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蘇沈良方》~ 卷第十 (7)
卷第十 (7)
1. 寒水石散
治小兒之病,多因驚則心氣不行,鬱而生涎逆為大疾,宜服常行小腸,去心熱,兒自少驚,亦不成疾。
白話文:
治療小兒的病,多是因為受到驚嚇導致心氣不順,氣滯而產生口水逆流成為大病,應該服用通利小腸的藥物,去除心火,孩子自然會減少驚嚇,也不會形成疾病。
寒水石,滑石(水研如泔,揚去粗者存細者,瀝乾更研,無聲乃止,各三兩),甘草(粉一兩生)
上量兒大小,熱月冷水下,寒月溫水下,凡被驚,及心熱不可安臥,皆與一服,加龍腦更良。
白話文:
寒水石,滑石(用水中研磨至和泔汁相似,將粗的去除,留下細的,晾乾後再研磨,直到粉末完全無聲,各三錢),甘草(粉狀一錢,生)。
2. 小朱砂丸(出《博濟方》)
治小兒驚積,鎮心化涎
硃砂(一分),巴豆(三十粒去皮膜出盡油),半夏(湯洗七遍為末炒二錢),杏仁(五枚炮去皮尖)
白話文:
硃砂(一錢),巴豆(三十粒去除皮膜榨出全部油),半夏(用熱水洗七遍研成粉末,再炒二錢),杏仁(五顆用火炮製後去除皮和尖端)
上面糊丸,如綠豆大,二歲一丸,荊芥薄荷湯下,三歲二丸,五歲三丸。如驚伏在內,即行盡,仍舊藥出;如無驚,藥更不下。
白話文:
上面塗抹藥丸,如綠豆般大小,兩歲兒童一丸,用荊芥薄荷湯送服。三歲兒童兩丸,五歲兒童三丸。如果驚悸藏在體內,即已完全病癒,仍舊服用藥物排出體外;如果沒有驚悸,藥物則不再服下。
3. 妙香丸
治小兒虛中積,潮熱寒熱,心腹脹滿,痛疼者。
白話文:
治療小兒體虛引起的積食,以及陣發性的發熱與畏寒,心腹部膨脹飽滿,疼痛不適的症狀。
辰砂(一兩),牛黃,生龍腦,麝香(各一分),金箔(十四片),粉霜(一錢),膩粉(一錢),蠟(二兩),巴豆(一百二十個肥大者)
白話文:
水銀(1兩)、牛黃、生龍腦、麝香(各1分)、金箔(14片)、粉霜(1錢)、膩粉(1錢)、蠟(2兩)、巴豆(120個飽滿的)
上丸如彈子圓,量虛實加減,龍腦漿水下,夜半後服,臟虛即以龍腦米飲下,每服三丸,如小豆大,藥勢緩,即按令扁,疾堅者加至十丸,皆以針刺作數孔,以行藥力,小兒取積丸如綠豆,治小兒吐逆尤效,此藥最下胸中煩,及虛積。
白話文:
-
藥丸要製成像彈珠一樣圓,根據病情增減數量。
-
將龍腦漿水倒入藥丸中,於半夜後服。
-
如果是臟氣虛弱的體質,要將龍腦米飲和藥丸一起服用。
-
每次服用三粒藥丸,像綠豆一樣大小。
-
藥效緩慢時,將藥丸壓平。
-
疾病比較嚴重的,可以增加至十粒藥丸。
-
所有藥丸都要用針刺出數個小孔,以利於藥力發揮。
-
小兒腹瀉可用積丸,如綠豆般大小,治療小兒嘔吐尤為有效。
-
此藥最能消除胸中鬱悶煩躁,以及虛熱積聚。
4. 治小兒臍久不幹,赤腫出膿及清水
出《聖惠方》。
當歸(焙乾為末研細)
上著臍中,頻用自瘥,予家小兒常病臍濕,五十餘日,貼他藥皆不瘥,《聖惠方》有十餘方。
從上試之,至此方一敷而干,後因尿入瘡皮。復病,又一貼愈。
白話文:
