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夢蘭

《秘方集驗》~ 諸蟲獸傷 (15)

回本書目錄

諸蟲獸傷 (15)

1. 吐瀉諸症

嘔吐,得食即吐,為火;停久而來,為寒,皆主脾胃不和。蒼朮、厚朴各一錢,陳皮八分,甘草四分,半夏、茯苓各一錢。寒加丁香、乾薑、肉桂各三分;熱加黃連五分(薑汁炒),煎服。胃虛不能納食而吐,人參、白朮、(土炒)、半夏(制)各一錢,炙甘草五分,茯苓一錢二分,橘皮十分,丁香三分,砂仁五分,煎服。

霍亂吐瀉,霍亂者,揮霍撩亂者也,外感內傷,陰陽乘隔,以致上吐下利。偏陽多熱,偏陰多寒,卒然而成,危如風燭。得吐利者,名濕霍亂,輕,蓋所傷之物盡出也。上不得吐,下不得利,所傷之物不得出,死甚速。須用鹽湯探吐,得出則寬。切莫與穀食,入口即死。直至飢甚,吐瀉過,二三時辰,方可與稀粥食之。吳茱萸、木瓜,食鹽各五錢,同炒焦,先將磁罐盛水三碗,煎百沸,入藥同煎至碗半,隨病人意,冷熱服。生半夏搗爛,貼臍內,立止。如死,而腹尚有暖氣,艾灸七壯,立生。炒鹽一撮,陰陽水一鐘調服,腹痛稍止,當服藿香正氣散。藿香二錢,白芷、桔梗、半夏(薑汁製),紫蘇、陳皮、白朮(炒)、大腹皮、茯苓、厚朴(薑汁炒)各一錢,炙甘草五分,姜三片、棗二枚,水煎溫服(此散原治四時不正之氣,不服水土,脾胃不和,吐利腹痛,飲食停滯,噁心胸滿等症)。霍亂但一點胃氣存者,陳皮、藿香各五錢,煎服,愈。

傷暑霍亂吐泄,冒暑伏熱,煩悶,氣不升降,霍亂轉筋,嘔吐泄瀉,寒熱交作,痰喘咳嗽,胸膈痞滿,頭目昏痛,肢體浮腫,小便赤澀,怠惰嗜臥。豬苓,澤瀉各七分,赤茯苓、乾葛各一錢,天花粉二錢,香薷、黃連、甘草、白朮各五分。泄極,加升麻七分,黃芩、石膏各八分。熱極,加石膏、知母各一錢。腹痛,加炒芍藥五錢、肉桂三分。寒痛亦然。水二碗、姜三片,煎八分,溫服。如無藥,絲瓜葉一片,白梅一枚並核中仁,同研極爛,新汲水調服,即瘥。

胃氣虛冷吐瀉,蒼朮一錢二分、厚朴一錢、陳皮八分、甘草五分,煎服,愈。

水瀉,蘄艾三錢,水煎,空心服。或炒麵、枯礬(砂糖和丸),服三小丸,忌油膩。

五更瀉,名腎瀉,蓋陰感而然。脾惡濕,濕則濡而困,因則不能制水,水性下流,則腎水不足。宜多用五味子(去梗)二兩(以強腎水,補養五臟),次吳茱萸(去梗)五錢(去脾中之濕,濕少則脾健,脾健則制水不走,方得脾胃和而五臟榮矣),同炒香,為細末,每服二錢,陳米飲下。四神丸亦效。破故紙四兩(酒浸一宿,炒)、肉豆蔻二兩(麵裹煨),五味子二兩(去梗)、吳茱萸一兩(泡過,炒),上為末,用生薑八兩,切片,同大棗百枚,煮爛,去姜,取棗肉,丸如桐子大,每服一錢,淡薑湯送下(此丸原治脾胃虛弱,小便不利,飲食不思,或泄利腹痛等症,兼治腎泄,清晨溏泄一二次,經年不止者)。

白話文:

【各種嘔吐與腹瀉病症】

  • 嘔吐:食物吃下去馬上就吐出來,這是由於胃火旺盛;若長時間後才發生嘔吐,則可能是胃寒,兩者都顯示脾胃功能失調。治療可用蒼朮、厚朴各1錢,陳皮0.8錢,甘草0.4錢,半夏、茯苓各1錢。若是寒證,可添加丁香、乾薑、肉桂各0.3錢;熱證則加黃連0.5錢(薑汁炒),煎煮後服用。若是胃虛無法接受食物而引起嘔吐,則用人參、白朮(土炒)、半夏(製)各1錢,炙甘草0.5錢,茯苓1.2錢,橘皮1錢,丁香0.3錢,砂仁0.5錢,煎煮後服用。

