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宏
《金鏡內臺方議》~ 卷之一 (1)
卷之一 (1)
1. 湯議
議曰:傷寒五六日,已經汗下,表邪當解。今更頭汗出,往來寒熱,心煩者,表邪未解也。又胸脅滿微結,小便不利,渴而不嘔者,又兼里邪也。此乃邪在半表半裡之間,故與柴胡為君,以散表攻裡,行少陽之分。黃芩之苦為臣,以解傳裡之邪。桂枝之辛,甘草之甘,以散緩之;頭汗出者,為津液不足,陽虛於上也,故與乾薑以固其陽;栝蔞根以生津液而止其渴,牡蠣之咸以消胸膈之滿,共為佐使,以解半表之邪也。苦其人左脈小,右脈大,寒熱膨脹而渴者,用之神應也。
白話文:
我這樣說吧:如果得了風寒病,大約到了五、六天的時候,已經經過了發汗和瀉下的治療,理論上說表面的邪氣應該已經被驅散了。但現在病人仍然出現頭部出汗,有時冷有時熱,心裡煩躁的情況,這說明表面的邪氣還沒有完全消除。而且病人還感到胸部和脅部有壓迫感,稍微有點憋結,小便不通暢,口渴但是不噁心嘔吐,這又說明病人的內臟也有邪氣。這種情況,說明邪氣在身體的半表半裏位置,所以我們用柴胡作為主要藥物,它可以散去表面的邪氣,同時攻擊裏面的邪氣,在身體的少陽部位起到調節作用。
黃芩的苦味是輔助的藥物,可以幫助去除進入內臟的邪氣。桂枝的辛辣,甘草的甘甜,這些藥物可以緩和藥效。因為頭部出汗,說明身體的津液不足,上面的陽氣虛弱,所以我們使用乾薑來鞏固陽氣。栝樓根可以滋潤身體,解決口渴問題。而牡蠣的鹹味可以幫助消化胸部的脹滿感,這些輔助和使藥一起工作,共同去除半表半裏的邪氣。如果病人左側脈搏細小,右側脈搏粗大,有寒熱交替,腹部脹痛且口渴,使用這種藥方會有神奇的效果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