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文採

《醫方選要》~ 卷之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1)

1. 卷之四

2. 脾胃門

夫脾胃者,屬乎中州土也。消化水穀,榮養五臟六腑、四肢百骸,此土能生萬物之義也。《經》云:飲食入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,合於四時五臟陰陽,揆度以為常也。凡人之生,皆以胃氣為本。又《經》曰:谷入於胃,脈道乃行:水入於經,其血乃成。

又曰:安穀則昌,絕谷則亡。蓋脾胃豈可不保養乎?保養之法在乎調其飲食,適其寒溫,時其飢飽;不以生冷傷之,不使寒暑侵之,不為七情六慾所動,則五臟自然平和,百病何由而生矣?其或攝生不謹,將理失宜,或為生冷、寒暑、七情六慾所傷,則變病百出而脾胃虛矣。

脾胃既虛,而五臟六腑、四肢百骸又將何所榮養耶?《經》云:飲食勞倦則傷脾,脾傷則內閉九竅,外壅肌肉,衛氣解散。此謂自傷,氣之削也。蓋飲食傷胃,勞倦傷脾。

治療之法,當審其脾胃之虛實,別其所傷之緣由。若傷於飲者,飲乃無形之物,或微汗散之於表,或淡滲利之於下;傷於食者,或損谷以和之,或強脾以磨之,果因食物停滯甚盛而作悶亂者,吐下以奪之;傷於寒者,則溫之;傷於熱者,則清之;寒熱共傷者,各從其性以和之;傷於魚肉、果菜之類,求其氣之相剋而相制者用之,如硇砂、阿魏消肉積,胡黃連、麝香消果積,至於酒積、食積、痰積非神麯、麥蘗、礞石、巴豆之藥又何以消之?是皆有形之物填塞胃腑不能消化,必待驅逐,然後得安。不可一例過用香燥之藥,恐鬱滯久而火邪盛則反劇矣。

若夫飲食勞倦傷其脾胃,使元氣下陷而為中氣不足之證。又當從東垣治內傷法,必用升補氣血之劑以調之、和之、溫之、養之,使生生之氣增益,則脾胃壯而完復矣。

參朮調中湯,治脾胃虛弱,不進飲食,發熱咳嗽,氣喘短氣。

黃耆(去蘆),桑白皮,人參(各一錢二分),甘草(炙六分),白茯苓(一錢),五味子(二十個),白朮(一錢半),地骨皮,麥門冬(去心),陳皮,青皮(各八分)

上㕮咀,作一服,用水二盅,生薑三片、棗二枚,煎至八分,食遠服。

參苓白朮散,治脾胃虛弱,飲食不進,或致嘔吐泄瀉,及大病後調助脾胃,此藥最好。

白朮,人參,甘草(炙),乾山藥,白茯苓,白扁豆(炒各一錢半),蓮肉(去皮、心),薏苡仁,砂仁,桔梗(炒各一錢)

上㕮咀,作一服,用水二盅,生薑三片、棗二枚,煎至八分,食遠服;或為細末,每服二錢,食遠薑棗湯調下。

補中益氣湯,治中氣不足,飲食勞倦,清氣下陷,以致脾胃虛弱,發熱頭痛,四肢倦怠,心煩肌瘦,日漸羸弱,此藥能升元氣,退虛熱,補脾胃,生氣血。

黃耆(去蘆,二錢),人參,甘草(炙,各錢半),陳皮,白朮,當歸(各一錢一分),升麻,柴胡(各八分)

白話文:

脾胃,屬於身體中間部位的土,它負責消化食物,將營養輸送到五臟六腑、四肢百骸,這就像土地能孕育萬物一樣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食物進入胃後,會將精華散發出來,向上輸送給脾,脾將這些精華散布,再向上送到肺,肺調節水分代謝,並向下輸送到膀胱,讓水分精華分佈全身,與五條經脈一同運行,配合四時和五臟的陰陽變化,維持身體的正常運作。人活著,都以胃氣為根本。《黃帝內經》又說:穀物進入胃,血脈才能運行;水進入經脈,血液才能形成。

