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藥治通義》~ 卷八 (9)
卷八 (9)
1. 消法
氣也;痛有定處而不散者,血也;得食則痛、噯腐吞酸者,食積也;腹有塊,按之而耎者,痰也;先足腫,後及腹者,水也;先腹滿,後及四肢者,脹也;痛引兩脅、咳而吐涎者,停飲也;咳而胸痛、吐膿腥臭者,肺癰也;當胃而痛、嘔而吐膿者,胃脘癰也;當臍而痛、小便如淋、轉側作水聲者,腸癰也;增寒壯熱、飲食如常、身有痛偏著一處者,外癰也;病人嗜食甘甜或異物、飢時則痛、唇之上下有白斑點者,蟲也。蟲有九;濕熱所生,而為蛇為鱉,則血之所成也。胡以知為蛇鱉?腹中如有物動而痛不可忍,吃血故也。(按:前人或有是說,要屬胡談。)又嶺南之地,以蠱害人,施於飲食;他方之蠱,多因近池飲冷,陰受蛇𧈭之毒也。病人咳嗽痰紅、抑抑不樂、畏見人、喉癢而咳劇者,癆瘵生蟲也。(按:此似以殺蟲屬消法,然彼自一法,程氏不免牽湊。)痃如弓弦,筋病也;癖則隱癖附骨之病也;症則有塊可徽,積之類也;瘕者,或有或無,痞氣之類也。少腹如湯沃、小便澀者,胞痹也;痛引睪丸,疝也;女人經水自行而腹塊漸大如懷子者,腸覃也;經水不行而腹塊漸大,並非妊者,石瘕也。有妊無妊,可於脈之滑澀辨之也。至於濕熱下墜,則為陰菌、陰蝕、陰挺、下脫、陰莖腫爛之類;而虛火內爍庚金,則為痔漏、為懸癰、為藏毒,種種見證,不一而足。務在明辨證候,按法而消之也。(按:濕熱下墜諸證,豈特消法所治乎?)醫者以一消字,視為泛常,而不知其變化曲折,較他法為尤難;則奈何不詳稽博考,以盡濟時之仁術也耶?(醫學心悟)
(按:消之為義廣矣。凡病實於裡者,攻而去之,此正治也;其兼虛,則補而行之,此奇治也;然更有虛實相半,攻有所過,補有所壅者,於是有消法之設焉。其類有四:曰磨積、曰化食、曰豁痰、曰利水,是也。蓋此四法,除利水外,其藥應病愈,不似吐下之有形跡,如內消然,故名之為消焉。而又或與攻配用,或與補並行,各有所適;要均中治之道也。硇砂、檳榔之於氣積;乾漆、鱉甲之於血積;蘆薈、蕪荑之於疳積之類,是磨積之例也。停食有舊新之別:舊食則阿魏、紅丸之類;新食則曲蘗、平胃之類;更和蘿蔔之於傷面,山楂之於傷肉之類;所傷既異,則其藥亦殊,是化食之例也。痰涎有冷有熱:冷痰之治,以小青龍為祖;熱痰之治,以小陷胸為源,是豁痰之例也。水飲內蓄,其在中焦者,為渴、為嘔、為下利、為心腹痛,證候多端;大抵苓朮半吳,為之主藥。其在下焦者,虛冷則溫而導之,如腎氣丸;濕熱則清而泄之,如八正散,是已。水飲外溢者,必為胕腫;輕則徒事淡滲;重則從其虛實而施劑。嚴子禮所謂:陰水宜溫暖之劑,如實脾散、復元丹;陽水宜清平之藥,如疏鑿飲子、鴨頭丸者,是已。是利水之例也。消之不一如此,詎可不為審辨乎?程氏所論,猶失粗略,姑存之已。)
白話文:
消法
