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史載之方》~ 卷上 (12)
卷上 (12)
1. 明熹脈
春戌、夏醜、秋辰、冬未,四時之喜神,取五行之養氣為用,皆歷三辰而數,如春以戌為喜神,即正月在戌,二月在亥,三月在子,四時放此而推,若於脈中得之,犯他脈,喜有喜慶之事,四時脈皆於胃中見,以五行皆資土以致用,而周身之脈,亦因胃脈,然後見於氣口,如春脈以弦為主,須六部脈皆循循,不急不絕,不緊不數,而胃脈微弦而緩,弦為春,緩為本,六脈無犯,主一月內喜應,若正月於戌日見,二月於亥日見,三月於子日見,則旬內應如胃脈帶弦而毛,則主災,夏脈洪為主,六脈皆隱隱而大,不散不浮,不滑不數,胃脈微洪而緩,洪為夏,緩為本脈,六脈無犯,一月內喜應,旬內得脈,皆不出旬,秋脈主毛,胃脈上輕,帶毛而緩,又須有根蒂,此一脈難辨,如四時之脈,蓋若毛而輕,如風如氣,則反為災,不為喜脈,惟不浮不輕,緩緩而徐,浮手按之,乍如秋脈,重手取之,則去來如一,壓之不散舉之不輕然後為喜脈,日辰之應,與春夏同法,冬脈最為易辨,但胃脈沉而不擊,即是。
白話文:
明熹脈
春天以戌日、夏天以醜日、秋天以辰日、冬天以未日為當季的吉利日子,運用五行生剋的養生之氣。每個季節的吉利日子都需歷經三個時辰來計算,例如春天以戌日為吉利日子,則正月在戌日,二月在亥日,三月在子日,其他季節以此類推。如果在把脈時,發現脈象符合當季的吉利日子,且沒有其他脈象干擾,則預示會有喜慶之事。四季的吉利脈象都可以在胃經脈象中觀察到,因為五行都依靠土行來運作,全身的脈象也都要通過胃經脈象,才能在氣口處顯現。例如春天脈象以弦脈為主,需要六脈都平和順暢,不急不慢,不緊不數,而胃經脈象則為微微弦細而緩和,弦脈代表春天,緩和代表本脈,六脈沒有其他干擾,則預示在一個月內會有喜事發生;如果正月在戌日出現此脈象,二月在亥日出現,三月在子日出現,則在十天內就會應驗。如果胃經脈象帶有弦細且毛躁的脈象,則預示會有災禍。夏天脈象以洪脈為主,六脈都隱隱約約而有力,不散不浮,不滑不數,胃經脈象則為微微洪大而緩和,洪脈代表夏天,緩和代表本脈,六脈沒有其他干擾,則預示在一個月內會有喜事發生,十天內出現此脈象,則應驗時間都在十天之內。秋天脈象以毛脈為主,胃經脈象輕浮,帶有毛躁感且緩和,還需要有根蒂,這種脈象很難辨別。四季的脈象,如果像毛髮一樣輕浮,像風像氣一樣,則反而是災禍,不是喜脈。只有不浮不輕,緩緩而平穩,輕按時像秋脈,重按時則脈象來去一致,按壓不散,提起不輕,才是喜脈。吉利日子的應驗時間,與春夏相同。冬天脈象最容易辨別,只要胃經脈象沉而有力,就是吉利脈象。
2. 傷寒論
病有懸性命於毫髮之端,決死生於頃刻之下,死生之間,系醫者之工拙,醫者之工,則病之痊愈速如轉圜。醫者之拙,則所投之藥過於白刃,此傷寒之病,非獨傷人之急,醫者之難事也,古人有言,一日二日,在於皮膚,四日五日,傳之臟腑,故皮膚之間可汗。
