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藥治通義》~
1. 卷十二
2. 煮藥總說
沉存中曰。古之飲藥者。煮煉有節。飲啜有宜。藥有可以久煮。有不可以久煮者。有宜熾火。有宜溫火者。此煮煉之節也。宜溫宜寒。或緩或速。或乘飲食喜怒。而飲食喜怒為用者。有違飲食喜怒。而飲食喜怒為敵者。此飲啜之宜也。而水泉有美惡。操藥之人有勤惰。如此而責藥之不效者。非藥之罪也。(良方序。)
病必擇醫。治必擇藥。臨煎造制。切在恭誠。宜令親信至意心明者。煎造忖度。最為的確。煎藥銚器。除油垢腥穢。量水盞器。大小斟酌。用深小淨銚內。下新淨甜水。藥末引物。一切都足浸勻。後詣火上。慢慢煎熬。合得分數。攪括周傍。勿令迸轉。藥熟用稀疏紗絹濾。去滓取汁。(施圓端效方○按湯液本草。東垣用藥心法。內照圖。並同。然此為詳。)
李瀕湖曰。凡服湯藥。雖品物專精。修治如法。而煎藥者。鹵莽造次。水火不良。火候失度。則藥亦無功。觀夫茶味之美惡。飲味之甘餲。皆繫於水火烹飪之得失。即可推矣。是以煎藥須用小心老成人。以深罐密封。新水活火。先武后文。如法服之。未有不效者。(本草綱目。)
徐洄溪曰。煎藥之法。最宜深講。藥之效不效。全在乎此。夫烹飪禽魚羊豕。失其調度。尚能損人。況藥專以之治病。而可不講乎。其法載於古方之末者。種種各殊。如麻黃湯。先煮麻黃去沫。然後加余藥同煎。此主藥當先煎之法也。而桂枝湯。又不必先煎桂枝。服藥後。須啜熱粥。
以助藥力。又一法也。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。則以甘瀾水。先煎伏苓。如五苓散。則以白飲和服。服後又當多飲暖水。小建中湯。則先煎五味。去渣。而後納飴糖。大柴胡湯。則煎減半。去渣再煎。柴胡加龍骨牡蠣湯。則煎藥成。而後納大黃。其煎之多寡。或煎水減半。或十分煎去二三分。
或止煎一二十沸。煎藥之法。不可勝數。皆各有意義。大都發散之藥。及芳香之藥。不宜多煎。取其生而疏蕩。補益滋膩之藥。宜多煎。取其熟而停蓄。此其總訣也。故方藥雖中病。而煎法失度。其藥必無效。蓋病家之常服藥者。或尚能依法為之。其粗魯貧苦之家。安能如法制度。
所以病難愈也。若今之醫者。亦不能知之矣。況病家乎。(源流論。)
按說文曰。⿱台水。亯也。煮。⿱台水或從火。又曰。煎。熬也。方言曰。凡有汁而干。謂之煎。然則煮也者。投物於水。火以熟之之名。煎也者。火以干汁之名也。古方於湯藥。則曰煮。去滓則曰煎。(如柴胡瀉心等湯。可以見焉。)有物而熬盡其汁。亦曰煎。(如龜甲煎丸。
可以見焉。)其義與說文合。宋以來於湯藥。一用煎字。甚失古義矣。(枳實梔子湯。有空煮文。亦足知煮之義。金匱百合諸方。用煎字。然外臺引作煮字。又古方有名煎者。系煎煉之謂。說見於第九卷中。張景岳命湯藥以煎。可謂謬矣。)
又按主藥煮法。洄溪之說為佳。更審經方。自有二義。蓋藥氣味薄者。倘淡煮之。則力不純。故葛根茯苓之類。以為主藥。則必先煮之。氣味厚者。倘濃煮之。則勢必慢。故大黃芒硝之類。以為主藥。則必後內之。猶是利湯補湯之別矣。
