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藥治通義》~ 卷六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6)

1. 吐法

日大半,用其一,曰小半。其大半,用虀葉一錢,豆豉五分,以水三合二勺,煮取二合六勺,以一合三勺攪,乘熱頓服。其小半,調虀豉一合三勺之湯,頓服。按此方,本是千金撩膈散。

奧村氏云:老少不勝瓜蒂者,代以一物杜蘅散,每旦湧之,邪盡為度。今用肘後方中杜蘅等三味者,為佳。

(以上臺州原文,更列舉主證,今不錄。)

縣某曰:凡欲行吐者,當以臍下有力為的。服藥後,端坐霎時,乃覆被而伏,但不許熟眠,眠則失吐故也。凡當吐時,欲上圊者,必要沉靜,倘匆忙舉動,則必運倒矣。凡服藥後,僅吐清水一兩次,然下利甚者,亦為毒去之候,勿必強吐而愈。

凡病實至甚者,及上衝甚者,及胸下鞭滿倍常者,試微吐之,察其適否,而後作服。凡吐後不要用藥,以吐盡病故也。大率以苓夏利水為主,其與下劑,不過一日,此為法。

既吐明日猶噁心者,大黃甘草湯或佳。吐後間有腹痛者,多當臍痛,至明日,炒鹽布裹熨之效。即日用熨,必激藥氣,反益其苦矣。

凡服藥不吐者,法當間二日而再吐,倘即日連用,則後先相合,湧物太過。

凡吐後禁舟行。凡黴毒家勿吐之,有害。

白話文:

一天之中,如果情況嚴重,可以用這個方法吐。如果是情況稍微輕微,用另外一個方法。情況嚴重的方法是:用一錢的虀葉(醃菜葉)和五分的豆豉,加三合又兩勺的水,煮成二合六勺,取一合三勺攪拌均勻,趁熱一次喝下。情況輕微的方法是:用一合三勺的虀豉湯調勻後一次喝下。這個方子其實是《千金方》的撩膈散。奧村先生說,如果年紀大或年紀小,身體虛弱不能用瓜蒂來催吐的話,可以改用杜蘅散。每天早上催吐,直到把邪氣吐盡為止。現在用《肘後方》中杜蘅等三味藥效果更好。(以上是台州地區的原文,還列舉了主要症狀,這裡不記錄了。)縣裡某人說,凡是要催吐,要以肚臍下方有力量為準。服藥後,要端坐一會兒,然後蓋上被子趴下,但不可以睡熟,睡熟就會錯過吐的時機。要吐的時候,如果想上廁所,一定要冷靜,如果匆忙行動,一定會暈倒。如果服藥後只吐出清水一兩次,但腹瀉很嚴重,這也是毒素排出的跡象,不必一定要強求吐出來病才會好。凡是病情非常嚴重,或向上衝得很厲害,或胸下覺得脹滿難受的,可以試著稍微催吐,觀察是否合適,然後再決定是否服用。凡是吐過之後就不要再用藥,因為已經把病吐出來了。一般來說,以茯苓和半夏利水為主,如果用瀉藥,也一天就夠了,這是原則。如果吐過之後,隔天還噁心,可以用大黃甘草湯,效果不錯。如果吐後偶爾腹痛,大多是肚臍痛,到第二天,用炒鹽包起來熱敷,會有效果。當天就熱敷,會刺激藥氣,反而會更加不舒服。凡是吃藥沒吐的人,應該隔兩天再催吐,如果當天連續使用,就會前後藥效重疊,催吐過度。凡是吐過之後,禁止乘船。凡是有梅毒的人家,不可以催吐,有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