蘇軾、沈括

《蘇沈良方》~ 卷第一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一 (3)

1. 論臟腑

古方言,雲母粗服,則著人肝肺不可去。如枇杷狗脊,毛皆不可食,食射入肝肺。世俗似此之論甚多,皆謬說也。又言人有水喉、食喉、氣喉,亦謬也,世傳歐希範真五臟圖,亦畫三喉,蓋當時驗之不審。水與食同嚼而吞,豈能口中遂分二喉哉?人但有咽有喉二者而已。咽則納飲食,喉則通氣。

白話文:

古代有種說法,如果吃雲母粗服,就會傷及人的肝肺,不能服用。像枇杷和狗脊,都不能吃,因為它們會損害肝肺。民間有很多類似的說法,這些都是謬論。另外,還有人說人有水喉、食喉、氣喉,這也是錯誤的。世傳歐希範的《真五臟圖》中,也畫了三個喉嚨,這可能是當時驗證不嚴。水和食物一起咀嚼吞嚥,怎麼可能在嘴裡分開成兩個喉嚨呢?人只有一個咽喉,咽喉上面是咽,下面是喉。咽負責吞嚥飲食,喉負責呼吸氣體。

咽則咽入胃脘,次入胃中,又次入廣腸,下入大小腸。喉則下通五臟,為出入息。五臟之含氣呼吸,正如冶家鼓鞴。人之飲食藥餌,但自咽入腸胃,何嘗至五臟。凡人肌骨五臟腸胃雖各別,其入腹之物,英精之氣,皆能洞達,但滓穢即入二腸。故人飲食及服藥,既入腹,為真氣所蒸。

白話文:

吞嚥的食物會進入胃脘,然後進入胃中,接下來進入廣腸,最後到達大小腸。喉嚨與五臟相通,是呼吸的通道。五臟呼吸時充滿氣,就像冶煉工人在鼓動風箱一樣。人的飲食藥物,只是從咽喉進入腸胃,並沒有到達五臟。人體的肌肉、骨骼、五臟和腸胃雖然各不相同,但進入腹中的食物、精華之氣都能夠相互流通,只有糟粕才會進入大腸和小腸。所以飲食和藥物進入腹中後,會被真氣蒸騰。

英精之氣味,以至金石之精者,如細研硫黃硃砂乳石之類,俱能飛走。融結者皆隨真氣洞達肌骨,猶如天地之氣,貫穿金石土木,曾無留礙,其餘頑石草木,則但氣味洞達爾。及其勢盡,則滓穢傳於大腸,潤濕滲入小腸,皆敗物不能變化,惟當退泄耳。凡所謂某物入肝,某物入腎之類,但氣味到彼爾,其質豈能到彼哉?此醫不可不知也。

白話文:

金石中的精氣、味道,可以達到金石的精華,像是研磨細碎的硫磺、硃砂、乳石之類,都可以飛散消失。它融化凝聚的部分都跟隨著真氣,穿透肌肉和骨骼,就像天地之氣,貫穿金石、泥土和木材,絲毫沒有阻礙。其餘堅硬的石頭和草木,只能是氣味穿透而已。等到氣勢耗盡的時候,渣滓就傳到大腸,濕潤滲入小腸,這些敗壞的東西都不能發生變化,只能排出體外。凡是說某種東西進入肝臟,某種東西進入腎臟之類的說法,只是氣味到達那裡而已,它的實質怎麼能到達呢?這是醫生必須知道的。

2. 論君臣

舊說有:藥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之說。其意以謂藥雖眾,主病者專在一物,其他則節給相為用。大略相統制,如此為宜,不必盡然也。所謂君者。主此一方,固無定物也。藥性論,乃以眾藥之和厚者定為君。其次為臣為佐,有毒者多為使,此謬論也。設若欲攻堅積,則巴豆輩,豈得不為君也?

白話文:

過去有種說法:用藥應當遵循「一君二臣三佐五使」的原則。意思是說,即使藥物種類繁多,但主要治療疾病的藥物只有一味,其餘的藥物都只是輔助,按比例配合使用。基本上,藥物之間相互制約,這樣纔是合宜的,但也不一定完全如此。所謂「君」,是指主治一方的藥物,它沒有固定的藥物,而是以藥性論中所說的「眾藥之和厚者」來定為君藥。而其次的藥物是「臣」和「佐」,有毒的藥物大多是「使」,這是一種錯誤的理論。假若想攻堅積,那麼巴豆一類的藥物,豈能不作為君藥嗎?

3. 論湯散丸

湯散丸各有所宜。古方用湯最多,用丸散者殊少。煮散古方無用者,惟近世人為之。大體欲達五臟四肢者莫如湯,欲留膈胃中者莫如散。久而後散者莫如丸,又無毒者宜湯,小毒者宜散,大毒者宜用丸。又欲速用湯,稍緩用散,甚緩者用丸,此大概也。近世用湯者全少,應湯者全用煮散。

白話文:

湯劑、散劑和丸劑各有適宜的用法。古代的方劑中,湯劑的使用最多,丸劑和散劑的使用較少。熬煮散劑的古方並沒有,只有近代的人才使用這種方法。總體來說,如果想要藥物到達五臟四肢,那麼湯劑最合適;如果想要藥物留在膈肌和胃中,那麼散劑最合適。如果想要藥物在體內停留較長時間,那麼丸劑最合適。此外,無毒的藥物宜用湯劑,小毒的藥物宜用散劑,大毒的藥物宜用丸劑。如果想要藥物起效快,那麼宜用湯劑;如果想要藥物起效較慢,那麼宜用散劑;如果想要藥物起效很慢,那麼宜用丸劑。這是一般原則。近代使用湯劑的人很少,應當用湯劑的方劑都被改為了煮散劑。

大率湯劑氣勢完壯,力與丸散倍蓰。煮散,多者一啜,不過三五錢極矣。比功效力,豈敵湯勢,然既力大不宜有失,消息用之,要在良工,難可以定論拘也。

白話文:

湯劑的氣勢雄壯,藥力比丸藥和散劑增強數倍。煎煮散劑,一次服用量最多一口,超過三五錢就很少了。相比藥效,豈能比得上湯劑的藥力,但由於藥力太大,不能有失誤,使用時要有所取捨,這取決於醫生的精湛技術,難以以定論來約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