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宏
《金鏡內臺方議》~ 卷之一 (1)
卷之一 (1)
1. 湯議
議曰:濕家下後,舌上如胎者,以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是邪氣入里,而為上熱下寒也。此傷寒邪氣傳裡,而為下寒上熱也。胃中有邪氣,使陰陽不交。陰不得升為下寒,故腹中痛;陽不得降為上熱,故欲嘔吐也。故與半夏瀉心湯中加桂枝,升降陰陽之氣也。為下痛,故去黃芩。
經曰:上熱者,泄之以苦,下寒者,散之以辛。故用黃連為君,以治上熱。乾薑、桂枝、半夏,以散下寒為臣。人參、大棗、甘草之甘,以益胃而緩其中也。
白話文:
我這樣解釋:當患有濕症的人在治療後,舌頭表面呈現類似胎膜的狀況,這是由於小腹部有熱氣,而胸口部位卻有寒氣,這是邪氣進入了身體內部,導致上半身熱下半身寒的現象。這就是感冒引起的邪氣傳入內臟,形成下半身寒上半身熱的情況。胃部有邪氣存在,導致身體陰陽失調。陰氣無法上升導致下半身寒,所以會感覺腹部疼痛;陽氣無法下降導致上半身熱,所以會有想嘔吐的反應。因此,在半夏瀉心湯中加入桂枝,目的是調節陰陽之氣。由於下腹疼痛,所以去掉黃芩。
古籍提到:對於上半身熱的狀況,應該用苦味的藥物來清熱;對於下半身寒的狀況,應該用辛辣的藥物來散寒。因此,選擇黃連作為主藥,用以治療上半身的熱。乾薑、桂枝和半夏則輔助治療下半身的寒。而人參、大棗和甘草的甘甜,能滋補胃部並緩解中焦的不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