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蘇沈良方》~ 卷第一 (3)
卷第一 (3)
1. 論臟腑
古方言,雲母粗服,則著人肝肺不可去。如枇杷狗脊,毛皆不可食,食射入肝肺。世俗似此之論甚多,皆謬說也。又言人有水喉、食喉、氣喉,亦謬也,世傳歐希範真五臟圖,亦畫三喉,蓋當時驗之不審。水與食同嚼而吞,豈能口中遂分二喉哉?人但有咽有喉二者而已。咽則納飲食,喉則通氣。
咽則咽入胃脘,次入胃中,又次入廣腸,下入大小腸。喉則下通五臟,為出入息。五臟之含氣呼吸,正如冶家鼓鞴。人之飲食藥餌,但自咽入腸胃,何嘗至五臟。凡人肌骨五臟腸胃雖各別,其入腹之物,英精之氣,皆能洞達,但滓穢即入二腸。故人飲食及服藥,既入腹,為真氣所蒸。
英精之氣味,以至金石之精者,如細研硫黃硃砂乳石之類,俱能飛走。融結者皆隨真氣洞達肌骨,猶如天地之氣,貫穿金石土木,曾無留礙,其餘頑石草木,則但氣味洞達爾。及其勢盡,則滓穢傳於大腸,潤濕滲入小腸,皆敗物不能變化,惟當退泄耳。凡所謂某物入肝,某物入腎之類,但氣味到彼爾,其質豈能到彼哉?此醫不可不知也。
白話文:
論臟腑
古代有些說法認為,如果服用粗糙的雲母,就會損傷肝肺,無法去除。又說像枇杷、狗脊這些帶毛的都不能吃,吃了會射入肝肺。民間類似這樣的說法很多,都是錯誤的。還有人說人有三條喉嚨:水喉、食喉、氣喉,這也是錯誤的。世傳歐希範的五臟圖也畫了三條喉嚨,大概是當時驗證不仔細。水和食物一起咀嚼吞咽,怎麼可能在口中就分出兩條喉嚨呢?人只有咽喉兩種器官而已。咽負責吞咽食物,喉負責呼吸。
食物從咽進入胃脘,再進入胃,然後進入大腸,最後進入大小腸。喉嚨則與五臟相通,用於呼吸。五臟的呼吸,就像冶煉工人用的鼓風爐一樣。人吃食物或藥物,只從咽喉進入腸胃,怎麼會到達五臟呢?雖然人的肌骨、五臟、腸胃各不相同,但進入腹部的食物,以及精華之氣,都能夠互相貫通,只有渣滓則進入大小腸。所以人吃東西或服藥,一旦進入腹部,就會被真氣蒸騰。
精華之氣味,甚至金石類精華,例如細磨的硫黃、硃砂、乳石等,都能夠飛走、融化,並隨著真氣貫通肌骨,就像天地之氣貫穿金石土木一樣,沒有阻礙;其餘頑固的石頭、草木,則只有氣味能夠貫通而已。等到它們的效力用盡,渣滓就會傳到大腸,水分則滲入小腸,這些都是不能轉化的廢物,只能排出體外。凡是說某種東西進入肝臟,某種東西進入腎臟之類的說法,只是它們的氣味到達了而已,其物質本身怎麼可能到達呢?這一點醫生必須要知道。
2. 論君臣
舊說有:藥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之說。其意以謂藥雖眾,主病者專在一物,其他則節給相為用。大略相統制,如此為宜,不必盡然也。所謂君者。主此一方,固無定物也。藥性論,乃以眾藥之和厚者定為君。其次為臣為佐,有毒者多為使,此謬論也。設若欲攻堅積,則巴豆輩,豈得不為君也?
白話文:
論君臣
古人說用藥有「一君二臣三佐五使」的說法,意思是雖然藥物很多,但主治疾病的藥物只有一個,其他的藥物則輔佐它發揮作用。大致上要互相統攝,這樣才合適,但也不是絕對的。所謂的君藥,是指這一張藥方中起主要作用的藥物,並沒有一定的藥物是君藥。有些藥性論,把藥效平和厚重的藥物定為君藥,其次才是臣藥、佐藥,而有毒的藥物大多作為使藥,這種說法是錯誤的。比如說,如果要攻破堅硬的積聚,巴豆之類的藥物,怎麼能不作為君藥呢?
3. 論湯散丸
湯散丸各有所宜。古方用湯最多,用丸散者殊少。煮散古方無用者,惟近世人為之。大體欲達五臟四肢者莫如湯,欲留膈胃中者莫如散。久而後散者莫如丸,又無毒者宜湯,小毒者宜散,大毒者宜用丸。又欲速用湯,稍緩用散,甚緩者用丸,此大概也。近世用湯者全少,應湯者全用煮散。
大率湯劑氣勢完壯,力與丸散倍蓰。煮散,多者一啜,不過三五錢極矣。比功效力,豈敵湯勢,然既力大不宜有失,消息用之,要在良工,難可以定論拘也。
白話文:
湯劑、散劑、丸劑各有其適用場合。古代藥方多用湯劑,用丸劑、散劑的較少。將散劑煎煮服用是近世才有的做法,古代藥方中沒有。總體來說,要藥力到達五臟四肢,湯劑最好;要藥力停留在膈胃部位,散劑最好;藥效需要持續作用的,丸劑最好。此外,無毒的藥物宜用湯劑,毒性較小的宜用散劑,毒性大的宜用丸劑。又,需要快速見效的用湯劑,稍慢些見效的用散劑,非常緩慢見效的用丸劑,這是大概的原則。近世用湯劑的人很少,應該用湯劑的都改用煎煮的散劑了。
總而言之,湯劑藥力強勁,功效比丸散劑強很多。煎煮的散劑,每次服用量最多一啜(一小口),也就三五錢(重量單位)而已。比較藥效和藥力,怎麼比得上湯劑呢?然而,湯劑藥力強大,用藥稍有不慎就會出問題,所以必須要經驗豐富的醫生才能使用,難以用固定的規律來約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