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夢蘭

《秘方集驗》~ 諸蟲獸傷 (7)

回本書目錄

諸蟲獸傷 (7)

1. 吐瀉諸症

嘔吐,得食即吐,為火;停久而來,為寒,皆主脾胃不和。蒼朮、厚朴各一錢,陳皮八分,甘草四分,半夏、茯苓各一錢。寒加丁香、乾薑、肉桂各三分;熱加黃連五分(薑汁炒),煎服。胃虛不能納食而吐,人參、白朮、(土炒)、半夏(制)各一錢,炙甘草五分,茯苓一錢二分,橘皮十分,丁香三分,砂仁五分,煎服。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一吃東西就立刻感到噁心嘔吐的情況,這可能與「火」有關;如果嘔吐在吃完東西一段時間後纔出現,這可能是因為「寒」所導致,這些情況都顯示出脾胃功能失調。治療這種情況的方劑包括:蒼朮、厚朴各一錢,陳皮八分,甘草四分,半夏、茯苓各一錢。

如果伴有體感寒冷的情況,可以加入丁香、乾薑、肉桂各三分;如果感覺體內有熱氣,則可以添加黃連五分(需用薑汁炒製)。以上藥物需要一起煎煮後服用。

對於胃部虛弱、無法正常攝取食物所導致的嘔吐,可以使用人參、白朮(土炒)、半夏(制)各一錢,炙甘草五分,茯苓一錢二分,橘皮十分,丁香三分,砂仁五分,一同煎煮後服用。

霍亂吐瀉,霍亂者,揮霍撩亂者也,外感內傷,陰陽乘隔,以致上吐下利。偏陽多熱,偏陰多寒,卒然而成,危如風燭。得吐利者,名濕霍亂,輕,蓋所傷之物盡出也。上不得吐,下不得利,所傷之物不得出,死甚速。須用鹽湯探吐,得出則寬。切莫與穀食,入口即死。直至飢甚,吐瀉過,二三時辰,方可與稀粥食之。吳茱萸、木瓜,食鹽各五錢,同炒焦,先將磁罐盛水三碗,煎百沸,入藥同煎至碗半,隨病人意,冷熱服。生半夏搗爛,貼臍內,立止。如死,而腹尚有暖氣,艾灸七壯,立生。炒鹽一撮,陰陽水一鐘調服,腹痛稍止,當服藿香正氣散。藿香二錢,白芷、桔梗、半夏(薑汁製),紫蘇、陳皮、白朮(炒)、大腹皮、茯苓、厚朴(薑汁炒)各一錢,炙甘草五分,姜三片、棗二枚,水煎溫服(此散原治四時不正之氣,不服水土,脾胃不和,吐利腹痛,飲食停滯,噁心胸滿等症)。霍亂但一點胃氣存者,陳皮、藿香各五錢,煎服,愈。

白話文:

【霍亂吐瀉】,霍亂是指身體內的氣血混亂,可能是因外在因素或內在疾病,導致陰陽之氣交錯,結果出現嘔吐和腹瀉的情況。若偏熱則多為陽虛,偏冷則多為陰虛,霍亂來勢倉促,就像風火燎原一樣危急。吐瀉後如果能順利排出體內水分,稱為「濕霍亂」,病情較輕;若吐瀉不能順利排出,則病情嚴重,甚至會迅速致死。這種情況下,需要用鹵水探吐,吐出物質後病狀就會緩解。絕對不能食用食物,否則會立即死亡。當患者感到非常餓,且吐瀉停止兩到三個小時後,可以開始給予稀粥供食。