傳臟腑之間可下,世之學者,未嘗不宗之以為定論,然不知人之有虛實,則病之有輕重,病之有輕重,則傳之有遲速,忽有經兩日三日,而尚在皮膚,忽有初經兩日三日,而傳臟腑,善為醫者,當審察其脈,審其病之所在而已,嘗以治傷寒之病有四失,一失之愚,蓋傷寒之病,其始在於皮膚,其次傳之臟腑,當皮膚之間可汗,於臟腑之間可下,苟不辨陰陽,不分內外,當汗而下,當下而汗,誤投藥餌,以傾人性命。此一失之愚也。
二、失之不精,蓋傷寒之病,傳之臟腑,則證候多端,千變萬化,莫能盡究,其毒氣之在肝者,不可疏脾,在心者,不可疏肺,五臟之治,余皆同此,醫者治之,決以為病之所傳,在於何臟,方之所投,當以何藥,病之所減,當以何時,藥之一投,遂可平復,苟不知病之源流,不識病之傳受,誤投藥餌,以希苟合,不幸而少有差誤,人之傾危,可立而待,此二失不精也。
三、失之怯,蓋傷寒熱毒,傳在五臟,攻損正氣,其毒氣之盛,如煙如霧,熏炙三焦,致令病危困,不思飲食,醫者反以為胃氣之虛,不肯通疏,遂見傾損性命,但今患傷寒熱毒之人,飲食不進,大府不通,小便黃赤,病者危困,即先定其病之所傳,在於何臟,急以疏轉之藥,取其毒氣,其病勢輕減,則飲食增加,而平復如故矣,此三失之怯也。
四、失之暴,蓋治傷寒之法,既失之愚,又失之怯,則不精不詳者,不可容易言也,愚因言治傷寒之怯,切慮後之學者心術未明,見識未到,但務以不怯為志,妄投轉藥以傷人性命,此余所以言四失之暴也。後之學者,苟能明此四失,亦足以識治傷寒之大略,至於陽毒所次,陰毒所注,其傳在五臟,則臟證各殊,貫於六腑,則腑證各異,其傷人之急者,惟二感尤為極重。余今輒以病證脈候陳其一二,庶幾世人緣此之傳也。
一日,巨陽受之,巨陽之脈,起於目內眥,上額交顛,上入絡腦,下項,循膊內,夾背,抵腰中,在手為小腸,在足為膀胱,故頭項腰背強,其脈當疾數而浮以散,如新沐浴,如風,而左尺脈微緊而數。
二日,陽明受之,陽明主肉,其脈夾鼻絡於目,故身熱目疼而鼻乾,不得臥,其脈又經於腹背,上頭項,在手為大腸,在足為胃,診其脈,當疾數而浮,漸漸按之,如通於里,以陽明為宗筋,而胃脈受之,又漸入於裡,六脈雖浮數,而胃脈一指微洪而數。
三日,少陽受之,問其脈,循脅,絡於耳,故胸脅痛而耳聾,又起於目銳眥,上抵頭角,下耳後,其脈當疾數而利,得六七至以上,而肝脈又差數,此三陽受病,皆屬於表,故其脈疾數而浮,以其未入於臟腑,故言汗而已。
四日,太陰受之,太陰脈布胃中,絡於嗌,入胃,上隔,夾咽,連舌本而散於舌下,其脈當疾數而洪大,有骨力,胃脈差大。
五日,少陰受之,其脈直行者,從腎上肝鬲,入肺中,循喉嚨,夾舌本,故口燥舌乾而渴,其脈最為洪大,六七至以上,心脈隱隱應指,來去如一。
六日,厥陰受之,厥陰之脈,自足上循陰器,抵少腹,又上貫鬲,故煩滿而囊縮,其脈疾數如長,三陰三陽,五臟六腑,榮衛不行,五臟不通,則死,大抵三日以前為三陽受病,其脈在表,宜汗,三日以後三陰受病,其脈在裡,宜泄,若初經三日,其脈疾數大,表裡如一,即不可汗,亦不可下,只以解利藥通其中而已。
