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宏

《金鏡內臺方議》~ 卷之一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1)

1. 湯議

議曰:傷寒十三日當解,反胸脅滿而嘔者,邪氣猶在表裡之間,若用柴胡湯下之,則更無潮熱自利;若反以丸藥下之,虛其脾胃,邪氣乘虛入里,故曰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也。潮熱雖為熱實當下,奈有胸脅之邪未盡,且先以小柴胡以解外,再以本方中加芒硝而通泄也。

白話文:

我說道:傷寒病至第十三天時應當會好轉,但反而出現胸脇部位飽滿不適及嘔吐的症狀,這表示病邪還停留在身體表面和內部之間。如果使用柴胡湯進行治療,那麼就不會出現潮熱和自行腹瀉的情況;但如果反過來用丸藥來導瀉,可能會虛弱脾胃功能,讓病邪趁虛而入,侵入身體內部,因此才會在黃昏時分出現潮熱後隨即輕微腹瀉。

雖然潮熱是因為體內有熱毒需要排泄,但考慮到胸脇間的病邪尚未完全清除,首先應該用小柴胡湯來解除體表的病邪,然後再在原方中加入芒硝來進一步排泄體內的病邪。

2. 疑問

問曰:潮熱者,實也。既實且熱,何不用大柴胡、大承氣湯下之,卻用芒硝何也?

答曰:潮熱雖實,奈何先丸藥傷動臟腑,再用大黃下之,則脾氣傷而覆成壞證,只得用芒硝以浸潤之,而取利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:「週期性發燒的情況,是因為體內有實邪。既然有實邪且伴隨高溫,為什麼不使用大柴胡湯或大承氣湯來進行瀉下,反而選擇使用芒硝呢?」

回答是:「雖然週期性發燒是由於實邪所致,但是若先前服用丸藥已對臟腑造成傷害,再使用大黃進行瀉下,可能會進一步損傷脾氣,導致病情惡化。因此,只能選擇使用芒硝,以其濕潤特性,來達到瀉下的效果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