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藥治通義》~ 卷五 (6)
卷五 (6)
1. 下法大旨
間不容穟,必俟外解裡實,而亟用承氣。釜底抽薪,則邪氛頓衰,而後從事清潤,病無不愈矣。大抵服湯已,更衣二三行,則譫妄止,舌潤復和。倘以其餘焰猶存,誤為實未去,而過攻之,則必損胃氣,亦為變證。所以有得下余勿服之禁也。然至其人稟強,與病勢殊重者,及餘邪復聚者,則並有不可以常論。所謂下後懊憹而煩,及大下後,六七日不大便,煩不解之類,是也。又可論有因證數攻條,曰:其中有間日一下者;有應連下三四日者;有應連下二日,間一日者。其中寬緩之間,有應用柴胡清燥湯者;有應用犀角地黃湯者。至投承氣,某日應多與,某日應少與。其間不能得法,亦足以誤事。此非可以言傳,貴乎臨時斟酌。斯言精切,非空談矣。並是傷寒之理也已。如雜病之於下,則干霍暴痛等諸危急證,宜峻下之,固不待言。凡沉滯痼癖,如頑痰宿飲、積食老血,及狂癇黴癩諸疾,皆有不可不下者。其負固不服,宜霎時驅除者,有如久咳之於十棗湯之類;淹久不消,宜取次潰散者,有如勞極之於大黃䗪蟲丸之類。蓋其端緒不一,臨處之際,須仔細甄辨,而勿疑殆焉。
尤飼鶴醫學讀書記曰:攻除陳積之藥,可峻而不可駃;宜專而不宜泛。駃則急過病所,泛則搏擊罕中。由是堅壘如故,而破殘已多,豈徒無益而已哉!此理之所然。然破積有大藥,如鱉甲煎丸之類,則非宜概言矣。
外臺引崔氏,療癥瘕,有羈縻攻之方,亦緩下之謂也。
又按三承氣功用,成聊攝註解以熱結微甚為辨,而張云岐保命集所論綦詳。蓋消、黃均是寒下之藥,而大黃氣味峻烈,能破實結;芒硝咸潤,能軟堅凝。大黃功在氣,芒硝功在質,此其所以為異。但芒硝比大黃,其力頗緩,不如大黃之獨行奏續。然病稍重者,非配用芒硝,則不能盪滌大邪。況滋以枳樸破氣,則最見其效。故大承氣為最緊,而小承氣次之,調胃承氣又次之。蓋小承氣證,視之大承氣證,則其機相同,其實稍輕。如調胃承氣,則既無枳樸,更有甘草,是潤下之法,其用頗不同也。
陶節庵傷寒六書以三焦分論之,迂拘不可信;閔涵清傷寒闡要編既加辨訂,今不復贅。
又按吳又可曰:「如人方肉食,而病適來,以致停積在胃,用大小承氣連下,惟是臭水稀糞而已。於承氣湯中,但加人參一味服之,雖三四十日所停之完穀及完肉,於是方下。蓋承氣藉人參之力,鼓舞胃氣,宿物始動也。」今試有陽明病,其人素虛,雖用承氣,胃氣不能施布,仍遵此法,始得快下者。蓋不啻停食為宜也。
白話文:
下法的重點在於,病情發展快速,不容有絲毫耽擱。必須等到外邪解除、體內實證明顯的時候,才可以使用承氣湯這類藥力強勁的瀉下劑,就像釜底抽薪一樣,迅速清除病邪,等到病勢減弱之後,再使用清潤的藥物來調理,這樣病自然就會痊癒。通常來說,服用瀉下藥後,如果排便兩三次,譫妄等症狀就會停止,舌頭也會恢復濕潤。如果因為殘留的病邪還沒完全清除,誤以為實邪還在,而過度使用瀉下藥,就會損害腸胃功能,也容易引起其他病變。這就是為什麼有「瀉下後剩餘的藥不要再吃」的禁忌。
