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鏡內臺方議》~ 卷之一 (1)
卷之一 (1)
1. 湯議
議曰:太陽病,項背強𠘧𠘧,無汗惡風者,此中風表實也,屬葛根湯;若太陽病,項背強𠘧𠘧,反汗出惡風者,為中風表虛也,屬桂枝加葛根湯主之,已載於前詳矣。又太陽病不解,並於陽明者,必自下利,亦必此方內外均解之。葛根性平,能祛風,行於陽明之經,用之為君。
麻黃為臣輔之,發汗解表。桂枝、芍藥為佐,通行於榮衛之間,甘草、大棗之甘,生薑之辛,以通脾胃之津為使。此方乃治其表實,而兼治其合病、並病者也。
白話文:
我這樣解釋:當一個人得了太陽病,脖子和背部感覺僵硬,沒有出汗且畏風,這是因風邪侵入導致的實證,應使用葛根湯治療;但若是太陽病,脖子和背部感覺僵硬,反而有出汗且畏風,這就是因風邪侵入導致的虛證,應使用桂枝加葛根湯來治療,前面已有詳細的說明。
再者,如果太陽病未能得到解決,病情進展到影響陽明經,必然會出現腹瀉的情況,同樣的,還是要用這個方子從內到外一起治療。葛根性質平和,能驅風,適用於陽明經,所以是主藥。
麻黃是輔助的藥物,能發汗解表。桂枝和芍藥能幫助血液和氣在身體中流動,甘草和大棗的甘甜,薑的辛辣,可以幫助脾胃運作,調節體內津液。這個方子主要治療表實,同時也能兼顧治療合併症或並發症。
2. 疑問
問曰:表實無汗者,麻黃湯均主之矣。今又有此葛根湯發汗何也?
答曰:麻黃湯治寒邪表實,惡寒無汗者。今此項背強𠘧𠘧,然惡風者,乃有風在表而不得散,只因無汗,為兼有寒邪,故與桂枝湯中加葛根、麻黃主之。
問曰:經云,下利不可發汗,發汗則脹滿。今此下利又發汗者何也?
答曰:少陰病,下利清穀者,為裡虛,若更發汗,則脾虛而脹。今此太陽證未罷,或有頭痛惡風寒等證,尚在表,其脈尚帶浮。便傳入陽明,有口渴身熱等證者,必自下利也。必須此方,微發汗而散表邪。中有葛根,以除陽明之邪也。若是諸證發熱,兼有里而脈浮者,此方用之最善。
白話文:
[疑問]
有人問:當表面實證且不出汗的情況下,我們通常會使用麻黃湯來治療。但是現在為什麼又要用葛根湯來發汗呢?
我回答:麻黃湯主要是用來治療由寒邪引起的表面實證,如畏寒不出汗的情況。但現在出現了頸部和背部僵硬的症狀,而且對風很敏感,這說明表面有風邪存在,但未能散去。由於同時伴有不出汗的現象,顯示也有寒邪的影響,因此我們會在桂枝湯中加入葛根和麻黃來治療。
再有人問:醫學理論上說,如果發生瀉肚的情況,是不能發汗的,因為這樣會導致腹部脹滿。那為什麼現在瀉肚的情況下,還會使用發汗的方式呢?
我回答:如果是少陰病,並且瀉出的是像米穀一樣的稀水,這說明內臟虛弱,如果再發汗的話,就會導致脾臟更加虛弱,從而出現脹滿的情況。但現在的情況是,太陽病的症狀尚未消失,可能還有頭痛、怕風寒等表面病症,脈搏仍有浮動的跡象。即使病情已轉入陽明病,出現口渴、身體發熱等症狀,必然也會有瀉肚的現象。在這種情況下,必須使用這個方子,稍微發汗以去除表面的邪氣。其中的葛根成分,就是用來清除陽明病的邪氣。如果是各類發熱的症狀,同時伴有內臟問題,但脈搏仍呈浮動狀態,使用這個方子的效果最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