又按煮藥器。唐恕齋原病集曰。銀者為上。磁者次之。尤生洲壽世青編曰。必用砂銚瓦罐。如富貴家。淨銀之器煎之更妙。切忌油穢腥氣。銅錫鐵鍋。或煎過他藥者。必滌潔淨。器口用紙蘸水封之。
白話文:
古人煎藥,煮煉有法度,飲用也有講究。有些藥可以久煮,有些則不宜久煮;有些藥適合用旺火,有些則適合用文火,這就是煮煉的節度。藥湯的溫度要溫或寒,飲用的速度要慢或快,有時要配合飲食、情緒,利用飲食或情緒來增強藥效,有時卻會與飲食、情緒相衝突而減低藥效,這就是飲用的講究。此外,水質有好壞之分,煎藥的人也有勤快或偷懶之別。如果因為這些因素導致藥效不佳,不能歸咎於藥本身的問題。
看病要選擇好醫生,用藥要選擇好藥材。煎藥時要抱持恭敬誠懇的心。最好讓信任且心思細膩的人來煎藥,才能準確拿捏。煎藥的器皿要去除油垢腥味,量水的器皿大小要適中。用深且乾淨的小鍋,先放入新鮮乾淨的水,然後將藥材、藥末、引藥等全部浸泡均勻,再放到火上慢慢熬煮。熬煮時要攪動鍋邊,不要讓藥材滾濺出來。藥煮好後,用稀疏的紗布濾去藥渣,取用藥汁。
李時珍說,服用湯藥,即使藥材精良、炮製得當,但如果煎藥的人粗心大意,水質、火候不佳,煎煮時間不對,藥效也會大打折扣。觀察茶的滋味好壞,以及飲品的甘甜與否,都取決於水、火及烹飪的得失,由此可推知煎藥的道理。因此,煎藥必須由小心謹慎的老成人負責,用深罐密封,使用新鮮的水和活火,先用武火後用文火,按照正確方法服用,沒有不見效的。
徐洄溪說,煎藥的方法最需要仔細講究,藥效好不好,全看煎藥的方法是否得當。烹煮雞鴨魚肉等食物,如果烹調失當都會損害健康,更何況藥物是專門用來治病的,怎能不講究呢?古方書記載的煎藥方法各不相同,例如麻黃湯,要先煮麻黃,去除浮沫,然後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煎煮,這是主藥先煎的方法。而桂枝湯則不必先煎桂枝。服藥後,要喝熱粥來幫助藥力發揮,這又是另一種方法。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,則要用甘瀾水先煎茯苓;五苓散則要用白開水調服,服藥後要多喝溫水;小建中湯則要先煎五味子,去除藥渣後再加入飴糖;大柴胡湯則要煎煮至藥汁減少一半,去除藥渣後再煎一次;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則要將藥煎好後,再加入大黃。煎藥的時間長短,有的要煎至藥汁減少一半,有的則煎去十分之二三,有的則只煎一二十滾。煎藥的方法千變萬化,各有其意義。大體來說,發散和芳香類的藥材不宜久煎,以保持其生發疏散的藥性;補益滋膩類的藥材則宜久煎,以使其藥性煮透而停留在體內。這是煎藥的總體原則。因此,即使藥方對症,但煎煮方法失當,藥效也會大打折扣。一般人家常服藥的或許還能按照方法煎煮,但那些粗魯貧困的人家,又怎能按照正確方法煎藥呢?這也是疾病難以治癒的原因。現在的醫生也未必都了解這些道理,更何況是病人呢?