氣的疼痛,位置是固定的且不會散開,這是血的問題。吃了東西就痛,還會打嗝、反酸,這是食物積滯。肚子裡有腫塊,按起來軟軟的,這是痰。先腳腫,然後腫到肚子,這是水腫。先肚子脹滿,然後才脹到四肢,這是腹脹。疼痛牽引到兩側肋骨,咳嗽還吐出痰涎,這是停飲。咳嗽胸痛,吐出帶膿的腥臭痰,這是肺癰。胃部疼痛,嘔吐膿液,這是胃脘癰。肚臍周圍疼痛,小便淋漓不暢,轉身時肚子裡有水聲,這是腸癰。發冷發熱,但飲食如常,身上某處有固定疼痛,這是外癰。病人特別喜歡吃甜食或奇怪的東西,肚子餓的時候就痛,嘴唇上下有白色斑點,這是蟲。蟲有九種,由濕熱產生,變成蛇或鱉是血造成的。怎麼知道是蛇或鱉呢?肚子裡如果有東西在動,而且疼痛難忍,這是因為蟲在吃血。 (前人可能有這種說法,但我覺得是胡扯。)
另外,嶺南一帶有人用蠱來害人,把蠱放在食物裡。其他地方的蠱,多是因為靠近池塘喝冷水,陰部受到蛇或蜥蜴的毒害。病人咳嗽痰中帶血,心情不好,害怕見人,喉嚨癢就劇烈咳嗽,這是癆瘵生蟲。(按:這裡把殺蟲歸為消法,但這其實是另一種方法,程氏有點牽強。)痃就像弓弦一樣繃緊,這是筋的病。癖是隱藏在骨頭附近的病。症是有腫塊可以摸到,屬於積的一類。瘕是時有時無,類似痞氣。小腹像被開水燙一樣熱,小便澀滯,這是胞痹。疼痛牽引到睪丸,這是疝氣。女性月經正常來,但肚子裡的腫塊像懷孕一樣越來越大,這是腸覃。月經不來,肚子裡的腫塊越來越大,但不是懷孕,這是石瘕。有沒有懷孕,可以從脈象的滑或澀來分辨。至於濕熱下墜,會導致陰部生菌、潰爛、陰部腫脹、脫垂、陰莖腫爛等。虛火內燒,會導致痔瘡、懸癰、藏毒等等,各種症狀很多,務必仔細辨別,根據症狀用消法來治療。(按:濕熱下墜的症狀,難道只有消法能治嗎?)醫生把「消」字看得太簡單,卻不知道它的變化多端,比其他方法更難,所以應該詳細研究,廣泛考證,才能盡到救世的責任啊!(出自《醫學心悟》)
「消」的含義很廣泛,凡是病邪實在體內的,用攻的方法去除,這是正治法。如果兼有虛弱,就用補的方法來進行,這是奇治法。但還有虛實參半的情況,攻則過,補則壅,所以才有了消法。消法有四種:磨積、化食、豁痰、利水。這四種方法中,除了利水之外,其他藥物的效果是慢慢出現的,不像吐法和下法那樣有明顯的痕跡,所以說像是內消,因此叫做消法。而且有時會配合攻法一起用,有時會配合補法一起用,各有各的適用情況,重點是要達到中和的治療目的。比如硇砂、檳榔用於治療氣積,乾漆、鱉甲用於治療血積,蘆薈、蕪荑用於治療疳積,這些是磨積的例子。食物積滯有新舊之分,舊積用阿魏、紅丸之類的藥,新積用神曲、厚朴平胃散之類的藥。還有蘿蔔可以治療傷到麵食,山楂可以治療傷到肉類,因為所傷的東西不同,所以用藥也不同,這是化食的例子。痰有寒熱之分,寒痰用小青龍湯來治療,熱痰用小陷胸湯來治療,這是豁痰的例子。水液積在體內,如果積在上焦,就會出現口渴、嘔吐、腹瀉、心腹痛等各種症狀,一般用茯苓、白朮、半夏、吳茱萸為主藥。如果積在下焦,虛寒就用溫熱藥來引導,比如腎氣丸;濕熱就用清熱利濕藥來疏泄,比如八正散。如果水液溢到體外,一定會出現浮腫,輕微的就用淡滲利濕的方法,嚴重的就根據虛實情況來用藥。嚴子禮說過,陰水宜用溫暖的藥,比如實脾散、復元丹;陽水宜用清平的藥,比如疏鑿飲子、鴨頭丸,這是利水的例子。消法如此複雜,怎能不仔細分辨呢?程氏的論述還比較粗略,姑且先保留下來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