蘇軾、沈括

《蘇沈良方》~ 卷第五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五 (3)

1. 何首烏散

治腳氣流疰,頭目昏重,肢節痛,手足冷,重熱拘攣,浮腫麻痹,目生黑花,(出《靈苑》)

何首烏(水浸一日切,厚半寸,黑豆水拌勻,令濕何首烏重重相間,蒸豆爛,去豆陰乾)

仙靈脾葉,牛膝(以上各酒浸一宿),烏頭(水浸七日,入鹽二兩半炒黃色各半斤)

上每服二錢,酒下或粥飲調下,日三服,空心食前,久患者半月效。先君同官王綽禮部,有女子病足,攣痛二歲,得此半月愈。予老姨,亦病手足骨髓中,痛不能堪,久治不瘥,亦得此愈。

治消渴方。

眉山有楊穎臣者,長七尺,健飲啖,倜儻人也。忽得消渴疾,日飲水數斗,食倍常,而數溺消渴藥服之逾年,疾日甚。自度必死,治棺衾,囑其子於人。蜀有良醫張元隱之子,不記其名,為診脈。笑曰:「君幾誤死矣!」取麝香當門子,以酒濡之,作十許丸。取枳枸子為湯飲之,遂愈。

問其故,張生言,消渴消中,皆脾衰而腎憊。土不能勝水,腎液不上溯,乃成此疾。今診穎臣脾脈極熱,而腎不衰。當由果實酒過度,虛熱在脾,故飲食兼人而多飲水。水多,不得不多溺也,非消渴也。麝香能敗酒,瓜果近輒不植,而枳枸子亦能勝酒。屋外有此木,屋中釀酒不熟,以其木為屋,其下亦不可釀酒,故以此二物為藥,以去酒果之毒也。宋玉云枳枸束巢,枳音俱,里切,枸音矩,以其實如鳥乳,故能束巢。

今俗訛謂之雞矩子,亦謂之癩漢指頭,蓋取其似也。嚼之如乳,小兒喜食之。

白話文:

何首烏散

此方主治腳氣、腳氣病導致的全身不適(如頭昏眼花、肢體疼痛、手腳冰冷、肌肉抽搐、水腫麻痺、視物模糊等)。

藥方組成:

何首烏(用水浸泡一日後切片,厚約半寸,用黑豆水拌勻,使何首烏片層層相間,蒸煮至黑豆爛熟,取出黑豆,曬乾) 仙靈脾葉 牛膝(以上三味都用酒浸泡一夜) 烏頭(用水浸泡七日,加入二兩半鹽炒至黃色,每味藥各半斤)

用法用量:

每次服用二錢(約7.5克),用酒或粥送服,一日三次,空腹飯前服用。久病者,半月可見效。

臨床驗證:

我的先君王綽(禮部官員)家中有位女子,患足部攣縮疼痛達兩年之久,服用此方半月即痊癒。我的老姨也曾患手足骨髓疼痛,久治不愈,服用此方後也痊癒了。

治消渴方

眉山楊穎臣,身材高大,嗜酒食,性格豪爽。突然患上消渴症,每日飲水數斗,食量倍增,小便頻繁。服用消渴藥一年多,病情日益加重,自知將死,準備後事。蜀地一位名醫張元隱的兒子(名字不記)為其診脈,笑着說:「你差點誤了自己的性命!」他用麝香研磨成粉,加酒調成十幾丸,再用枳枸子(枸杞)煎湯服用,楊穎臣的病便痊癒了。

張氏解釋說:消渴症是脾虛腎弱所致,脾土不能制約腎水,腎液不能上輸,導致此病。但診斷楊穎臣的脾脈極熱,而腎並未衰弱,應是因過度飲酒食果,導致脾胃虛熱,所以食慾旺盛,飲水量大,小便也多,這並非真正的消渴症。麝香能解酒毒,瓜果近處的植物都不易生長,而枳枸子也能解酒。屋外有這種樹,屋內釀的酒就不容易熟,用這種樹木造屋,屋下也不宜釀酒,所以用這兩種藥物來解酒果之毒。宋玉說「枳枸束巢」,枳音俱,里切,枸音矩,因其果實像鳥乳,故能束巢。

現在俗稱其為雞矩子或癩漢指頭,大概是因其形狀相似。嚼起來像乳汁,小孩子喜歡吃。

2. 《經效》阿膠丸

治嗽,並嗽血唾血。

阿膠(銼碎微炒),卷柏(去塵土),乾山藥,生乾地黃,(熟者不用),雞蘇,大薊(獨根者最佳日影干),五味子(以上各一兩淨),柏子仁(別研),茯苓,人參,百部,遠志(去心),麥門冬,防風(以上各半兩淨)

上十四味,並擇好藥材。依方修制,搗羅為末,煉蜜丸如彈子大。不拘時候,濃煎小麥,並麥門冬湯下半丸。加至一丸,若覺氣虛,空心不用服。

白話文:

《經效》阿膠丸治療咳嗽,包括咳嗽帶血或吐血。

配方:阿膠(切碎微炒)、卷柏(去淨塵土)、山藥、生地黃(生的,不用熟的)、益母草、大薊(單獨的根最好,曬乾)、五味子(以上各一兩,藥材要乾淨)、柏子仁(需研磨)、茯苓、人參、百部、遠志(去心)、麥門冬、防風(以上各半兩,藥材要乾淨)。

將以上十四種藥材,挑選優質的藥材,依照處方製作,搗碎過篩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彈珠大小的藥丸。不限時間服用,用濃煎的小麥和麥門冬湯送服半丸,最多服用一丸。如果感覺氣虛,空腹不要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