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藥治通義》~ 卷十二 (3)
卷十二 (3)
1. 藥滓再煮
陶隱居曰。凡建中腎瀝諸補湯。滓合兩劑。加水煮竭飲之。亦敵一劑新藥。貧人可當依此用。皆應先暴令燥。(本草黑字。)
按補湯或宜再煮。其他概不可用。李念莪本草通玄曰。藥滓再煮。殊非古法。味有厚薄。氣有輕重。若取二煎。其厚且重者。尚有功力。其輕且薄者。已無餘味。安在其君臣佐使之宜哉。考古方。唯金匱柴胡飲子。再合滓重煮。然舊說既疑非仲景方。乃足以確李氏之言矣。
白話文:
陶隱居說,凡是補中益腎的湯藥,藥渣要合兩劑一起再加水煮乾,喝下。這就等於一劑新藥,窮人可以這樣用。所有藥材都要先曬乾再用。
按,補湯也許可以再煮,其他藥方一概不可再煮。李念莪在《本草通玄》中說,藥渣再煮,不是古法。藥物有厚薄之分,氣味有輕重之別。若取二煎,藥力較重者尚有功效,輕薄者已無餘味,哪裡還談得上君臣佐使之理呢?考證古方,只有金匱《柴胡飲子》才可以用藥渣再煮。但舊說認為這不是仲景的方子,也足以證實李氏的說法。
2. 作丸散酒膏法
陶隱居曰。凡丸散藥。亦先切細暴燥。乃搗之。有各搗者。有合搗者。並隨方所言。其潤濕藥。如天門冬乾地黃輩。皆先切暴。獨搗令偏碎。更出細擘暴乾。若逢陰雨。亦以微火烘(火工切。)之。既燥。小停冷乃搗之。凡濕藥。燥皆大耗。當先增分兩。須得屑乃秤之為正。
其湯酒中。不須如此也。凡篩丸藥。用重密絹令細。於蜜丸易熟。若篩散草藥。用輕疏絹。於酒中服。即不泥。其石藥。亦用細絹篩。令如丸者。凡篩丸散藥畢。皆更合於臼中。以杵搗之數百過。視其色理和同為佳也。凡漬藥酒。皆須細切。生絹袋盛之。乃入酒密封。
白話文:
陶隱居說:凡是丸散藥,都必須先切細暴晒乾燥,然後再搗碎。有些藥材需要單獨搗碎,有些則需要合在一起搗碎,皆應依據方子所述。對於那些潤濕的藥材,如天門冬、乾地黃之類,都必須先切片暴晒,單獨搗碎成碎塊,再取出細碎的藥塊,暴晒乾燥。如果遇到陰雨天,也要用微火烘乾(火工要注意)。乾燥後,稍微冷卻一下再搗碎。凡是濕潤的藥材,乾燥會導致藥效大幅度減損,所以在乾燥前必須先增加分量,直到藥材變成粉末狀,再稱量才是正確的。
至於湯藥和酒藥,就不需要像上面這樣處理。凡是篩丸藥,要用厚實密緻的絹布,篩出細粉,這樣做成的蜜丸更容易熟透。如果篩散草藥,則要用輕薄透氣的絹布,這樣服用時不會粘在一起。石藥也需要用細絹布篩過,使其像丸藥一樣細碎。凡是篩完丸散藥後,都必須再放入臼中,用杵搗碎數百次,觀察藥材的顏色和質地是否均勻,如果均勻就表示已經達到最佳狀態。凡是浸製藥酒,都必須先將藥材切細,用生絹布袋盛裝,再放入酒中密封。
隨寒暑日數。視其濃烈。便可漉出。不必待至酒盡也。滓可暴燥微搗。更漬飲之。亦可散服。凡合膏。初以苦酒漬令淹浹。不用多汁。密覆勿泄。云晬(祖對切。)時者。周時也。從今旦至明且。亦有止一宿者。煮膏。當三上三下。以泄其熱勢。令藥味得出。上之使幣幣沸。
乃下之使沸靜。良久乃止。寧欲小小生。其中有薤白者。以兩頭微焦黃為候。有白芷附子者。亦令小黃色為度。豬肪皆勿令經水。臘月者彌佳。絞膏。亦以新布絞之。若是可服之膏。膏滓亦可酒煮飲之。可摩之膏。膏滓則宜以傅病止。此蓋欲兼盡其藥力故也。凡用蜜。皆先火煎。
白話文:
根據寒暑的日數,觀察藥液的濃稠程度。可以適當時候過濾,不必等到酒完全喝完。藥渣可以曬乾後稍微搗碎,再次浸泡飲用,也可以直接服用。
凡是製作膏方,一開始要用苦酒浸泡,直到藥材完全浸透。不需要太多的酒汁,要密封蓋好,避免藥汁流失。所謂「云晬」(祖對切)指的是一天的時間,也就是從今天早晨到明天早晨。但也有些需要只浸泡一夜的。