對於霍亂,吳茱萸和木瓜各半兩,加鹽一同炒至焦黃,取瓷罐加入三碗水,煮沸百次,再加入藥材一同煎煮至半碗,根據患者喜好,可冷熱服用。生半夏搗碎後敷在肚臍內,能立即止吐瀉。如果患者已經死亡但腹部仍有溫氣,可以艾灸七壯,能令其復活。炒鹽一撮,用陰陽水調和後服用,腹痛可以得到緩解,接著可以服用藿香正氣散。藿香兩錢,白芷、桔梗、半夏(用生薑汁製)、紫蘇、陳皮、白朮(炒)、大腹皮、茯苓、厚朴(用生薑汁炒)、炙甘草各一分,姜三片、棗二枚,加水煎煮後溫服(此散原本是用於治療四季不適之氣,不服水土,脾胃不和,吐瀉腹痛,飲食積滯,噁心胸滿等症狀)。只要有一點胃氣在的霍亂,使用陳皮和藿香各半兩煎服,就能痊癒。

傷暑霍亂吐泄,冒暑伏熱,煩悶,氣不升降,霍亂轉筋,嘔吐泄瀉,寒熱交作,痰喘咳嗽,胸膈痞滿,頭目昏痛,肢體浮腫,小便赤澀,怠惰嗜臥。豬苓,澤瀉各七分,赤茯苓、乾葛各一錢,天花粉二錢,香薷、黃連、甘草、白朮各五分。泄極,加升麻七分,黃芩、石膏各八分。熱極,加石膏、知母各一錢。腹痛,加炒芍藥五錢、肉桂三分。寒痛亦然。水二碗、姜三片,煎八分,溫服。如無藥,絲瓜葉一片,白梅一枚並核中仁,同研極爛,新汲水調服,即瘥。

白話文:

"傷暑霍亂吐洩"指的是因夏季暑熱所導致的胃腸道疾病,症狀包括噁心、嘔吐、腹瀉等。這時會感到頭腦混亂,呼吸困難,胸部悶塞,頭痛,全身浮腫,小便發紅且有灼熱感,疲憊嗜睡。

治療上使用豬苓、澤瀉各份量為七分,赤茯苓、乾葛各份量為一分,天花粉兩份量,香薷、黃連、甘草、白朮各份量為五分。若情況嚴重,可增加升麻七分,黃芩、石膏各份量為八分。若病情非常熱烈,則需添加石膏、知母各一份量。如果出現腹痛,則需添加炒芍藥五錢、肉桂三分。若是寒性腹痛,處理方式相同。以兩碗水和三片薑進行煎煮,最後取八分飲用,溫熱服用。若沒有這些藥材,可以用一片絲瓜葉和一顆帶核的白梅,一起研磨至極細,再用新鮮汲取的水調和後服用,即可恢復健康。

胃氣虛冷吐瀉,蒼朮一錢二分、厚朴一錢、陳皮八分、甘草五分,煎服,愈。

水瀉,蘄艾三錢,水煎,空心服。或炒麵、枯礬(砂糖和丸),服三小丸,忌油膩。

五更瀉,名腎瀉,蓋陰感而然。脾惡濕,濕則濡而困,因則不能制水,水性下流,則腎水不足。宜多用五味子(去梗)二兩(以強腎水,補養五臟),次吳茱萸(去梗)五錢(去脾中之濕,濕少則脾健,脾健則制水不走,方得脾胃和而五臟榮矣),同炒香,為細末,每服二錢,陳米飲下。四神丸亦效。破故紙四兩(酒浸一宿,炒)、肉豆蔻二兩(麵裹煨),五味子二兩(去梗)、吳茱萸一兩(泡過,炒),上為末,用生薑八兩,切片,同大棗百枚,煮爛,去姜,取棗肉,丸如桐子大,每服一錢,淡薑湯送下(此丸原治脾胃虛弱,小便不利,飲食不思,或泄利腹痛等症,兼治腎泄,清晨溏泄一二次,經年不止者)。

白話文:

胃氣虛冷導致的吐瀉,請使用蒼朮一錢二分、厚朴一錢、陳皮八分、甘草五分,加水煎煮後服用,即可痊癒。

水瀉,請使用蒄艾三錢,加水煎煮後於空腹時服用。也可選擇炒麵或枯礬(與砂糖混合成丸狀),每次服用三小丸,避免食用油膩食物。

五更時的瀉下,稱為腎瀉,是因為陰寒所引起。脾喜燥惡濕,濕氣過重會導致身體疲軟、睏倦,進而影響到腎水的調節,腎水下流,導致腎水不足。應當多使用五味子(去梗)二兩(強壯腎水,補充五臟之用),其次吳茱萸(去梗)五錢(去除脾中的濕氣,濕氣減少後脾健壯,脾健壯後能有效控制水液,使脾胃和諧,五臟得到滋養)。將這兩種藥物一同炒香後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二錢,並搭配陳米飲料一起服用。四神丸也有相似療效。

破故紙四兩(用酒浸泡一夜後炒乾)、肉豆蔻二兩(用麵粉包裹後烘烤),五味子二兩(去梗)、吳茱萸一兩(浸泡過後再炒乾),以上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末,使用生薑八兩,切成片狀,與大棗百枚一同加水煮至爛熟,去除薑片,只留下大棗肉,將其製成大小如桐子的丸狀,每次服用一錢,並以淡薑湯送服(此藥丸原用於治療脾胃虛弱、小便不利、飲食無欲、或是腹瀉腹痛等症狀,對於腎瀉也有療效,特別是早晨溏瀉一兩次,持續數月不愈者)。

脾瀉胃弱,沉香二錢,茯苓,石斛、蒺藜(炒去刺)各二兩,枳實(麵炒)、廣皮、膽星、川厚朴(薑汁炒)各一兩,豆蔻、於術(土炒)各五錢。山藥八錢,神麯打糊為丸,每服二錢,滾水下。不拘寒熱服之,皆能順氣理脾。

白話文:

"脾瀉胃弱",沈香二錢,茯苓,石斛、蒺藜(炒去刺)各二兩,枳實(麵炒)、廣皮、膽星、川厚朴(薑汁炒)各一兩,豆蔻、於術(土炒)各五錢。山藥八錢,神麯打糊製成丸狀,每次服用二錢,用滾水送下。無論寒熱,皆能調和氣血,順利運轉脾臟功能。

2. 痢疾諸症

痢疾總論,王節齋曰:痢是濕、熱、食積三者,別赤白青黃黑五色,以屬五臟。白者,濕熱傷氣分;赤者,濕熱傷血分;赤白相雜,氣血俱傷;黃色稠濁者,食積。治法,瀉腸胃之濕熱,開鬱結之氣,消化積滯,三因通用。其初則下之,下後未愈,隨症調之。痢稍久者,不可下,胃虛故也。痢多屬熱,亦有虛與寒者,虛者宜補,寒者宜溫。年老及虛弱人,不宜下。主方:黃連(炒)錢半,黃芩(炒)二錢半,白芍(炒、二錢,木香、枳殼(炒)各一錢五分,檳榔五分,甘草(炙)三分。腹痛,加當歸一錢半、縮砂一錢,再加木香、芍藥各五分。後重、小便澀,加滑石(炒)一錢半,再加枳殼、檳榔、芍藥(生用)、黃芩(條實者)各五分。白痢,加白朮、白茯苓(炒)。滑石、陳皮各一錢,初欲下之,再加大黃五錢,兼食積者,加山楂、枳實各一錢。紅痢,加當歸、川芎、桃仁各一錢半,初欲下之,再加大黃五錢。紅白相雜,加當歸、川芎、桃仁各一錢半,以理血;滑石、陳皮、蒼朮各一錢半,以理氣;有食積,亦加山楂、枳實。白痢久,胃弱氣虛,或下後未愈,減芩、連、芍藥各七分,加白朮一錢半,黃耆、茯苓、陳皮各一錢,縮砂、炙乾姜各五分,去檳榔、枳殼。紅痢久,胃弱血虛,或下後未愈,減芩、連各五分,加當歸、)川芎、熟地黃、阿膠、陳皮各一錢,白朮一錢半。色赤黑相雜,此濕盛也。小便赤澀短少,加木通、澤瀉、茯苓各一錢,山梔子(炒)五分,以分利之。血痢,加當歸、川芎、生地黃、桃仁(炒)、槐花各一錢。久不愈,減芩、連各七分,去檳榔、枳殼,再加阿膠、炒扁豆葉各一錢半,炒黑乾薑一錢,白朮一錢半,陳皮一錢。痢已久,而後重不去,此大腸墜下,去檳榔,加枳殼。用條實黃芩,加升麻一錢,以升提之。嘔吐食不得下,加軟石膏一錢半、陳皮一錢、山梔仁(炒)五分,入生薑汁,緩呷之,以瀉胃口之熱。有一種氣血虛而痢者,四物湯(方見溫疫諸症)加人參、白朮、陳皮、黃連、黃芩、阿膠之類補之,痢自止。氣下陷加升麻。有一種寒痢,黃連、木香、酒炒芍藥、當歸、炒乾薑、縮砂、厚朴、肉桂之類溫之。患痢誤服溫熱止澀之藥,雖則稍久,亦宜用前法下之,下後方調之。患痢,便用前法下之而未愈,又用前調理法治之而久不愈,此屬虛寒而滑脫,可於前虛補寒溫二條擇用,更加龍骨、赤石脂、罌粟殼、烏梅肉等收澀之藥。

