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宏

《金鏡內臺方議》~ 卷之十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二 (1)

1. 理中丸(一百九)

治霍亂病,嗝吐泄利,寒多不飲水者。

白話文:

治療霍亂病,患者嘔吐腹瀉,體內寒氣多且不想喝水。

人參,白朮,甘草,乾薑(各三兩)

右四味為末,以蜜丸,彈子大,沸渴調服。若只㕮咀,用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人參:3 兩 白朮:3 兩 甘草:3 兩 乾薑:3 兩

2. 加減法

若臍上築者,腎氣動也,去朮,加桂枝四兩。(脾虛則腎氣發動,故臍上築也。術能壅氣,故去之。桂泄奔豚氣,加之。)

白話文:

如果肚臍上方出現隆起,這是腎氣上行的表現,應當去掉朮藥,加入四兩桂枝。(脾虛則腎氣會活躍,因此會導致肚臍上方隆起。朮藥會阻滯氣機,因此應當去掉。桂枝可以疏散奔豚氣,因此可以加入。)

若吐多,去朮,加生薑三兩。(生薑止嘔,辛以散之也。嘔家不喜術,故去之也。)

若下多者,加白茯苓三兩。(茯令之甘淡,能利水止泄也。)

白話文:

如果嘔吐得很厲害,就去掉蒼朮,加用生薑三兩。因為生薑可以止嘔,它的辛味能夠散寒。嘔吐的人不適合使用蒼朮,所以要去掉。

如果腹瀉得很嚴重,就加用白茯苓三兩。因為茯苓味道甘淡,能夠幫助利水止瀉。

渴欲得水者,加參、術各一兩半。(內虛則渴,加人參以補之。不止者,加黃芩、芍藥則止。)

寒者加乾薑一兩半。(寒淫所勝,平以辛熱。)

白話文:

口渴想喝水的人,可以加入一兩半的人參和茯苓。(身體虛弱導致口渴,加入人參來補充元氣。如果口渴仍然不退,可以加入黃芩和芍藥來止渴。)

腹滿者去朮,寒甚者加附子一枚炮。服湯後,如食頃,啜熱粥一升許,微自汗,勿發揭衣被。(胃虛則腹滯氣壅,甘令中滿,故去朮。加附子以補陽。若脈微,手足厥逆,惡寒內甚者,加附子。)

白話文:

肚子脹氣的人要把白朮去除,寒氣很重的人加上一枚炮製過的附子。服藥後,大約過一餐的時間,喝一碗熱粥,然後稍微出點汗,不要掀開或脫掉衣服被子。(胃氣虛弱就會導致腹部積滯氣體堵塞,甘草又能令人中滿,所以要去除白朮。加上附子可以溫補陽氣。如果脈搏微弱、手腳冰冷、惡寒非常嚴重的話,可以加上附子。)

3. 方議

議曰:霍亂者,乃一時之間,揮霍悶亂,上吐下泄者是也。若頭痛發熱,身疼痛,熱多欲飲水者,邪生於陽也,屬五苓散與外臺和中湯以散之。若脈微小,寒多不用水者,邪發於陰也,屬理中丸、湯,甚者加附子主之。經曰: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。故用人參為君,補中正氣。

白話文:

我們說,霍亂就是指短時間內,突然感到頭暈、胸悶、噁心想吐、腹瀉的症狀。

如果還有頭痛發燒、全身痠痛,而且覺得很熱想喝水,那麼邪氣在於陽經,可以使用五苓散或外臺和中湯來驅散。

如果脈搏細小,怕冷不想喝水,那麼邪氣在於陰經,可以使用理中丸或理中湯,嚴重時可加入附子。

醫書上說:脾臟喜歡舒緩,遇到緊急情況,用甘味食物讓它舒緩。因此,我們用人參為主藥,來補中氣。

以甘草為臣輔之也。以白朮為佐,正氣固中。以乾薑為使,溫脾散寒。經曰,寒淫所勝,平以辛熱是也。

白話文:

  • 以甘草作為君藥,幫助調理。
  • 用白朮作為佐藥,鞏固正氣。
  • 以乾薑作為使藥,溫暖脾臟,驅散寒氣。
  • 《黃帝內經》說:受到寒氣侵犯時,用辛溫之藥調理是平衡的。

4. 烏梅丸(一百十)

治傷寒,脈微而厥,至七八日,膚冷,其人躁無暫安時者,此為臟厥,非蛔厥也。蛔厥者,其人當吐蛔。今者靜而復時煩,此為臟寒。蛔上入膈,故煩,須臾復止,得食而嘔又煩者,蛔聞食臭出,其人當吐蛔。蛔厥者,此方主之。

白話文:

治療傷寒,脈搏微弱且發厥,到了七八天以後,皮膚冰冷,病患焦躁不安且無法片刻安寧,這是臟寒所引起的厥證,不是蛔厥。蛔厥的病患會嘔吐蛔蟲。現在患者病情平穩,但又時常煩躁,這是臟寒的症狀。蛔蟲上入膈膜,所以才會煩躁,但過一會兒又會停止,如果進食後嘔吐且再次煩躁,是因為蛔蟲聞到食物的氣味而出來,因此病患會嘔吐蛔蟲。對於蛔厥的病患,可以使用這個方子來治療。

烏梅(五十個),細辛,附子,桂枝,黃柏,人參(各一兩),當歸,川芎(各七錢),黃連(二兩),乾薑(一兩)

白話文:

烏梅(50個) 細辛、附子、桂枝、黃柏、人參(各60克) 當歸、川芎(各42克) 黃連(120克) 乾薑(60克)

右十味,各搗篩,合治之,以苦酒漬烏梅一宿,去核蒸之,搗爛,和藥令相得,內桕中,加蜜,杵千餘下,丸如桐子大,空心飲湯服三十丸,加至五十丸。禁生冷物惡臭。

白話文:

以上十味藥材,搗碎過篩後混合製成。用味道發苦的酒泡浸烏梅一晚上,再去除果核並蒸熟,搗碎成泥狀。將藥材和藥泥混合均勻,放入琥珀中並加入蜂蜜,用杵臼搗製超過一千下,製作成像桐子大小的藥丸。空腹時喝下藥湯後,服用三十顆藥丸。逐漸增加至五十顆藥丸。避免食用生冷或有異味的物品。

5. 方議

議曰:蛔厥者,乃多死也。其人陽氣虛微,正元衰敗,則飲食之物不化精氣,反化而為蛔蟲也。蛔為陰蠱,故知陽微而陰勝。陰勝,則四肢多厥也。若病者時煩時靜,得食而嘔,或口常吐清水,時又吐蛔者,乃蛔病也。又腹痛,脈反浮大者,亦蛔證也。有此,當急治,不治殺人。

白話文:

討論說:蛔厥,就是指經常死亡的人。這樣的人陽氣虛弱,正氣衰敗,所以飲食的食物不能化成精氣,反而化作蛔蟲。蛔蟲是一種陰毒的生物,因此知道陽氣虛弱而陰氣旺盛。陰氣旺盛,就會導致四肢經常厥冷。如果病人時而煩躁時而安靜,吃了東西就嘔吐,或者嘴裡常常吐清水,偶爾還會吐出蛔蟲,那就是蛔蟲病。此外,腹痛,脈象浮大而有力,也是蛔蟲病的徵兆。出現這些情況,應趕緊治療,如果不治會致命。

故用烏梅為君,其味酸能勝蛔。以川椒、細辛為臣,辛以殺蟲。以乾薑、桂枝、附子為佐,以勝寒氣而溫其中。以黃連、黃柏之苦以安蛔,以人參、當歸之甘而補緩其中,各為使。以其蛔蟲為患為難,比寸白蟲等劇用下殺之劑,故用勝制之方也。

白話文:

因此,用烏梅作為君藥,它的酸味可以剋制蛔蟲。用川椒、細辛作為臣藥,辛味可以殺蟲。用乾薑、桂枝、附子作為佐藥,來抵禦寒氣,溫暖身體。用黃連、黃柏的苦味來安定蛔蟲,用人參、當歸的甘味來滋補身體,它們各司其職。因為蛔蟲為害的嚴重程度,比寸白蟲等劇烈,所以用以剋制牠們的方藥。

6. 大陷胸丸(百十一)

治結胸澄,項亦強,如柔痓狀,下之則和,此方主之。

白話文:

治療結胸症,胸部憋悞,脖子也僵硬,像柔性的痙攣一樣,用攻下的方法就能使病情緩解,這張處方適用於這種情況。

大黃(一兩),芒硝,葶藶,杏仁(各四兩,去皮)

白話文:

大黃(60克),芒硝(240克),葶藶(240克),杏仁(240克,去皮)

右四味,搗篩,外以杏仁、芒硝和如泥,別搗甘遂末一錢,和勻,以少熟蜜共丸,如彈子大,以沸湯調服。一宿乃下,不下更服,取下為效,禁如藥法。

白話文:

上面這四種藥材,搗碎過篩後,另外將杏仁、芒硝研磨成泥。再將甘遂研磨成末一錢,與其他藥材均勻混合。用少量煮熟的蜂蜜製成丸子,大小如同彈珠。用沸水調和服用。服用後保持一夜,會產生瀉下的效果。如果沒有瀉下,可以再服用一次。只要產生瀉下反應即為有效。服用時應遵循藥方中的禁忌事項。

7. 方議

議曰:結胸之證,亦載大陷胸湯中祥矣。今此大陷胸丸者,與方議同,但加杏仁、葶藶二味。以蜜為丸者,取其緩也。若證急者用湯,緩者用丸也。

白話文:

討論:在《大陷胸湯》中,也包含了結胸的證候。而這個大陷胸丸的配方與那湯劑的討論相同,只是增加了杏仁和葶藶這兩味藥。使用蜂蜜來製成丸劑,是因為蜂蜜具有緩和的作用。如果證候比較急,就用湯劑;如果比較緩和,就用丸劑。

8. 抵當丸(百十二)

治傷寒有熱,少腹滿,應小便不利;今反利者,為有血也,當下之,宜抵當丸。

抵當湯中減水蛭十條。

白話文:

治療熱性傷寒時,若出現小腹脹滿,小便排出的問題,那麼小便反而通利,是因為體內有血,這時候應該服用瀉血藥物,可以使用抵當丸。

右四味,另搗水蛭、虻蟲外,將杏仁浸去皮搗爛,和三味,加少熟水和勻,丸如彈子大,每一丸以水一升煮之,取七合服,當取下血,不下更服。

白話文:

這四味藥以外,另搗碎水蛭和虻蟲,然後把浸泡去皮的杏仁搗爛,與其他三味藥混合,加入少許煮沸的熱水攪拌均勻,丸製成彈珠大小。每一丸用一升水煮沸,取七分的一量服用,旨在下血。如果沒有下血,可以再次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