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鏡內臺方議》~
1. 卷之十二
2. 理中丸(一百九)
治霍亂病,嗝吐泄利,寒多不飲水者。
人參,白朮,甘草,乾薑(各三兩)
右四味為末,以蜜丸,彈子大,沸渴調服。若只㕮咀,用水煎服。
白話文:
所需藥材及其份量如下: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乾薑,每種藥材各取三兩。
將上述四種藥材研磨成粉末,再以蜂蜜製成丸狀,其大小類似彈珠。服用時,應先將丸狀藥物以熱水調和後吞服。當然,也可以選擇將藥材切碎後,直接用水煎煮來服用。
3. 加減法
若臍上築者,腎氣動也,去朮,加桂枝四兩。(脾虛則腎氣發動,故臍上築也。術能壅氣,故去之。桂泄奔豚氣,加之。)
若吐多,去朮,加生薑三兩。(生薑止嘔,辛以散之也。嘔家不喜術,故去之也。)
若下多者,加白茯苓三兩。(茯令之甘淡,能利水止泄也。)
渴欲得水者,加參、術各一兩半。(內虛則渴,加人參以補之。不止者,加黃芩、芍藥則止。)
寒者加乾薑一兩半。(寒淫所勝,平以辛熱。)
腹滿者去朮,寒甚者加附子一枚炮。服湯後,如食頃,啜熱粥一升許,微自汗,勿發揭衣被。(胃虛則腹滯氣壅,甘令中滿,故去朮。加附子以補陽。若脈微,手足厥逆,惡寒內甚者,加附子。)
白話文:
[加減法]
如果感到肚臘上方有跳動或悸動感,這是腎氣亢進的現象,應去除白朮,並加入四兩的桂枝。(脾氣虛弱會導致腎氣亢奮,因此在肚臍上方有悸動感。白朮可能會阻塞氣血運行,所以要去除。桂枝可以抑制類似奔豚的氣感,因此要加入。)
如果嘔吐頻繁,應去除白朮,並加入三兩的生薑。(生薑可以止嘔,其辛味能幫助散發體內的邪氣。嘔吐的人通常不適合白朮,因此要去除。)
如果排便次數過多,應加入三兩的白茯苓。(白茯苓的甘淡味道,能幫助利尿和止瀉。)
如果口渴想喝水,應加入人參和白朮各一兩半。(體內虛弱會導致口渴,可以加入人參來補充元氣。如果止不住渴,可以再加入黃芩和芍藥來止渴。)
如果感覺寒冷,應加入一兩半的乾薑。(寒冷過度時,應用辛熱的草藥來平衡。)
如果腹部脹滿,應去除白朮;如果非常寒冷,可加入一枚炮製過的附子。服用藥湯後,大約過一個飯菜時間,喝下一升左右的熱粥,讓自己微微出汗,不要立即脫衣服或掀開被子。(胃氣虛弱時,腹部會有脹滿感和氣悶,甘味的白朮可能會加重中間的飽脹感,因此要去除。如果非常寒冷,可加入附子來補充陽氣。如果脈搏微弱,手腳冰冷,非常怕冷,也可以加入附子。)
4. 方議
議曰:霍亂者,乃一時之間,揮霍悶亂,上吐下泄者是也。若頭痛發熱,身疼痛,熱多欲飲水者,邪生於陽也,屬五苓散與外臺和中湯以散之。若脈微小,寒多不用水者,邪發於陰也,屬理中丸、湯,甚者加附子主之。經曰: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。故用人參為君,補中正氣。
以甘草為臣輔之也。以白朮為佐,正氣固中。以乾薑為使,溫脾散寒。經曰,寒淫所勝,平以辛熱是也。
白話文:
在討論區塊中,我說道:所謂的霍亂,就是在短時間內,會有精神混亂、上吐下瀉的情況。如果出現頭痛、發燒、身體疼痛,而且因為熱而想喝水,這是因為邪氣由陽而生,這時可以使用五苓散和外臺和中湯來驅散它們。