白話文:

【痢疾總論】,王節齋指出:痢疾是由濕、熱、食積三種因素引起,並依赤、白、青、黃、黑五種不同的顏色,與五臟相關。白色代表濕熱傷及氣分,紅色則是濕熱傷及血分,若出現赤白相雜,表示氣血皆受損傷;黃色且稠厚的痢疾則是因為食積所致。

治療方法包括清腸胃之濕熱、疏解鬱結之氣、消化積滯,這些原則適用於濕熱、食積引起的痢疾。初期應以通便方式處理,如果下痢後仍未痊癒,則需根據病情進行調整。對於病程稍長的痢疾,不宜使用通便法,因為這可能導致胃虛。

痢疾通常由熱邪引起,但也有可能存在虛弱和寒涼的情況。對老年人和體質虛弱的人,不適合使用通便法。主要方劑為:

  • 黃連(炒):半錢
  • 黃芩(炒):二錢半
  • 白芍(炒):二錢
  • 木香:一錢五分
  • 枳殼(炒):一錢五分
  • 檳榔:五分
  • 甘草(炙):三分

若腹部疼痛,可加入當歸(一錢半)、縮砂(一錢),再加入木香、芍藥各五分。若出現後重、小便困難,可加入滑石(炒)一錢半,再加入枳殼、檳榔、芍藥(生用)、黃芩(條實者)各五分。白痢時,可加入白朮、白茯苓(炒)。滑石、陳皮各一錢,初次治療時,可加入大黃(五錢),若同時伴有食積,可加入山楂、枳實各一錢。

紅痢時,可加入當歸、川芎、桃仁各一錢半,初次治療時,可加入大黃(五錢)。紅白相雜時,可加入當歸、川芎、桃仁各一錢半,以調理血液;滑石、陳皮、蒼朮各一錢半,以調理氣機;若有食積,也可加入山楂、枳實。

對於白痢病程長,胃弱氣虛,或治療後仍未痊癒的情況,可將黃芩、連、芍藥各減少七分,加入白朮一錢半,黃耆、茯苓、陳皮各一錢,縮砂、炙乾姜各五分,去除檳榔、枳殼。

紅痢病程長,胃弱血虛,或治療後仍未痊癒,可將黃芩、連各減少五分,加入當歸、川芎、熟地黃、阿膠、陳皮各一錢,白朮一錢半。

若痢疾長期未愈,且出現赤澀短少的小便,可加入木通、澤瀉、茯苓各一錢,山梔子(炒)五分,以分利之。血痢時,可加入當歸、川芎、生地黃、桃仁(炒)、槐花各一錢。若長期未愈,可將黃芩、連各減少七分,去除檳榔、枳殼,加入阿膠、炒扁豆葉各一錢半,炒黑乾薑一錢,白朮一錢半,陳皮一錢。

