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夢蘭

《秘方集驗》~ 卷之下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下 (14)

1. 腳氣諸症

腳氣總論,腳氣始受於濕,復爽風寒暑熱之邪而成,故先起於腿足,必腳屈弱,而舉體轉筋,肢節疼而足行腫,小腹不仁,心中悸動,胸滿便澀,但發熱頭痛身疼之候,絕似傷寒,人多誤治。仲景以腳氣為類傷寒症,另主篇目以別之,蓋為此也。羅謙甫云:南北腳氣,受病不同,南方卑濕,濕每襲虛而病起於下,此腳氣從外受也;北方地高無濕,其俗飲幢乳酒面,以飲多快食為能,或奉養太過,亦滋其濕,水性潤下,氣不能拘,故下注於足,而成腫痛,此腳氣從內受也,當推究所因而治之。

濕腳氣,足痛脛腫,須服防己飲。白朮(炒)、犀角、蒼朮(炒)、生地黃(酒炒)、黃柏(酒炒)各一錢,木通、防己、檳榔、川芎各八分,甘草梢七分,水煎熱服。有熱,加黃芩;熱甚及天令熱,加石膏;痰加竹瀝、薑汁,或南星;便秘加桃仁;小便澀加牛膝。蒼朮(米泔水浸,切片,炒)二錢、黃柏(酒炒)三錢、川牛膝(酒炒)二錢,空心煎服,為丸亦可。萊菔秧(即蘿葡菜)連根,煎湯洗,如無鮮者,曬乾者亦可用。明礬二兩,地漿水(見諸藥食毒)十大碗,煎六七沸,將一半浸腳,一半徐添入。上以衣服圍身,略有微汗則愈,隨與薄粥飲之。如不愈,前方內加硫黃三錢。土枸杞葉搗汁,將鵝毛塗患處,數十次自愈。

風寒暑濕腳氣,風仙花葉曬乾,煎湯熱洗,仍以葉搗爛敷患處。

食積流注成腳氣,蒼朮(炒)、防已、黃柏(酒炒)、白芷、犀角各一兩,檳榔、南星(薑製)各八錢,川芎五錢,肥人加貝母(去心)、橘皮(去白)各一兩,為末。酒糊丸,如桐子大,每服七十丸,空心白湯下。

腳氣發腫,馬鞭草煎湯,洗二三次愈。占米飯,同陳年好酒糟,搗爛,裹在患處,上露出腳指頭。虛腫,槐花、山梔(鹽酒炒黑色),為末,空心米湯下,治腳瘡亦效。腳氣流火,廣東活絡丹,酒服,妙。

治腳轉筋,轉筋皆屬血熱。急將大蒜磨腳心,令偏熱,即以四物湯(當歸、白芍、熟地、川芎)加酒芩、紅花,煎服。有筋動於足大指上,至腰而住者,此奉養過厚,因風寒濕而作,又當加蒼朮、南星。

腳癮,土大黃末,津唾醮搽,自能定疼消腫。腳裂,黃醋六兩、降香二兩,研細,活豬油半斤,同熬敷之。腳鹼,荸薺半個,貼患處過夜,次晚再貼,五六夜,其鹼連根脫出。蔥根、荸薺,搗汁一碗,煎,再取松香四兩,麻油再煎,滴水成珠,方入煎汁,攤膏藥貼,即落。

腳指縫爛瘡,鵝掌黃皮焙乾,燒灰存性,為末摻之。或因暑,手抓爛瘡,細茶口嚼爛敷之。遠年近日,風癢腳瘡,流黃水者,黃柏去皮,不拘多少,用豬膽汁塗搽曬乾,數次酥透,柏皮方研末;先用花椒煎湯,洗過拭乾,隨以末藥敷之,二三次即愈。

白話文:

[腳氣各症狀]

