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藥治通義》~ 卷八 (3)
卷八 (3)
1. 清法
或口渴欲得冷飲,而不能下;或曰下元虛冷,頻飲熱湯以自救。世俗不識,誤投涼藥,下咽即危矣。此不當清而清之誤也。
然又有清之而不分內傷外感者,何也?蓋風寒閉火,則散而清之;經云:「火鬱發之」,是也。暑熱傷氣,則補而清之;東垣清暑益氣湯,是也。濕熱之火,則或散或滲、或下而清之;「開鬼門」、「清淨府」、「除陳莝」,是也。燥熱之火,則潤而清之,「通大便」也。傷食積熱,則消而清之;食去火自平也。惟夫傷寒傳入胃府,熱勢如蒸,自汗口渴,飲冷而能消水者;藉非白虎湯之類,鮮克有濟也。更有陽盛拒陰之證,清藥不入,到口隨吐;則以薑汁些少為引,或薑製黃連,反佐以取之。所謂「寒因熱用」,是也。此外感實火之清法也。
若夫七情氣結,喜怒憂思悲恐驚,互相感觸,火從內發;丹溪治以越鞠丸,開六郁也;立齋主以逍遙散,調肝氣也;意以一方治木鬱,而諸郁皆解也。然經云:「怒則氣上,喜則氣緩,悲則氣消,恐則氣下,驚則氣亂,思則氣結。」逍遙一方,以之治氣上氣結者,固為相宜;而於氣緩氣消氣亂氣下之證,恐猶未合。蓋氣虛者必補其氣,血虛者必滋其血;氣旺血充,而七情之火,攸焉以平。至若真陰不足而火上炎者,「壯水之主,以鎮陽光」。真陽不足而火上炎者,「引火歸原,以導龍入海」。此內傷虛火之治法也。
或者曰:「病因於火,而以熱藥治之,何也?」不知外感之火,邪火也,人火也,有形之火,後天之火也;得水則滅,故可以水折。內傷之火,虛火也,龍雷之火也,無形之火,先天之火也;得水則炎,故不可以水折。譬如龍得水而愈奮飛,雷因雨而益震動;陰蒙沉晦之氣,光焰燭天,必俟雲收日出,而龍雷各歸其宅耳。是以虛火可補,而不可瀉也。其有專用參耆而不用八味者,因其穴宅無寒也。其有專用六味而不用桂附者,因其穴宅無水也。補則同,而引之者稍不同耳。蓋外感之火,以涼為清;內傷之火,以補為清也。
然又有清之而不量其人者,何也?夫以壯實之人而患實熱之證,清之稍重,尚為無礙;若本體素虛、藏府本寒、飲食素少、腸胃虛滑,或產後病後、房室之後,即有熱證,亦宜少少用之,寧可不足,不使有餘;或餘熱未清,即以輕藥代之,庶幾病去人安。倘清劑過多,則療熱未已而寒生焉。此清之貴量其人也。
然又有清之不量其證者,何也?夫以大熱之證而清劑太微,則病不除;微熱之證而清劑太過,則寒證即至。但不及猶可再清,太過則將醫藥矣。且凡病清之而不去者,猶有法焉,「壯水」是也。王太僕云:「大熱而甚,寒之不寒,是無水也,當滋其腎。」腎水者,天真之水也;取我天真之水,以制外邪,何邪不服?何熱不除?而又何必沾沾於寒涼,以滋罪戾乎?由是觀之,外感之火尚當滋水以制之,而內傷者更可知矣。大抵清火之藥,不可久恃,必歸本於滋陰;滋陰之法,又不能開胃扶脾以恢復元氣,則參苓耆術……
白話文:
有時候,病人會口渴想喝冰冷的飲料,卻喝不下去。有些人認為這是下焦虛寒,頻頻喝熱湯來緩解。一般人不懂,誤用寒涼藥物,一下肚就會有危險。這是誤把不該清熱的當作需要清熱的來處理。然而,清熱的時候,又有人不分是內傷還是外感。這是為什麼呢?
