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藥治通義》~ 卷九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11)

1. 導法(導水,諸以外治內法)

治風冷發搐。又聖濟云:「小兒鼻多涕,是腦門為風冷所客。」細辛,用油煎下蠟,薄塗顋上。

又得效方,治風邪入腦,鼻窒流涕,南星飲云:「仍以大蒜、蓽茇末,杵作餅,用紗襯,炙熱,貼囟前,熨斗火熨透。」

或用治癇掣。(聖惠,治小兒諸癇,有固囟大黃膏。又治天瘹,有釣藤圓。)

或用散外邪。(和劑,急風散,用生川烏、辰砂、生南星,治小兒傷風,鼻塞清涕,酒調塗囟門上,不可服之。)

或用療鼻衄口瘡等。(千金翼,蓖麻葉,油塗炙熱,熨顋上,尤驗。又全嬰方論,小兒衄,白芨末,如萆麻葉,塗囟。又幼幼新書,朱氏家傳,治小兒口瘡,芍藥、大黃、宣連末,獖豬膽調,塗囟門。)

貼眉,用升陽陷。(丹溪心法類集痢門,若陽氣下陷者,以升陽益胃湯,加桔梗、醋沃南星,用葉梅,外貼眉攢,極效,起泡便止。)

又用泄鬱熱。(串雅外編,小兒重舌,巴豆半粒,飯黏四五粒,共搗為餅,如黃豆大,貼眉心中間,待四圍起泡,去之即愈。又有截瘧二方。)

塗兩乳,用收虛汗。(萬安方,貝母散,治男子婦人氣虛盜汗,夜臥尤甚,漸至羸瘦,貝母一種,細末,每用少許,臨臥之時,放手心,吐津唾調成膏,搽塗兩乳上。按此方原欠出典,當考索。又本草綱目,引集簡方,自汗不止,鬱金末,臥時調,塗於乳上。)

塗背,用達鼻中。(聖濟,治鼻衄,貼背膏,京三稜,煨熟,細末,醋煮麵糊調貼背,於第五椎上。幼幼新書,引嬰孺,治少小鼻塞,羊髓、薰陸,摩背上。)

又用治背寒。(攖寧生傳,治傷寒汗下後,人虛背獨惡寒,以理中湯,加姜、桂、藿、附,大作服;外以蓽茇、良薑、吳榝、桂、椒,諸品大辛熱為末,和姜糊為膏,厚傅滿背,稍干即易,半月竟復。又聖濟有治寒瘧塗方二首,殊覺迂愚,仍不錄。)

貼臍,或兼以灸,或兼以熨,用通利壅閉。(外臺、本草並有治大小便不通,用鹽塗臍方:一和苦酒,一更艾灸。又本草引經驗方,大小便不通,礬石置臍中。又引經驗方,治小便淋澀,或有血,以赤根樓蔥,近根截一寸許,安臍中,上以艾灸七壯。又聖濟,大便不通,用杏仁、蔥白、鹽,研膏,塗手心,塗臍上。又幼幼新書,引聚寶方,用大蒜、鹽花、山梔子仁,爛搗,攤紙花子上,貼臍。)

又直指方,嘔吐家,多大便秘結,或用連根蔥白一握,漢椒五十粒,搗細作餅,焙熱,和輕粉,掩臍,續以蔥椒煎湯,熏蕩身下。蓋此類最夥,不可枚舉。

又衛生家寶,治水腫,有甘遂大蒜灸法。濟生方塗臍膏,治水腫小使絕少,地龍、豬苓、針砂各一兩,細末,擂蔥涎調成膏,敷臍,約一寸高闊。

又本事方,治結胸灸法,陰毒傷寒,關格不通,亦依此灸之,巴豆十四枚,黃連七寸,和皮,上搗細,用津唾和成膏,填入臍心,以艾灸其上,腹中有聲,其病去矣。

又馮元成上池雜說曰:「張碧泉夫人,病血蠱,腹痛甚已死,先大夫令用姜、蔥、麝香、真血竭。」

白話文:

導法(導水,及其他外治內法)

