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史載之方》~ 卷上 (11)
卷上 (11)
1. 脈要精微解
經曰,春日浮,如魚之遊在波,夏日在膚,泛泛乎萬物有餘,秋日下膚,蟄蟲將去,冬日在骨,蟄蟲周密,君子居室,故曰:知內者按而紀之,知外者終而始之。此六者,持脈之大法,以經意考之,以四時之脈,分表裡之淺深而決之,以內外之辨,且以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,則陽氣之萌,脈雖見而未出於膚,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,則脈已在膚矣,秋日下膚,蟄蟲將去,則秋陰氣之至,脈雖下膚,而未至於沉,冬日在骨,蟄蟲周密,則脈已沉矣,以是知內者按而紀之,以明脈之在裡也,如秋日之下膚,冬日之在骨是也,知外者終而始之,以明脈之在表也,如春日之浮,夏日之泛是也,然知內者必曰按而紀之者,蓋脈之在內,非深按之,無以得其實,知外必曰終而始之,則初按而病已見矣,故因其病,以推原其本,啟玄子乃以知內為知脈,知外為知色,殊非黃帝所謂持脈之大法也,細舉而明之,心脈搏堅而長,當病舌卷不能言,凡脈之搏,以有所犯,而鬼勝則搏,心脈之搏,以腎邪犯之也,病舌卷而不能言,舌雖應心,而舌本蓋少陰經之所散也,治之之法,不獨涼其心,且暖行其腎,其大而散,當消環自己,若心脈之芤,雖芤而軟,縱失血,亦當溫,加之以胃藥。
白話文:
《黃帝內經》上說,春天的脈搏浮於表層,就像魚在水波中遊動一樣。夏天的脈搏浮於皮膚表面,好像萬物都有多餘的能量。秋天的脈搏下降,蟄伏的蟲子將要離開。冬天的脈搏在骨頭裡,蟄伏的蟲子都藏在深處。君子居住在屋裡,所以「知內者按脈,知外者終始之」的道理,指的就是這個。這六種脈象是把脈的大原則。用經典的理論來推究它,根據四季的脈搏來區分表裡淺深的程度來判斷表裡的關係。就像春天脈搏浮如魚在水中游動,則陽氣萌發,脈搏雖然出現,但尚未浮出皮膚。夏天脈搏浮於皮膚表面,好像萬物都有多餘的能量,則脈搏已經浮於皮膚。秋天脈搏下降,蟄伏的蟲子就要離開,則秋季的陰氣到來,脈博雖然下降到皮膚,但還沒有沉到裡面去。冬天脈搏在骨頭裡,蟄伏的蟲子都藏在深處了,則脈搏已經沉下去。由此知道,懂脈象在裡面的,必須按住脈道,詳細的記住,以表明脈道在裡面,就像秋天在皮膚裡面,冬天在骨頭裡一樣。懂脈象在外面的,必須從開始到結束,仔細的按住脈道,以表明脈道在外面,就像春天的脈搏浮於皮膚,夏天的脈搏浮於皮膚表面一樣。但是懂脈象在裡面的必然說按著脈,記住它,因為脈在裡面,不深按,就不能抓住脈的實際情況。懂脈象在外面必然一開始就說從開始到結束,按到最初時,病已顯現出來了,所以根據這個病,追溯它的根源。啟玄子竟然把懂脈象在裡面理解為懂脈,把懂脈象在外理解為懂面色,這都不同於黃帝說的把脈的大原則。我細緻的舉例來說明,心脈搏動堅硬有力而且長,應該得的是舌頭攣急不能說話的病,凡是脈搏搏動的,都是因為受到某種傷害,而邪氣勝則搏動,心脈搏動是因為腎臟的邪氣傷害所致,舌頭攣急而不能說話,舌頭雖然與心臟相應,但舌根部卻是少陰經所散佈的。治療的方法,不只清涼心臟,還要有溫暖行氣的藥物。脈大而散,應該慢慢消散自己的,如果心脈芤大,雖然芤大但柔軟,即使失血,也應該溫補,再加些胃藥。
