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藥治通義》~ 卷十二 (5)
卷十二 (5)
1. 服補瀉汗吐湯法
陶隱居曰。毒利藥,皆須空腹補瀉。其間自可進粥。(補闕肘後百一方序。)
孫真人曰。凡服利湯,欲得侵早。凡服補湯,欲得服三升半。晝三夜一。中間間食,則湯氣溉灌百脈,易得藥力。凡服湯不得太緩太急也。(按真本。此一句,作若如此,則太太須緩,不得速急也。)又須左右仰覆臥,各一食頃,即湯勢遍行腹中。又於室中行,皆可一百步許。
一日勿出外,即大益。凡服治風湯,第一服厚覆取汗。若得汗,即須薄覆,勿令大汗。中間亦須間食,不爾令人無力,更益虛羸。(千金)
按華元化曰。轉下湯,為可早與,但當少與,勿令大下耳。少與當數其間耳(千金引。)蔣孝琬曰。凡服補湯者,相去遠久。服瀉湯,相去近。(醫心方引。)近效。婆羅門僧,療大風疾方後曰。服法,患大風者,用火為使,在室中重作小紙屋子,屋子外然火,令病人在紙屋中發汗。(外臺引。)此術為佳。
徐洄溪曰。發散之劑,欲驅風寒出之於外,必熱服而暖覆其體,令藥氣行於營衛,熱氣周遍,挾風寒而從汗解。若半溫而飲之,仍當風坐立,或僅寂然安臥,則藥留腸胃,不能得汗,風寒無暗消之理,而營氣反為風寒所傷矣。通利之藥,欲其化積滯,而達之於下也,必空腹頓服,
使藥性鼓動,推其垢濁,從大便解。若與飲食雜投,則新舊混雜,而藥氣與食氣相亂,則氣性不專,而食積愈頑矣。(源流論。)
凡煎吐藥湯,及調散,或用酸米湯,或用白湯,或用稀來粥,須備十餘鍾,令病者頓服一鍾,即用指探吐,藥出再服一鍾,亦隨用指探吐,藥出再服再吐,以順溜快吐為度,則頭額身上,自有微汗,所有病證輕減,即為中病,不必盡服余藥。若過吐之,即使病盡除,恐損胸中陽氣也。(醫宗金鑑。)
按探吐,又有以篦子者,有以箸者,有以虀者,有以紙撚子者,有以釵股及雞羽者,有以鵝翎少抹桐油於尖上,曬乾者。又用吐緊勒肚腹,見丹溪心法。又用藥吐如下,以醋飯止之。古方往往謂之。(吐不止者用之。出千金咳嗽中。瀉不止者用之。出千金妊娠樸消蕩胞湯。外臺,
必效療癖方。近效大麝香丸後,及本草續隨子條,日華子說。)又諸劑服法,互見前卷,宜相參。
白話文:
陶弘景說:使用能攻毒、使排泄順暢的藥物,都必須在空腹時服用,接著再進食粥類。(出自《補闕肘後百一方序》)
孫思邈說:凡是服用使排泄順暢的藥湯,最好在清晨服用;凡是服用滋補藥湯,最好服用三升半的量,白天三次晚上一次。在服藥期間適當進食,這樣藥氣才能滋潤全身經脈,容易發揮藥效。服用藥湯時,速度不宜太慢或太快。(按原本,這句話是說如果這樣做,就必須慢慢地喝,不能太快太急。)另外,還必須左右翻身躺臥,每次約一個吃飯的時間,這樣藥力就能夠在腹中運行遍佈。之後可以在室內走動,大約一百步左右。一整天不要外出,這樣效果會更好。凡是服用治療風邪的藥湯,第一次服用時要厚蓋衣被以求發汗。如果出了汗,就要薄蓋衣被,不要讓汗出太多。服藥期間也要適當進食,否則會讓人感到虛弱無力,更加虛損。(出自《千金方》)
華佗說:瀉下藥湯可以早點服用,但要少量給予,不要讓病人過度瀉下。少量給予要多次分開給予。(出自《千金方》引述)蔣孝琬說:凡是服用滋補藥湯,服藥間隔時間可以較長;服用瀉下藥湯,服藥間隔時間則應較短。(出自《醫心方》引述)近效醫方中,一位婆羅門僧在治療大風疾病的方子後說:服藥的方法是,患有大風疾病的人,要以火作為輔助,在室內搭建一個用小紙做的小屋子,在小屋子外面點火,讓病人在紙屋中發汗。(出自《外台秘要》引述)這種方法很好。