《說文解字》說,「煮」字的意思是用水煮東西使之熟,「煎」字的意思是把有汁液的東西用火煮乾。方言說,凡是將汁液煮乾的都叫做「煎」。也就是說,「煮」是指將東西放入水中,用火煮熟;「煎」是指用火將汁液煮乾。古代的藥方,通常用「煮」來指煎藥,用「煎」來指去除藥渣,例如柴胡瀉心湯。而將藥物熬煮至汁液耗盡,也稱為「煎」,例如龜甲煎丸。這些意思都與《說文解字》的解釋相符。但宋代以來,將湯藥一律稱為「煎」,其實是失去了古義。枳實梔子湯中有「空煮」的說法,也可見「煮」的本義。金匱百合諸方雖然用「煎」字,但《外臺秘要》引用時則作「煮」字。又有一些古方名稱帶「煎」字,是指煎煉之意。張景岳把湯藥都稱為「煎」,可說是謬誤。
關於主藥的煎煮方法,徐洄溪的說法比較好,但如果仔細審視經典藥方,會發現有兩種不同的含義。藥性氣味較薄的藥材,如果淡煮,則藥力不純,所以葛根、茯苓之類作為主藥,一定要先煮。藥性氣味較厚的藥材,如果濃煮,則藥力釋放會比較慢,所以大黃、芒硝之類作為主藥,一定要後下。這就像是利湯和補湯的區別。
關於煎藥的器皿,唐恕齋的《原病集》說,銀器最好,磁器次之。尤生洲的《壽世青編》說,必須用砂鍋或瓦罐,富貴人家用乾淨的銀器煎藥更好。切忌使用沾有油垢腥氣的器皿。銅鍋、錫鍋或煎過其他藥的鍋,一定要徹底清洗乾淨。鍋口可以用紙蘸水密封。
3. 煮藥水火
陶隱居曰。凡煮湯。欲微火令小沸。其水數依方多少。大略二十兩藥。用水一斗。煮取四升。以此為準。(按千金。此下曰。皆絞去滓。而後酌量也。蓋本隱居肘後方序。)然則利湯欲生。少水而多取汁。(按千全曰。為病須快利。所以少水而多取汁。)補湯欲熟。多水而少取汁。
(按千金曰。為病須補益。所以多水而少取汁。)好詳視之。不得令水多少。用新布。兩人以尺木絞之。澄去垽濁。紙覆令密。溫湯勿令鎗器中有水氣。於熟湯上煮令暖。亦好。服湯寧令小沸。熟易下。冷則嘔湧。(本草黑字。)
若合治湯藥。當取井花水。極令潔淨。升斗勿令多少。煮之調和。一如其法。(玉函經。)
凡煮藥用遲火。火駛藥力不出盡。當以布絞之。綿不盡汁也。(同上)
危達齋曰。汁下之藥。每服煎至八分。對病藥。煎至七分。滋補藥。煎至六分。不可極干。亦不可猛火驟乾。恐傷藥力。(得效方。)
吳茭山曰。煎藥。要知補藥。利藥。行經行氣藥。而用水多少。若煎補藥。以十分之水。煎取四分之藥。若利藥。以十分之水。煎取六分之藥。若行經行氣脾胃等藥。只宜時取。(活人心統。)
按仲景煮法不一。大約煮減半以上。隱居所謂。用水一斗。煮取四升者。其義相合。蓋久煮則藥性和利也。利補異制。亦是一說。仲景方。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。及炙甘草湯。俱是補劑。而較他湯最濃煮。其理可見矣。如外臺療瘧醇醨湯。乃系截藥。非可常論者也。(深師醇醨湯。
生薑。烏梅。甘草。桂心。常山。蘘荷根。以水六升。煮取一升。曰醇。未發前須頓服。更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。日醨。至發不斷復頓服。又引備急。有桂廣州法醇醨湯。用大黃。甘草。常山。宜閱。○外臺。古今錄驗。療水咳逆氣。白前湯方後云。上四味切。以水一斗內藥。
