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史載之方》~ 卷上 (14)
卷上 (14)
1. 明熹脈
春戌、夏醜、秋辰、冬未,四時之喜神,取五行之養氣為用,皆歷三辰而數,如春以戌為喜神,即正月在戌,二月在亥,三月在子,四時放此而推,若於脈中得之,犯他脈,喜有喜慶之事,四時脈皆於胃中見,以五行皆資土以致用,而周身之脈,亦因胃脈,然後見於氣口,如春脈以弦為主,須六部脈皆循循,不急不絕,不緊不數,而胃脈微弦而緩,弦為春,緩為本,六脈無犯,主一月內喜應,若正月於戌日見,二月於亥日見,三月於子日見,則旬內應如胃脈帶弦而毛,則主災,夏脈洪為主,六脈皆隱隱而大,不散不浮,不滑不數,胃脈微洪而緩,洪為夏,緩為本脈,六脈無犯,一月內喜應,旬內得脈,皆不出旬,秋脈主毛,胃脈上輕,帶毛而緩,又須有根蒂,此一脈難辨,如四時之脈,蓋若毛而輕,如風如氣,則反為災,不為喜脈,惟不浮不輕,緩緩而徐,浮手按之,乍如秋脈,重手取之,則去來如一,壓之不散舉之不輕然後為喜脈,日辰之應,與春夏同法,冬脈最為易辨,但胃脈沉而不擊,即是。
白話文:
明熹脈
春天以戌日、夏天以醜日、秋天以辰日、冬天以未日為當季的吉利日子,運用五行生剋的養生之氣。每個季節的吉利日子都需歷經三個時辰來計算,例如春天以戌日為吉利日子,則正月在戌日,二月在亥日,三月在子日,其他季節以此類推。如果在把脈時,發現脈象符合當季的吉利日子,且沒有其他脈象干擾,則預示會有喜慶之事。四季的吉利脈象都可以在胃經脈象中觀察到,因為五行都依靠土行來運作,全身的脈象也都要通過胃經脈象,才能在氣口處顯現。例如春天脈象以弦脈為主,需要六脈都平和順暢,不急不慢,不緊不數,而胃經脈象則為微微弦細而緩和,弦脈代表春天,緩和代表本脈,六脈沒有其他干擾,則預示在一個月內會有喜事發生;如果正月在戌日出現此脈象,二月在亥日出現,三月在子日出現,則在十天內就會應驗。如果胃經脈象帶有弦細且毛躁的脈象,則預示會有災禍。夏天脈象以洪脈為主,六脈都隱隱約約而有力,不散不浮,不滑不數,胃經脈象則為微微洪大而緩和,洪脈代表夏天,緩和代表本脈,六脈沒有其他干擾,則預示在一個月內會有喜事發生,十天內出現此脈象,則應驗時間都在十天之內。秋天脈象以毛脈為主,胃經脈象輕浮,帶有毛躁感且緩和,還需要有根蒂,這種脈象很難辨別。四季的脈象,如果像毛髮一樣輕浮,像風像氣一樣,則反而是災禍,不是喜脈。只有不浮不輕,緩緩而平穩,輕按時像秋脈,重按時則脈象來去一致,按壓不散,提起不輕,才是喜脈。吉利日子的應驗時間,與春夏相同。冬天脈象最容易辨別,只要胃經脈象沉而有力,就是吉利脈象。
2. 傷寒論
病有懸性命於毫髮之端,決死生於頃刻之下,死生之間,系醫者之工拙,醫者之工,則病之痊愈速如轉圜。醫者之拙,則所投之藥過於白刃,此傷寒之病,非獨傷人之急,醫者之難事也,古人有言,一日二日,在於皮膚,四日五日,傳之臟腑,故皮膚之間可汗。
傳臟腑之間可下,世之學者,未嘗不宗之以為定論,然不知人之有虛實,則病之有輕重,病之有輕重,則傳之有遲速,忽有經兩日三日,而尚在皮膚,忽有初經兩日三日,而傳臟腑,善為醫者,當審察其脈,審其病之所在而已,嘗以治傷寒之病有四失,一失之愚,蓋傷寒之病,其始在於皮膚,其次傳之臟腑,當皮膚之間可汗,於臟腑之間可下,苟不辨陰陽,不分內外,當汗而下,當下而汗,誤投藥餌,以傾人性命。此一失之愚也。
二、失之不精,蓋傷寒之病,傳之臟腑,則證候多端,千變萬化,莫能盡究,其毒氣之在肝者,不可疏脾,在心者,不可疏肺,五臟之治,余皆同此,醫者治之,決以為病之所傳,在於何臟,方之所投,當以何藥,病之所減,當以何時,藥之一投,遂可平復,苟不知病之源流,不識病之傳受,誤投藥餌,以希苟合,不幸而少有差誤,人之傾危,可立而待,此二失不精也。
三、失之怯,蓋傷寒熱毒,傳在五臟,攻損正氣,其毒氣之盛,如煙如霧,熏炙三焦,致令病危困,不思飲食,醫者反以為胃氣之虛,不肯通疏,遂見傾損性命,但今患傷寒熱毒之人,飲食不進,大府不通,小便黃赤,病者危困,即先定其病之所傳,在於何臟,急以疏轉之藥,取其毒氣,其病勢輕減,則飲食增加,而平復如故矣,此三失之怯也。