如果脈搏微弱,感覺寒冷而不想要喝水,這是因為邪氣由陰而起,這時應該使用理中丸或理中湯,嚴重的情況還需要加上附子來治療。古書中提到:脾臟需要的是緩和,所以要快速地吃些甜食來緩和它。因此,我們用的人參作為主要成分,用以補充中氣和正氣。
甘草作為輔助成分。白朮則是用來鞏固中氣和正氣。乾薑則是用來溫暖脾臟和散去寒氣。古書中又提到,對於因寒冷導致的病態,需要用辛辣和熱性的食物來平衡。
5. 烏梅丸(一百十)
治傷寒,脈微而厥,至七八日,膚冷,其人躁無暫安時者,此為臟厥,非蛔厥也。蛔厥者,其人當吐蛔。今者靜而復時煩,此為臟寒。蛔上入膈,故煩,須臾復止,得食而嘔又煩者,蛔聞食臭出,其人當吐蛔。蛔厥者,此方主之。
烏梅(五十個),細辛,附子,桂枝,黃柏,人參(各一兩),當歸,川芎(各七錢),黃連(二兩),乾薑(一兩)
右十味,各搗篩,合治之,以苦酒漬烏梅一宿,去核蒸之,搗爛,和藥令相得,內桕中,加蜜,杵千餘下,丸如桐子大,空心飲湯服三十丸,加至五十丸。禁生冷物惡臭。
白話文:
[烏梅丸(一百十)]
用於治療因寒熱交錯導致的手腳冰冷且脈搏微弱的症狀,到了七八天後,皮膚冰涼,病人焦躁不安,沒有片刻平靜,這種情況是臟腑失調所導致的厥逆現象,並非是由於寄生蟲所引起的。如果是寄生蟲(蛔蟲)所導致的,患者會嘔吐出蛔蟲。現在患者看似平靜,但會時不時感到煩躁,這是因為臟腑受寒。蛔蟲進入膈肌,因此病人會感到煩躁,但這種感覺會間歇性地消失。如果病人在進食後嘔吐且再次感到煩躁,這是因為蛔蟲受到食物氣味的刺激而出現,預示著患者即將嘔吐出蛔蟲。對於由蛔蟲引發的症狀,這個藥方能有效治療。
藥方成分如下:烏梅(五十顆)、細辛、附子、桂枝、黃柏、人參(各三十七克)、當歸、川芎(各二十五克)、黃連(六十三克)、乾薑(三十七克)。
以上十種藥材,應分別研磨過篩,然後混合均勻。使用醋浸泡烏梅一夜,去掉果核後蒸煮,再研磨成泥,與其他藥材充分混合。將混合好的藥材放入杵臼中,加入蜂蜜,反覆杵打上千次,製成大小如同桐子的藥丸。空腹時,用溫水送服三十粒,可逐漸增加到五十粒。在服用期間,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及接觸惡臭物質。
6. 方議
議曰:蛔厥者,乃多死也。其人陽氣虛微,正元衰敗,則飲食之物不化精氣,反化而為蛔蟲也。蛔為陰蠱,故知陽微而陰勝。陰勝,則四肢多厥也。若病者時煩時靜,得食而嘔,或口常吐清水,時又吐蛔者,乃蛔病也。又腹痛,脈反浮大者,亦蛔證也。有此,當急治,不治殺人。
故用烏梅為君,其味酸能勝蛔。以川椒、細辛為臣,辛以殺蟲。以乾薑、桂枝、附子為佐,以勝寒氣而溫其中。以黃連、黃柏之苦以安蛔,以人參、當歸之甘而補緩其中,各為使。以其蛔蟲為患為難,比寸白蟲等劇用下殺之劑,故用勝制之方也。
白話文:
在討論區中,有人說:由蛔蟲引起的疾病,往往是危及生命的。這是因為患者體內的陽氣極度虛弱,身體的基本元氣正在衰敗,因此,吃進去的食物不能轉化為身體所需的精氣,反而成為了滋生蛔蟲的來源。蛔蟲屬於陰性的寄生蟲,由此可知患者體內的陽氣已弱,陰氣佔了上風。陰氣過剩,會導致四肢冰冷。如果病人時而煩躁,時而平靜,吃了食物就嘔吐,或是經常吐出清水,偶爾甚至會吐出蛔蟲,這就是典型的蛔蟲病。另外,若是腹部疼痛,但脈搏卻反常地浮大,也是蛔蟲症狀。出現這些情況,應立即治療,否則可能危及生命。