又說:能好好進食就昌盛,斷絕食物就會死亡。可見脾胃怎麼能不保養呢?保養的方法在於調和飲食,適應寒暖,按時吃飯,不要吃生冷的食物傷它,不要讓寒暑侵襲,不要被情緒和慾望所影響,這樣五臟自然平和,疾病哪裡會產生呢?如果養生不謹慎,調理失當,或是被生冷、寒暑、情緒、慾望所傷,就會產生各種疾病,導致脾胃虛弱。

脾胃一旦虛弱,五臟六腑、四肢百骸又怎麼能得到滋養呢?《黃帝內經》說:飲食過勞會傷害脾,脾受傷,體內九竅會不通暢,體外肌肉會堵塞,衛氣也會散亂。這就是自己傷害自己,氣也因此衰弱。也就是說,飲食會傷胃,過度勞累會傷脾。

治療的方法,要先判斷脾胃的虛實,分辨受傷的原因。如果是因為喝了過多飲料而受傷,飲料是無形的,可以用微微發汗的方式讓它從體表散去,或是用利尿的方法讓它從下方排出;如果是因為吃了過多食物而受傷,可以用減少食物的方式來調和,或是用強健脾胃的方式來幫助消化,如果食物積滯太嚴重而感到悶亂,可以用催吐或瀉下的方式來排除;如果是因為受寒而受傷,可以用溫熱的藥來治療;如果是因為受熱而受傷,可以用清涼的藥來治療;如果是寒熱同時受傷,則要根據其屬性來調和;如果是因為魚肉、水果蔬菜等食物而受傷,就要尋找能互相克制和制衡的藥來使用,例如用硇砂、阿魏來消除肉積,用胡黃連、麝香來消除果積。至於酒積、食積、痰積,如果不用神麯、麥芽、礞石、巴豆這些藥,又怎麼能消除呢?這些都是有形的物質堵塞在胃裡,無法消化,必須要把它們驅除,才能使身體安適。但不可一概而論地過度使用香燥的藥,以免鬱積久了,火邪旺盛反而會更嚴重。

如果是因為飲食勞累傷了脾胃,導致元氣下陷,形成中氣不足的症狀。又應該學習東垣先生治療內傷的方法,必須用提升和補充氣血的藥來調理、調和、溫養,使身體生生不息的氣增強,這樣脾胃就能強壯而恢復。

參朮調中湯,可以治療脾胃虛弱,食慾不振,發熱咳嗽,氣喘短氣的症狀。

藥方包括:黃耆(去除蘆頭),桑白皮,人參(各一錢二分),炙甘草(六分),白茯苓(一錢),五味子(二十個),白朮(一錢半),地骨皮,麥門冬(去除心),陳皮,青皮(各八分)。

將以上藥材切碎,加兩盅水,三片生薑,兩枚紅棗,煎至剩八分,在飯後服用。

參苓白朮散,可以治療脾胃虛弱,食慾不振,或導致嘔吐腹瀉,以及大病後調理脾胃,這藥效果很好。

藥方包括:白朮,人參,炙甘草,乾山藥,白茯苓,炒白扁豆(各一錢半),去皮去心的蓮子,薏苡仁,砂仁,炒桔梗(各一錢)。

將以上藥材切碎,加兩盅水,三片生薑,兩枚紅棗,煎至剩八分,在飯後服用;或是將藥材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薑棗湯調服,在飯後服用。

補中益氣湯,可以治療中氣不足,因為飲食勞累,清氣下陷,導致脾胃虛弱,發熱頭痛,四肢倦怠,心煩消瘦,身體日漸衰弱。這個藥能提升元氣,退虛熱,補脾胃,產生氣血。

藥方包括:黃耆(去除蘆頭,二錢),人參,炙甘草(各一錢半),陳皮,白朮,當歸(各一錢一分),升麻,柴胡(各八分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