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藥治通義》~ 卷八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5)

1. 清法

不足關心,自然無事;否則熱去則寒起,古人戒之。

一方:多用川芎、茯苓、甘草,少用白朮,粗末水煎,病後和胃,收斂浮陽,屢試得效。二家之言,亦非通論,姑錄備考。

又按:十劑中有濕劑,《李瀕湖本草綱目》改作潤劑,曰:「風熱燥甚,則血液枯涸而為燥病:上燥則渴,下燥則結,筋燥則強,皮燥則揭,肉燥則裂,骨燥則枯,肺燥則痿,腎燥則消。凡麻仁、阿膠膏潤之屬,皆潤劑也。養血則當歸、地黃之屬,生津則麥門冬、栝樓根之屬,益精則蓯蓉、枸杞之屬。」

蓋病屬燥者,原其源委,非虛則熱(前人或論秋燥證,拙著《察病通義》辨之),故潤劑亦不過於補、清二法中錯綜為劑,故今不別揭。

白話文:

清法

不用太過擔心,順其自然就沒事了。如果不是這樣,熱氣消退就會有寒氣產生,古人就告誡過這種情況。有一個藥方,多用川芎、茯苓、甘草,少用白朮,磨成粗末用水煎煮,病後可以調和腸胃,收斂上浮的陽氣,多次試驗都有效。這只是其中一種說法,並非普遍適用的道理,姑且記錄下來作為參考。

另外,按照十劑的分類,原本有濕劑,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將其改為潤劑。他認為,風熱燥盛時,血液會枯竭,就會產生乾燥的病症。上部乾燥就會口渴,下部乾燥就會便秘,筋乾燥就會僵硬,皮膚乾燥就會脫皮,肌肉乾燥就會開裂,骨頭乾燥就會枯萎,肺乾燥就會萎縮,腎乾燥就會消瘦。凡是像麻仁、阿膠等滋潤的藥物都屬於潤劑。滋養血液的有當歸、地黃等,生津的有麥門冬、栝樓根等,益精的有蓯蓉、枸杞等。

總體來說,屬於乾燥的病症,要追究它的根源,不是虛弱就是有熱。(前人有討論過秋燥的病症,我的著作《察病通義》有辨析過。)所以潤劑也只是在補虛和清熱兩種方法中,交互使用而形成的藥劑,因此現在就不另外提出來說明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