熬製膏方時,應該三次上火,三次下火,這樣可以讓藥材的熱氣散發出來,使藥效更易釋放。上火時要讓藥汁微微沸騰,下火時則讓藥汁靜止沸騰,過一會兒再停止。最好是讓藥汁稍微生一點,不要完全煮沸。
如果膏方中有薤白,可以用兩頭微微焦黃來判斷是否煮好。如果有白芷、附子,則要讓它們稍微泛黃。豬油則要避免接觸到水,臘月時期的豬油效果更好。
絞製膏方時,要用新的布料來絞。如果製成的膏方可以直接服用,那麼藥渣也可以用酒煮後飲用。如果製成的膏方是用来擦拭的,則藥渣可以用來敷在患處。這些都是為了充分利用藥材的功效。
凡是用到蜂蜜的,都要先用火煎一下。
掠去其沫。令色微黃。則丸經久不壞。掠之多少。隨蜜精粗。(本草黑字○按原文更載各藥修治。文繁。今不具錄。)
朱君輔曰。員藥法。蜜劑。每藥一斤。用蜜一斤。麵糊劑。每藥末一斤。用面四兩。米粉亦如之。(朱氏集驗方。)
陳月朋曰。散。研成細末也。宜旋制合。不堪久留。恐走泄氣味。服之無效爾。(本草蒙筌。)
徐思鶴曰。凡草藥燒灰為末。如華葉柏葉茅根薊根。十灰散之類。必燒焦枯。用器蓋覆。以存性。若如燒燃柴薪。煆成死灰。性亦不存而罔效矣。(古今醫統○按華葉。疑𦯸葉。)
白話文:
煎煮藥液時,去除表面的泡沫,讓藥液顏色微微泛黃,這樣製成的丸藥就能久放不易變質。去除泡沫的程度要根據蜂蜜的品質而定。至於其他藥材的修治方法,記載很多,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。
朱君輔說,製丸藥時,若用蜂蜜作為粘合劑,每斤藥材需用一斤蜂蜜;若用麵糊作為粘合劑,每斤藥粉需用四兩麵粉,米粉也同樣如此。
陳月朋說,散劑是指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應該現制現用,不宜久放,否則藥效會散失,服用後就沒有效果了。
徐思鶴說,凡是用草藥燒灰製成的藥粉,比如華葉、柏葉、茅根、薊根等,以及十灰散等藥方,一定要燒成焦枯狀,用器皿蓋住保存其藥性。如果像燒柴火一樣燒成死灰,藥性就會消失,服用後就沒有效果。
李瀕湖曰。別有釀酒者。或以藥煮汁和飯。或以藥袋安置酒中。或煮物和飯同釀。皆隨方法。又有煮酒者。以生絹袋藥。入壇密封。置大鍋中。水煮一日。埋土中七日。出火毒乃飲。(本草綱目。)
按吳茭山活人心統曰。修合丸藥。務在制度如法。一不如法。則用不效。譬如造酒。得法則味香甜。飲之能生精養血。快情忘憂。造不如法。則酒味苦酸。飲之則敗胃生痰。非惟無益。而反有害。此篤論也。然諸修合劑。皆同此理。不翅丸藥矣。
白話文:
李瀕湖說,有些釀酒方法,會用藥材煮汁混合米飯,或用藥袋放置酒中,或在煮食時加入藥材一起釀酒,這些方法都各有其步驟。還有一種煮酒方法,是將藥材用生絹袋包好,放入壇中密封,再放入大鍋中以水煮一天,埋入土中七天,取出後去除火毒就可以飲用。
吳茭山在《活人心統》中說,配製丸藥時,務必按照正確的方法,如果方法不對,藥效就無法發揮。就像釀酒,遵循正確的方法,酒就會香甜可口,飲用後能生精養血,讓人心情愉悅,忘卻煩惱;如果方法不正確,酒就會苦澀酸味,飲用後會損傷脾胃,生痰,不僅毫無益處,反而有害。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論點,其實所有配製藥物的道理都相同,不只是丸藥而已。
3. 服藥節度
病在胸膈以上者。先食後服藥。病在心腹以下者。先服藥而後食。病在四肢血脈者。宜空腹而在旦。病在骨髓者。宜飽滿而在夜。(本草白字○按此引經文。猶是前卷七情之例。)
葛仙翁曰。按中黃子服食節度曰。服治病之藥。以食前服之。服養生之藥。以食後服之。吾以咨鄭君。何以如此也。鄭君言。易知耳。欲以藥攻病。既宜及未食內虛。令毒勢易行。若以食後服之。則藥攻谷。而力盡矣。若欲養生。而以食前服。藥力未行。而谷驅之以下。不得除上作益也。(醫心方。引抱朴子。)