紫蘇子,黃耆,芍藥,官桂獨活,茯苓,大腹皮,甘草(炙,各一分。)天麻(炮,十銖),杏仁(四銖,去皮尖)
上為粗末,薑煎,不計時候,用水一盞,煎七分。
白話文:
紫蘇子:具有宣肺平喘,化痰止咳的功效。常適用於風寒感冒,咳嗽咳痰,胸悶氣喘等。
黃耆:具有補氣健脾,益氣固表的功效。常適用於脾胃虛弱,氣短乏力,自汗畏寒,便溏等。
芍藥:具有養陰柔肝,清熱止痛的功效。常適用於肝氣鬱結,兩肋疼痛,頭痛眩暈,月經不調等。
官桂:具有溫陽散寒,溫通經脈的功效。常適用於風寒感冒,頭身疼痛,四肢麻木,腰膝痠痛等。
獨活:具有祛風除濕,活血止痛的功效。常適用於風寒濕痹,筋骨疼痛,四肢麻木,腰膝痠痛等。
茯苓:具有利水滲濕,健脾寧心的功效。常適用於水腫,小便不利,心悸失眠,食慾不振等。
大腹皮:具有理氣寬中,燥濕健脾的功效。常適用於脘腹脹滿,消化不良,腹瀉嘔吐等。
甘草(炙):具有補氣健脾,益氣止咳的功效。常適用於脾胃虛弱,氣短乏力,咳嗽咳痰等。
天麻(炮):具有平肝熄風,止痙止痛的功效。常適用於頭痛眩暈,肢體抽搐,癲癇等。
杏仁(四銖,去皮尖):具有潤肺止咳,宣肺平喘的功效。常適用於肺燥咳嗽,咳喘氣喘,胸悶氣短等。
寸口脈沉而弱,曰寒熱及疝瘕及少腹痛,又曰,脈急者疝瘕少腹痛,病同而脈異,啟玄子遂以為經傳之誤,亦不知變矣,寒疝之為病,有寒清連於小腹而為疝,故止言寸口脈沉而弱,不分左右之脈皆沉故也,右沉則肺冷,而寒清之氣流入於中,左沉則心氣不足,血為寒邪所犯而少腹痛,至脈急曰疝少腹痛,則言六脈之皆急也,蓋經嘗言,診得心脈而急為疝,正謂此矣,寸脈弱而疝者,宜溫其中,脈急而疝者,宜緩其中。
寸脈沉而疝者,宜用此方。
白話文:
寸口脈沉弱,代表身體有寒熱症狀,伴有疝氣、少腹痛。也有說法認為,脈搏急促也是疝氣和少腹痛的症狀。雖然都是相同的疾病,但脈搏表現卻不一樣。啟玄子因此認為經書中的記載有誤,但其實只是不知道疾病的變化。寒疝的病因,在於寒氣清冷,鬱積於小腹而形成疝氣。因此,只說寸口脈沉弱,而不區分左右脈搏都沉弱的原因,就在於此。右脈沉弱,代表肺部寒冷,寒氣清冷之氣流入體內;左脈沉弱,代表心氣不足,血液受到寒邪侵犯,而引起少腹痛。至於脈搏急促代表疝氣和少腹痛,則是指六脈都急促。經典中提到,診斷出心脈急促是疝氣的症狀,正是這個意思。寸脈弱而有疝氣,應溫暖體內;脈搏急促而有疝氣,應舒緩體內。
當歸,牛膝(各半兩),烏藥,木香京三稜,蓬莪朮,延胡索,茴香官桂,萆薢(各一分),芍藥,大芎(各十銖)沉香(四銖),血茸,細辛(各五銖),益智子(三銖)
上為細末,蜜丸如梧子大,空心,清湯六七十丸。
脈急而疝,宜用此方。
白話文:
當歸、牛膝(各半兩),烏藥、木香、京三稜、蓬莪朮、延胡索、茴香、官桂、萆薢(各一分),芍藥、大芎(各十銖),沉香(四銖),血茸、細辛(各五銖),益智子(三銖)。
蔓荊子,麻黃,芎,蓬莪朮甘草(炙),木香,茯苓(各一分),芍藥(半兩)獨活(十銖)
上為細末,每服三錢,生薑三片,水一盞,煎至七分,不計時候服。
白話文:
蔓荊子、麻黃、川芎、蓬莪術和甘草(先烤過)、木香、茯苓,各一錢;芍藥半錢,獨活一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