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藥治通義》~ 卷七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1)

1. 卷七

2. 補法大旨

夫人之血氣,與天地周流,不能無盈虛也;有盈虛矣,不能無損益也。治療之宜:損者益之,不足者補之,隨其緩急而已。是故有平補,有峻補;或益其氣,或益其精,或益其血脈,或壯其筋骨,以至益髭發駐顏色;其治不一,要之隨宜,適無過不及之患,斯為善矣。(聖濟總錄)。

張景岳曰:補方之制,補其虛也。凡氣虛者,宜補其上,人參、黃耆之屬是也;精虛者,宜補其下,熟地、枸杞之屬是也;陽虛者,宜補而兼暖,桂附、乾薑之屬是也;陰虛者,宜補而兼清,門冬、芍藥、生地之屬是也。此固陰陽之治辨也。其有氣因精而虛者,自當補精以化氣;精因氣而虛者,自當補氣以生精。又有陽失陰而離者,不補陰何以收散亡之氣?水失火而敗者,不補火何以蘇垂寂之陰?此又陰陽相濟之妙用也。故善補陽者,必於陰中求陽,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;善補陰者,必於陽中求陰,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。余故曰:以精氣分陰陽,則陰陽不可離;以寒熱分陰陽,則陰陽不可混。此又陰陽邪正之離合也。故凡陽虛多寒者,宜補以甘溫,而清潤之品非所宜;陰虛多熱者,宜補以甘涼,而辛燥之類不可用。知宜知避,則不惟用補,而八方之制皆可得而貫通矣。(景岳全書)。

又曰:用補之法,則藏有陰陽,藥有宜否。宜陽者必先於氣,宜陰者必先乎精。陽以人參為主,而耆朮、升、柴之類可佐之;陰以熟地為主,而茱萸、山藥、歸、杞之類可佐之。然人參隨熟地,則直入三陰;熟地隨耆朮,亦上歸陽分。但用藥當如盤珠,勿若刻舟求劍。(類經)。

程普明曰:補者,補其虛也。經曰:不能治其虛,安問其餘?又曰: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;又曰:精氣奪則虛;又曰:虛者補之。補之為義,大矣哉!然有當補不補誤人者,有不當補而補誤人者;亦有當補而不分氣血、不辨寒熱、不識開合、不知緩急、不分五藏、不明根本,不深求調攝之方,以誤人者。是不可不講也。何謂當補不補?夫虛者損之漸,損者虛之積也;初時不覺,久則病成。假如陽虛不補,則氣日消;陰虛不補,則血日耗。消且耗焉,則天真營衛之氣漸絕,而虧損成矣。雖欲補之,將何及矣?又有大虛之證,內實不足,外似有餘;脈浮大而澀、面赤火炎、身浮頭眩、煩躁不寧。此為出汗暈脫之機。更有精神浮散、徹夜不寐者,其禍尤速。法當養營歸脾輩加斂藥,以收攝元陽,俾浮散之氣,退藏於密;庶幾可救。復有陰虛火亢、氣逆上衝、不得眠者,法當滋水以制之。切忌苦寒瀉火之藥,反傷真氣。若誤清之,去生遠矣。古人有言:至虛有盛候,反瀉含冤者,此也。此當補不補之誤也。然亦有不當補而補者,何也?病有脈實證實,不能任補者,固無論矣;即其人本體素虛,而客邪初至,病勢方張,若驟補之,未免閉門留寇。更有大實之證,積熱在中,脈反細澀、神昏體倦、甚至憎寒振慄。

白話文:

人體的血氣,就像天地運轉一樣,有盈滿和虛弱的時候。有盈虛變化,就一定會有損耗和增益。治療的原則,是損耗的就去補充它,不足的就去補養它,根據情況的緩急來處理。所以有平緩的補法,有峻猛的補法;有的補氣,有的補精,有的補血脈,有的強筋健骨,甚至有讓鬚髮茂盛、容顏年輕的。治療方法很多,但最重要的是根據實際情況,避免補過頭或不足的情況,這樣才是最好的。

