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秘方集驗》~ 卷之下 (7)
卷之下 (7)
1. 疝氣諸症(附:囊癰囊癢)
七疝總論,七疝症各不同,治亦有別。如寒疝囊冷,結硬如石,陰莖不舉或捏睪丸痛。得於坐臥濕地、涉水,以去濕之劑下之。水疝,囊腫如水晶,陰汗、癢,搔出黃水,或小腹按之作水聲。得於醉酒行房,汗出遇風,寒濕結囊中,以逐水之劑下之。筋疝,陰莖腫脹,或潰或膿或痛,裡急筋縮,或莖中痛,痛極則癢,或挺出不收,白物如精,隨溺出。得於房中邪術所使,宜降心火之劑下之。血疝,狀如黃瓜,在小腹兩旁,橫骨兩端,俗名便癰。得之重感,春夏大燠,勞於使內,其氣流溢,滲於脬囊,結為癰腫,以和血藥下之。氣疝,上連腎區,下及陰囊;或號哭忿怒,氣鬱而脹,以散氣藥下之。狐疝,狀如瓦,臥則入腹,行則出,上下無定,如狐之惑也,故名之,以逐氣流經之劑下之。㿗疝,陰囊腫大如升十,不癢不痛,因受濕氣而生,宜去濕之劑下之。
白話文:
【七疝總論】,七種疝症各有差異,治療方法亦有所不同。例如:
-
寒疝:病徵是陰囊冷痛,結塊硬如石頭,可能導致陰莖不能勃起或睪丸疼痛。這可能是因為久坐或久臥於濕地,涉水等行為導致體內積聚濕氣,需使用能排出濕氣的藥物進行治療。
-
水疝:表現為陰囊腫脹,形狀如水晶,伴有陰部出汗、瘙癢,搔抓後會流出黃色液體,或者在按壓時會聽到水聲。這可能是因醉酒後行房,汗出遇風,寒氣與濕氣在陰囊中結聚,需使用能排出體內積聚水分的藥物進行治療。
-
筋疝:症狀包括陰莖腫脹,可能出現潰瘍、膿液或疼痛,伴有腹部緊繃、筋肉收縮,或在陰莖中有疼痛感,疼痛時甚至會感到瘙癢,或陰莖挺出無法收回,尿液中帶有白色物質類似精液。這是因房事中的邪術影響所致,應使用能降心火的藥物進行治療。
-
血疝:其外觀像黃瓜,位於小腹兩側,橫骨兩端,俗稱為「便癰」。這是因重感疾病,春夏熱度較高時,勞累過度導致氣血流溢,滲入膀胱,形成腫塊,需使用能調和血氣的藥物進行治療。
-
氣疝:上連腎部,下至陰囊;或因號啕大哭、忿怒情緒,導致氣體鬱結而引起脹滿,應使用能疏散氣體的藥物進行治療。
-
狐疝:表現為陰囊腫脹如瓦片,躺下時進入腹中,行走時又會出來,位置不定,就像狐狸的迷惑一樣,因此得名,應使用能導引氣體流通的藥物進行治療。
-
㿗疝:陰囊腫脹如同量米用的鬥,但不癢不痛,這是因受濕氣影響而產生,應使用能去除濕氣的藥物進行治療。
疝氣初起,鳳仙花陰乾,荸薺風乾,等分,燒酒浸服,日飲二三盅。山楂、蒼朮各五錢,無灰酒碗半,煎八分,熱服,蓋被出汗,數服愈。
諸疝舉發,痛不可忍,荔枝核炒脆為末,空心白湯下,或加青皮、山梔、山楂、茱萸各等分,炒末,仍用白湯調服。
木疝,即木腎。凡人心火下降,則腎水不患其不溫,真陽下行,則腎氣不患其不和。溫且和,安有所謂木強者哉?木強則傷腎矣。故不可純用燥藥,當行溫和散利,以逐其邪,則邪自消,榮衛流轉則愈,須服枸杞子丸。枸杞子、昆布、吊茱萸各四兩,南星、半夏、白芷、山楂(去核)、神麯(炒)各二兩,滑石(炒)、蒼朮(鹽炒)、黃柏(酒炒)各三兩,為末。酒糊丸,如桐子大,每服七十丸,空心鹽湯下。
