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藥治通義》~ 卷五 (5)
卷五 (5)
1. 下法大旨
應手而愈。(按此方所主,實系陰結。)
又河間三書云:鬱熱蓄甚,神昏厥逆,脈反滯澀,有微細欲絕之象。世俗未明造化之理,投以溫藥,則不可行;或者妄行攻下,致殘陰暴絕,勢大可危。不下亦危。宜用涼膈散合解毒湯;養陰退陽,積熱藉以宣通,則心胸和暢,而脈漸以生。此皆用藥淺深之次第也。
又如太陽證未罷,口渴,小便短澀,大便如常。此為溺澀不通之證,治用五苓散。又太陽傳本,熱結膀胱,其人如狂,少腹硬滿而痛,小便自利者。此為蓄血下焦,宜抵當湯丸。若蓄血輕微,但少腹急結,未至硬滿者,則用桃核承氣湯,或用生地四物湯,加酒洗大黃各半,下之尤為穩當。
蓋溺澀證:大便如常;燥糞證:小便不利;蓄血證:小便自利,大便色黑也。此便溺蓄血之所由分也。血結膀胱,病勢最急,則用抵當湯;稍輕則抵當丸。結胸惡證悉具,則用大陷胸湯;稍輕者,大陷胸丸。其他盪滌腸胃,推陳致新之法,則皆用湯。古人有言:凡用下藥攻邪氣,湯劑勝丸散。誠以熱淫於內,用湯液滌除之,為清淨耳。此湯丸之別也。
然又有雜證中,不別寒熱、積滯、痰水、蟲、血、癰、膿,以誤人者,何也?東垣治傷食證,腹痛便閉拒按者:因於冷食,用見晛丸;因於熱食,用三黃枳朮丸。若冷熱互傷,則以二丸,酌其所食之多寡,而互用之,應手取效。(按冷食熱食,以分治法,殊為迂泥。)
又實熱老痰,滾痰丸;水腫實證,神祐丸;蟲積,剪紅丸;血積,花蕊丹、失笑丸;腸癰,牡丹皮散。隨證立方,各有攸宜。此雜證攻下之良法也。近世庸家,不講於法,每視下藥為畏途;病者亦視下藥為砒鴆。致令熱證垂危,袖手旁觀,委之天數,大可悲耳。
昔張子和儒門事親三法,即以下法為補,謂下去其邪而正氣自復,穀肉果菜無往而非補養之物。雖其說未合時宜,而於治病攻邪之法,正未可缺。吾願學者仰而思之,平心而察之,得其要領,以施救濟之方,將以躋斯民於壽域不難矣。(醫學心悟。)
按經曰:因其重而減之;又曰:其下者,引而竭之;中滿者,寫之於內;又曰:其實者,散而寫之;又曰:其未滿三日者,可汗而已;其滿三日者,可泄而已。曰:人有所墮墜,惡血留內,腹中滿脹,不得前後,先飲利藥。此軒岐之下法也。蓋攻下之道,不可以速,不可以遲,必在其中肯焉。邪將陷里,未全實胃者,雖曰數既多,倘遽下之,則邪正相擾,或熱氣上迫,或變為虛寒,其證不一。此經文所諄諄垂戒者也。邪既實胃者,雖得病無日,必宜用疏轉;而瞻顧失下,則火邪膠固,銷血鑠液,遂至攻補兩難。此吳又可所深畏者也。是以用下之機。
白話文:
下法的大要
病症應該是手到病除的。(這裡說的是針對陰結的病症。)河間的三本書中說,鬱積的熱氣過於旺盛,導致神智昏迷、厥逆,脈象反而變得遲滯、不流暢,甚至有微弱到快要消失的跡象。世俗之人不明白陰陽變化的道理,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,這是不行的。有些人胡亂地使用攻下的藥物,導致陰氣被耗盡,病情突然加重,情況非常危險。但如果不用下法,病情也很危險。這時應該用涼膈散搭配解毒湯,滋養陰氣、去除陽熱,讓積聚的熱氣得以疏通,這樣心胸就會舒暢,脈象也會逐漸恢復正常。