然而,如果病人體質強壯、病勢嚴重,或是殘餘的病邪又重新聚集,就不能用一般的規律來判斷。例如,有些人在瀉下後會感到煩躁不安,或是瀉下後六七天都沒有排便,仍然感到煩躁,這些都是特殊情況。另外,使用瀉下藥時,也要根據病情的發展階段來調整。有時候需要隔天服用一次,有時候需要連續服用三四天,有時候需要連續服用兩天,中間間隔一天。在這些用藥間隔,有時候需要使用柴胡清燥湯,有時候需要使用犀角地黃湯。至於服用承氣湯,也要根據病情,決定哪一天應該多服,哪一天應該少服。
如果不能掌握這些用藥的方法,很容易就會延誤病情。這些都需要醫生根據臨場情況來斟酌判斷,無法用言語完全表達清楚。這些都是精闢的見解,不是空談,也是治療傷寒的道理。至於雜病方面,如果遇到像是突然腹痛等危急情況,就應該立即使用強力的瀉下藥,這點是不用多說的。凡是體內有頑固的積滯,像是難以化解的痰液、宿食、舊血,以及癲癇、麻瘋等疾病,都是有必要使用瀉下藥的。對於那些堅固不化的病邪,就應該迅速將其清除。
就像久咳不癒,可以使用十棗湯來清除積水;對於那些長時間難以消散的病邪,應該循序漸進地使其崩解,像是過勞導致的瘀血,可以使用大黃䗪蟲丸來治療。總之,病情複雜多變,在治療的時候必須仔細辨別,不要猶豫不決。尤飼鶴在《醫學讀書記》中提到,清除積滯的藥物,藥力可以強勁,但不可以過快,應該專注於病位,而不宜範圍過廣。過快則會讓藥物快速通過病灶,過廣則會導致藥物難以擊中目標,使得病邪仍然存在,反而讓身體受到更大的傷害。
這是醫理上的道理,但也有一些強效的破積藥物,像是鱉甲煎丸,就不適合一概而論。外臺引用崔氏的說法,治療癥瘕時,有使用緩和方式攻擊的方法,這也是緩瀉的意思。
此外,三承氣湯的功效,根據成聊攝的註解,是以熱結的輕重程度來區分。張云岐在《保命集》中也做了詳細的論述。大黃和芒硝都是寒性瀉下藥,但大黃藥味峻烈,能破除實證的積結;芒硝性味鹹潤,能軟化堅硬的凝結物。大黃的作用在於疏通氣機,芒硝的作用在於改善物質的凝結。這是它們的不同之處。然而,芒硝的藥力比大黃緩和,不如大黃單獨使用時的效果來得迅速。但是,如果病情比較嚴重,不配合芒硝使用,就難以徹底清除病邪。
如果再配合枳實和厚朴來破氣,效果就會更為明顯。因此,大承氣湯的藥力最為強勁,小承氣湯次之,調胃承氣湯又次之。小承氣湯的病機與大承氣湯相同,只是病情稍輕。而調胃承氣湯因為沒有枳實和厚朴,反而加入了甘草,屬於潤下法,作用有所不同。陶節庵在《傷寒六書》中以三焦來區分使用,過於拘泥,不可信。閔涵清在《傷寒闡要編》中已經做了辨正,這裡就不再贅述。
另外,吳又可說過,如果一個人剛吃完肉食就生病,導致食物停留在胃中,使用大小承氣湯連續瀉下,排出的也只是臭水和稀糞。如果在使用承氣湯時,加入人參一味藥,即使是三四十天前所吃的完整穀物和肉類,也能順利排出。這是因為承氣湯借助人參的力量,鼓舞胃氣,才能推動停積的食物排出。現在如果遇到陽明病患者,本身體質就比較虛弱,即使使用承氣湯,胃氣也無法正常運行,按照這個方法加入人參,才能使大便順利排出。由此可見,不僅是食物積滯需要用到此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