將當歸焙乾磨成細粉,敷在肚臍上,經常使用就能自癒。我家孩子常年患有臍濕,已經五十多天了,貼了許多藥都治不好。《聖惠方》裡記載了十多種方子,我試用了很多,直到這個方子才一敷就乾,後來因為尿液流進傷口,又復發了,再敷一貼就治好了。
5. 治小兒熱嗽
馬牙硝,白礬(各半斤),黃丹(一分)
白話文:
馬牙硝,白礬(各二百五十克),黃丹(十五克)
上同研入合子固濟,火燒令紅,覆潤地一夜,再研。加龍腦半錢,甘草湯下一字,或半錢。
白話文:
將上藥共研後,放入布袋中縫合,用火燒製成紅色,然後包埋在地下潤濕一夜,再研磨。加入半錢的龍腦,用甘草湯送服,一次服用一丸,或半錢。
6. 治小兒疳肥瘡多生頭上
淫浸久不瘥,及耳瘡等悉主之。
石錄,白芷(等分)
上以生甘草洗瘡,敷藥一日愈。
白話文:
如果浸泡在不乾淨的環境中太久沒有康復,以及耳朵的疾病等都可以用這個方法來治療。
使用石錄和白芷,兩者份量相同。
用生甘草清洗患處,然後敷上藥物,一天就可以痊癒。
雜記傳小說中有數方,既著於書,必有良驗。今錄於此,《北夢瑣言》,記火燒瘡方法。孫光顯家人作煎餅,一婢抱孩子擁爐,不覺落火爐之上,遂以醋泥敷之。至曉不痛亦無瘢痕,是知俗說亦不厭多聞。
《朝野僉載》。記毒蛇傷。用艾炷當齧處灸,引去毒氣即瘥。其餘惡蟲所螫,馬汗入瘡,用之亦效。
白話文:
在雜記傳說小說裡有許多藥方,既然已經記載在書裡,肯定有很好的療效,現在將這些藥方記錄下來:《北夢瑣言》裡記載了火燒傷的治療方法。有個叫孫光顯的人家裡正在做煎餅,有個婢女抱著孩子靠近爐子,不小心把孩子掉進了火爐裡,於是就用醋泥敷在傷口處。到了天亮的時候,孩子的傷口不痛了,也沒有留疤痕,這說明流傳在民間的說法也不厭煩地多聽聽。
又記,筋斷須續者,取旋覆根絞取汁,以筋相對,取汁塗而封之,即相續如故。蜀兒如逃走,多刻筋,以此續之,百不失一。
白話文:
另外還記載了,筋斷了需要續接,就採取旋覆花的根部絞碎取汁,把筋相對,把汁液塗在上面粘合起來,就能像以前一樣連接起來。四川的兒童如果是逃走,筋經常會折斷,用這種方法續接筋,成功率是百分之百。
《廣五行記》。治噎疾,永徽中。絳州有僧病噎數年,臨死遺命,令破喉視之,得一物似魚,而有兩頭,遍體悉是魚鱗,致缽中,跳躍不止。以諸味置缽中,悉化為水。時寺中方刈藍作靛,試取少靛置缽中。此蟲繞缽畏避,須臾蟲化為水,世人以靛治噎疾。
白話文:
《廣五行記》:治療咽喉阻塞的疾病,發生在永徽年間。絳州有一位僧人患咽喉阻塞的疾病已經好幾年了,他臨死前遺留遺言,要剖開喉嚨來觀察,結果在喉嚨裡發現了一個像魚的東西,但它有兩個頭,全身都是魚鱗,把它放入缽中,它不斷地跳動。用各種味道的東西放在缽中,它都能變成水。那時寺廟中正在收割靛藍製作靛藍染料,有人試著取一點靛藍放在缽中,這個蟲繞著缽害怕躲避,沒多久蟲就變成水了。從此,世人用靛藍來治療咽喉阻塞的疾病。
《國史補》。言有白岑者,療發背,其驗十全。後為淮南十將,節度使高適,脅取其方,然不甚效。岑至九江,為虎所食,驛吏於囊中得其真方,太原王升之,寫以傳布。後魯國孔南得岑方,為王傳,《號靈方》,至今具於後。呂君子西華,洛陽人,孤貧無家,著作郎韋顒與其先有舊,以其子妻之,應秀才,五舉不第,與同志張元伯入王屋山,時莫知之者。俄而華疽發背,膿血被身,筋骨俱見,告元伯曰:「吾將死矣!扶至於水傍,俟天命而已。