張景岳說,補藥的製作,是用來補養虛弱的。凡是氣虛的,應該補它的上部,比如用人參、黃耆之類的藥材;精虛的,應該補它的下部,比如用熟地、枸杞之類的藥材。陽虛的,應該用補藥同時溫暖身體,比如用桂枝、附子、乾薑之類的藥材;陰虛的,應該用補藥同時清熱,比如用麥門冬、芍藥、生地之類的藥材。這就是區分陰陽來治療的方法。還有一種情況是,氣是因為精不足而虛弱,就應該補養精來化生氣。

精是因為氣不足而虛弱,就應該補養氣來產生精。還有陽氣離開陰氣而散失的,不補養陰氣,要怎麼收回散失的陽氣?水(陰液)因為火(陽氣)衰敗而枯竭的,不補養火,要怎麼恢復衰弱的陰液?這就是陰陽互相幫助的巧妙運用。所以,善於補陽的人,一定會從陰中尋找陽,這樣陽得到陰的幫助,就能生生不息;善於補陰的人,一定會從陽中尋找陰,這樣陰得到陽的升發,就會源源不絕。我說,用精氣來區分陰陽,陰陽就不可分離;用寒熱來區分陰陽,陰陽就不能混淆。這又是陰陽邪正相合或分離的情況。所以,凡是陽虛多寒的,應該用甘溫的藥材來補養,而清涼滋潤的藥材就不適合;陰虛多熱的,應該用甘涼的藥材來補養,而辛辣燥熱的藥材就不能用。了解什麼適合、什麼應該避免,就不僅僅是用補藥,而是所有治療方法都可以融會貫通了。

另外,使用補法時,要考慮到臟腑的陰陽,以及藥材的適宜性。適合補陽的,一定要先補氣;適合補陰的,一定要先補精。補陽以人參為主,黃耆、白朮、升麻、柴胡之類的藥材可以輔助;補陰以熟地為主,山茱萸、山藥、當歸、枸杞之類的藥材可以輔助。但人參和熟地一起用,就會直接進入三陰經;熟地和黃耆、白朮一起用,也會轉而歸屬於陽分。用藥要像盤子裡的珠子一樣靈活運用,不要像刻舟求劍一樣死板。

程普明說,補,就是補養虛弱。醫書上說,不能治療虛弱,還談什麼其他?又說,邪氣容易侵入,是因為正氣虛弱;又說,精氣喪失就會虛弱;還說,虛弱就要補養它。補的意義,實在太大了。但是,有應該補卻不補而耽誤病情的,有不應該補卻補了而耽誤病情的,也有應該補卻不分氣血、不辨寒熱、不識開合、不知緩急、不分五臟、不明白根本,不深入研究調養的方法,因而耽誤病情的。這些都是不可不講的。什麼是應該補卻不補?虛弱是損傷的開始,損傷積累就會變成虛弱。開始時沒感覺,久了就會生病。比如,陽虛不補,陽氣會一天天消散;陰虛不補,陰血會一天天耗竭。陽氣消散,陰血耗竭,人體天生的正氣就會漸漸衰竭,導致虧損。到那時再想補,就來不及了。還有大虛的證狀,體內已經嚴重不足,外表卻好像有餘。

脈象浮大而澀,臉色發紅,像火在燒,身體浮腫,頭暈目眩,煩躁不安。這是將要出汗暈厥的徵兆。更嚴重的,精神渙散,徹夜失眠,那就更危險了。這時應該用養營歸脾類的藥,再加一些收斂的藥,來收回元陽,使浮散的氣回歸潛藏,或許還能救治。還有陰虛火旺,氣逆上衝,導致失眠的,應該用滋陰降火的方法來治療,千萬不要用苦寒瀉火的藥,反而會損傷真氣。如果誤用清熱的方法,就會離死不遠了。古人說,極度虛弱時反而有像盛實的假象,用瀉法反而會讓人冤枉而死,說的就是這種情況。這就是應該補卻不補的錯誤。但是,也有不應該補卻補了的情況。為什麼呢?有的病是脈實證實,不能用補藥,這是不用說的。即使是本來就虛弱的人,如果外邪剛來,病情正在發展,如果貿然用補藥,就好像關起門來讓賊留在屋裡。還有大實的證狀,積熱在體內,脈象反而細而澀,精神昏沉,身體疲憊,甚至怕冷發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