因此,我們選擇烏梅作為主要藥材,其酸性可以抑制蛔蟲。再輔以川椒和細辛,利用其辛辣性質來殺蟲。乾薑、桂枝和附子用作輔助,能驅散寒氣並溫暖體內。黃連和黃柏的苦性可以安定蛔蟲,而人參和當歸的甘甜可以補充並緩解體內的狀況,各自發揮其作用。由於蛔蟲對人體造成的危害非常嚴重,與其他寄生蟲如寸白蟲相比,更需要強烈的藥物來根除,所以我們選擇了這種強效的治療方式。
7. 大陷胸丸(百十一)
治結胸澄,項亦強,如柔痓狀,下之則和,此方主之。
大黃(一兩),芒硝,葶藶,杏仁(各四兩,去皮)
右四味,搗篩,外以杏仁、芒硝和如泥,別搗甘遂末一錢,和勻,以少熟蜜共丸,如彈子大,以沸湯調服。一宿乃下,不下更服,取下為效,禁如藥法。
白話文:
[大陷胸丸(百十一)]
用於治療結胸症狀,患者頸部僵硬,類似柔痓(一種類似痲痹的疾病)的狀態,使用下法治療後病情會好轉,此藥方適用於這種情況。
藥方成分包含:大黃(一兩)、芒硝、葶藶、杏仁(各四兩,需去皮)。
將上述四種藥材研磨過篩,然後以杏仁與芒硝混合成泥狀,另外將甘遂研磨成粉,取一錢與前述泥狀物混合均勻。再加入少量熟蜜製成丸狀,大小如彈珠。服用時以熱水調和,待一晚後會有排便反應,若無反應可再服用,直到排便為止,服藥期間需遵守藥物禁忌。
請注意,這只是古文的現代化翻譯,並非醫療建議。
8. 方議
議曰:結胸之證,亦載大陷胸湯中祥矣。今此大陷胸丸者,與方議同,但加杏仁、葶藶二味。以蜜為丸者,取其緩也。若證急者用湯,緩者用丸也。
白話文:
我說到,結胸這種症狀,在大陷胸湯的說明裡已經詳細記載了。現在提到的大陷胸丸,和大陷胸湯的理論是一樣的,只是多加了杏仁和葶藶兩種藥材。使用蜂蜜來製成藥丸,是為了讓藥效緩慢一些。如果病情急迫的話就使用湯劑,病情比較緩和或為了長期調理則使用丸劑。
這樣應該可以幫到你理解這段中醫古文的意思。
9. 抵當丸(百十二)
治傷寒有熱,少腹滿,應小便不利;今反利者,為有血也,當下之,宜抵當丸。
抵當湯中減水蛭十條。
右四味,另搗水蛭、虻蟲外,將杏仁浸去皮搗爛,和三味,加少熟水和勻,丸如彈子大,每一丸以水一升煮之,取七合服,當取下血,不下更服。
白話文:
[抵當丸(第一百十二方)]
用於治療傷寒伴有發熱,且患者感到小腹部脹滿,本應小便不順,但現在反而尿頻,這是因為體內有瘀血的緣故,應該使用通下的方法來治療,適合使用抵當丸。
抵當湯的配方中減少水蛭十條。
將上述四種藥材準備好,其中水蛭與虻蟲需單獨研磨,將杏仁浸泡後去皮再研成泥,然後將杏仁泥與其他三種藥材混合,加入少量的熱水拌勻,搓成彈珠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一丸,將丸子放入一升水中煎煮,煮至剩餘約七合水量時服用,目的是要排出體內的瘀血,如果服用後未能排出瘀血,可再繼續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