白話文:
《國史補》中提到,有一位名叫白岑的人,擅長治療背上長瘡的疾病,他的驗證者十全十美。後來他成為淮南十將之一,節度使高適威脅他交出藥方,但效果卻不怎麼好。白岑到了九江,被老虎吃掉了。驛吏從他的袋子裡找到了他的真方,太原人王升之就把它抄寫下來,然後傳播出去。後來,魯國人孔南得到了白岑的藥方,並將它傳給了王升之,這個藥方被稱為《號靈方》,至今仍在後世流傳。呂君子西華,洛陽人,孤獨貧窮,無家可歸。著作郎韋顒與他先人有舊,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。呂君子西華應試秀才,五次考試都沒有考中,於是與志同道合的張元伯一起隱居在王屋山,當時沒人知道他們的行蹤。不久,呂君子西華的背上長了個大瘡,膿血覆蓋全身,筋骨都看得見了。他告訴張元伯說:「我要死了!扶我到河邊,等待天命吧。
」元伯無可奈何,因從其言,露臥數宿。忽有一胡僧,振錫而至,視其瘡曰:「膜尚完,可治也。」乃出閤中藥,塗於軟帛上,貼四五日生肌,八九日肉乃平,飲膳如故。僧云:「吾將它適,慮再發,此疾無藥療。」因示其方,令秘之,西華頓首曰:「微吾師,遺骸邱畝矣。
白話文:
元伯沒有辦法,只好照著他的話做,在戶外睡了好幾晚。突然有一位和尚,拿著錫杖來到他面前,查看了他的傷口說:「膜還完好,可以治療。」於是拿出藥粉,塗在柔軟的布上,貼上後四五天就長出了新肉,八九天後傷口就完全恢復了,生活飲食都能像以前一樣。和尚說:「我將要離開這個地方,擔心你會復發,這種病是無法用藥治好的。」於是把他的方子給了他,並囑咐他要保密。西華叩頭感謝說:「如果不是您的幫助,我的遺骸恐怕已經埋在山丘中了。」
雖力未能報,願少伸區區。何遽言別乎?」僧曰:「始以君病而來,今愈吾去矣,安用報為?」乃去,數步之間不復見。西華歸以事白韋,韋因請其方,西華不與,韋知其終不可得。乃白於考功裴輝卿員外,請以名第啖而取之,裴如其言。西華對曰:「愚修文以求名,不沽方以求進。
白話文:
雖然我的能力不足以報答您,但願能稍稍表達我的感激。為什麼您匆忙地說要分別呢?」和尚說:「當時,我是因為您的疾病才來的,現在您已經好了,我就要離開了,何必談報答呢?」於是和尚離去,走幾步就不見了。西華回去後將事情告訴韋,韋就向西華求要那名醫的治療方法,西華不給他,韋知道他最終得不到。於是告訴考功裴輝卿員外,請求用功名來誘惑他並向她索要,裴輝卿依他所言。西華回答說:「我只依靠學習文章來追求功名,而不是靠出賣方子來謀取升遷。」
」竟下第而返。後河南尹聞之,謂韋曰:「有一計取之」。韋曰何計。曰陷於法禁,免其罪而購之。逾月果罹其罪,獄成引決,親喻之,令出其所秘方,可以免雪。西華守死無求免之色,尹無奈何,乃釋之。西華知失考功之旨,又見薄於外舅,雖精苦日甚,而文趣轉疏,如是經五稔,見黜於春官,乃罷去薄遊。
白話文:
西華落榜而返。後來河南尹聽說了這件事,對韋說:「有一個計策可以得到他的祕方」。韋問:「什麼計策?」河南尹回答:「將他陷害入法網,免除他的罪刑,然後用重金購取他的祕方。」過了幾個月,西華果然犯了罪,被判了死刑。河南尹親自去見他,告訴他說,只要交出祕方,就可以免除他的罪刑。西華堅守自己的原則,不肯交出祕方,河南尹無可奈何,只好釋放了他。西華知道自己錯失了考中功名的機會,又被自己的舅舅所輕視,所以雖然更加努力地讀書,但文思卻越來越枯竭。這樣過了五年,他在春官的考試中被黜落,於是放棄了考試,開始四處遊歷。
梁宋間,姨弟李潛,尉商邱,淹延半歲,以酒肉過量,疽復發,既薦,復以前方療之,懼人知之,憂疑阻喪,久不能決。潛知其意,乃喻之曰:「聞有《神授名方》,今病亟矣!奈何懼潛見方之故,忽死而不治,豈保生承繼之意也。西華不得已,口授之,潛欲審其事,皆三反覆之,及藥成,潛親敷之。
白話文:
梁朝宋朝年間,小姨子的弟弟李潛擔任商邱縣尉,耽溺於酒肉,因此疽病復發。李潛多次向姨夫西華求醫,西華都用以前的方法為他治療。李潛擔心別人知道他的病情,於是憂慮不決,遲遲無法下定決心。李潛知道他的心思,於是對他說:「聽說有一部《神授名方》,你的病情已經很嚴重了!怎麼能因為擔心我看到你的病因,而突然死去而不接受治療呢?難道這符合你保全生命的本意嗎?」西華不得已,口授了方子給李潛。李潛為了慎重起見,反覆詢問了三次,直到藥物配好,親自敷上。
尋疾平,乃遊荊蠻,不知所之。潛於是手疏五十本,遍遺親戚。以矯西華之僻。前潤州金壇縣尉得其方。每貯其藥物,嘗遊西蜀,活將死者五六人。每欲傳其事貽於後,以家故行役,未諧此意。貞元十年冬十月,偶於秋浦,與霍願同詣周南宅,夜話既久,言及方書,遂授之於周南,令志之。
白話文:
治癒了疾病後,就遊歷了荊蠻,不知道去哪裡了。於是暗中寫了五十本藥方,廣泛分發給親戚。用來糾正西華的偏僻。以前潤州金壇縣尉得到了他的藥方。每次都儲藏他的藥物,曾經遊歷西蜀,使五六個垂死的人活了下來。每次都想把他的事跡流傳給後人,但由於家事出差,還沒有實現這個意願。貞元十年冬天十月,偶然來到秋浦,與霍願一起拜訪了周南的家,夜談很久,談到藥方書籍,於是就把它授給了周南,讓他抄寫下來。
方曰此發背者,自內而出外者也,熱毒中膈,氣血凝澀,蒸背上虛處,先三五日隱脈妨悶,積漸成腫,始出皮膚,結聚成膿也,其方如後。
白話文:
醫生說這種發背是由內到外引起的。熱毒濁氣在膈膜中,氣血凝結,蒸騰到背部虛處。開始的時候,隱脈疼痛,逐漸變成腫脹,最後穿透皮膚,積聚成膿。治療方法如下。
白麥飯石(顏色黃白,類麥飯者尤佳,炭火燒出,醋中浸十遍止),白蘞末(與石等分),鹿角(二三寸截之,不用自脫者,元帶腦骨者,即非自脫,炭火燒煙盡為度,杵為末,依前二味)
白話文:
白麥飯石(顏色黃白,像麥飯那樣的品質是最好的,用炭火燒過,浸泡在醋裡十次為止),白蘞末(與石頭一樣多的分量),鹿角(截成二三寸長度,不用自然掉落的角,而是連著腦骨一起掉下來的角,不是自然掉落的話就不行,用炭火燒成煙沒後停止,磨成粉末,按照前面兩種藥材同樣的程序處理)。
上並搗細末,取多年米醋,於銚中煎,令魚眼沸,即下前件藥末,調如稀餳,以篦子塗,敷腫上,只當瘡頭留一指面地,勿令合,以出熱氣,如未膿,當內消。若已作頭,當撮小。若日久瘡甚,肌肉損爛,筋骨出露,即布上塗藥貼之瘡上,干,即再換。但以鬲中不穴,無不瘥。瘡切忌手觸,宜慎之。《劉夢得傳信方》亦出,不如此之備。