治療風寒引起的抽搐。另外,《聖濟總錄》提到,小孩鼻子多鼻涕,是因為腦門被風寒侵襲。可以用細辛,用油煎過後加入蠟,薄薄地塗在下巴上。另外,《得效方》記載,治療風邪侵入腦部,導致鼻塞流鼻涕,可以用南星飲。再將大蒜和蓽茇磨成粉,搗成餅狀,用紗布墊著,加熱後貼在囟門前,用熨斗隔著火熨透。也可以用來治療癲癇抽搐(《聖惠方》記載,治療小孩各種癲癇,有固囟大黃膏。另外,治療天瘹,有釣藤圓)。或者用來驅散外邪(《和劑局方》中的急風散,用生川烏、辰砂、生南星,治療小孩傷風,鼻塞流清鼻涕,用酒調勻後塗在囟門上,不可內服)。或者用來治療鼻出血、口腔潰瘍等(《千金翼方》記載,蓖麻葉用油塗抹後加熱,熨在下巴上,效果很好。另外,《全嬰方論》記載,小孩鼻出血,用白芨粉像塗蓖麻葉一樣塗在囟門上。《幼幼新書》記載,朱氏家傳的治療小兒口瘡的藥方,用芍藥、大黃、黃連磨成粉,用豬膽汁調勻後塗在囟門上)。貼在眉毛上,可以用來提升下陷的陽氣(《丹溪心法類集痢門》記載,如果陽氣下陷,可以用升陽益胃湯,加入桔梗,用醋浸泡過的南星,用葉梅外敷在眉心,效果極佳,起泡後就會停止)。還可以治療鬱積的熱邪(《串雅外編》記載,小孩重舌,用半粒巴豆,加上四五粒米飯黏在一起搗成餅,像黃豆大小,貼在眉心中間,等四周起泡後去除,就會痊癒。還有兩個治療瘧疾的藥方)。塗在兩乳上,可以用來收斂虛汗(《萬安方》中的貝母散,治療男女因氣虛引起的盜汗,晚上尤其嚴重,逐漸變得消瘦,用貝母磨成細粉,每次用少量,睡前放在手心,用口水調成膏狀,塗在兩乳上。這個方子沒有明確的出處,需要考證。另外,《本草綱目》引用的《集簡方》記載,治療自汗不止,用鬱金粉,睡前調勻後塗在乳房上)。塗在背上,可以使藥力到達鼻腔(《聖濟總錄》記載,治療鼻出血,用貼背膏,用京三稜煨熟後磨成細粉,用醋和麵糊調勻後貼在背部第五椎的位置。《幼幼新書》引用《嬰孺方》記載,治療小孩鼻塞,用羊髓和薰陸香塗抹在背上)。還可以治療背部怕冷(《攖寧生傳》記載,治療傷寒發汗後,人體虛弱背部獨自怕冷,可以用理中湯,加入生薑、桂枝、藿香、附子,大量服用,外用蓽茇、良薑、吳茱萸、桂枝、胡椒等各種辛熱的藥材磨成粉,用薑汁調成膏狀,厚厚地敷在整個背部,稍乾就更換,半個月就會恢復。《聖濟總錄》也有兩個治療寒瘧的塗抹方,但覺得太過迂腐,不予記錄)。貼在肚臍,可以配合艾灸或熨燙,用來疏通阻塞(《外臺秘要》、《本草綱目》都有記載治療大小便不通,用鹽塗在肚臍上的方法,一種用苦酒調和,另一種配合艾灸。另外,《本草綱目》引用《經驗方》記載,治療大小便不通,將礬石放在肚臍中。又引用《經驗方》記載,治療小便淋瀝不暢或帶血,用紅根樓蔥,從根部截取一寸左右,放在肚臍中,上面用艾灸七壯。《聖濟總錄》記載,治療大便不通,用杏仁、蔥白、鹽,研成膏狀,塗在手心,再塗在肚臍上。《幼幼新書》引用《聚寶方》記載,用大蒜、鹽花、山梔子仁搗爛,攤在紙花上貼在肚臍。《直指方》記載,嘔吐的人,通常大便秘結,可以用連根蔥白一把,加上漢椒五十粒,搗成餅狀,烤熱後,加入輕粉敷在肚臍上,再用蔥椒煎湯熏洗下半身。這種方法有很多,無法一一列舉。《衛生家寶》記載,治療水腫,有甘遂大蒜灸法。《濟生方》記載,塗臍膏,治療水腫小便極少,用地龍、豬苓、針砂各一兩磨成細粉,用蔥汁調成膏狀敷在肚臍上,約一寸高闊。《本事方》記載,治療結胸的灸法,陰毒傷寒,關格不通,也用此方法灸治。用十四粒巴豆,加上帶皮的黃連七寸,一起搗碎,用唾液調成膏狀,填入臍心,再用艾灸其上,肚子裡發出聲音,病就好了。另外,馮元成的《上池雜說》記載,張碧泉夫人生了血蠱,腹痛得要死,先父讓用薑、蔥、麝香、真血竭等藥]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