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藥治通義》~ 卷九 (1)
卷九 (1)
1. 卷九
2. 諸劑概略
治內者,自內以達外。湯體丸散丹之類,見於服飲者,是也。治外者,由外以通內。膏熨蒸浴粉之類,藉於氣達者,是也。夫湯液主治,本乎腠理。凡滌除邪氣者,於湯為宜。傷寒之治,多先於用湯者,如此。醪醴主治,本乎血脈。凡導引痹郁者,於酒為宜。風痹之治,多專於漬酒者,如此。
散者,取其漸漬而散解,其治在中。久病痼疾,劑多以散者,理如此也。丸者,取其收攝,而其治在下。腹中之病,及不可散服者,宜用丸也。至於成丹,則火力烹養,有一陽在中之義。金石之類多取焉。膏,取其膏潤,以祛邪毒。凡皮膚蘊蓄之氣,膏能消之,又能摩之也。
熨,資火氣以舒寒結。凡筋肉攣急,頑痹不仁,熨能通之也。蒸,言其氣之熏,以發腠理。燒地為之,所以啟元府也。浴,言其因於湯浴,以泄皮膚,而利肌肉也。粉,則粉密其空隙也。(聖濟經。)
按林億等千金方凡例曰:卒病賊邪,須湯以盪滌。長病痼疾,須散以漸清。(當漸漬。)此古人用湯液煮散之意也。今聖濟本諸此,而更增本乎腠理語,是誤混素問湯液之義。蓋此論諸劑,差謬不少,詳辨於後。又醫心方,引蔣孝琬,論膏酒湯散丸煎次第,亦難可信。然是古說,
姑存之。曰:病有新舊,療法不同。邪在毫毛,直服膏及以摩之。不療,廿日入於孫脈,宜服藥酒。酒是熟液,先走皮膚,故藥氣逐其酒勢,入於孫脈,邪氣散矣。不療,卅日入於絡脈,宜服湯。不療,六十日傳入經脈,宜服散。不療,八十日入於藏府,宜服丸。百日已上,
謂之沉疴,宜服煎也。考煎,謂煎煉之方。千金方,有風虛雜補酒煎一類。外臺秘要,有古今諸家煎方。聖濟總錄曰:煎者,取其和熟,為服食之劑,是也。又陳月朋本草蒙筌,五用,曰湯,曰膏,曰散,曰丸,曰漬酒。有說不確,略摘錄於後款。
白話文:
治療體內疾病,是從內部來達到體外,像是湯劑、丸劑、散劑、丹劑這類,是屬於用喝的方式來治療的。治療體外疾病,是從外部來通達到內部,像是藥膏、熨敷、蒸浴、藥粉這類,是藉由氣來達到治療效果的。
湯劑主要用來治療,是因為它作用在皮膚的紋理(腠理)。凡是想要清除邪氣的,用湯劑最適合,像是治療傷寒,大多會先用湯劑,就是這個道理。藥酒主要用來治療,是因為它作用在血脈。凡是想要疏導經絡阻塞的,用藥酒最適合,像是治療風痹,大多會專用藥酒浸泡,就是這個道理。
散劑,是取它能慢慢滲透而消散,它的作用在身體的中間。長久生病的頑固疾病,大多會用散劑,道理就是這樣。丸劑,是取它能收斂藥性,它的作用在身體的下部。肚子裡的疾病,或是不能用散劑服用時,就適合用丸劑。至於煉製成丹,是經過火力的烹煮,有陽氣在其中的意思,金石類的藥材大多會用丹劑。藥膏,是取它能滋潤,來去除邪毒。凡是皮膚內蓄積的氣,藥膏能消除,而且又能用來按摩。
熨敷,是藉由火的熱氣來舒緩寒邪引起的凝結。凡是肌肉攣縮、麻木不仁的情況,熨敷能使其通暢。蒸,是說用它的氣來薰蒸,以打開皮膚的紋理。用燒熱的地面來蒸,是為了開啟身體的原氣。浴,是說藉由泡湯來發散皮膚的邪氣,並使肌肉舒緩。藥粉,則是細密的填補身體的空隙。
林億等人整理的《千金方》凡例說:「突發的疾病,邪氣強盛,必須用湯劑來沖洗。長久生病的頑固疾病,必須用散劑來慢慢清除。」這就是古人用湯劑和散劑的用意。《聖濟經》的觀點是依據這個道理,又加上了「作用在皮膚的紋理」這句話,是誤解了《素問》中湯液的意義。總之,這篇關於各種劑型的論述,有不少錯誤的地方,會在後面詳細辨別。另外,《醫心方》引用蔣孝琬的說法,關於藥膏、藥酒、湯劑、散劑、丸劑、煎劑的先後使用順序,也難以令人信服。但畢竟是古代的說法,姑且保留下來。