白話文:
藥材研磨為細末,取多年份的米醋,在銚中煮,煮到像魚眼沸騰般的程度,再加入前面所說的藥末,攪拌成糊狀,用篦子塗抹,把藥敷在腫脹的地方,只在瘡口留出一指寬的空間,不要讓傷口合起來,以利於熱氣排出,如果瘡口還沒有流膿,內部的腫痛便會消退。如果瘡口已經形成膿頭,則要將膿頭弄小。如果瘡口經過長時間的發展變得十分嚴重,肌肉和組織腐爛,甚至露出了筋骨,則要用布將藥塗抹在布上,再把布貼在瘡口上,藥物乾了之後就要換新的。只要膿瘡內部沒有閉合或堵塞,就沒有不能治癒的瘡。瘡口千萬不要用手觸摸,這一點一定要特別注意。《劉夢得傳信方》中記載的治瘡方法也是如此,但是沒有如此詳細。
《北齊書》。楊遵彥患發背腫,馬嗣明以煉石塗之,便瘥。其方取粗黃石如鵝卵大,猛火令赤,內釅醋中。因有屑落醋中,頻燒石盡,取屑,暴搗,和醋塗於腫上,與《白岑方》相類也。
白話文:
《北齊書》中記載,楊遵彥患上了發背腫。馬嗣明用煉石塗抹他的腫瘤,就痊癒了。他的方法是取粗黃石,像鵝卵石那麼大,用猛火燒得通紅,然後放入濃醋中。由於石頭在醋中會產生屑狀物,頻頻燒石至石頭全部燃盡後,取出屑狀物,暴曬搗碎,用醋和勻,塗抹在腫瘤上,這種方法與《白岑方》中的方法相似。
《獨異志》。唐貞觀中,張寶藏為金吾衛士,嘗因下直,歸櫟陽,路逢少年畋獵,割鮮野食,倚樹嘆曰:「張寶藏身年七十,未嘗得一食酒肉如此者,可悲哉!」旁有僧指曰:「六十日內,官登三品,何足難也。」言訖不見,寶藏異之。即時還京師,時太宗苦於氣痢,眾醫不效,即下詔問殿廷左右,有能治此疾者,當重賞之。
白話文:
《獨異志》記載:唐朝貞觀年間,有個名叫張寶藏的人是金吾衛士。一天,張寶藏下值後,回櫟陽的路上,碰到了幾個少年在打獵,他們割下新鮮的野味來吃,靠在樹上嘆息說:「張寶藏70歲了,從來沒有吃過這麼好的酒肉,真是可悲啊!」旁邊有一個和尚指著他說:「60天內,你就能官至三品,有什麼好難過的呢。」說完就消失了。張寶藏覺得很奇怪。
他立即回到京城,當時唐太宗患有痢疾,眾多御醫都治不好,唐太宗就下令詢問殿中左右,有誰能治好這個病,將重賞之。
寶藏曾困其疾,即具疏乳煎蓽茇方,上服之立瘥。宣下宰臣,與五品官。魏徵難之,逾月不進擬。上疾復發,問左右曰:「吾前服乳煎蓽撥有功,覆命進一啜,又平?」因思曰:「嘗令與進方,人五品官,不見除授,何也?」徵懼曰:「奉詔之後,未知文武二吏」。上怒曰:「治得宰相,不妨已授三品官,我天子也,豈不及汝耶」。
白話文:
寶藏曾經治療過皇上的疾病,當時寶藏就準備了乳煎蓽撥的藥方,皇上服用後立刻病癒。皇上宣示給宰相們知道,並給予寶藏五品的官職。魏徵對此表示懷疑,一個多月都不肯擬定奏章。皇上的疾病又復發了,皇上問左右的人說:「我以前服用的乳煎蓽撥很有效,再次服用應該就會好了吧?」於是皇上想起:「曾經命令你去傳達藥方,並且晉升進獻藥方的人為五品官,但為什麼一直沒有看到官職的命令呢?」魏徵害怕地說:「奉旨後,不知道該由文官還是武官來辦理這件事。」皇上生氣地說:「治理好宰相,不妨授予三品官,我作為天子,難道還不如你嗎?」