對於長期痢疾且後重不去的情況,表示大腸下垂,可以去除檳榔,加入枳殼。若加入條實黃芩,再加入升麻一錢,以升提之。若出現嘔吐、食不能下的情況,可加入軟石膏一錢半、陳皮一錢、山梔仁(炒)五分,加入生薑汁,緩慢飲用,以清降胃口之熱。

若為氣血虛弱所導致的痢疾,可用四物湯(方見溫疫諸症)加入人參、白朮、陳皮、黃連、黃芩、阿膠等補益藥物,以止痢。若氣下陷,則需加入升麻。對於寒痢,則可使用黃連、木香、酒炒芍藥、當歸、炒乾薑、縮砂、厚朴、肉桂等溫熱藥物。

對於誤服溫熱止澀之藥導致的痢疾,即使病程稍長,仍應使用前法下之,治療後再進行調整。對於使用前法下之但仍未痊癒,以及使用前調理法但久不愈的患者,若屬於虛寒而滑脫,可選擇使用前兩條虛補寒溫的方法,並加入龍骨、赤石脂、罌粟殼、烏梅肉等收澀藥物。

治痢初起,水紅花近水邊者,取花葉炒末,每服三錢。紅痢,蜜湯下;白痢,砂糖湯下;紅白痢,砂糖、蜜湯調下,三服即止。三月三薺菜花連根掛風處,陰乾,用時瓦上焙乾成灰,砂糖湯調服。立夏前將荸薺曬乾,燒酒浸服四枚、即愈。不拘久近赤白,陳細茶三錢,連皮生薑切片三錢,水盅半,煎八分,食遠服。

噤口痢,男婦湯飲不下者,烏梅一斛,敲碎,置盆中,將十餘碗水,煎滾泡熱。令病人坐盆上,待熱氣衝上肛門,溫即洗,其人亦睡去,即扶上床,煎粥湯候之。如思飲食,即與粥湯半碗,少頃,與稀粥半碗,不宜多。若小兒,照方減半可也。黃連三錢、人參一錢五分,水一盅,煎七分,溫服,藥入口即蘇。烏梅二個,夾住鍋牛一條,繩扎住,安口中,化水滴下,愈。木鱉子研,和麵作餅,貼臍中,亦效。

白話文:

治療初期的腹瀉,取靠近水邊的紅花,使用花葉炒製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。如果是紅色的腹瀉,可以用蜜糖湯送服;如果是白色腹瀉,則用砂糖湯送服;若是紅白相間的腹瀉,則用砂糖和蜜糖調和後送服,這樣三次就能見效。三月三時的薺菜花,連根掛在風乾的地方,陰乾後,在瓦片上烘乾成為灰塵,用砂糖湯調和服用。在立夏之前,將荸薺曬乾,用白酒浸泡四枚,即可痊癒。無論是久病還是新發的紅色或白色的腹瀉,都可以用三錢的陳年細茶,加上三錢的帶皮生薑切片,用水煮至剩一半量,飯後服用。

對於無法吞嚥湯水的腹瀉(稱為「噤口痢」),可以使用一斛烏梅,打碎後放入盆中,用十多碗水煮沸後放涼。讓病人坐在盆上,等到熱氣上升到肛門,當溫度適當時進行清洗。如果病人睡著了,就扶他躺下,準備好粥湯等待。如果他想吃東西,就給他喝半碗粥湯,過一小會再給他喝半碗稀粥,不要過量。對於小孩,可以按照成人份量的一半來進行。使用三錢黃連和一錢五分的人參,加一盅水煮至剩下七分,溫服,藥物進入口中就能使他恢復清醒。將兩個烏梅夾在鍋牛(一種動物)的口中,用繩子綁住,讓它在口中溶解,排出藥水,可以痊癒。使用木鱉子研磨後,混合麵粉做成餅,貼在肚臍上,也能收到效果。

