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蘇沈良方》~ 卷第三 (3)
卷第三 (3)
1. 麻黃丸
(兼治破傷風及一切風)
治傷寒。解表止頭痛。
麻黃(六兩去節,沸湯炮,去黃水,焙乾),烏頭(水浸三日,頻換水,去皮日乾炮去臍),天南星(別搗),甘草(一兩炙),麝香(一分),半夏(湯洗七遍),石膏(泥裹火燒通赤研以上各四兩),白芷(三兩),龍腦(半兩隻用樟木龍腦但要發散,不用南番龍腦)
上為末。水煮天南星為丸,如小彈子大。每服一丸,蔥茶或酒嚼下。薄荷茶亦得,連二三服。此本予家白龍丸,已編入《靈苑》。後又加麻黃作六兩。寒水石石膏為衣,治傷寒至佳,小小傷風服之立瘥。解表藥中,此尤神速。
白話文:
麻黃丸
治療傷寒,以及各種風邪引起的疾病,例如破傷風。能解表止頭痛。
藥方組成:麻黃(六兩,去節,用沸水泡,去除黃色水分,烘乾),烏頭(水浸泡三日,經常換水,去皮,曬乾,炮製去臍),天南星(不要搗碎),炙甘草(一兩),麝香(一分),半夏(用沸水洗七遍),石膏(用泥土包裹,火燒至通紅,研磨成粉,以上各四兩),白芷(三兩),龍腦(半兩,只用樟木龍腦,需具有發散性,不用南番龍腦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。用水煮天南星,製成如小彈珠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蔥茶或酒送服。薄荷茶也可,連服二三服即可。此方原是家傳的「白龍丸」,已收錄於《靈苑》。後來又增加了麻黃用量至六兩,並以寒水石和石膏為藥丸外衣,治療傷寒效果極佳,即使是輕微的傷風,服用後也能迅速痊癒。在所有解表藥中,此方藥效尤為迅速。
2. 治暑暍
逡巡悶絕不救者。
道上熱土,大蒜
上略等多少,爛研,冷水和,去滓飲之,即瘥。此方,在徐州沛縣城門上。板書搗之,不知何人所施也。
白話文:
治療中暑昏迷不醒的偏方:
若中暑昏迷不醒,可用道旁熱土與大蒜等量,搗爛後用冷水調和,濾去渣滓喝下,就能很快痊癒。這個方子是從徐州沛縣城門上的一塊木板上看到的,上面寫著這個偏方,不知是誰寫的。
3. 治暑傷肌膚
多瘡爛,或因搔成瘡者。林才中嘗暑中臥病,肌膚多瘡爛汁出。
有一乳姥曰,此易瘥。取干壁土揉細末,敷之,隨手即瘥。
白話文:
治暑傷肌膚
皮膚上長了很多潰爛的瘡,或者因為搔抓而形成的瘡。林才中曾經中暑臥病,皮膚上長出許多潰爛流膿的瘡。
一位乳母說,這很容易治好。取乾的牆壁泥土研磨成細末,敷在患處,馬上就好了。
4. 治瘴木香丸
雞心檳榔,陳橘皮(去白各二兩),青木香,人參,厚朴,官桂(去無味者),大附子,羌活,京三稜,獨活,乾薑(炮),甘草(炙),芎藭,川大黃(切微炒),芍藥(各五錢),牽牛子(一斤淘去浮者,揩拭乾,熱搗取末四兩餘,滓不用),肉豆蔻(六枚去殼止瀉方用)
上十五味為末,瓷器盛之,密封。臨服,用牽牛末(二兩)藥末一兩,同研令勻,蜜丸,如桐子大。心腹脹滿,一切風勞冷氣,臍下刺痛,口吐清水白沫,醋心。痃癖氣塊,男子腎臟風毒。攻刺四體,及陽毒腳氣。目昏頭痛,心間嘔逆,及兩脅堅滿不消。臥時橘皮湯下三十丸。
以利為度,此後每夜二十丸。女人血痢,下血,刺痛,積年血塊。胃口逆,手足心煩熱,不思飲食。薑湯下三十丸。取利,每夜更服二十丸。小兒五歲以上,疳氣腹脹氣喘,空心溫湯下五七丸。小者減丸數服。凡胸腹飽悶不消,脾泄不止。臨臥溫酒下取利。食毒,癰疽發背,山嵐瘴氣,才覺頭痛,背膊拘緊,便宜服之。
快利為度,嘗服可以不染瘴疾。凡瘴疾,皆因脾胃實熱所致。常以涼藥解膈上壅熱,並以此藥通利彌善。此丸本治嵐瘴,及溫瘧大效。李校理敦裕常為傳,刻石於大庾嶺,蒙效者不可勝數。子伯氏任閩中,常擁兵捕山寇。過漳浦,軍人皆感瘧。用此治之,應時患愈。予在江南,時值歲發瘧。
以此藥濟人,其效如神,皆以得快利為度。又記,凡久瘧服藥訖,乃灸氣海百壯。又灸中脘三十壯,尤善。
白話文:
治瘴木香丸
此方用雞心檳榔、陳橘皮(去白)、青木香、人參、厚朴、官桂(去無味者)、大附子、羌活、京三稜、獨活、乾薑(炮製)、炙甘草、川芎、川大黃(切片微炒)、芍藥等藥材,以及大量的牽牛子(淘洗去浮物,曬乾後研磨成粉),再加入肉豆蔻(去殼,止瀉時使用)。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瓷器密封保存。
服用時,取牽牛子粉二兩,與藥粉一兩混合研磨均勻,用蜂蜜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。針對心腹脹滿、各種風寒濕邪導致的疾病、臍下刺痛、口吐清水白沫、呃逆、痃癖(腹部腫塊)、男子腎臟風毒、四肢疼痛、陽毒腳氣、目眩頭痛、心窩部嘔逆、兩脅部堅硬脹滿等症狀,睡前用溫熱的橘皮湯送服三十丸,以大便通暢為度,之後每晚服用二十丸。
女性血痢、下血、刺痛、多年血塊、胃口不佳、手足心煩熱、不思飲食等症狀,睡前用薑湯送服三十丸,以大便通暢為度,之後每晚服用二十丸。五歲以上兒童疳氣、腹脹、氣喘,空腹用溫水送服五到七丸,幼兒應酌減藥量。凡胸腹飽脹、消化不良、脾虛泄瀉不止等症狀,睡前用溫酒送服,以通便為度。食物中毒、癰疽(皮膚化膿性疾病)、發背(背部癰疽)、山嵐瘴氣初發時頭痛、背部肌肉僵硬等症狀,也可用此藥治療,以大便通暢為度,經常服用可以預防瘴疾。
瘴疾多因脾胃積熱引起,常用涼性藥物清解上焦鬱熱,再配合此藥通利,療效更佳。此丸藥主要治療山嵐瘴氣和溫瘧,療效顯著。李校理曾廣為宣傳此方,並在大庾嶺刻石記載,受益者無數。子伯氏在福建任職期間,率軍剿匪,途經漳浦,士兵多患瘧疾,服用此藥後很快痊癒。我曾在江南患瘧疾,用此藥治療,療效神奇,皆以大便通暢為度。
此外,久患瘧疾服用此藥後,還應在氣海穴灸一百壯,在中脘穴灸三十壯,效果更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