乃厲聲曰:「與三品文官,授鴻臚寺卿」。時正六十日矣,其方每服,用牛乳半斤,蓽茇三錢匕,同煎減半,空心頓服。
白話文:
他厲聲說:『授予他三品官,讓他擔任鴻臚寺卿』。此時已過了60天了,所服藥的藥方,每次用牛乳半斤、蓽茇三錢匙,一起煎成一半的量,空腹時服下。
《馬提刑》。記醫先祖忠肅公,天聖中,以工部尚書知濠州,家有媼病漏,蓋十餘年。一日老兵掃庭下,且言前數日過市,有醫自遠來,道瘡漏可治,特頃刻之力耳。媼曰:「吾更醫多矣,不信也」。其黨有以白忠肅公者,即為召醫視之,曰可治無疑。須活鱔一,竹針五七枚。
白話文:
《馬提刑》:記載我醫學先祖忠肅公,在宋仁宗天聖年間,以工部尚書的身份知曉濠州。家中有一位老婦患漏疾,已經有十幾年了。有一天,一位老兵打掃庭院,並聊到幾天前他路過市場,巧遇一位遠道而來的醫生,告訴他漏疾是可以治好的,而且只需要片刻的功夫。老婦說:「我已經換過很多個醫生了,可都不見效,我不相信」。其中有個人就把這件事告訴了忠肅公,忠肅公立即召來醫生看診,醫生說她這個病可以治,不用懷疑。需要活鱔一條,竹針五七枚。
醫乃擲鱔於地,鱔因屈盤,就盤以竹針貫之,覆瘡良久,取視,有白蟲數十如針著鱔。醫即令置杯中,蠕動如線。復覆之,又得十餘枚,如是五六。醫者曰:「蟲固未盡,然其餘皆小蟲」。竟請以常用藥敷之,時家所有,檳榔黃連為散敷之,醫未始用藥,明日可以干艾作湯。
白話文:
醫師抓來一條鱔魚並將牠扔到地上,鱔魚便彎曲盤旋起來,醫師順著鱔魚盤旋的形狀用竹針將鱔魚貫穿固定,然後把鱔魚覆蓋在瘡口上很長時間,拿起來觀察,發現有數十條像針一樣的白色小蟲子吸附在鱔魚上。醫師立刻把這些蟲子放在杯子中,觀察到這些蟲子蠕動的樣子如同絲線一般。醫師又把鱔魚覆蓋在瘡口上,又得到十幾條蟲子,如此重複了五六次。醫師說:「蟲子肯定還沒清除乾淨,但是剩下的蟲子都很小」。最後,醫師請患者用家中常備的檳榔、黃連研磨成粉末狀敷在瘡口上,醫師一開始並沒有使用其他藥物,並約定第二天可以用艾草煮湯。
投白礬末二三錢,洗瘡然後敷藥,蓋老人血氣冷,必假艾力以佐陽,而艾性亦能殺蟲也。如是者再,即生肌,不一月當愈,既而如其言。醫曰:「瘡一月不治則有蟲,蟲能蠕動,氣血亦隨之,故瘡漏不可遽合則結痛,實蟲所為。」又曰,「人每有疾,經月不痊,則必憊,虛勞婦人則補脾血,小兒則防驚疳,二病則並治瘴癘,醫無名於世,而治疾有效,亦良醫也」。又其言有理,故並錄之。
白話文:
加入兩三錢的白礬粉末,先洗淨瘡口,然後敷上藥膏。因為老人的血氣冷,必須藉助艾草的力量來溫陽,而艾草的性質也可以殺蟲。這樣治療兩次,瘡口就會生肌,不到一個月就能痊癒。後來,按他的方法治療,果然痊癒。醫生說:「瘡口一個月不癒合,就會生蟲。蟲子會蠕動,氣血也會隨之流動,所以瘡口不能很快癒合,就會疼痛,這是蟲子引起的。」又說:「人每逢生病,經月不痊癒,就會虛弱。虛弱的婦人要補脾血,小孩要防驚癇,這兩種疾病都需要同時治療瘴癘。這位醫生雖然沒有名聲於世,但是治病有效,也是一位良醫。」他的話有道理,所以我把它記錄下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