熱痢有血,後重,腹痛難忍,大黃、黃芩各二兩,滑石(水飛)、黑牽牛(另磨,取頭次末)各四兩。上為末,米糊丸,桐子大,每食後白湯服七八十丸。

下痢純血,黑炮姜一味,每服米飲調下二錢。久而不愈,真阿膠(蛤粉炒珠)、川黃連(酒洗)、當歸(酒洗)各一兩,烏梅肉(焙燥)、乾薑(炒黑)各五錢。上為末,將阿膠化,和麵糊丸如桐子大,空心,清酒下百丸。

久痢,風化石灰一兩(炒黃色)、白茯苓三兩。為末,醋打黃米粉糊為丸,桐子大,每空心米湯下三四十丸。木香五錢,甘草(炙)、黃連各三錢,訶子一兩(半生半熟),為末,煎芍藥白朮湯,調服二錢。泄痢三四月者,苦瓜蔞一個,帶子連穰,火煅存性,為末,作一服,好酒送下。

白話文:

熱痢有血、後重、腹痛難忍的症狀,可以使用大黃二兩、黃芩二兩、滑石四兩(需經過水飛處理)、黑牽牛四兩(需單獨研磨,只使用第一次研磨的粉末)。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末,再用米糊製成丸狀,大小如同桐子,每餐後用白開水服用約七八十顆。

若出現下痢純血的症狀,可以使用黑炮姜一味,每次用米漿調和後服用約二錢。若長期不愈,則需要使用真阿膠(蛤粉炒製)、川黃連(用酒清洗過)、當歸(用酒清洗過)各一兩、烏梅肉(烘焙乾燥)、乾薑(炒至黑色)各五錢。將阿膠融化,與麵糊混合,製成丸狀,大小如同桐子,空腹時用清水服用約一百顆。

對於久痢的症狀,可以使用風化石灰一兩(炒至黃色)、白茯苓三兩。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粉末,與醋打黃米粉混合,製成丸狀,大小如同桐子,空腹時用米湯服用約三四十顆。另外,還可以使用木香五錢、甘草(炙烤過)、黃連各三錢、訶子一兩(一半生一半熟)研磨成粉末,以芍藥白朮湯調和後服用約二錢。對於持續三個多月的洩痢,可以使用苦瓜蔞一個,連同種子一起,經火煅後保留其活性,研磨成粉末,作為一劑,以好酒送服。

請注意,以上內容是古代中醫的治療方法,現代醫學情況可能會有所不同,若出現上述症狀,應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診斷和治療。

遠年痢,上好豆酒,暖熱一二盅,每盅內入薑汁一二茶匙,不宜多服,數十次自愈。哺退雞子殼,毛坑上掛燥,研極細末,將一分百滾湯送下,即愈。臭椿樹皮一兩五錢,雨前茶一錢五分,扁柏葉二錢五分,棗頭、烏梅各二枚,好酒、白水各一碗煎,須緩服,恐泛。

白話文:

"長期的腹瀉症狀,可以使用上等的「豆酒」,加熱至溫熱,每次飲用一小杯,並加入一到兩茶匙的薑汁,但不宜過量,多次飲用後自然會痊癒。吃過雞蛋殼後,將其曬乾並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用一百度的開水送服,即可痊癒。使用一兩五錢的臭椿樹皮,一錢五分的雨前茶,二錢五分的扁柏葉,兩枚的棗和烏梅,以及一碗好酒和一碗白水一起煎煮,需慢慢服用,以防胃部不適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