蘇軾、沈括

《蘇沈良方》~ 原序 (2)

回本書目錄

原序 (2)

1. 原序

又《素問》說陽明在天,則花實戕氣,少陽在泉,則金石失理,如此之論,採掇者固未嘗晰也。抑又取之有早晚,藏之有焙㫰,風雨燥濕,動有槁暴,今之處藥。或有惡火者,必日之而後咀。然安知採藏之家,不常烘煜哉,又不能必,此辨藥之難五也。此五者,大概而已。

其微至於言不能宣,其詳至於書不能載,豈庸庸之人,而可以易言醫哉?予治方最久,有方之良者,輒為疏之,世之為方者,稱其治效,嘗喜過實,《千金肘後》之類,猶多溢言。使人不敢覆信,予所謂《良方》者,必目睹其驗,始著於篇,聞不預也。

然人之疾,如向所謂五難者,方豈能必良哉!一賭其驗,即謂之良,殆不異乎刻舟以求遺劍者?予所以詳著其狀於方尾,疾有相似者,庶幾偶值云爾,篇無次序,隨得隨注,隨以與人,極道貴速,故不暇待完也。《沈括序》

白話文:

[原序]

《素問》中提到,太陽在天上,就會影響花果的生長;少陽在地下,就會影響金石的性質。這些論述,歷代採集藥材的人並沒有完全搞清楚。而且,採藥的時間早晚不同,儲藏的方法也有焙乾和陰乾的區別,再加上風雨、乾燥、潮濕等因素影響,藥材很容易損壞。現在有些醫生用藥,遇到怕火烤的藥材,非要曬乾後再磨碎。但怎麼能保證所有採集和儲藏藥材的人,都始終不使用烘烤的方法呢?這很難確定,這就是辨藥的難處之一。以上五點,只是大概的概括。

藥材的特性,細微到言語難以表達,詳細到文字無法記載,那些經驗不足的人,怎麼能輕易談論醫術呢?我行醫很久了,對於有效的藥方,就詳細記錄下來。但世上的很多藥方,都誇大療效,像《千金方》、《肘後備急方》之類的醫書,也常常言過其實,讓人不敢輕信。我所記錄的「良方」,都是親眼見證其效果後才記載下來,道聽途說的,我不會記錄。

然而,人體疾病,如同前面所說的五種難點,藥方怎麼可能一定有效呢?只憑一次療效就認為是良方,不就像刻舟求劍一樣荒謬嗎?所以我詳細記錄了藥方後的病症情況,即使病症相似,也只能碰碰運氣。這些藥方沒有順序,想到什麼就寫什麼,寫好就給人用,因為講究速度,所以沒時間整理完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