煩躁,面紅舌強,說話不流暢,突然心痛,容易嘔吐,胡言亂語,突然想發狂地跑到水裡,精神失常,左手脈一指特別大。如果舌頭強硬,可以用針刺舌頭兩旁,放出惡血,但不能刺舌頭中間。熱毒在脾,全身肌肉疼痛,聞到食物就噁心,想嘔吐,全身發熱,嘴唇乾裂,邊脈跳動,或者嘴唇周圍呈青黑色,嚴重者腰痛腹脹,兩頰疼痛,右手關上脾脈一指特別大,像其他脈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