這都是用藥有淺有深的步驟。又例如,太陽病的症狀還沒完全消除,出現口渴、小便短少且澀滯不通,但大便正常的情況,這是小便不通的病症,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。另外,太陽病傳變到裡,導致熱邪結聚在膀胱,病人會出現像發狂一樣的症狀,小腹脹滿且疼痛,小便卻能正常排出。這是因為瘀血積存在下焦,應該用抵當湯或抵當丸來治療。如果瘀血比較輕微,只是小腹感到緊縮,還沒有脹滿疼痛,那就用桃核承氣湯,或者用生地四物湯,再加上用酒洗過的大黃,各一半的份量來攻下,這樣會比較穩妥。小便澀滯不通,但大便正常;大便乾燥,小便不暢;瘀血積聚,小便反而能正常排出,甚至排出黑色的糞便,這些都是區分小便、大便以及瘀血積聚的重點。血結在膀胱的病勢最危急,就要用抵當湯;稍微輕一點,就用抵當丸。結胸的危重症狀全部出現,就要用大陷胸湯;稍微輕一點,就用大陷胸丸。其他清滌腸胃、促進新陳代謝的方法,一般都是用湯劑。
古人說,凡是使用攻下藥來去除邪氣,湯劑比丸散的效果更好,這是因為熱邪深入體內,用湯液清洗能達到清淨的效果。這就是湯劑和丸散的不同。然而,也有一些複雜的病症,不區分寒熱、積滯、痰水、蟲血、癰膿,導致誤診的情況。為什麼呢?像是東垣治療因飲食不當造成的傷食病症,如果腹痛、便秘,而且拒絕按壓,是因吃了生冷的食物,就要用見晛丸;如果因吃了熱性的食物,就要用三黃枳朮丸。如果冷熱食物都傷到,就要根據所吃食物的多少,交替使用兩種藥丸。這樣就能立刻見效。(按,根據冷熱食物來區分治療方法,未免過於迂腐。)另外,如果是實熱性的老痰,要用滾痰丸;如果是水腫的實證,要用神祐丸;如果是蟲積,要用剪紅丸;如果是血積,要用花蕊丹或失笑丸;如果是腸癰,要用牡丹皮散。依照不同的病症來開方,各有其適宜的藥物,這些是治療複雜病症攻下法的良方。近代的庸醫,不講求方法,總是把攻下藥視為畏途,病人也把攻下藥當作是毒藥,導致熱病危急,卻袖手旁觀,聽天由命,實在可悲。以前張子和在《儒門事親》中提出的三法,就把下法當作補法,認為除去邪氣,正氣自然就會恢復。穀物、肉類、水果、蔬菜,沒有一樣不是滋補的食物。雖然他的說法可能不完全符合時宜,但在治療疾病、攻邪的方面,是不可或缺的。我希望學習醫學的人,能認真思考、冷靜觀察,掌握其中的要領,用來救治病人,讓人民能夠健康長壽,並非難事。
(出自《醫學心悟》)
《內經》說:「邪氣過於強盛,就要削弱它」,又說「向下行的,要引導它使其排盡」,「中間脹滿的,要向內宣泄」,又說「實證的,要疏散並泄除」,「病程未滿三天的,可以用發汗的方法」,「病程滿三天的,可以用泄下的方法」。又說:「如果有人從高處摔落,瘀血停留在體內,腹部脹滿,大小便不通暢,要先使用通利藥」。這是《內經》中記載的攻下法。總之,攻下之道,不可以過快,也不可以過慢,必須掌握好時機。邪氣將要深入體內,但還沒有完全侵犯胃部時,即使病程時間較長,如果立刻使用攻下藥,就會導致邪氣和正氣相互干擾,或者熱邪向上迫逼,或者轉變成虛寒的病症,情況千變萬化。這是《內經》中不斷告誡的。如果邪氣已經侵犯到胃部,即使發病時間不長,也一定要用疏導轉化的方法,如果顧慮太多而不使用攻下,就會導致火邪膠結固著,耗損血液、津液,最後導致攻補兩難。這是吳又可非常擔憂的情況。因此,使用攻下藥的時機,至關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