  • 腳氣的總論:腳氣的起因是由濕氣引起,再受到風、寒、暑、熱等邪氣的影響而形成。因此,通常會先在腿部和腳部顯現,開始時腳部會感到乏力,全身會有抽筋的現象,關節疼痛且腳部浮腫,小腹感覺麻木,心臟有悸動,胸部悶脹,排便困難。此外,還會有發熱、頭痛、身體疼痛的症狀,這些症狀很像感冒,常被人們誤診。張仲景認為腳氣類似感冒,因此單獨設立了專門的章節來區分兩者。羅謙甫提到,南北地區的腳氣病因不同,南方因為地勢低窪潮濕,濕氣通常會從下部侵襲身體,這是從外部受到的腳氣;北方地勢較高,濕氣較少,當地人飲食習慣偏重,如果飲食過量,也會滋生濕氣,濕氣本性向下,所以會集中在腳部,造成腫痛,這是從內部受到的腳氣,應根據病因進行治療。

  • 濕腳氣:腳部疼痛、小腿腫脹,應服用防己飲。藥方包含炒白朮、犀角、炒蒼朮、酒炒生地黃、酒炒黃柏各一錢,木通、防己、檳榔、川芎各八分,甘草梢七分,用水煎煮後趁熱服用。若伴隨發熱,可加入黃芩;若發熱嚴重,或在炎熱天氣,可加入石膏;若有痰,可加入竹瀝、薑汁,或南星;便祕可以加入桃仁;小便不暢可以加入牛膝。另一藥方包含米泔水浸泡、切片並炒制的蒼朮二錢、酒炒黃柏三錢、酒炒川牛膝二錢,空腹煎煮服用,也可以製成丸藥。使用蘿蔔菜根煎煮的湯來洗腳,若沒有新鮮的,曬乾的也可使用。明礬二兩,地漿水十大碗,煮沸六七次,將一半倒入足浴盆,另一半慢慢加入。上身用衣物圍住,微微出汗即可,之後喝些稀粥。若未痊癒,可在原藥方中加入硫磺三錢。將土枸杞葉搗碎成汁,用鵝毛塗抹在患處,反覆數十次即可痊癒。

  • 風寒暑濕腳氣:將鳳仙花葉曬乾,煎煮成湯,趁熱洗腳,同時將葉子搗碎敷在患處。

  • 由食物積滯引發的腳氣:藥方包含炒蒼朮、防己、酒炒黃柏、白芷、犀角各一兩,檳榔、薑製南星各八錢,川芎五錢,肥胖者可加入去心貝母、去白橘皮各一兩,研磨成粉。以酒糊製成丸藥,大小如桐子,每次空腹服用七十粒,以白開水送服。

  • 腳氣導致的腫脹:以馬鞭草煎煮的湯洗腳,兩三次後就會痊癒。將剩飯和陳年老酒糟混合,搗碎後包裹在患處,露出腳趾頭。若腫脹是虛弱所致,可將槐花、山梔(鹽酒炒至黑色)研磨成粉,空腹以米湯送服,對腳部潰瘍也有療效。腳氣導致的流火,可以服用廣東活絡丹,以酒送服,效果極佳。

  • 治療腳部抽筋:抽筋通常是因為血熱引起的。迅速將大蒜磨在腳心,讓它稍微熱一些,然後服用四物湯(當歸、白芍、熟地、川芎)加酒炒黃芩、紅花,煎煮後服用。若腳趾上的筋抽動,延伸到腰部,這通常是因為生活過度奢華,加上風寒濕氣的影響,應加入蒼朮和南星。

  • 腳癬:將土大黃磨成粉,用口水沾濕後塗抹,可以止痛消腫。腳部龜裂,可將六兩黃醋、二兩降香研磨細碎,加上半斤豬油,一起熬煮並敷在患處。腳部鹼性過高,可將半個荸薺貼在患處過夜,第二晚再次貼上,五、六晚後,鹼性物質會連根拔除。將一把蔥根和一個荸薺搗碎,取一碗汁液,煎煮後加入四兩松香和麻油,再煎煮至滴水成珠,然後加入煎煮的汁液,攤成膏藥貼在患處,即可去除。

  • 腳趾間的爛瘡:將鵝掌黃皮烘乾,燒成灰,保留其活性,研磨成粉後撒在患處。若是因為酷熱,手抓破了爛瘡,可以用細茶咀嚼後敷在上面。對於長久以來或是最近出現的腳部瘙癢、流出黃水的瘡,可以將黃柏去皮,數量不限,用豬膽汁塗抹晾乾,反覆多次直到酥透,然後研磨成粉;先用花椒煎煮的湯清洗患處並擦乾,然後敷上藥粉,兩三次後就會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