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藥治通義》~ 卷八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10)

1. 消法

又按戴復庵證治要訣曰:「治淋之法,除的然虛冷之處,其餘諸證,若用本題藥不效,便宜施以調氣之劑。蓋津道之逆順,皆一氣之通塞為之也。(云云)如不效,但宜投以益血之方。蓋小便者,血之餘也,血苟充滿,則滋腴下潤,自然流通。」

又易思蘭醫案,治氣鬱二便秘曰:「氣鬱不行,則升降失職,是以下竅秘結,二便不順,吸門不開,幽門不通,正此謂也。譬如注水之器,閉其上竅,則下竅不通,水安從出?乃不治上部,而專治下部,攻之愈急,則元氣愈陷,二便可由而利耶?(按續醫說,讀易悟治法條,其意稍近,宜參。)」

又張景岳類經曰:「二便之治,小便尤難。但知氣化則能出矣之意,則大腸之血燥者,不在硝黃;而膀胱之氣閉者,又豈在五苓之類?斯三說,欲用消導之際,所宜留意也。」仍附之。

又按十劑中,有通劑、滑劑、燥劑,俱是消法已。又近時李一亭著醫綱提要,立醫學大綱一十六字法門,而其燥濕門,分為潤燥、利濕,蓋利濕,亦消法也。

白話文:

另外,根據戴復庵《證治要訣》所說,治療淋症的方法,除了明顯屬於虛寒的狀況外,其他各種症狀,如果使用針對淋症的藥方沒有效果,就應該改用調理氣機的藥方。因為津液的運行是否順暢,都與氣的運行是否通暢有關(這是基本道理)。如果這樣還是沒有效果,就應該改用補益血液的藥方。因為小便的產生是血液的剩餘部分,如果血液充足,就能夠滋養下部,自然就能夠使小便流通。另外,易思蘭的醫案中,治療氣鬱導致的大小便不通暢,他說:

氣機鬱結不暢,就會導致升降功能失常,所以下竅閉塞,大小便不順暢。就像水壺,如果堵住上面的口,下面的口就無法出水,水怎麼可能出來呢?如果在這個時候不去治療上部的問題,反而專門治療下部,越是用力攻下,元氣就會越陷下去,這樣大小便又怎麼可能通暢呢?(我認為,讀了《易經》後領悟的治療方法,它的意思跟這個很接近,可以參考。)另外,張景岳在《類經》中說:

治療大小便不通暢,小便尤其困難。只要知道要使氣化功能正常,小便自然就能夠排出。大腸的血液乾燥,不應該使用芒硝、大黃等瀉藥;而膀胱的氣機閉塞,又豈能使用五苓散之類的藥物。以上這三種說法,是在使用消導方法的時候,應該要注意的地方,所以在這裡附帶說明。

另外,按照《十劑》的分類,其中有通利藥、滑利藥、燥濕藥,這些都屬於消法。最近,李一亭撰寫的《醫綱提要》中,提出了醫學綱領十六字法門,其中燥濕門又分為潤燥和利濕,這其中的利濕,也屬於消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