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藥治通義》~ 卷五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)

1. 卷五

2. 下法大旨

張戴人曰:下之攻病,人亦所惡聞也。然積聚陳莝於中,留結寒熱於內;留之則是耶?攻之則是耶?內經一書,惟以氣血通流為貴;世俗庸工,惟以閉塞為貴。又止知下之為瀉,又豈知內經之所謂下者,乃所謂補也?陳莝去而腸胃潔,癥瘕盡而營衛昌;不補之中,有真補者存焉。

然俗不信下之為補者,蓋庸工妄投下藥,當寒反熱、當熱反寒,未見微功,轉成大害,使聰明之士亦復不信者,此也。所以謂寒藥下者:調胃承氣湯,泄熱之上藥也;大小桃仁承氣,次也;陷胸湯,又其次也;大柴胡,又其次也。(按:此諸方,各有所宜;今立差等,未審何意。)

以涼藥下者:八正散,泄熱兼利小便;洗心散,抽熱兼治頭目;黃連解毒散,治內外上下畜熱而不泄者;四物湯,涼血而行經者也;神芎丸,解上下畜熱而泄者也。以溫藥而下者:無憂散,下諸積之上藥也;十棗湯,下諸水之上藥也。以熱藥下者:煮黃丸、纏金丸之類也。

急則用湯,緩則用丸;或以湯送丸。量病之微甚,中病即止,不必盡劑,過而生愆。仲景曰:大法秋宜瀉。謂秋則陽氣在下,人氣與邪氣亦在下,故宜下。此仲景言其大概耳。設若春夏有可下之疾,當不下乎?(按:此下原論承氣湯,義不了,今刪卻。)或言男子不可久瀉,婦人不可久吐;何妄論之甚也?可吐則吐,可下則下;豈問男女乎?大人小兒,所傷之物在胃脘;如兩手脈遲而滑者,內實也,宜下之。何以別乎?蓋傷宿食者惡食,傷風者惡風,傷寒者惡寒,傷酒者惡酒,至易辨也。故凡宿食在胃脘者,可下之,則三部脈平。若心下按之而硬滿者,猶宜再下之。如傷寒大汗之後,重複勞發而為病者,蓋下之後熱氣不盡故也,當再下之。若雜病腹中滿痛不止者,此為內實也。金匱要略曰:痛而腹滿,按之不痛為虛,痛者為實。難經曰:痛者為實;腹中滿痛,里壅為實。故可下之,不計難病傷寒,皆宜急下之。

宜大承氣湯、或導水丸、或泄水丸等藥,過十餘行;如痛不已,亦可再服;痛已則止。至如傷寒大汗之後,發熱脈沉實,及寒熱往來,時時有涎嗽者,宜大柴胡加當歸煎服之;下三五行立愈。產後慎不可作諸虛不足治之;必變作骨蒸寒熱、飲食不入、肌膚瘦削、經水不行。經曰:寒則衰飲食,熱則消肌肉。人病瘦削,皆粗工以藥消爍之故也。嗚呼!人之死者,豈為命乎?

難經曰:實實虛虛,損不足而益有餘。如此死者,醫殺之耳。至如目黃、九疸、食勞,皆屬脾土,可下之。宜茵陳蒿湯、或用導水丸、禹攻散,瀉十餘行;次以五苓散、桂苓甘露散、白朮丸等藥,服之則愈矣。或腰腳胯痛,可用甘遂粉二三錢,以獖豬腰子薄批七八片,摻藥在內,以濕紙包數重,文武火燒熟,至臨臥細嚼,以溫酒或米飲湯調下。至平明,見一二十行,勿訝;意欲止瀉,則飲冰或新水,頓服之瀉立止;次服通經和氣定痛烏金丸、騙馬丹之類,則愈矣。內經。

白話文:

張戴人說,使用瀉下的方法來攻克疾病,人們通常不喜歡聽到。然而,如果體內積聚了陳舊的廢物,寒熱留結在裡面,留著它好呢?還是攻克它好呢?《內經》這本書,最重視氣血的暢通運行。而世俗的庸醫,卻只重視閉塞不通。他們只知道瀉下就是排泄,又哪裡知道《內經》所說的瀉下,其實也是一種補益呢?當陳舊的廢物清除後,腸胃就乾淨了;癥瘕腫塊消失了,營衛之氣就旺盛了。這就是在不使用補藥的情況下,反而能達到真正補益的效果。