按素問。有為後飯之文。(出腹中論。病能論。次注曰。飯後藥先。謂之後飯。)仲景有先食服之語。(出桃核承氣湯。烏梅丸。赤石脂丸。赤丸。己椒藶黃丸。茵陳五苓散方後。又桂枝茯苓丸。每日食前服一丸。)並未有食後服之法。蓋抱朴子。與經相協。平旦服。出十棗湯。
白話文:
生病在胸膈以上,应该先吃饭再吃药;生病在心腹以下,应该先吃药再吃饭;生病在四肢血脉,应该空腹在早上吃药;生病在骨髓,应该在晚上吃饱饭后吃药。葛仙翁说,按《中黄子服食节度》所说,治疗疾病的药应该饭前服用,养生的药应该饭后服用。我曾向郑君请教为何如此,郑君说,这很容易理解。想要用药攻克疾病,就应该在饭前服用,那时胃肠空虚,药力更容易发挥作用。如果饭后服用,药力会去攻击食物,而失去效力。想要养生,如果饭前服用,药力还没发挥作用就被食物推下去,无法向上发挥益处。
空腹服。出薯蕷丸。亦並非四肢血脈之治。晝三夜二之類。仲景之意。不過使藥氣接續耳。要之。本草之言。宜附之別論。汪訒庵醫方集解。嘗有疑辭。語意欠穩。仍不登載。(利湯欲早。宜考後款。)
又按盧紹庵一萬社草。馮楚瞻錦囊秘錄。說食前食後之分。稍有可取。仍附之。盧曰。病在上。頻而少。食後服。病在下。頓而多。食前服。(此宗東垣。宜參次款。)頻而少者。分數口徐徐吞嚥。急則速過病所。頓而多者。引滿一吸而盡。緩則不及攻病。食後腹飽。留戀於上。
食前腹飢。迅達於下。病在中宮。不飢不飽。不疾不徐。此古法服。藥緩急先後次序。愚謂食前服者。須當緩行幾步。體若困憊。扶坐良久。令人摩揉胸腹。食後服者。不可遽然行走。身雖矍鑠。亦宜伏枕片時。屏息假寐。又於漏下五鼓服藥。宿食消融。腸胃空虛。藥易運行。
白話文:
空腹服用薯蕷丸,這並不是治療四肢血脈的藥方。晝三夜二之類的用藥時間,仲景的意思只是讓藥氣接續而已。總之,本草方面的論述,應該附在別論中。汪訒庵醫方集解中有些疑點,語意不夠穩妥,就不列舉了。
另外,根據盧紹庵一萬社草和馮楚瞻錦囊秘錄,食前食後服藥的確有其道理。盧紹庵說,病在上,症狀頻發但量少,應該食後服用;病在下,症狀突然發作且量多,應該食前服用。頻而少者,應該分幾口慢慢吞服,速度快則藥效容易超過病灶;頓而多者,應該一口氣吞下,速度慢則藥力不足以攻克病症。食後服用,肚子飽了,藥效容易停留在上焦。
食前服用,肚子餓了,藥效容易直達下焦。病在中宮,不飢不飽,服藥速度不急不緩。這是古法服藥的緩急先後順序。我認為,食前服用藥物,應該緩慢行走幾步,如果身體感到疲憊,就扶着坐一會兒,讓別人揉揉胸腹。食後服用藥物,不應該馬上走動,即使身體感覺良好,也應該伏枕休息一會兒,屏住呼吸,假寐片刻。另外,在晚上五更服藥,宿食消融,腸胃空虛,藥物更容易運行。
尤為有益。馮曰。調理脾氣者。宜食遠而徐徐服之。藥後勿就進食。調理腎元者。宜食前而頓服多服之。藥後便可進食。若血食美味更佳。蓋助精血。發生尤捷耳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強調了調理身體的不同方法,並提出了飲食建議。
對於調理脾氣的人來說,應該選擇遠離的、慢慢品嚐的食物。服用藥物後,最好不要再馬上進食。
對於調理腎元的人來說,應該在餐前一次性大量食用食物。在服用藥物後,便可以開始進食。如果能搭配一些滋補的食物,效果會更好,因為它們有助於增強精血,促進恢復。
簡而言之,這段文字指出,根據不同的健康目標(如調理脾氣或腎元),應選擇不同類型的食物,並且在服用藥物後的飲食習慣也有所不同。同時,還建議在日常飲食中加入滋補食材,以加速康復過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