如果是風寒導致的火氣鬱結,就要用發散的方式來清熱,就像《內經》說的「火鬱發之」。如果是暑熱傷了氣,就要用補氣的方式來清熱,像東垣的清暑益氣湯就是這樣。如果是濕熱導致的火氣,就要用發散、滲濕、或導瀉的方式來清熱,也就是要打開鬼門、清潔膀胱、去除污穢。如果是燥熱導致的火氣,就要用滋潤的方式來清熱,也就是要通大便。如果是飲食積滯導致的熱,就要用消食的方式來清熱,食物消化了,火氣自然就平息了。只有傷寒傳入胃府,熱勢如蒸,自汗口渴,喝冷水可以緩解的,如果不是用白虎湯之類的藥方,很難有效。
還有一些陽氣過盛拒絕陰氣的症狀,清熱的藥物無法進入,一到嘴邊就吐出來。這時就要用少許薑汁來引導,或是用薑製黃連來反佐,也就是所謂的「寒因熱用」。這些是外感實火的清熱方法。
如果是七情導致的氣機鬱結,像是喜怒憂思悲恐驚,互相影響,火從內而發。丹溪用越鞠丸來治療,疏解六鬱;立齋用逍遙散來調理肝氣。意思是說,只要用一個藥方來治療木鬱,其他鬱結的問題都能解決。然而,《內經》說「怒則氣上,喜則氣緩,悲則氣消,恐則氣下,驚則氣亂,思則氣結」。逍遙散用來治療氣上和氣結的症狀,固然適合,但是對於氣緩、氣消、氣亂、氣下的症狀,恐怕就不太合適了。
因為氣虛的人必須補氣,血虛的人必須滋血。氣血旺盛,七情之火自然就會平息。至於真陰不足,導致火氣上炎的,就要「壯水之主,以鎮陽光」;真陽不足,導致火氣上炎的,就要「引火歸原,以導龍入海」。這些是內傷虛火的治療方法。
有人會問,病是因為火引起的,為什麼要用熱藥來治療?他們不知道,外感的火是邪火,是人體的火,是有形的火,是後天的火,遇到水就會熄滅,所以可以用水來剋制。內傷的火是虛火,是龍雷之火,是無形的火,是先天的火,遇到水反而會更旺盛,所以不能用水來剋制。就像龍遇到水會更加飛騰,雷因為下雨而更加震動。陰氣被蒙蔽的晦暗狀態,火焰卻能照亮天空,必須等到雲散日出,龍雷才能各自回到自己的位置。所以虛火可以用補的方法來治療,而不能用瀉的方法。
有些情況,只用人參、黃耆,而不用八味丸,是因為體內穴宅沒有寒氣;有些情況,只用六味丸,而不用桂附,是因為體內穴宅沒有水份。補的方法相同,但引導藥力的方向略有不同。外感的火,用寒涼藥物來清熱;內傷的火,用補益的方法來清熱。
另外,清熱時也要考慮病人體質。對於體格強壯、患有實熱症狀的人,清熱藥用得稍重一點,還沒有什麼影響。但如果是體質虛弱、臟腑虛寒、平時飲食就很少、腸胃虛滑、或是產後病後、房事之後,即使有發熱的症狀,也要少量用清熱藥,寧可不足,也不要過量。如果還有餘熱沒清乾淨,就用輕劑量的藥來代替。這樣才能讓疾病痊癒,人也平安。如果清熱藥用得過多,雖然熱還沒退,卻又產生了寒症。這就是清熱時,要衡量病人體質的重要性。
清熱時,也要衡量疾病的狀況。如果熱證很嚴重,清熱藥用得太輕微,疾病就不能消除;如果只是輕微的發熱,清熱藥用得太過,寒症就會接踵而至。但是,藥物用量不足還能再用,但藥物過量就無法挽回了。而且,凡是用清熱藥而疾病沒有痊癒的,還有方法可以補救,那就是「壯水」的方法。王太僕說過,「大熱而甚,寒之不寒,是無水也」,應該要滋養腎陰。腎水是先天真水,用我體內的真水來制服外來的邪氣,任何邪氣都會被制服,任何熱都會被清除,又何必執著於寒涼藥物,而增加過失呢?
由此看來,外感的火尚且要用水來滋潤來制服,內傷的火更是如此了。總之,清熱的藥物不能長期依賴,最終還是要回到滋陰來治本。而滋陰的方法,如果不能開胃健脾,恢復元氣,那麼人參、茯苓、黃耆、白朮等補氣健脾的藥物,仍然是不可或缺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