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堪

《史載之方》~ 卷上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0)

1. 腳痛

腳氣之病,蓋由有寒濕之勝,故經於太陰之勝,言足脛腑腫,於太陽之勝,言至引陰股,筋肉拘苛,又言,歲土太過,甚則肌肉萎,足痿不收,行善瘛,腳下痛,飲發中滿,四肢不舉,此寒濕之氣所成也,然天下之病,固有似是而非,本異而標同,用藥過差,則利害相反,若腳氣之病,本於寒濕之勝,而至於肺熱,而病生於足胃熱而風生於足,與腳氣相似,而寒熱殊狀,試別而明之,熱而足痛者,以肺經之所行也,故經言,歲金太過,則股髀踹䟰足皆病焉,胃熱而足病者,抑以宗筋不行,而傳為痿厥也。

白話文:

腳氣病,是由於寒濕之邪勝,所以經於太陰之勝,說腳的脛肚腫,經於太陽之勝,說到引至大腿內側,肌肉拘緊。又說,土氣太盛,嚴重時肌肉萎縮,腳痿縮不舒展,行走不便,腳下疼痛,飲水腹脹,四肢不舉,這些都是寒濕之氣造成的。然而天下之病,確實有似是而非,本質不同而症狀相同,用藥不當,則利害相反,像腳氣病,本於寒濕之勝,而至於肺熱,而病生於足胃熱而風生於足,與腳氣相似,而寒熱症狀不同,試著分別說明。熱而足痛的,是肺經所經過的部位,所以經言,金氣太盛,則大腿、臀部、小腿都會生病。胃熱而足病的,是宗筋不運行,而傳變成痿厥。

今有人病足痛,得水土寒濕之狀,六脈沉伏而動,上濁下虛,尺澤微而澀,宜暖其下,用此方。

牛膝(半兩),黃耆(半兩),獨活當歸石斛附子萆薢五加皮(各一分)天麻(炮),大芎,續斷(各十銖),細辛木香(各三銖),官桂(四銖),芍藥(一分)

白話文:

  • 牛膝(半兩):利尿通淋,清熱除濕。
  • 黃耆(半兩):益氣健脾,固表止汗。
  • 獨活:祛風濕,散寒止痛。
  • 當歸石斛:補血益氣,養陰生津。
  • 附子:回陽救逆,溫腎壯陽。
  • 萆薢:祛風濕,活血止痛。
  • 五加皮:補氣虛弱,祛風除濕。
  • 天麻(炮):息風止痙,平肝明目。
  • 大芎:活血化瘀,行氣止痛。
  • 續斷:續筋接骨,活血止痛。
  • 細辛木香:溫中散寒,理氣止痛。
  • 官桂:溫腎壯陽,祛風濕。
  • 芍藥:養血柔肝,緩急止痛。

上為末,薏苡粉煮作稀糊,丸如梧子大,空心服五七十丸,溫酒或鹽湯下。

肺乘熱而足病,則左手一手脈全微而細左尺又小,搏擊而沉,右手脈偏,有骨力,洪大,而肺脈尤甚,再尋。虛弦而長,用修崔氏紫蘇方服之,蓋世人多以崔氏方治腳氣而得效,不知此方只可治肺熱腳痛耳。

白話文:

肺部受到熱邪侵襲而導致足部疾病,則左手的脈搏全部微弱而細小,左尺脈又更小,搏動而沉緩。右手的脈搏偏向於平和,有骨力,洪大,而肺部的脈象尤其如此,再次診脈,脈搏虛浮弦長。用修改過的崔氏紫蘇方來治療。世人多用崔氏方來治療腳氣並取得了效果,卻不知道此方只能治療肺熱引起的腳痛。

紫蘇子,芍藥,官桂,茵芋茯苓大腹皮桔梗甘草(炙,各一分)羌活(三銖),麻黃(去節,一兩),黃耆(半兩)

白話文:

紫蘇子、芍藥、官桂、茵芋、茯苓、大腹皮、桔梗、甘草(皆炙過,各一錢)羌活(三公分),麻黃(去節,三公克),黃耆(一公克半)

上為粗散,生薑一片,煎三錢,以為飲服。

胃熱而宗筋不潤,則腳弱無力,兩足痠軟,或帶微腫,診其脈,胃脈一指弦而長,又微帶疾,六脈差大,宜用此方。

白話文:

胃火旺盛,而肌腱不滋潤,就會導致腳部無力、酸軟,甚至輕微腫脹。診斷脈象,胃脈一指弦長,而且略微急促,六脈脈象差別大。應採用此方治療。

大腹皮(半兩),茵芋(八銖),杏仁(去尖),茯苓芍藥,當歸,陳橘皮,甘草(炙)薏苡仁(各一分),青橘皮(四銖),芎(十銖)

白話文:

大腹皮(15公克),茵芋(6公克),杏仁(去尖),茯苓、芍藥、當歸、陳橘皮、甘草(炙)、薏苡仁(各6公克),青橘皮(3公克),川芎(7.5公克)

上為粗散,非時,姜煎,仍以前暖腎藥,壯元氣藥,相兼而進,若服此藥,大府微利,即住此,卻進補藥兩三日,待定帖,仍進此藥。

白話文:

上面那張藥方是用來治療體虛,不按時吃飯,用生薑煎服,還要用以前治療腎虛的藥物,促進元氣的藥物,兩種藥物一起服用。如果服用這種藥物,大腸有輕微排便,就先停止服用,過兩三天再吃補藥,等大便恢復正常,再繼續服用這種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