白話文:
疝氣剛開始時,使用鳳仙花陰乾後與荸薺風乾後等量混合,浸泡於燒酒中服用,每日飲用二至三次。山楂和蒼朮各五錢,加入半碗無灰酒,煎煮至剩八分,熱服,並蓋上被子出一身汗,多次服用後痊癒。
各種疝氣發作時,疼痛難耐,可使用荔枝核炒至脆硬後研磨成粉,於空腹時用白開水送服。亦可添加等量的青皮、山梔、山楂、茱萸,炒後研磨成粉,再用白開水調和後服用。
木疝,即木腎。人的心火下降,腎水不會擔心不夠溫暖;真陽下行,腎氣不會擔心不夠和諧。溫暖且和諧,怎麼會有所謂的「木強」呢?木強會傷害腎臟。因此,不能單純使用燥藥,應當行溫和散利,以驅逐邪氣,邪氣自然消除,榮衛之氣流通就能康復,需服用枸杞子丸。枸杞子、昆布、吊茱萸各四兩,南星、半夏、白芷、山楂(去核)、神麯(炒)各二兩,滑石(炒)、蒼朮(鹽炒)、黃柏(酒炒)各三兩,研磨成粉。以酒糊製成丸,大小如桐子,每次服用七十丸,空腹時用鹽水送服。
主心疝,山羊油不落水者,荷葉包裹,掛當風處陰乾,不可著雨。遇此症,取三五錢,沖熱酒服,不飲酒者,滾湯亦可,並治諸疝。
寒疝攻痛及偏墜,不論老少,病在左,荔枝枝,一歲一粒,慢火煅,存性,空心好酒調服(如年紀多,不妨作數次服,須一日服之);病在右,小茴香鹽水炒,研末,空心燒酒調下三錢。
囊癰,凡小腹作疼,牽引腎子,多寒少熱,好飲熱湯,乃疝氣也。如陰囊紅腫,發熱,小便赤澀,內熱口乾,墜重作痛,乃囊癰之候,不宜用疝家熱藥,清肝滲濕湯主之。川芎、龍膽草、天花粉、當歸、生地、柴胡、山梔、黃芩各一錢,澤瀉、木通、甘草各五分,加燈心水煎,食前服。潰後摻藥:蚌殼、黃連、青黛各等分,研極細敷之。
白話文:
【主心疝】,使用山羊油進行不落水處理,用荷葉包裝,懸掛於風吹處陰乾,避免接觸雨水。遇到這種症狀時,可以取用三到五錢,沖泡熱酒服用,不喜喝酒的人也可以用滾開的水代替,並且能治療各種疝病。
【寒疝攻擊疼痛及偏墜】,無論年齡大小,病在左側時,使用一歲一粒的荔枝枝,慢火煅煉至保持其原有性質,空腹時與好酒混合服用(如果年紀較大,可以多次服用,但需一天內完成)。病在右側時,使用小茴香加入鹽水炒製,研磨成粉末,在空腹時與燒酒調和服用三錢。
【囊癰】,若出現小腹疼痛,牽扯腎子的情況,多為寒少熱,喜愛熱湯,這可能是疝氣的表現。如果陰囊紅腫,發熱,尿液混濁,內熱口乾,下垂感疼痛,則是囊癰的症狀,不應使用疝病中的熱性藥物,而是使用清肝滲濕湯來治療。配方包括川芎、龍膽草、天花粉、當歸、生地、柴胡、山梔、黃芩各一錢,澤瀉、木通、甘草各五分,加燈心水煮,飯前服用。傷口癒合後,外敷藥膏:蚌殼、黃連、青黛各等分,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敷上。
囊癢,燥者,油核桃油潤之;濕者,五加皮、千里光、明礬、劉寄奴、豨薟草,煎湯洗之。腎腸風癢痛,陳壁土研末撲上,愈。
白話文:
"囊癢",燥症時,可用油核桃油來潤澤;濕症時,則可使用五加皮、千里光、明礬、劉寄奴、豨薟草等藥材,加水煎煮後用湯液清洗患處。對於因腎腸風引起的癢痛,可以將陳壁土研磨成粉末塗抹於患處,這樣能快速痊癒。