  • 霍亂型嘔吐腹瀉:霍亂,是形容病情來勢洶洶,由外感和內傷導致陰陽失衡,引起嘔吐和腹瀉。偏陽性者多有熱象,偏陰性者多有寒象,病情急發,像風中的蠟燭般危急。如果嘔吐和腹瀉,稱為濕霍亂,病情較輕,因為身體受損的物質都能排出。但如果既不能嘔吐又不能腹瀉,使受損的物質無法排出,死亡會很快到來。應使用鹽水引吐,一旦排出就會舒緩。千萬不要給予穀類食物,一旦入口就會致命。直到非常飢餓,且嘔吐腹瀉過後2-3個小時,才能給他喝稀粥。用吳茱萸、木瓜、食鹽各5錢,一同炒至焦黃,先在陶罐中放入3碗水,煮沸後加入藥材再煎至剩下1.5碗,根據病人的狀況,選擇冷熱適中的溫度服用。生半夏搗碎貼在肚臍內,能立即止瀉。如果人看似死去,但腹部仍有暖氣,可施以艾灸7壯,可以立刻救活。取一撮炒鹽,用陰陽水一杯調和服用,待腹痛稍微減輕,應該服用藿香正氣散。藿香2錢,白芷、桔梗、半夏(薑汁製)、紫蘇、陳皮、白朮(炒)、大腹皮、茯苓、厚朴(薑汁炒)各1錢,炙甘草0.5錢,薑三片、棗兩枚,水煎溫服(此散原治四時不正之氣,不服水土,脾胃不和,嘔吐腹瀉,腹痛,飲食消化不良,噁心胸脹等病症)。霍亂只要胃部尚存一點氣力,用陳皮、藿香各5錢煎服,可以康復。

  • 暑熱型霍亂嘔吐腹瀉:因暑熱侵襲,感到煩悶,氣血運行受阻,霍亂伴隨抽筋,嘔吐腹瀉,寒熱交錯,痰喘咳嗽,胸脅痞滿,頭目昏眩疼痛,肢體浮腫,小便色赤且排尿困難,疲倦嗜睡。用豬苓、澤瀉各0.7錢,赤茯苓、乾葛各1錢,天花粉2錢,香薷、黃連、甘草、白朮各0.5錢。腹瀉嚴重時,可加升麻0.7錢,黃芩、石膏各0.8錢。熱象極重時,可加石膏、知母各1錢。腹痛時,可加炒芍藥5錢、肉桂0.3錢。若是寒性腹痛也是同樣處理方式。用水2碗、薑3片,煎至剩八分,溫服。如果沒有藥材,可以用絲瓜葉一片,白梅一個(包括核仁),一同研磨成泥,用新汲取的水調和服用,即可痊癒。

  • 胃氣虛冷型嘔吐腹瀉:蒼朮1.2錢、厚朴1錢、陳皮0.8錢、甘草0.5錢,煎煮後服用,可以康復。

  • 水瀉:用蘄艾3錢,水煎,空腹服用。或者炒麵、枯礬(砂糖和成丸),每次服用3小丸,忌食油膩食物。

  • 五更瀉,又名腎瀉,是由陰性影響所致。脾臟怕濕,若處於濕潤狀態則會疲憊且功能受阻,因此無法有效控制水分,水分自然向下流動,導致腎水不足。應大量使用五味子(去梗)2兩(以增強腎水,滋養五臟),其次使用吳茱萸(去梗)5錢(去除脾臟中的濕氣,濕氣減少則脾臟功能強健,脾臟強健則能有效控制水分,達到脾胃和諧,五臟健康)。兩者一同炒香,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2錢,用陳米水吞服。四神丸也有療效。破故紙4兩(酒浸泡一夜後炒)、肉豆蔻2兩(麵粉包裹後蒸熟),五味子2兩(去梗)、吳茱萸1兩(浸泡後炒),全部研磨成粉,用生薑8兩,切成片,加上100枚大棗,煮至軟爛,去掉薑,只取棗肉,做成桐子大小的丸,每次服用1錢,用淡薑湯送服(此丸原本治療脾胃虛弱,小便不暢,食慾不振,或腹瀉腹痛等病症,同時也能治療腎瀉,特別是清晨腹瀉一至兩次,長期無法停止的情況)。

  • 脾瀉胃弱:沉香0.6錢,茯苓、石斛、蒺藜(炒去刺)各2兩,枳實(麵炒)、廣皮、膽星、川厚朴(薑汁炒)各1兩,豆蔻、於朮(土炒)各0.5錢。山藥0.8錢,神麯打成糊狀,做成丸,每次服用2錢,用熱水吞服。無論寒熱,都能順暢氣機,調理脾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