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文採

《醫方選要》~ 卷之七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七 (9)

1. 自汗盜汗門

《內經》云:衛氣者,所以溫分肉,充皮毛,肥腠理,司開闔者也。又曰:陽氣者,衛外而為固者也。是以體虛之人,或為風暑濕邪所幹,遂使分肉不溫,皮毛不充,腠理不密,開闔不固,則陽氣外泄,而汗為之出也。夫汗者,心之液也。心動則惕然而汗出也。有自汗,有盜汗。

自汗者,不因發散而自然出也;盜汗者,睡而汗出,及覺則不出矣。自汗、盜汗,其一液也,其出異也,若陽蒸陽分而液出者為自汗,陽蒸陰分而液出者為盜汗。故陰虛陽必湊,發熱而盜汗;陽虛陰必乘,發厥而自汗。此陰陽偏勝之所致也。又有驚怖、房室、勞極、歷節、腸癰、痰飲、產褥,及傷寒,風溫、濕溫等病,皆能令人自汗。其盜汗乃心虛所致也,其脈多微而澀,濡而虛。

治法:風者固之,暑者清之,濕者燥之,驚怖者鎮之,房勞虛極者溫而補之。其汗多亡陽者,宜溫其經而收斂之,其餘各隨其證而治之。大法收斂心氣,補益腎水,俾陰陽調和,其汗自止矣。

朮附湯,治汗多亡陽,手足厥逆,及中濕脈細,自汗體重。

白朮(四錢),附子(炮,去皮臍,二錢),甘草(炙,一錢二分)

上㕮咀,作一服,用水二盅,生薑三片、紅棗二枚,煎至八分,食前溫服。

桂枝湯,治傷風脈浮,自汗惡風。

方見傷寒門。

當歸六黃湯,治盜汗之聖藥也。

當歸,黃柏,生地黃,熟地黃,黃芩,黃連(以上各一錢半),黃耆(二錢)

上作一服,水二盅,煎至一盅,臨臥服。

黃耆湯,治喜怒驚恐,房室虛勞,以致陰陽偏虛,或發厥自汗,或盜汗不止,並宜服之。

黃耆(去蘆,蜜炙,二錢),白茯苓(去皮),熟地黃(酒蒸),肉桂(不見火),天門冬,麻黃根,龍骨(以上各一錢),五味子,浮小麥(炒),防風(去蘆,各八分),當歸(去蘆,酒浸),甘草(炙,各七分)

上作一服,用水二盅,生薑五片,煎至一盅,食遠服。發厥自汗加熟附子,發熱自汗加石斛。

大建中湯,治虛熱盜汗,百節痠疼,腰痛,肢體倦怠,日漸羸弱,口苦舌澀,心怔短氣。

綿黃耆(炙),遠志(燈心煮,去心),當歸(酒洗),澤瀉(以上各一錢),白芍藥,龍骨(煅),人參(以上各一錢半),甘草(炙,一錢)

上作一服,用水二盅,生薑五片,煎至一盅,食前服。氣弱加炮附子二錢,腰痛筋急加官桂(去皮),一錢。

麥煎散,治榮衛不調,夜多盜汗,四肢煩疼,飲食少進,面黃肌瘦,並皆治之。

柴胡,秦艽,鱉甲(醋煮三、五十沸,去裙欄,再用醋炙黃,二兩),乾漆(炒盡煙),人參,茯苓,乾葛,川烏(炮,去皮尖),玄參(以上各一兩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先用小麥三、七粒煎湯一盞,去麥入藥煎三、五沸,食後服。

白話文:

自汗盜汗

《黃帝內經》說,衛氣的作用是溫暖肌肉,充養皮膚毛髮,使皮膚紋理緻密,掌管毛孔的開合。又說,陽氣是保護體表,使身體堅固的屏障。因此,體質虛弱的人,如果受到風、暑、濕邪侵襲,就會導致肌肉不溫暖,皮膚毛髮不充實,皮膚紋理不緻密,毛孔開合功能失常,這樣陽氣就會外洩,汗液也隨之流出。汗液是心臟的液體,心臟活動就會使人出汗。汗有自汗和盜汗之分。