2. 腳氣諸症
腳氣總論,腳氣始受於濕,復爽風寒暑熱之邪而成,故先起於腿足,必腳屈弱,而舉體轉筋,肢節疼而足行腫,小腹不仁,心中悸動,胸滿便澀,但發熱頭痛身疼之候,絕似傷寒,人多誤治。仲景以腳氣為類傷寒症,另主篇目以別之,蓋為此也。羅謙甫云:南北腳氣,受病不同,南方卑濕,濕每襲虛而病起於下,此腳氣從外受也;北方地高無濕,其俗飲幢乳酒面,以飲多快食為能,或奉養太過,亦滋其濕,水性潤下,氣不能拘,故下注於足,而成腫痛,此腳氣從內受也,當推究所因而治之。
濕腳氣,足痛脛腫,須服防己飲。白朮(炒)、犀角、蒼朮(炒)、生地黃(酒炒)、黃柏(酒炒)各一錢,木通、防己、檳榔、川芎各八分,甘草梢七分,水煎熱服。有熱,加黃芩;熱甚及天令熱,加石膏;痰加竹瀝、薑汁,或南星;便秘加桃仁;小便澀加牛膝。蒼朮(米泔水浸,切片,炒)二錢、黃柏(酒炒)三錢、川牛膝(酒炒)二錢,空心煎服,為丸亦可。萊菔秧(即蘿葡菜)連根,煎湯洗,如無鮮者,曬乾者亦可用。明礬二兩,地漿水(見諸藥食毒)十大碗,煎六七沸,將一半浸腳,一半徐添入。上以衣服圍身,略有微汗則愈,隨與薄粥飲之。如不愈,前方內加硫黃三錢。土枸杞葉搗汁,將鵝毛塗患處,數十次自愈。
白話文:
【腳氣總論】腳氣最初是因濕氣引起,接著受到風、寒、暑、熱等邪氣的侵擾而形成,所以病症通常會在腿部和腳部出現,腳會感到軟弱無力,全身肌肉會抽筋,四肢關節疼痛,腳部腫脹,小腹感覺不適,心中感到悸動,胸部感到堵塞,大便困難,只會有發熱、頭痛、身體疼痛的症狀,很容易被誤診為傷寒。張仲景認為腳氣類似傷寒症狀,特別撰寫篇章來區分它們,這是因為腳氣的病因和傷寒有所不同。羅謙甫指出,南北方的腳氣受病原因不同,南方低濕,濕氣常襲擊虛弱的人,導致腳氣從外而來;北方地勢高燥,人們喜歡飲用乳酒和麵食,飲食過量也會滋生濕氣,水性流動,無法束縛,導致腳部腫痛,這是腳氣從內而來的原因,應找出病因進行治療。
【濕腳氣】腳部疼痛,小腿腫脹,需服用「防己飲」。配方包括:白朮(炒)、犀角(生地黃酒炒)、蒼朮(炒)、生地黃(酒炒)、黃柏(酒炒)各一錢,木通、防己、檳榔、川芎各八分,甘草梢七分,加水煎煮後熱服。若有熱症,可加入黃芩;熱度高或天氣熱時,可加入石膏;如有痰症,可加入竹瀝、薑汁,或南星;便祕時可加入桃仁;小便困難時可加入牛膝。蒼朮(米泔水浸泡,切片,炒)二錢、黃柏(酒炒)三錢、川牛膝(酒炒)二錢,早晨空腹煎服,也可做成丸子服用。萊菔秧(即蘿葡菜)連根煎湯洗腳,若無鮮品,乾燥的也可以使用。明礬二兩,地漿水(見各種藥物食品的毒性)十大碗,煎至六七沸,將一半浸腳,一半慢慢添加。以上方法可用衣物包覆身體,待有微微出汗後即可痊癒,隨後喝些稀粥。若仍未痊癒,可在上述方劑中加入硫黃三錢。取土枸杞葉搗汁,用鵝毛塗抹患處,數十次後自然痊癒。
風寒暑濕腳氣,風仙花葉曬乾,煎湯熱洗,仍以葉搗爛敷患處。
食積流注成腳氣,蒼朮(炒)、防已、黃柏(酒炒)、白芷、犀角各一兩,檳榔、南星(薑製)各八錢,川芎五錢,肥人加貝母(去心)、橘皮(去白)各一兩,為末。酒糊丸,如桐子大,每服七十丸,空心白湯下。