四、失之暴,蓋治傷寒之法,既失之愚,又失之怯,則不精不詳者,不可容易言也,愚因言治傷寒之怯,切慮後之學者心術未明,見識未到,但務以不怯為志,妄投轉藥以傷人性命,此余所以言四失之暴也。後之學者,苟能明此四失,亦足以識治傷寒之大略,至於陽毒所次,陰毒所注,其傳在五臟,則臟證各殊,貫於六腑,則腑證各異,其傷人之急者,惟二感尤為極重。余今輒以病證脈候陳其一二,庶幾世人緣此之傳也。
一日,巨陽受之,巨陽之脈,起於目內眥,上額交顛,上入絡腦,下項,循膊內,夾背,抵腰中,在手為小腸,在足為膀胱,故頭項腰背強,其脈當疾數而浮以散,如新沐浴,如風,而左尺脈微緊而數。
二日,陽明受之,陽明主肉,其脈夾鼻絡於目,故身熱目疼而鼻乾,不得臥,其脈又經於腹背,上頭項,在手為大腸,在足為胃,診其脈,當疾數而浮,漸漸按之,如通於里,以陽明為宗筋,而胃脈受之,又漸入於裡,六脈雖浮數,而胃脈一指微洪而數。
白話文:
傷寒論
性命攸關的疾病,生死只在一瞬間。生死之間,全看醫生的醫術高低。醫生醫術精湛,病情就能迅速痊癒;醫生醫術拙劣,所用的藥物如同白刃傷人,加重病情。傷寒病不僅危急,而且治療困難。古人云:「一、二日,病在皮膚;四、五日,傳入臟腑。」所以,病在皮膚時可用發汗法治療,病入臟腑時可用瀉下法治療。歷代學者都把這當作定論,卻不明白人體有虛實之分,疾病也有輕重緩急之別。有的病人兩三天還停留在皮膚階段,有的病人兩三天就傳入臟腑了。優秀的醫生,應該仔細診察脈象,判斷疾病的部位。我總結了治療傷寒的四大失誤:
一、愚昧之失:傷寒初期在皮膚,之後傳入臟腑。在皮膚階段應該發汗,在臟腑階段應該瀉下。如果不辨陰陽,不分內外,該發汗時瀉下,該瀉下時發汗,錯誤用藥,就會危及性命。這就是愚昧之失。
二、不精之失:傷寒傳入臟腑後,症狀多變,變化莫測,難以窮盡。肝臟有毒氣,不能疏泄脾臟;心臟有毒氣,不能疏泄肺臟;其他臟腑也同樣如此。醫生治療時,必須判斷毒氣傳到哪個臟腑,用什麼藥物治療,什麼時候病情才能減輕。如果一劑藥就能痊癒,那當然好。但如果不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機,不了解疾病的傳變規律,錯誤用藥,企圖僥倖,稍有差錯,病人就會立即危殆。這就是不精之失。
三、怯懦之失:傷寒熱毒侵入五臟,損傷正氣,毒氣盛烈,如同煙霧瀰漫,炙烤三焦,使病人危重,不思飲食。醫生卻誤以為是胃氣虛弱,不敢積極治療,反而導致病人死亡。如果病人患傷寒,飲食不進,大便不通,小便黃赤,病情危重,醫生應該先判斷毒氣在哪個臟腑,迅速使用疏通轉化的藥物,去除毒氣,病情減輕後,飲食自然恢復正常。這就是怯懦之失。
四、暴躁之失:如果治療傷寒既愚昧又怯懦,不精不詳,那就更不用說了。我之所以強調治療傷寒的怯懦之失,是因為擔心後世學者,如果醫術不高明,見識不足,只圖不怯懦,亂投藥,反而傷人性命。這就是我所說的暴躁之失。後世學者,如果能明白這四大失誤,就能掌握治療傷寒的大概。至於陽毒侵犯的部位,陰毒停留的部位,傳入五臟後的臟腑症狀,傳入六腑後的腑證,都各有不同,但最危急的是二感。以下我將根據病症、脈象,略述一二,希望後世以此為參考。
第一天,巨陽受邪。巨陽脈起於目內眥,上額交於頭頂,上入絡腦,下行項部,沿著肩胛內側,夾脊而下,到達腰部,在手為小腸經,在足為膀胱經。因此,患者頭項腰背疼痛,脈象應當快速而浮散,像剛沐浴完或風吹的感覺,左尺脈微緊而數。
第二天,陽明受邪。陽明主肌肉,其脈絡鼻旁,連接著眼睛,所以患者身熱、目痛、鼻乾,不能臥睡。其脈又經過腹部、背部、上達頭項,在手為大腸經,在足為胃經。診脈時,脈象應當快速而浮,漸漸按下去,像通達裡面的感覺。因為陽明是宗筋,胃經受邪,又漸漸入裡,六脈雖然浮數,但胃脈一指微洪而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