蘇軾、沈括

《蘇沈良方》~ 卷第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三 (5)

1. 梔子湯

治胸痹切痛,

梔子(二兩),附子(炮一兩)

上每服三錢,水一大盞,薤白三寸,同煎至五分,溫服,泗州有人病歲余,百方不愈,服此二服頓愈。

白話文:

梔子湯

治療胸部脹痛劇烈:

取梔子二兩,炮製過的附子一兩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一大碗水,加入三寸長的薤白一起煎煮,煎至五分之一碗的量,溫服。泗州曾有人患病一年多,各種方法都治不好,服用此方兩次就痊癒了。

2. 五積方

(余家舊方《博濟》亦載小有不同)

蒼朮(二十兩),桔梗(十兩),陳皮(六兩),白芷(三兩),甘草(三兩),當歸(二兩),川芎(一兩半),芍藥,白茯苓,半夏(湯匕洗各一兩),麻黃(春夏二兩,秋冬三兩),乾薑(春夏一兩半,秋冬二兩),肉桂(春夏三兩,秋冬四兩),厚朴(二兩薑汁炙),枳殼(麩炒去瓤四兩,以後三味,別搗和)

上前十二味為粗末,分作六服。大鍋內緩火炒令微赤,香熟。即不可過焦。取出,以淨紙藉板床上,晾令冷。入後三物和之和氣。每服三錢,加薑棗,煎至六分,去滓服。傷寒手足逆冷,虛汗不止,脈沉細,面青嘔逆,加順元散一錢,同煎熱服。產婦陳疏難產,經三兩日不生,胎死腹中,或產母氣乏委頓,產道乾澀,加順元散。

水七分,酒三分,煎進兩服,氣血內和即產。胎死者不日當下,其順元散多量產母虛實。傷寒發熱脅內寒者,加蔥三寸,豉七粒同煎。相繼兩三服,當以汗解。

白話文:

五積方

這是家傳舊方,與《博濟》一書記載略有不同。

配方:蒼朮二十兩、桔梗十兩、陳皮六兩、白芷三兩、甘草三兩、當歸二兩、川芎一兩半、芍藥一兩、白茯苓一兩、半夏一兩(用湯洗淨)、麻黃(春夏二兩,秋冬三兩)、乾薑(春夏一兩半,秋冬二兩)、肉桂(春夏三兩,秋冬四兩)、厚朴二兩(用薑汁炮製)、枳殼四兩(麩炒去瓤)。後三味藥材需另外研磨混合。

以上十二味藥材研磨成粗粉,分成六劑。用大鍋小火炒至微紅,香氣撲鼻即可,不可炒焦。取出後,放在乾淨紙鋪好的板上晾涼。再將之前研磨好的後三味藥材混合均勻。每劑服用三錢,加生薑、大棗一起煎煮,煎至六分,去渣服用。

若為傷寒患者,伴隨手腳冰冷、虛汗不止、脈象沉細、面色青白、嘔吐,可加順元散一錢同煎服用。產婦難產,經三五天仍未分娩,胎兒已死腹中,或產婦體虛無力,產道乾燥,也可加順元散。

用七分水、三分酒煎煮,服用兩劑,待氣血調和即可順利生產。胎兒已死,不久便會排出。順元散用量需根據產婦虛實情況調整。傷寒患者發熱,但胸脅部冰冷,可加蔥三寸、豉七粒同煎。服用一到兩劑,即可發汗退熱。

3. 順元散

烏頭(二兩),附子(炮),天南星(各一兩炮),木香(半兩)

上予叔祖錢氏,時得此方。賣干民家,故吳中至今謂之沈氏五積散。大抵此散能溫裡外,但內外感寒,脈遲細沉伏,手足冷,毛髮怐慄。傷寒里證之類,大啜三兩杯。當手足溫,或汗乃愈。今世名醫,多用此散治氣,極效。和一切氣,通血絡,無出此藥。人病脾瘧,用紫金丸逐下,乃服此散,數服多愈。

白話文:

順元散

此方由烏頭二兩、炮附子一兩、炮天南星一兩、木香半兩組成。此方是從叔祖錢氏那裡得到的,後來流傳到民間,吳地至今仍稱之為沈氏五積散。此散主要功能是溫暖裡外,適用於內外感寒,脈象遲緩細弱沉伏,手腳冰冷,毛髮豎立的症狀,以及傷寒裡證等。服用方法:一次服用三兩杯左右的藥湯。當手腳溫暖,或出汗即表示藥效。現代名醫多用此散治療各種氣症,療效顯著。它能調和一切氣機,通暢血脈,效果無出其右。若患脾瘧,先用紫金丸攻下邪氣,再服用此散,往往數次服用即可痊癒。

4. 紫金丹

硫黃針沙並三錢,鐵粉五錢,膩粉十五錢。四味炒為末,粟米飯丸,如彈子大。乳香湯下一丸,氣實服一丸半至二丸。

白話文:

紫金丹

硫磺、砂仁各三錢,鐵粉五錢,滑石粉十五錢。將這四種藥材炒成粉末,用小米飯做成彈子般大小的藥丸。用乳香湯送服,氣滯者服一丸半到二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