腳氣發腫,馬鞭草煎湯,洗二三次愈。占米飯,同陳年好酒糟,搗爛,裹在患處,上露出腳指頭。虛腫,槐花、山梔(鹽酒炒黑色),為末,空心米湯下,治腳瘡亦效。腳氣流火,廣東活絡丹,酒服,妙。
白話文:
【風寒暑濕腳氣】,使用風仙花的葉子曬乾後,煎成熱湯來洗腳,並可以將葉子搗碎後敷在患處。
【食積流注成腳氣】,使用蒼朮(炒)、防己、黃柏(酒炒)、白芷、犀角各一兩,檳榔、南星(薑製)各八錢,川芎五錢,肥胖者加貝母(去心)、橘皮(去白)各一兩,研磨成粉末。用酒糊做成丸狀,大小如桐子,每次服用七十丸,用空腹的白湯下服。
【腳氣發腫】,使用馬鞭草煎成的湯水,洗腳兩到三次即可痊癒。將剩餘的米飯與陳年的酒糟一起搗碎,包覆在患處,讓腳趾頭露在外面。對於虛腫的情況,可以使用槐花、山梔(鹽酒炒至黑色)研磨成粉末,在空腹時用米湯送服,對治療腳瘡也有很好的效果。對於腳氣引起的流火情況,可以使用廣東的活絡丹,用酒來服下,效果非常好。
治腳轉筋,轉筋皆屬血熱。急將大蒜磨腳心,令偏熱,即以四物湯(當歸、白芍、熟地、川芎)加酒芩、紅花,煎服。有筋動於足大指上,至腰而住者,此奉養過厚,因風寒濕而作,又當加蒼朮、南星。
腳癮,土大黃末,津唾醮搽,自能定疼消腫。腳裂,黃醋六兩、降香二兩,研細,活豬油半斤,同熬敷之。腳鹼,荸薺半個,貼患處過夜,次晚再貼,五六夜,其鹼連根脫出。蔥根、荸薺,搗汁一碗,煎,再取松香四兩,麻油再煎,滴水成珠,方入煎汁,攤膏藥貼,即落。
白話文:
治療腳轉筋:腳轉筋通常是由於血液熱度引起。應立即將大蒜磨碎後塗抹在腳心,使局部產生微熱感,接著使用四物湯(當歸、白芍、熟地、川芎)加入酒芩、紅花,加熱後服用。對於在腳大拇指上開始,直至腰部停止的轉筋現象,可能是由於過度的養生,加上風寒濕邪而導致,此時還需加入蒼朮、南星進行調理。
治療腳癮:將土大黃研磨成粉末,用唾液蘸取塗抹,可以自行止痛並消除腫脹。對於腳部乾裂的情況,可使用六兩黃醋和二兩降香研磨細粉,加入半斤活豬油一同熬煮後敷用。對於腳部鹼性問題,可用半個荸薺貼在患處過夜,次日再貼,持續五到六晚,腳部的鹼質便會連根拔除。使用一盞蔥根和荸薺搗成的汁液加熱後,再加入四兩松香和半斤麻油一同煎煮,滴水成珠後加入煎好的汁液,製成膏藥貼上,即可去除腳部的鹼性問題。
腳指縫爛瘡,鵝掌黃皮焙乾,燒灰存性,為末摻之。或因暑,手抓爛瘡,細茶口嚼爛敷之。遠年近日,風癢腳瘡,流黃水者,黃柏去皮,不拘多少,用豬膽汁塗搽曬乾,數次酥透,柏皮方研末;先用花椒煎湯,洗過拭乾,隨以末藥敷之,二三次即愈。
白話文:
"腳趾間生潰瘍",使用鵝掌黃皮烘乾後,燒成灰保持其活性,然後研成粉末撒在患處。或者如果因為暑熱導致手部潰瘍,可以細茶咀嚼後敷在患處。對於多年未癒或近期發作、由風癢引發的腳部潰瘍,流出黃水的情況,則使用去皮的黃柏,不限量,以豬膽汁塗抹,曬乾,多次塗抹至酥透,再研磨成粉末。首先使用花椒煎成的湯洗滌患處,擦乾後,隨即使用上述粉末敷上,通常兩三次即可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