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益為則
《家塾方與方極》~ 方極跋
方極跋
1. 方極跋
墨子悲絲。楊子泣歧。蓋為失其末也。絲之青黑。歧之東西。所以悲且泣者耶。叔和王氏撰次傷寒之論。其所以攙入也。雖云羽異於長沙。亦猶東西其道。而青黑之。嗚呼。叔和乎。欲傳長沙之道者。而或後之人。時乎命乎。將非其人乎。滔滔乎後之人也。我東洞先生崛起東方於數千載之下。
跋涉之勤矣。始得取道於長沙。吾從而遊者久矣。乃語余曰。長沙之道也。莫大乎醫焉。三代而下。秦及漢。雖有聞人。斯道不可知矣。獨有長沙。其骨雖朽。其道存焉。雖道之則存。乃東西而青黑之。所使楊墨悲且泣也。不為不少矣。吾將擇其正路之與素絲。汝記之。余曰敬諾。
於是數十旬而成也。名曰方極。取義於中極已。
寶曆五年乙亥冬十月,長門品丘明謹撰
白話文:
【方極跋】
墨子為絲綢的染色而感傷,楊子為道路的分岔而哭泣,都是因為他們失去了原本的純粹。無論是絲綢的青黑,或是道路的東西,這就是他們悲傷和哭泣的原因。叔和王氏編寫整理傷寒論述,雖然他加入了自己的觀點,雖然他與張仲景的見解有所不同,但這就像是東西兩方的分歧,以及絲綢染色的差異。
啊,叔和啊,你想要傳承張仲景的醫學理念,然而,後世的人們,是時運、是命運,還是人選的問題呢?後世的人們,我東洞先生在數千載之後,在東方崛起。
他跋山涉水,終於得以學習張仲景的醫學。我跟隨他學習很久了,他告訴我:張仲景的醫學理念,是醫學中最重要的部分。自三代以後,直到秦漢時期,雖然出現了一些傑出的人物,但是這種醫學理念已經難以理解。唯有張仲景,他的身體雖然已逝,但他的醫學理念仍然存在。雖然理念存在,但人們卻對其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,這正是讓楊子和墨子感到悲傷和哭泣的原因。我將選擇正確的道路和純粹的絲綢,你要記住這一點。我答應了。
經過數十個月的努力,終於完成了這本書,命名為《方極》,取義於中極。
寶曆五年乙亥冬十月,長門品丘明謹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