刻志水度。復加水七升。微火煎令至刻。去滓。次內藥七種。云云。又近效五加酒。以木度深淺。與水平剋之。云云。按此甚便。宣仿。)火候。則仲景但於桂枝湯。云微火煮。此隅反之辭。而玉函隱居。並祖其意。至後世諸家。稍分條例。今舉其一二。吳仁齋傷寒蘊要曰。
若發汗之藥。必用緊火煎。取濾清。通口服之。若攻下之藥。亦緊火煎。下大黃樸消。俱有次第。須溫服。若補中溫中之藥。宜漫火煎服之。若陰寒病急者。亦宜緊火急煎服之。李念莪本草通玄曰。補藥須封固。文火細煎。利藥宜露頂。武火速煎。尤生洲壽世青編曰。如煎探吐痰飲之劑。
當用武火。取其急速。而發吐之也。此數說或有理。要好行小慧者已。
又按煮藥所用水火。靈樞。有流水千里以外者。八升。揚之萬遍。取其清五升煮之。炊以葦薪。而仲景有甘爛水。潦水。泉水。東流水。蓋皆取熟淡不助里飲。(陳藏器。千里水。及東流水說。宜考。)又有清漿水。殆取性涼解熱也。(朱丹溪本草衍義補遺宜考)如其他諸方。
當從玉函。用井華水為妙。然或有難遽辨。故吳仁齋傷寒蘊要曰。取新汲井水。若有鹹味苦鹹者。皆不可用。此說為是。又儒門事親。有水解一篇。文繁不錄。又梶原性全萬安方氣病中。引森立天可用方。人參湯煮法曰。要用勞水陳蘆。不然則水強火盛。藥力不出也。性全更舉活人書七味蔥白湯為徵云。
不獨此藥。諸煮湯法。皆須要弱水微火也。虛勞傷寒。產婦老人小兒。氣力微者。尤可用勞水。此說亦是。又本草綱目曰。火用陳蘆枯竹。取其不強。不損藥力也。桑柴火。取其能助藥力。烰炭。取其力慢。櫟炭。取其力緊。溫養用糠及馬屎牛屎者。取其緩而能使藥力勻遍也。
白話文:
陶弘景說:凡是煮藥湯,要用小火讓它稍微沸騰就好。水量要依照藥方所寫的量來決定,大概二十兩的藥,用水一斗,煮到剩下四升就可以了,以此為標準。(依照《千金方》的說法,這之後要用布絞去藥渣,然後才衡量劑量,這大概是陶弘景《肘後方序》的內容。)因此,需要藥效快速的湯劑,要用少量的水煮出多一點的藥汁。(《千金方》說,為了快速治病,所以要用少量的水煮出多一點的藥汁。)需要補養的湯劑,要用大量的水煮出少量的藥汁。(《千金方》說,為了補養身體,所以要用大量的水煮出少量的藥汁。)要仔細的看清楚,不要讓水量有多有少。用新的布,兩個人用尺木將藥渣絞乾,過濾掉雜質,用紙蓋好,使蒸氣不會跑掉。把煮好的湯藥隔水加熱溫熱,這樣也很好。喝湯藥最好讓它稍微沸騰一下,煮熟的藥容易入口,冷的藥會讓人想吐。(《本草》中的黑字部分。)
如果是要混合多種藥材一起煮,要用剛從井裡打上來的井水,一定要非常乾淨。升斗的量要精確,不能有多有少,煮的時候要調和,都要按照這個方法。(《玉函經》)
凡是煮藥要用慢火,火太猛藥效就無法完全釋放出來。要用布把藥渣絞乾,用棉布無法完全絞出藥汁。(同上)
危達齋說:針對需要向下走的藥,每次服藥要煎到剩下八成;針對病症用藥,要煎到剩下七成;針對滋補的藥,要煎到剩下六成。不可以煎得太乾,也不可以用猛火快速煎乾,這樣會損壞藥效。(《得效方》)
吳茭山說:煎藥的時候,要知道補藥、瀉藥、以及活絡經絡氣血的藥,應該用水多少。如果是煎補藥,用水十分,煎出四分的藥汁;如果是煎瀉藥,用水十分,煎出六分的藥汁;如果是活絡經絡氣血或脾胃的藥,要隨時取用。(《活人心統》)