自汗是指不是因為服用發汗藥物而自然出汗;盜汗是指睡覺時出汗,醒來汗就停止。自汗和盜汗都是汗液,只是出汗的方式不同。如果陽氣蒸發陽的部位而產生汗液,就是自汗;如果陽氣蒸發陰的部位而產生汗液,就是盜汗。所以陰虛就會導致陽氣亢奮,引起發熱和盜汗;陽虛就會導致陰氣乘虛而入,引起虛脫和自汗。這都是陰陽失衡所導致的。另外,受到驚嚇、性生活過度、過度勞累、關節病變、腸道癰腫、痰飲、產後,以及傷寒、風溫、濕溫等疾病,都可能導致自汗。盜汗主要是因為心臟虛弱所導致,其脈象大多是細微而澀,濡軟而虛弱。

治療方法:風邪引起的要固表,暑邪引起的要清熱,濕邪引起的要燥濕,驚嚇引起的要鎮靜,房事勞累虛弱引起的要溫補。汗出過多導致陽氣耗損的,應該溫養經絡並收斂汗液,其他的則根據具體情況來治療。總的原則是收斂心氣,滋養腎水,使陰陽調和,這樣汗自然就會停止。

朮附湯,治療汗多導致陽氣耗損,手腳冰冷,以及受到濕邪侵襲導致脈細、自汗、身體沉重。

  • 白朮(12克),炮附子(去皮臍,6克),炙甘草(3.6克)
  • 以上藥材切碎,加兩碗水,生薑三片、紅棗兩枚,煎至剩八分,飯前溫服。

桂枝湯,治療感受風邪導致脈浮、自汗、怕風。

  • (方劑在傷寒門中)

當歸六黃湯,是治療盜汗的良藥。

  • 當歸,黃柏,生地黃,熟地黃,黃芩,黃連(各4.5克),黃耆(6克)
  • 以上藥材加兩碗水煎至一碗,睡前服用。

黃耆湯,治療因喜怒驚恐、房事過度、勞累過度導致陰陽偏虛,引起虛脫自汗或盜汗不止,都適合服用此方。

  • 蜜炙黃耆(去蘆,6克),白茯苓(去皮),酒蒸熟地黃,肉桂(不見火),天門冬,麻黃根,龍骨(煅)(各3克),五味子,炒浮小麥,防風(去蘆,各2.4克),酒浸當歸(去蘆),炙甘草(各2.1克)
  • 以上藥材加兩碗水,生薑五片,煎至一碗,飯後服用。虛脫自汗加熟附子,發熱自汗加石斛。

大建中湯,治療虛熱盜汗、全身關節痠痛、腰痛、四肢乏力、身體日漸消瘦、口苦舌澀、心悸氣短。

  • 炙綿黃耆,燈心煮遠志(去心),酒洗當歸,澤瀉(各3克),白芍藥,煅龍骨,人參(各4.5克),炙甘草(3克)
  • 以上藥材加兩碗水,生薑五片,煎至一碗,飯前服用。氣虛加炮附子6克,腰痛筋脈拘急加官桂(去皮)3克。

麥煎散,治療營衛不和,夜間盜汗、四肢煩躁疼痛、食慾不振、面色蠟黃、身體消瘦,都可用此方治療。

  • 柴胡,秦艽,醋煮鱉甲(煮三、五十沸,去邊緣,再用醋炙黃,60克),炒乾漆(炒盡煙),人參,茯苓,葛根,炮川烏(去皮尖),玄參(各30克)
  •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6克,先用小麥三、七粒煎湯一碗,去除小麥後,加入藥粉煎三、五沸,飯後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