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方選要》~ 卷之七 (13)
卷之七 (13)
1. 怔忡健忘動悸門
黃耆(炙),茯神(去木、皮),白茯苓(去皮),半夏曲,當歸,川芎(以上各一錢半),遠志(去心、薑汁炒),酸棗仁(微炒),肉桂(去皮),柏子仁,五味子,人參(以上各一錢),甘草(炙,半錢)
上作一服,用水二盅,生薑五片、棗二枚,煎至一盅,食前服。
葉氏鎮心爽神湯,治心腎不交,上盛下虛,心神恍惚,睡多驚悸,小便頻數,遺精白濁。常服鎮心安神。
石菖蒲(去毛,半兩),甘草(炙,四錢),人參(去蘆),赤茯苓(各三錢),酸棗仁(炒,一錢半),當歸(酒浸,焙,三錢),南星(炮,二錢半),陳皮(去白),山藥,細辛(去苗),紫菀(去蘆),半夏(湯泡七次),川芎,五味子(各二錢),通草,麥門冬(去心),覆盆子(各一錢半),柏子仁(炒),枸杞子(各一錢)
上㕮咀,每服四錢,用水一盅,蜜一匙,煎至五分,去柤,入麝香少許,再煎一、二沸,不拘時溫服。
葉氏定心湯,理心氣不足,榮血衰少,精神恍惚,夢中失精。
人參(去蘆),白茯苓(去皮),茯神(去皮、木),黃耆(蜜炙,各三兩),白朮,赤石脂(研),川芎,厚朴(薑製,各二兩),官桂(去皮,一兩),紫菀茸,防風(各二兩),麥門冬(去心,一兩半),甘草(炙,一兩)
上㕮咀,每服三錢,用水一盅,赤小豆七十粒,煎至七分,食後服。
人參固本丸,夫人心生血,血生氣,氣生精,精盛鬚髮不白,容貌不衰。今人滋補氣血多用性熱之藥,殊非其治。此方蓋用生地黃能生精血,用天門冬引入所生之地;熟地黃能補精血,用麥門冬引入所補之地;又以人參能通心氣,使五味並用,實補益心血。又名二黃丸。
生地黃(洗),熟地黃(洗蒸),天門冬(去心),麥門冬(去心,以上各一兩),人參(去蘆,半兩)
上為細末,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空心溫酒或鹽湯任下。
八物定志丸,補益心神,安定魂魄。治痰,去胸中邪熱。
人參(去蘆,一兩半),石菖蒲,遠志(去心),茯苓(去皮),茯神(去心,各一兩),硃砂(為衣,一錢),白朮,麥門冬(去心,各半兩),牛黃(另研,二錢)
上為細末,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,以硃砂為衣,每服五十丸,不拘時米飲送下。
寧志膏,治心神恍惚,一時健忘。
辰砂(研細水飛),乳香(另研,各半兩),酸棗仁(炒,去皮,研),人參(去蘆,研,各一兩)
上為末和勻,煉蜜為丸如彈子大,每服一丸,空心用溫酒或棗湯送下。
平補鎮心丹,治心血不足,時或怔忡,夜多異夢,如墮層崖。常服安心腎,益榮衛。
白茯苓(半兩),五味子,車前子,茯神(去皮、木),麥門冬(去心),肉桂(去皮,各一兩二錢半),遠志(去心,甘草水煮),天門冬(去心),山藥(薑製,各一兩半),酸棗仁(二錢半),熟地黃(酒蒸,一兩半),人參(去蘆,五錢),龍齒(一兩半),硃砂(細研為衣,半兩)
白話文:
怔忡健忘動悸門
第一方:此方名為葉氏鎮心爽神湯,用於治療心腎不交,上盛下虛,症狀包括心神恍惚、睡眠多夢驚悸、小便頻數、遺精白濁等。常服可鎮心安神。藥材包括黃耆、茯神、白茯苓、半夏曲、當歸、川芎、遠志、酸棗仁、肉桂、柏子仁、五味子、人參及甘草。
第二方:此方名為葉氏定心湯,用於治療心氣不足、血液不足,症狀包括精神恍惚、夢中遺精等。藥材包括石菖蒲、甘草、人參、赤茯苓、酸棗仁、當歸、南星、陳皮、山藥、細辛、紫菀、半夏、川芎、五味子、通草、麥門冬、覆盆子及柏子仁。
第三方:此方名為人參固本丸,用於滋補心血,藥材包括生地黃、熟地黃、天門冬、麥門冬及人參。此方認為滋補氣血不宜使用溫熱藥物,故選用此方。也稱二黃丸。
第四方:此方名為八物定志丸,用於補益心神、安定魂魄,治療痰症及胸中邪熱。藥材包括人參、石菖蒲、遠志、茯苓、茯神、硃砂、白朮、麥門冬及牛黃。
第五方:此方名為寧志膏,用於治療心神恍惚、一時健忘。藥材包括辰砂、乳香、酸棗仁及人參。
第六方:此方名為平補鎮心丹,用於治療心血不足,症狀包括偶爾心悸、夜間多噩夢等。常服可安心腎,益氣血。藥材包括白茯苓、五味子、車前子、茯神、麥門冬、肉桂、遠志、天門冬、山藥、酸棗仁、熟地黃、人參、龍齒及硃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