依照張仲景的煮藥方法來看,並不是只有一種,大約都要煎到剩下一半以上。陶弘景說的,用水一斗煮到剩四升,這個意思是一樣的,大概煮久一點藥性才會緩和。瀉藥和補藥的做法不同,這也是一種說法。張仲景的藥方,像是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,以及炙甘草湯,都是補劑,但都比其他藥湯煮得更濃,其中的道理可以理解。像是《外臺》治療瘧疾的醇醨湯,屬於截斷病程的藥,不可以當成一般情況來討論。(深師的醇醨湯,用生薑、烏梅、甘草、桂心、常山、蘘荷根,用水六升,煮到剩下一升,叫做醇,在還沒發病前要馬上喝完;再用水三升,煮到剩下一升,叫做醨,等到發病後馬上喝完。還有《備急方》提到桂廣州的醇醨湯,用大黃、甘草、常山,可以參考。《外臺》和《古今錄驗》治療水咳氣逆的白前湯,記載,將上面四種藥切碎,用水一斗放入藥材,刻上標記記住水位,再加入七升水,用小火煎到水位標記的地方,去掉藥渣,再放入七種藥材等等。《近效方》的五加酒,用木頭量具來測量深淺,與水位對齊等等,這個方法很方便,應該仿效。)火候方面,張仲景只在桂枝湯中說要用小火煮,這句話是從側面強調。而《玉函》和陶弘景都遵循這個意思。到了後世的醫家,稍微做了條例分類,現在舉幾個例子。《吳仁齋傷寒蘊要》說,如果是發汗的藥,一定要用大火快煎,濾掉藥渣,馬上服用;如果是攻下的藥,也要用大火快煎,放入大黃、樸硝,都有先後順序,要溫服;如果是補中溫中的藥,要用慢火煎服;如果是陰寒急症,也要用大火快煎服用。《李念莪本草通玄》說,補藥要密封好,用小火慢慢煎;瀉藥要打開蓋子,用大火快煎。《尤生洲壽世青編》說,像是煎催吐痰飲的藥劑,就要用大火,使其快速發揮催吐的效果。這些說法有些道理,但只要稍有小聰明的人都懂。
另外,依照煮藥所用的水和火,《靈樞》說,用離家千里以外的流水,取八升,揚灑一萬遍,取其清澈的五升來煮藥,用蘆葦柴來燒火;而張仲景提到用甘爛水、潦水、泉水、東流水,都是取其味道清淡,不會助長體內的濕氣。(陳藏器提到千里水以及東流水的說法,可以參考。)還有清漿水,大概是取其性涼來解熱。(朱丹溪《本草衍義補遺》可以參考)其他藥方,應該依照《玉函》的說法,用井華水最好。但是,有時候很難分辨水的品質,所以《吳仁齋傷寒蘊要》說,要取新汲取的井水,如果水有鹹味或苦鹹味,都不能用,這種說法是對的。《儒門事親》有《水解》一篇,內容很繁雜,就不在此記錄。《梶原性全萬安方氣病》中,引用森立天《可用方》的人參湯煮法說,一定要用勞水或陳蘆,不然水太強火太旺,藥效就無法釋放出來。性全又舉《活人書》的七味蔥白湯為例說,不只是這個藥,所有煮湯藥的方法,都要用弱水和微火。體虛、傷寒、產婦、老人和小孩,氣力不足的人,尤其可以用勞水。這種說法也是對的。《本草綱目》說,火要用陳蘆或枯竹,因為火力不強,不會損壞藥力;桑柴火,可以幫助藥效;烰炭,火力比較慢;櫟炭,火力比較強;溫養用的糠或馬屎牛屎,因為火力比較緩慢,可以讓藥力均勻釋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