然而,世俗不相信瀉下也是補益,那是因為庸醫隨意使用瀉下藥物,該用寒藥的反而用熱藥,該用熱藥的反而用寒藥,沒有見到絲毫效果,反而造成更大的傷害,導致聰明的人也不相信瀉下。這就是原因。所以說,用寒性藥物來瀉下的,調胃承氣湯是瀉熱的上等藥物,大小桃仁承氣湯是次等的,陷胸湯又次之,大柴胡湯又次之。(按:這些方劑各有其適應症,現在這樣區分等級,不知道是什麼意思。)

用涼性藥物來瀉下的,八正散能瀉熱兼利小便;洗心散能抽熱兼治頭目;黃連解毒散能治療體內外、上下的蓄積之熱,而沒有排泄出來的;四物湯能涼血而通經;神芎丸能解除上下蓄積之熱,並且能排泄出去。用溫性藥物來瀉下的,無憂散是瀉積的上等藥物;十棗湯是瀉水的上等藥物。用熱性藥物來瀉下的,像煮黃丸、纏金丸之類的。

病情緊急時就用湯劑,病情緩和時就用丸劑,或者用湯劑送服丸劑。根據病情的輕重來衡量用藥的劑量,病癒就停止服藥,不必全部用完,用藥過量會產生過失。張仲景說,按照法則,秋天適宜使用瀉下的方法,是因為秋天陽氣在下,人體的氣與邪氣也都在下,所以適合使用瀉下。這只是張仲景說的大概情況,如果春夏時有需要瀉下的疾病,难道就不瀉下嗎?(按:這段下文,原文是關於承氣湯的論述,意義不明確,現在刪除。)有人說,男子不宜長期瀉下,婦女不宜長期嘔吐,這是多麼荒謬的言論啊!可以吐的就吐,可以瀉下的就瀉下,難道還要分男女嗎?大人或小孩,如果所傷的食物在胃脘,兩手的脈象遲緩而滑,這就是體內有積滯,適合瀉下。如何分辨呢?一般來說,傷了宿食的人會厭食,傷了風邪的人會怕風,傷了寒邪的人會怕冷,傷了酒的人會厭酒,這些都是很容易辨別的。所以,凡是宿食積滯在胃脘的人,都可以使用瀉下的方法,這樣三部的脈象就會平和。如果按壓心下部位,感覺硬滿,也應該再次使用瀉下。如果傷寒大汗之後,又重複勞累而導致生病,那是因為瀉下之後,熱氣沒有完全清除的緣故,應該再次瀉下。如果雜病導致腹部脹滿疼痛不止,這是因為體內有積實。金匱要略說,疼痛而腹部脹滿,按壓不痛,這是虛證;按壓會痛的,這是實證。《難經》說,按壓會痛的是實證,腹中脹滿疼痛是體內壅塞的實證,所以可以使用瀉下的方法。不論是難治的病還是傷寒,都應該立即使用瀉下。

可以使用大承氣湯、或導水丸、或泄水丸等藥物,瀉下十多次,如果疼痛沒有停止,也可以再次服用,疼痛停止就停止服藥。至於傷寒大汗之後,發熱、脈沉實,以及寒熱往來、時常有痰嗽的人,應該用大柴胡湯加當歸煎服,瀉下三五次就會痊癒。產後切記不可按虛弱不足來治療,否則必定會轉變成骨蒸寒熱、飲食不入、肌膚消瘦、月經不來。《內經》說,寒邪會使飲食減少,熱邪會使肌肉消瘦,人會變得消瘦,都是庸醫用藥消磨的緣故啊。唉!人的死亡,難道是命中注定嗎?《難經》說,實證更要使其疏通,虛證更要補益,損減不足的,而增加有餘的,這樣死的人,是醫生殺害的啊!至於目黃、九疸、食勞,都屬於脾土方面的疾病,可以使用瀉下的方法。適合用茵陳蒿湯,或者使用導水丸、禹功散,瀉下十多次,然後用五苓散、桂苓甘露散、白朮丸等藥物來調理,就會痊癒了。如果腰腿胯痛,可以用甘遂粉二三錢,將母豬的腰子切成薄片,將藥粉摻在裡面,用濕紙包好幾層,用文火慢燒烤熟,臨睡前仔細咀嚼,用溫酒或米湯調服,到天亮時會瀉下十多次,不要驚訝。想要止瀉,就喝冰水或新汲的水,馬上就會止瀉。然後服用通經活血、止痛的烏金丸、騙馬丹之類的藥物,就會痊癒了。《內經》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