徐洄溪說:使用發散的藥劑,是要將風寒從體內驅趕出去,一定要熱服藥湯,並暖蓋身體,使藥氣運行於營衛之間,熱氣週遍全身,帶著風寒從汗排出。如果半溫時飲用,又在當風的地方坐立,或只是靜靜地躺臥,那麼藥物就會停留在腸胃,無法發汗,風寒也無法消除,反而會讓營氣受到風寒的侵襲。使用通利的藥物,是要讓它化解積滯,並從下方排出,一定要空腹一次性服用,使藥性推動,將污垢濁物從大便排出。如果與飲食一起服用,就會使新舊之物混雜,藥氣與食物之氣相互干擾,藥性就不能專一,而食物積滯也會更加頑固。(出自《醫學源流論》)
凡是煎煮催吐的藥湯,以及調散的藥粉,可以用酸米湯、白開水或稀粥來配合,需要準備十幾碗。讓病人一次喝下一碗,然後用手指探喉催吐,吐出藥物後再喝一碗,也用手指探喉催吐,吐出藥物後再次服用再次催吐,以順暢快速地吐出為標準,這樣頭部和身上就會微微出汗,所有病症都會減輕,這就說明藥物已經起效,不必喝完剩下的藥。如果催吐過度,即使病症完全消除,也恐怕會損傷胸中的陽氣。(出自《醫宗金鑑》)
關於催吐的方法,有人用竹篦子,有人用筷子,有人用醃菜,有人用紙撚子,有人用髮釵或雞毛,也有人用鵝毛在尖端稍微抹上桐油,曬乾後使用。還有人用束緊腹部的方法催吐,見於《丹溪心法》。也有用藥物催吐的方法如下,用醋飯來止吐。古方常常這樣說。(止不住嘔吐時用這個方法,出自《千金方》咳嗽篇;止不住腹瀉時用這個方法,出自《千金方》妊娠樸消蕩胞湯。《外台秘要》、《必效療癖方》、《近效大麝香丸》後,以及《本草》續隨子條和《日華子》都有提到)。其他各種藥劑的服用方法,在之前的章節中都有提到,應該互相參照。
2. 服藥不必盡劑
楊仁齋曰。治寒以溫。治熱以涼。但中病即止。矯枉則過正也。蓋涼藥頻施。必至於嘔惡沉冷。溫藥頻施。必至於煩躁哄熱。所貴酌量權度。一毫無過用焉。是為活法。(直指方。)
唐恕齋曰。如當汗當下。逐水發吐之劑。皆一時攻邪。豈宜再服。故皆中病而已。不必盡劑。(原病集。)
按此說。本於傷寒論可汗吐下篇。成聊攝註解曰。要在適當。不欲過也。又曰。如承氣湯證云。若二服利則止後服。又云。若一服讝語止。更莫復服。是不盡劑也。
白話文:
楊仁齋說:治療寒症要用溫熱藥,治療熱症要用寒涼藥,但只要病症減輕就要停止用藥,如果過度矯正反而會走向另一個極端。因為頻繁使用寒涼藥,一定會導致噁心嘔吐、身體冰冷;頻繁使用溫熱藥,一定會導致煩躁不安、發熱。所以最重要的是斟酌用藥的劑量,一點都不能過量,這才是靈活運用藥方的方法。(出自《直指方》)
唐恕齋說:像應該發汗、應該攻下、或是逐水、催吐的藥,這些都是一時用來攻擊病邪的,哪有需要再次服用的道理?所以只要病症減輕就應該停止用藥,不需要把藥全部喝完。(出自《原病集》)
依照這樣的說法,是源自於《傷寒論》中關於發汗、催吐、攻下等篇章。成聊攝註解說:重點在於用藥適當,不要過度。又說,像是承氣湯的適應症,如果服用兩次藥後就排便了,就應該停止服用後續的藥。又說,如果服用一次藥後,說胡話的狀況就停止了,就更不要再服用。這些都是不一定要把藥全部喝完的例子。
3. 嘔家服湯法(口噤)
孫真人曰。凡服湯,嘔逆不入湯者,先以甘草三兩,水三升,煮取二升,服之得吐,但服之不吐益佳。消息定,然後服余湯,即流利更不吐也。(千金方。)
按此法甚驗。又本草柹條,陳藏器曰。火乾者名烏柹,人服藥口苦,及欲吐逆,食少許立止。又聖惠開內障眼論曰。凡欲下針,預向人說,忽恐下手疾,人驚駭嘔吐,云云。或吐不定,含白梅咽津,仍預先合之,吐逆盛即難止。