古代人說:「疾病有新舊之分,治療方法也不同。邪氣在最表面的毫毛時,可以直接用藥膏塗抹。如果沒好,二十天後邪氣會進入孫脈,適合服用藥酒。藥酒是熟製的液體,會先走到皮膚表面,所以藥氣會隨著酒力進入孫脈,邪氣就會散去。如果沒好,三十天後邪氣會進入絡脈,適合服用湯劑。如果沒好,六十天後邪氣會傳入經脈,適合服用散劑。如果沒好,八十天後邪氣會進入臟腑,適合服用丸劑。超過一百天的,就叫做沉痾,適合服用煎劑。」考究煎劑,是指煎煮熬煉的方法。《千金方》有風虛雜補酒煎這一類。《外臺秘要》有古今各家的煎方。《聖濟總錄》說:「煎劑,是取其調和熟透,做為服用的藥劑。」陳月朋的《本草蒙筌》中提到五種劑型,分別是湯劑、膏劑、散劑、丸劑、藥酒。有些說法不夠準確,我會將其略做摘錄在後面的章節。
3. 湯散丸
張仲景曰:「若欲治病,當先以湯洗滌五藏六府(按《千金》:「洗」作「蕩」),開通經脈,理導陰陽,破散邪氣,潤澤枯槁,悅人皮膚,益人氣血。水能淨萬物,故用湯也。若四支病久,風冷發動,次當用散。散,能逐邪風濕痹,表裡移走、居無常處者;散當平之。次當用丸。丸能逐沉冷,破積聚,消諸堅症,進飲食,調營衛。能參合而行之者,可謂上工。」(《金匱玉函經》;按:《千金》亦載是言,要疑假託也;又《中藏經》意同而文有異,仍注於此,曰:「湯,可以盪滌臟腑,開通經絡,調品陰陽,祛分邪惡,潤澤枯朽,悅養皮膚,益充氣力,扶助困竭;莫離於湯也。圓,可以逐風冷,破堅症,消積聚,進飲食,舒營衛,開關竅;緩緩然參合,無出於圓也。散者,能祛風寒暑濕之氣,攄寒濕穢毒之邪,發陽四肢之壅滯,除剪五臟之結伏,開腸和胃,行腸通經;莫過於散也。」)
沈存中曰:「湯、散、丸,各有所宜。古方用湯最多,用丸散者殊少。煮散,古方無用者,惟近世人為之。大體:欲達五藏四支者,莫如湯;欲留膈胃中者,莫如散;久而後散者,莫如丸。又無毒者宜湯,小毒者宜散,大毒者須用丸。又欲速用湯,稍緩用散,甚緩者用丸,此大概也。
近世用湯者全少,應湯者全用煮散。大率湯劑,氣勢完壯,力與丸散倍蓰。煮散,多者一啜不過三五錢極矣。比功較力,豈敵湯勢?然既力大,不宜有失;消息用之,要在良工,難可以定論拘也。」(《蘇沉內翰良方》)
李東垣曰:「大抵湯者,盪也,去大病用之。散者,散也,去急病用之。圓者,緩也,不能速去之,其用藥之舒緩,而治之意也。」(《用藥法象》)
按《玉函》所立次第,固不得拘。沈氏說稍核,猶未為盡。湯「盪」之解,誠不過其一端;而「散」、「散」、「丸」、「緩」,不無其理。然其得名,俱取之於體,非取之於用也。(東垣「散」之說,與漸漬散解之義,自不同;丸以「緩」之,亦出劉河間七方說中。)蓋此三物,醫人日與周旋,而不審其辨,豈可也乎?
今參諸家,質之經旨。湯之為物:煮取精液,藥之性味,混然融出,氣熱完壯,其力最峻,表裡上下,無所不達,卒病痼疾,無所不適;是故補瀉溫涼,有毒無毒,皆以湯為便,所以用湯最多也。惟其最峻,故大毒之藥,功力過烈,乃在所畏。《本草》:「藥不宜入湯酒者,多系大毒之品。」其意可知也。散之為物,其體也散;故直到膈胃,而猶有外達之勢;不問藥之緊慢,欲疏壅閉者,尤其所宜;其輕浮也,故少戀滯之能,而性味易竭(宜參《第十二卷‧作丸散法》條)。是以力頗劣於湯;然比丸為捷,故大毒亦稍所畏矣。(散之屬「散」者,如天雄散一方,此取抵當病所,以收澀之;當歸散、白朮散,亦是調養;蓋妊娠喜疏通,不喜重滯也。要之,補方偶有用散,要不似湯丸之多矣。)丸之為物,其體也結;勢不外達,而以漸熔化;故其力最緩;而祉則取次收效,瀉則羈下症癖。然大毒難入湯散者,丸以用之,亟建殊績焉。《本草經》:「若用毒藥療病,...」
白話文:
張仲景說,如果想要治療疾病,首先應該用藥湯來洗滌五臟六腑(根據《千金方》的記載,「洗」應該是「蕩」的意思),疏通經絡,調理陰陽,驅散邪氣,滋潤乾燥的身體,使皮膚光澤,增強氣血。水能夠淨化萬物,所以要用藥湯。如果四肢疾病久治不癒,風寒發作,就應該用藥散。藥散能夠驅逐風邪、濕氣造成的痺痛,在身體內外游走,沒有固定位置的病症,用藥散來使之平息。接著應該用藥丸。藥丸能夠驅逐深藏的寒氣,破除體內積聚的腫塊,消除各種堅硬的腫塊,增進食慾,調理營衛(營養和衛氣),能夠將藥湯、藥散、藥丸三種方式綜合運用的,可以稱得上是高明的醫生。(《金匱玉函經》這樣記載,而《千金方》也有類似的說法,但可能是後人假託的。《中藏經》意思相近,但文字略有不同,也記錄在這裡。說藥湯可以盪滌臟腑,疏通經絡,調理陰陽,祛除邪惡,滋潤枯槁,滋養皮膚,增強體力,扶助衰弱,最重要的就是藥湯。藥丸可以驅逐風寒,破除堅硬的腫塊,消除積聚,增進食慾,舒暢營衛,打開關竅,慢慢地配合使用,沒有比藥丸更好的。藥散可以祛除風、寒、暑、濕之氣,疏散寒濕污穢的毒邪,發散陽氣,消除四肢的阻塞,解除五臟的結滯,開通腸胃,疏通經絡,沒有比藥散更好的。)
沉存中說,藥湯、藥散、藥丸各有其適合的用途。古代的醫方用藥湯最多,用藥丸和藥散的很少。煎煮藥散,古代醫方沒有這樣用的,只有近世人才這樣做。大致來說,想要藥力到達五臟和四肢的,沒有比藥湯更好的;想要藥力停留在膈和胃中的,沒有比藥散更好的;想要藥力持久緩慢的,沒有比藥丸更好的。沒有毒性的藥適合用藥湯,小毒的藥適合用藥散,大毒的藥必須用藥丸。想要藥力快速發揮作用的用藥湯,稍微緩慢的用藥散,極其緩慢的用藥丸,這是一個大致的原則。
近世用藥湯的很少,應該用藥湯的,全部改用煎煮藥散。一般來說,藥湯的藥力強大,是藥丸和藥散的數倍。煎煮藥散,多的喝一兩口也不過三五錢的藥量,論功效和藥力,怎麼能比得上藥湯的氣勢。然而既然藥力強大,就不應該有失誤,要仔細斟酌使用,關鍵在於醫生的醫術,難以用固定的條例來限制。(蘇沉內翰的《良方》中這樣說。)
李東垣說,大體來說,藥湯有盪滌的作用,可以用來治療大病。藥散有發散的作用,可以用來治療急病。藥丸有緩慢的作用,不能快速治癒疾病,用藥的緩慢是為了達到治療的目的。(《用藥法象》中這樣說。)
根據《玉函經》所建立的先湯、次散、後丸的順序,固然不能拘泥。沉存中的說法比較符合實際,但仍然不夠完善。說藥湯有盪滌的作用,確實只是一個方面。而說藥散發散、藥丸緩慢,也不無道理。但它們的命名都是根據藥物的形態,而不是根據它們的作用。(東垣所說的藥散有發散作用,與《漸漬散解》中解釋的意義不同。藥丸的緩慢作用,也是出自劉河間《七方》的說法。)這三種藥物,醫生每天都要用到,如果不仔細分辨它們的差異,怎麼可以呢?
現在參考各家的觀點,並以經典的旨意來驗證。藥湯,是通過煎煮來提取藥物的精華,藥物的性味完全融合在一起,藥性溫熱強大,藥力最峻猛。無論表裡上下,沒有到達不了的地方。無論急病、頑固的疾病,沒有不適合的。因此,無論是補益、瀉下、溫熱、寒涼,有毒無毒的藥,都適合用藥湯,所以用藥湯最多。正因為藥力峻猛,所以對於大毒的藥,藥力過於強烈,讓人感到畏懼。《本草》中記載,不應該用酒來泡藥的,大多屬於大毒之品。這其中的道理是顯而易見的。藥散,它的形態是散開的,所以能直達膈胃,而且還有向外發散的趨勢。不論藥性的快慢,想要疏通壅塞的,尤其適合用藥散。藥散的藥性輕浮,所以很少有滯留的可能,藥性也容易耗盡(可以參考第十二卷中關於丸散的製作方法)。因此藥力比藥湯稍弱,但比藥丸快。所以對於大毒的藥也稍有畏懼。(藥散中,屬於發散的有天雄散這一藥方,這是取其抵抗病邪的作用,以達到收斂的目的。《當歸散》、《白朮散》也是調理身體的。懷孕期間喜好疏通,不喜好滯澀。總之,補益的藥方偶爾會用藥散,但沒有藥湯和藥丸多。)藥丸,它的形態是凝結的,藥力不能向外發散,而是逐漸融化。所以藥力最緩慢,但治療效果會逐步顯現,瀉下則可以治療下部積滯的病症。然而大毒的藥難以用藥湯和藥散,用藥丸來治療,往往能建立奇功。《本草經》說,如果用毒藥來治療疾病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