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宏

《金鏡內臺方議》~ 卷之一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1)

1. 湯議

議曰:少陰者腎也,真武者北方之正氣也。腎氣內虛,不能制水,故以此方主之。其病腹痛者,寒濕內勝也。四肢沉重疼痛者,寒濕外甚也。小便不利,又自下利者,濕勝而水穀不別也。或咳或嘔者,水氣在中也。故用茯苓為君,白朮為臣,二者入脾走腎,逐水祛濕。以芍藥為佐,而益脾氣。

以附子、生薑之辛為使,溫經而散寒也。又發汗,汗出不解,其人仍發熱,邪氣未解也。心下悸,頭眩,身瞤動,振振欲擗地者,為真氣內虛而亡其陽,亦用此湯正氣溫經,而復其陽也。

白話文:

我這樣解釋:少陰指的是腎臟,真武是指北方的純正氣息,象徵著腎臟的健康狀態。當腎氣虛弱,無法控制水液代謝時,這就是使用此處方的原因。如果腹部感到疼痛,那是因為體內的寒濕過重。若四肢感到沉重且疼痛,則表示體外的寒濕更為嚴重。小便不順,同時又有下痢的情況,是因為濕氣過盛,導致食物和水分無法正常分離。有咳嗽或嘔吐的症狀,則表示水氣聚集在身體中間部位。

因此,我們選擇茯苓作為主要成分,白朮為輔助,這兩種成分可以進入脾臟,走向腎臟,幫助排除體內的水分和濕氣。以芍藥為佐料,可以增強脾氣。

以附子和生薑的辛辣特性為調節,用來溫暖經絡並驅散寒氣。此外,如果出汗後情況沒有改善,人體仍然發熱,這表示邪氣尚未被清除。如果感到心悸,頭暈,全身顫抖,甚至有倒地的傾向,這是因為體內的真氣虛弱,陽氣流失,同樣使用這種湯藥來溫暖經絡,恢復體內的陽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