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宏
《金鏡內臺方議》~ 卷之一 (1)
卷之一 (1)
1. 湯議
議曰:病在表者宜汗,病在裡者宜下,病在半表半裡之間者宜和解。此小柴胡湯乃和解半表半裡之劑也。柴胡味苦性寒,能入膽經,能退表裡之熱,祛三陽不退之邪熱,用之為君。黃芩味苦性寒,能泄火氣,退三陽之熱,清心降火,用之為臣。人參、甘草、大棗,三者性平,能和緩其中,輔正除邪,甘以緩之也。
半夏、生薑之豐,能利能汗,通行表裡之中,辛以散之也,故用之為佐為使,各有所能。且此七味之功能,至為感應,能解表裡之邪,能退陽經之熱,上通天庭,下徹地戶。非此智謀之士,其孰能變化而通機乎!
白話文:
我這樣說吧:如果病在身體表面,我們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;如果病在身體內部,則應該使用瀉下的方法;如果病在身體表面與內部之間,也就是半表半裡的地方,那我們就應該用調和的方法來解決。小柴胡湯就是用來調和半表半裡病症的藥方。柴胡味道苦,性質寒,能進入膽經,可以消除身體表裡的熱度,驅除無法消散的邪熱,所以它是主要的藥材。黃芩也是苦味且性質寒,可以消除火氣,降低三陽經的熱度,清理心臟的火氣,是重要的輔助藥材。人參、甘草、大棗,這三種藥材性質平和,可以調和整體狀態,幫助正氣去除邪氣,以甘甜的特性緩和整體。
半夏和生薑的豐富,能促進汗液排出,使藥效通行於身體表裡,以辛辣的特性散發熱度,因此它們被用作輔助或引導的藥材,各自有其功能。此外,這七種藥材的功能極為相輔相成,能有效消除表裡的邪氣,降低陽經的熱度,其效果上可達頭部,下可透到腳底。如果不是有智慧和謀略的人,誰能掌握這些藥材的變化,理解它們的機制呢!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