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文採

《醫方選要》~ 卷之三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14)

1. 諸虛門

上㕮咀,作一服,用水二盅,生薑三片、棗二枚,煎至一盅,食前服。

黃耆十補湯,補虛勞,養血氣。

黃耆(蜜炙),當歸(酒浸),熟地黃,茯神(去皮木,各一錢),沉香,木香(各五分),麥門冬(去心),烏藥,肉桂,五味子,半夏(薑製),酸棗仁,白朮,人參,白芍藥,陳皮,甘草(炙,各八分)

上㕮咀,用水二盅,生薑三片、棗二枚,煎八分,食遠服。

大建中湯,治諸虛不足,小腹急痛,脅肋䐜脹,骨肉痠疼,短氣,喘咳痰嗽,潮熱多汗,心下驚悸,腰背強直,多臥少起。

黃耆(蜜炙),附子(炮,去皮臍),地骨皮,鹿茸(去毛,酥炙),石斛(去根),人參,當歸(酒浸),白芍藥,續斷,川芎,小草(各一錢),甘草(炙,三分)

上㕮咀,作一服,用水二盅,生薑五片,煎至八分,食遠服。咳嗽者加款冬花八分;唾血者加阿膠(蛤粉炒),一錢;便精遺泄者加龍骨;怔忡者加茯神。

黃耆益損湯,治諸虛勞倦。

黃耆(蜜炙),白芍藥,白朮(煨),石斛(酒炒),當歸,川芎(各一錢半),肉桂(去粗皮),熟地黃,半夏(薑製),甘草(炙,各一錢),木香(不見火,四分),北五味子(五分)

上作一服,用水二盅,生薑五片、紅棗二枚,煎至一盅,食前服。有熱加柴胡一錢。

固真飲子,治中年以上之人,陰陽兩虛,血氣不足,頭每痛,日晡微熱,食少力倦,精氣時脫,腰痛胻酸。服之者,每得良驗,因錄於下。

人參,乾山藥,當歸身,黃耆(各一錢),熟地黃(一錢半),黃柏(炒,一錢),白朮,澤瀉,山茱萸(肉),補骨脂(各半錢),五味子(十粒),陳皮,白茯苓(各八分),杜仲(炒),甘草(炙,各七分)

上㕮咀,作一服,用水二盅,於沙銚或銀器內煎至八分,食前溫服。按《仙經》云:服餌不備五味,久則臟腑偏傾,而有生疾病矣。如服金石之劑,久則陽燥,或致消渴、瘡癰病變,不可勝記。服固本丸、瓊玉膏,皆天麥門冬、生熟地黃之類,雖本於滋陰,胃弱者必滯膈而反食少,或經滯而生癰腫。

服養氣丹、安腎丸,皆茴香、巴戟、附子、川楝之類,雖本於助陽,久則積溫成熱,必耗損真陰。肺痿氣虛,痰熱火動,不可易治,唯以上方,庶幾近理。大補元氣不足。陰陽兩虛,飲食少,五心熱,自汗,日晡潮熱,精氣滑脫,行步無力,腰胯疼痛,泄瀉,脈沉弱,嗽少痰多,或乾咳者;或氣血精神不足,肢體倦怠,頭目昏眩,食少,脈虛而數,時發潮熱,將成癆證者;或傷力氣虛脈弱,腰背疼痛,動輒鼻衄者;或便血過多,面黃瘦悴,食少氣促者;或婦人陰虛瘦悴,食少虛熱,自汗腹痛,面浮腰痛,赤白帶下者,並宜服之。

白話文:

諸虛門

第一方:用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劑,用兩碗水,加三片生薑、兩枚紅棗,煎煮至一碗水,飯前服用。

第二方(黃耆十補湯):補益虛勞,滋養血氣。藥材包括:蜜炙黃耆、酒浸當歸、熟地黃、去皮茯神(各一錢)、沉香、木香(各五分)、去心麥門冬、烏藥、肉桂、五味子、薑製半夏、酸棗仁、白朮、人參、白芍藥、陳皮、炙甘草(各八分)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兩碗水,加三片生薑、兩枚紅棗,煎煮至八分滿,飯後服用。

第三方(大建中湯):治療各種虛弱不足,症狀包括小腹疼痛、脅肋脹滿、骨肉酸痛、氣短、喘咳痰多、潮熱多汗、心悸、腰背僵硬、臥床時間多於起身時間。藥材包括:蜜炙黃耆、炮製去皮臍的附子、地骨皮、去毛酥炙鹿茸、去根石斛、人參、酒浸當歸、白芍藥、續斷、川芎、小草(各一錢)、炙甘草(三分)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劑,用兩碗水,加五片生薑,煎煮至八分滿,飯後服用。咳嗽者加款冬花八分;吐血者加蛤粉炒阿膠一錢;遺精者加龍骨;心悸者加茯神。

第四方(黃耆益損湯):治療各種虛勞倦怠。藥材包括:蜜炙黃耆、白芍藥、煨白朮、酒炒石斛、當歸、川芎(各一錢半)、去粗皮肉桂、熟地黃、薑製半夏、炙甘草(各一錢)、不經火炙的木香(四分)、北五味子(五分)。每次服用一劑,用兩碗水,加五片生薑、兩枚紅棗,煎煮至一碗水,飯前服用。如有發熱症狀,加柴胡一錢。

第五方(固真飲子):治療中年以上陰陽兩虛、氣血不足的人,症狀包括經常頭痛、午後微熱、食慾不振、疲倦乏力、精氣洩漏、腰痛酸軟。此方療效顯著,故記載如下:藥材包括:人參、乾山藥、當歸身、黃耆(各一錢)、熟地黃(一錢半)、炒黃柏(一錢)、白朮、澤瀉、山茱萸肉、補骨脂(各半錢)、五味子(十粒)、陳皮、白茯苓(各八分)、炒杜仲、炙甘草(各七分)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劑,用兩碗水,在沙鍋或銀器中煎煮至八分滿,飯前溫服。按《仙經》所言,服用藥物若不齊備五味,長期服用會導致臟腑失衡而生病。服用金石類藥物時間過長,會導致陽氣過盛,或引起消渴、瘡瘍等疾病。服用固本丸、瓊玉膏等藥物,雖然以滋陰為本,但胃弱者容易導致食慾不振或經絡阻塞而產生癰腫。服用養氣丹、安腎丸等藥物,雖然以助陽為本,但長期服用會導致陽熱積聚,耗損陰精。肺痿氣虛、痰熱火旺等症狀不易治療,唯有以上藥方才能有效治療。大補元氣不足,陰陽兩虛,食慾不振,五心煩熱,自汗,午後潮熱,精氣洩漏,行走無力,腰胯疼痛,腹瀉,脈象沉弱,咳嗽痰少或乾咳;或氣血精神不足,肢體倦怠,頭暈目眩,食慾不振,脈象虛弱而頻數,時有潮熱,將要形成肺癆者;或因勞損導致氣虛脈弱,腰背疼痛,活動即鼻出血者;或便血過多,面黃消瘦,食慾不振,氣促者;或婦女陰虛消瘦,食慾不振,虛熱,自汗腹痛,面浮腫腰痛,白帶或赤帶者,都適合服用此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