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鏡內臺方議》~ 卷之三 (1)
卷之三 (1)
1. 加減法
若胸中煩而不嘔,去半夏、人參,加栝蔞實一枚。(胸中煩而不嘔者,熱聚而氣不逆也。甘草令人之中滿,方熱聚,無用人參之補。辛散逆氣,既不能嘔,無用半夏之辛。治熱宜寒,破聚宜苦,故用栝蔞實苦寒之劑,以瀉胸中蘊結之熱氣也。)
若渴者,去半夏,加人參一兩半,栝蔞根四兩。(半夏性燥,能損津液,渴者故去之。栝蔞根性寒,能生津止渴除熱,人參能潤養津液,故加此二者用之。)
若腹中痛者,去黃芩,加白芍藥三兩。(少陽腹痛者,為中有寒,故去黃芩之寒,加白芍藥止痛而益其中也。)
若脅下痞鞕,去大棗,加牡蠣四兩。(甘能令人中滿,痞者故去大棗之甘。咸能軟物,痞鞕者故加牡蠣之咸也。)
若心悸,小便不利者,去黃芩,加茯苓四兩。(心下悸,小便不利者,為水蓄不行,故去黃芩之寒。淡味滲泄為陽,茯苓甘淡以泄停水也。)
若不渴,外有微惡寒而熱者,去人參,加桂三兩,溫服,取微汗則愈。(不渴者,無里證;外有微惡寒而熱者,表未解也。故去人參之補,加桂以取微汗而散未盡之表邪也。)
若咳者,去人參、大棗、生薑,加五味子三兩,乾薑二兩。(咳者罵氣逆也,甘能壅氣,故去人參、大棗之甘,加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氣。肺寒則咳,散以辛熱,故加乾薑之熱而易生薑。上以上加減法,系正經中加減。外有師傅加減者,如發熱下利者,加五苓散。如嘔惡者,加橘紅。如胸中痞拮者,加枳實。如咳逆而發熱者,加丁香、柿蒂。如嘔吐者,加竹茹。)
白話文:
[加減法]
如果病人感覺胸口煩悶但沒有嘔吐的症狀,應去掉半夏和人參,並加入一枚栝蔞實。這是因為胸口煩悶但不嘔吐,表示體內有熱氣聚集,但氣機並未逆亂。甘草會導致腹部脹滿,當熱氣聚集時,不需要人參來補身。半夏辛散的作用是對抗逆氣,既然病人不會嘔吐,就不需要半夏的辛散效果。治療熱氣應該用寒涼,消散聚集的熱氣需要苦味,所以使用苦寒的栝蔞實,來消除聚集在胸口的熱氣。
如果病人感到口渴,應去掉半夏,並增加一兩半的人參,以及四兩的栝蔞根。因為半夏性質燥烈,會消耗體內的津液,所以口渴的病人需要去掉。栝蔞根性寒,能生津止渴並清除熱氣,人參能滋潤和補充津液,因此需要增加這兩種成分。
如果病人腹部疼痛,應去掉黃芩,並增加三兩的白芍藥。少陽病引起腹部疼痛,通常是因為體內有寒氣,所以需要去掉寒性的黃芩,加入白芍藥來止痛,並補充體力。
如果病人肋骨下方有硬塊,應去掉大棗,並增加四兩的牡蠣。甘甜的食物容易導致腹部脹滿,所以有硬塊的病人需要去掉大棗的甘甜。鹹味的食物可以軟化硬塊,所以有硬塊的病人需要加入鹹味的牡蠣。
如果病人有心悸,且小便不暢,應去掉黃芩,並增加四兩的茯苓。心悸和小便不暢通常是由於水分無法正常排出,所以需要去掉黃芩的寒性。淡味的食物有助於排尿,茯苓具有甘淡的味道,能幫助排出體內的停滯水分。
如果病人不口渴,外表有輕微怕冷和發熱的症狀,應去掉人參,並增加三兩的肉桂,溫暖服用,直到微微出汗即可康復。不口渴表示體內沒有明顯的病徵,外表有輕微怕冷和發熱表示表面的病邪尚未完全清除。所以需要去掉人參的補身效果,加入肉桂來促進微微出汗,以幫助清除殘留的表面病邪。
如果病人咳嗽,應去掉人參、大棗和生薑,並增加三兩的五味子,以及二兩的乾薑。咳嗽通常是由於氣機逆亂,甘甜的食物會使氣機更亂,所以需要去掉人參和大棗的甘甜。肺部受寒會引起咳嗽,需要使用辛辣熱性食物來驅寒,所以需要去掉生薑,改用乾薑的熱性來取代。 以上所提的加減法,是根據傳統的原則進行調整。除此之外,還有一些師傅傳授的加減法,例如:發熱並且有下痢的情況,可以加入五苓散;嘔吐且感到噁心,可以加入橘紅;胸口有痞結感,可以加入枳實;咳嗽且發熱,可以加入丁香和柿蒂;嘔吐,可以加入竹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