吳仁齋曰。凡嘔而不止者,藥內必少加生薑汁一二匙,服之最效。凡服藥宜徐徐呷下,不可急也。(傷寒蘊要。)
孫臺石曰。諸病惟嘔證不能納藥,服時欲嘔,預備薑湯兼送,更以炒鹽二包,輪熨喉下至胸,多炒頻熨即安。(簡明醫彀。)
陳飛霞曰。大凡嘔吐不納藥食者,最難治療。蓋藥入即吐,安能有功?又切不可強灌,胃口愈吐愈翻,萬不能止。予之治此頗多,先將薑湯和土作二泥丸,塞其兩鼻,使之不聞藥氣,然後用對證之藥煎好,鮮出澄清,冷熱得中,止服一口即停之,半時之久,再服一口,又停之,良久服二口,停之少頃,則任服不吐矣。斯時胃口已安,焉能得吐?愚人不知,明見其葉藥不納,偏以整杯整碗強灌之,則一吐傾囊而出,又何藥力之可恃乎?(幼幼成集。)
按生薑半夏湯,煮取一升,小冷分四服。(千金)治腳氣上入腹,腹急上衝胸,氣急欲絕。半夏湯,初稍稍進,恐氣衝上,格塞不得下,小小服通人氣耳。並是吳氏所本。又曾省翁活幼心書,必勝散,治小兒大人,病中聞藥氣即噁心乾嘔,不能療者,川白芷,銼曬,或焙,研為細末,抄一字及半錢,於舌上令其自化,或用掌心盛之,以舌舐咽云云。
又按口噤難下藥者,或藥熨心胸,或搐藥鼻中,或楷藥齒齦,俟身關開,而後內套劑,方見於第九卷熨法及導法後。
白話文:
孫思邈說,凡是喝湯藥,遇到嘔吐而無法順利吞下藥的人,可以先用三兩甘草加三升水煮成二升,喝下去如果能吐出來就好,如果喝了沒吐更好。等到身體狀況穩定後,再喝剩下的湯藥,就會順暢且不再嘔吐了。這個方法非常有效。
另外,本草書籍中記載,柿子曬乾後叫做烏柿,人在吃藥覺得嘴巴苦或想吐時,吃一點烏柿就能立刻止住。還有,古籍中提到,準備下針治療眼睛疾病時,要先告知病人,以免突然下針造成病人驚嚇嘔吐。如果已經開始嘔吐不止,可以含白梅然後吞口水,但要事先準備,因為如果嘔吐已經很嚴重就難以止住。
吳仁齋說,凡是嘔吐不止,可以在藥裡加一兩湯匙的生薑汁,服用後效果最好。喝藥時要慢慢喝,不能太急。
孫臺石說,各種疾病中,只有嘔吐症狀最難服藥,喝藥時想吐,可以先準備薑湯一起喝下,再用炒過的鹽包兩個,輪流熱敷喉嚨到胸口,多炒多敷就會好轉。
陳飛霞說,凡是嘔吐而不吃藥、不吃東西的情況,最難治療。因為藥一入口就吐出來,怎麼會有效果?千萬不可以強灌,這樣胃會越來越不舒服,吐得更嚴重,無法停止。我治療過很多這種情況,我會先用薑湯和泥巴做成兩個泥丸塞住病人的鼻子,讓他們聞不到藥味,然後用對症的藥煎好,去除雜質,放溫後,先讓病人喝一口就停下,過半個時辰再喝一口,再停一下,然後喝兩口,停一下,之後就可以正常服藥而不會吐了。這時候胃已經舒服了,怎麼會再吐呢?愚笨的人不了解,看到病人無法吞下藥,反而硬要整杯整碗灌下去,結果全部吐出來,藥就沒有用了。
另外,生薑半夏湯,煮一升,稍涼後分四次服用,可以治療腳氣病向上衝入腹部,導致肚子急痛往胸口衝,氣喘到快要斷氣的情況。半夏湯要慢慢喝,以免藥氣向上衝,阻塞難以下咽。這些方法都是根據吳氏的說法。
曾省翁的活幼心書中提到,必勝散可以治療小孩大人,生病時聞到藥味就噁心乾嘔,無法治療的情況。用川白芷曬乾或烘乾後磨成細末,用一字或半錢,放在舌頭上讓它自己化開,或者放在手心,用舌頭舔著吞下去。
此外,對於嘴巴緊閉難以餵藥的人,可以用藥熨燙心胸,或將藥粉塞進鼻孔,或用藥物擦拭牙齦,等到身體鬆開後,再用藥劑灌入。這些方法可以在第九卷的熨法和導法中找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