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藥治通義》~ 卷一 (7)
卷一 (7)
1. 婦人用藥法
所合用藥,皆尋常孕婦之所忌者,投之病痊,至產初無所犯。(梶原性全萬安方引。)
吳又可溫疫論,論妊娠時疫,用三承氣,有曰:「若腹痛如錐,腰痛如折,此時未墮欲墮之侯,服藥亦無及矣;雖投承氣,但可愈疾而全母。」又曰:「結糞瘀穢,腸胃間事也;胎附於脊,腸胃之外,子宮內事也。藥先到胃,瘀熱才通,胎氣便得舒養,是以興利除害於頃刻之間,何慮之有?」皆篤論也。如安胎之藥,則當察其人素稟與宿疾,而溫涼適宜。仲景有當歸散、白朮散二方,其意可見也。諸家所說,蕭慎齋經綸一書,纖悉具載,茲不繁錄。
葉以潛曰:「良方云,產後以去敗血為先,血滯不快,乃成諸病。夫產後元既虧,運行失度,不免瘀血停留,治者必先逐瘀,瘀消然後方可行補,此第一義也。今人一見產後有內虛證,遽用參耆甘溫之劑,以致瘀血攻心而死,慎之!」(士林餘業醫學全書。)
徐洄溪曰:「至如世俗相傳之邪說,如胎前宜涼,產後宜溫等論,夫胎前宜涼,理或有之;若產後宜溫,則脫血之後,陰氣大傷,孤陽獨熾,又瘀血未淨,結為蘊熱,乃反用薑桂等藥,我見時醫以此殺人無數。或云,產後瘀血,得寒則凝,得熱則行,此大謬也。凡瘀血凝結,因熱而凝者,得寒降而解;因寒而凝者,得熱降而解。如桃仁承氣湯,非寒散而何?未聞此湯能凝血也。蓋產後瘀血,熱結為多,熱瘀成塊,更益以熱,則煉成乾血,永無解散之日,其重者陰涸而即死,輕者成堅痞褥勞等疾。惟實見其真屬寒氣所結之瘀,則宜用溫散。故凡治病之法,不本於古聖,而反宗後人之邪說,皆足以害人,諸科皆然,不獨婦科也。」(醫學源流論。)
按產後禁溫藥,張戴人儒門事親,既有其說。前哲或曰:「產後大補氣血為主。」或曰:「地黃性滯,白芍酸寒伐生氣,俱非產後所宜。」其他諸說不一,亦載在蕭氏書中。要之,惡露未盡,卻忌戀泥之品,而壞瘀行滯,實為其主。如脫血過多,陽氣虛乏,則大劑參附,始可挽回。學者宜審諦虛實,勿拘一格焉。
白話文:
這裡講的用藥方法,都是一般孕婦禁用的藥。用了這些藥,病就好了,而且生產後也沒有什麼問題。(這是從梶原性全的《萬安方》引來的。)吳又可在《溫疫論》中討論妊娠時的疫病,提到使用三承氣湯。他說,如果腹痛像錐子刺一樣,腰痛像要斷掉一樣,這時已經是快要流產的徵兆,再吃藥也來不及了。即使服用承氣湯,也只能治好疾病保全母親。他又說,大便阻塞、積存污穢,是腸胃的問題;而胎兒附著在脊椎,在腸胃之外,是子宮內的事情。藥先到胃,瘀熱才能疏通,胎氣才能得到舒養。所以,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興利除害,有什麼好擔心的呢?這些都是很重要的論點。至於安胎藥,應該要觀察這個人原本的體質和過去的疾病,來選擇適合的溫藥或涼藥。張仲景有當歸散和白朮散這兩個方子,其中道理是顯而易見的。其他醫家說的,蕭慎齋的《經綸》一書都有詳細記載,這裡就不多說了。
葉以潛說,《良方》提到,產後首先要去除惡露,如果惡露排不乾淨,就會產生各種疾病。產後元氣已經虧損,氣血運行失常,難免會有瘀血停留。治療時必須先去除瘀血,瘀血去除後才能進補。這是最重要的原則。現在的人一看到產後有內虛的症狀,就馬上用人參、黃耆等溫補的藥,結果導致瘀血上攻心臟而死,一定要謹慎。(這是從《士林餘業醫學全書》來的。)
徐洄溪說,世俗流傳著一些錯誤的觀念,像是懷孕時宜用涼藥,產後宜用溫藥等等。懷孕時宜用涼藥,或許還有點道理;但說產後宜用溫藥,那是在失血之後,陰氣大傷,陽氣獨自旺盛,再加上瘀血還沒清除,結成內熱。這時反而用薑、桂等熱藥,我看到現在的醫生這樣用藥害死很多人。還有人說,產後瘀血,遇到寒就凝結,遇到熱就流通。這真是大錯特錯。凡是瘀血凝結,是因為熱造成的,反而應該用寒藥來疏散;因為寒造成的,反而應該用熱藥來疏散。就像桃仁承氣湯,難道是寒散的藥嗎?從沒聽說這個方子能凝結血。產後的瘀血,大多是因為熱而凝結,熱瘀變成血塊,再用熱藥,就會煉成乾血,永遠無法散開。嚴重的會陰氣耗盡而死,輕的會形成堅硬的痞塊、褥勞等疾病。只有確實看到是因為寒氣凝結造成的瘀血,才可以用溫散的藥。所以,凡是治病的方法,如果不根據古代聖賢的教導,反而聽信後人的錯誤說法,都會害人。各科都是這樣,不只是婦科。(這是從《醫學源流論》來的。)
總之,產後禁用溫藥,張戴人的《儒門事親》早就提到了。前輩醫家有的說產後要大補氣血,有的說地黃性質滯膩,白芍酸寒會損傷生氣,都不適合產後使用。其他各種說法不一,也都記載在蕭氏的書中。總之,惡露還沒排乾淨時,要忌用滋膩黏滯的藥物,而以活血化瘀為重點。如果失血過多,陽氣虛弱,就可以用大量的參附湯來挽救。學醫的人應該仔細分辨虛實,不要拘泥於一種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