一二日,脈氣疾數,以溫辛發散藥汗之而愈,藥中亦須有通表解藥,不可純用熱藥,既汗之後,脈當安和綿軟,不疾不數,如老年衰削人脈,輕手按之,綿綿不絕,重手按之,隱隱不乏,即自然安寧,若既汗之後,疾數不解,即難治,加之以結,則困重,或至於死,蓋結脈疾數而懸絕,累累如珠,而又不流利,與滑不同,但逐部位通流於指,如滴水起頭是也,然初得病,一日二日內,有增寒壯熱,脈輕而浮,乃謂之傷寒,若才得病,並無增寒,頭疼欲碎,身熱如火,頭目赫赤,眼睛迸火,大府秘,小府赤,六脈洪大,有骨力,此名熱病,雖初得亦不汗,蓋治傷寒之法,惟初一二日,與熱病使藥不同。
三四日以後,與熱病同醫,一日二日,脈氣微小,不疾不數,不浮不散,唯沉軟而細,則汗之之藥,宜極以溫辛,如脾胃濡沉,則是感冷之一候,多變成陰證,陽毒傷寒,面赤頭痛,身熱如火,心神煩躁,頭目昏眩,項背強直,脈候當洪大而有骨力。
傷寒煩躁,飲水不休,若脈實而洪,不是疾數,是為涎毒,若洪大而不實,是為心脾受毒。
傷寒後,寒熱已退,腹中餘一塊,疼痛不可忍,忽走在腿面上疼,此為遺氣在肝,脈氣洪而長,肝脈循循而過左足,宜清其血。
四五日,熱毒上衝,心胸噎塞滿悶,渾身壯熱,頭痛不止,大府不通,胸中痰實,脈氣當寸關脈實,而尺澤輕如絕,心脈炎炎而上。
熱毒在肝,善怒,筋脈碎痛,神昏,不欲見人,兩脅脹滿,手足躁,不安臥,右手關脈,當偏大緊急而長,熱毒在心,頭疼煩躁,面赤舌強,口語不快,忽心痛,善嘔,狂言妄語,忽思狂走入水,精神不守,左手脈,一指偏大,若舌強硬急,以妙手針刺其舌兩傍,出惡血,不可刺其舌心,熱毒在脾,渾身肌肉碎疼,聞食即惡,思吐,通身發熱,兩唇乾焦,邊脈動,或環唇青黑色,甚則腰痛腹滿,兩頰痛,右手關上脾脈,一指偏大,如眾脈。
熱毒在肺,上衝咽喉,心胸壅實隔塞不通,渾身大熱,面色或赤,而又帶白,喘咳不得大息,右手寸口,一指偏大,而加之以浮。
熱毒在腎,腰背疼痛,脊膂強急,頭不痛,若渴數飲,甚則項痛而強,胻寒以酸足下,不欲言,其脈當左手尺澤微而輕浮,又輕緊。
傷寒,熱毒攻於肝心兩臟,毒氣煩盛,上衝於肺,血隨氣逆,鼻中衄血,口中吐血,甚則耳中眼中皆有血,診其脈,當洪大而炎上,如流水之長,如乍開乍合,乍斂乍散,此為失血之候。
熱毒內傷肝心兩臟,肝心失守,不能主血,毒氣煩盛,上蒸於肺,血隨氣行流入於肌膚,發為赤斑,通身大熱,頭重疼痛,睡時如己身傍畔更有一身精神昏亂不守,其脈雖大而鬱結不解,重手取,隱隱而有骨力,如重夾綾絹裹之,為發斑之候,傷寒。熱病發嗽,坐臥喘急不安,其脈右手寸關脈當洪大,而加之浮數,傷寒,熱毒熾盛,熏炙三焦,攻擊皮膚,通身發如橘色,其脈如發斑候而差沉,與黃疸同法。
熱病結胸,心前閉塞,胸中有一塊不通,堅硬不散,通身發熱,頭疼不安,面色黯赤,喉中涎溢,大府秘熱,昏悶不省人事,病則伏暑相似,其肺當洪大而有骨力,而肺脈實而不浮,伏暑即結而沉。
傷寒熱病,五六日,愈加困重,因吃疏藥,下糞如紫黑色,病勢不減,神思昏昏,小腹膨脹,狂言妄語,不省人事,甚則腹中有塊,堅硬不散,其脈結伏,此毒氣攻血,腹內有淤積惡物,十嘗九死。
陰毒傷寒,渾身手足厥冷,面青,唇皮無色,四肢無力,心中寒慄,重則閉目,不知人事,脈氣當細微而沉,重手取之,又軟而無骨力,若腎脈細微而搏沉者,為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