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宏

《金鏡內臺方議》~ 卷之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1)

1. 加減法

若咳者,加五味子半升,細辛、乾薑各一兩。(氣逆咳者,五味子之酸,以收逆氣。水寒相搏則咳,細辛、乾薑之辛,以散少陰之水寒也。)

若嘔者,去附子,加生薑,足前成半斤。(氣逆則嘔,附子補氣故去之,生薑散氣故加之。嘔家聖藥是生薑也,故此多用。)

若下利者,去芍藥,加乾薑三兩。(芍藥酸能泄氣故去之,乾薑辛能散氣故加之。)

若小便利者,去茯苓。(小便利者,則無伏水,故去茯苓之滲也。)

白話文:

[加減法]

如果患者有咳嗽的症狀,需增加五味子約半升,以及細辛和乾薑各一兩。(對於因氣逆導致的咳嗽,五味子的酸性可以收斂逆氣。當水寒相互作用造成咳嗽時,細辛和乾薑的辛辣可以驅散少陰經中的水寒。)

如果患者有嘔吐的情況,應去掉附子,並增加生薑,使得總量達到半斤。(氣逆會導致嘔吐,附子有助於補氣所以去掉,生薑能幫助散氣所以要增加。生薑對於治療嘔吐非常有效,因此在此處大量使用。)

如果患者有腹瀉的問題,應去掉芍藥,並增加乾薑三兩。(芍藥的酸性可能導致氣泄,所以要去掉;乾薑的辛辣可以幫助散氣,所以要增加。)

如果患者的排尿正常,應去掉茯苓。(排尿正常的患者,通常不會有潛在的水濕問題,因此不需要茯苓的利尿效果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