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藥治通義》~ 卷四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0)

1. 虛家不可大汗

孫真人曰:諸病發熱惡寒,脈浮洪者,便宜發汗。溫粉粉之,勿令遇風。當發汗,而其人適失血及下大利,則不可大汗也。數少與桂枝湯,使體潤漐漐汗出,連日當自解也。(千金方;按外臺秘要,引範汪,下大字錯。)戴復庵曰:失血家不可發汗,淋家不可發汗。如此等類,豈宜遽用表劑?當徐徐解散。(證治要訣。)

按經中,有麻黃證兼虛,姑用桂枝者,蓋如亡血家、淋家等禁汗諸證,或有宜於表劑中更設關防者。其挾虛寒者,如桂枝加附子湯、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之類;其挾裡熱及血分虛燥者,如葛根黃芩黃連湯、栝樓桂枝湯及陽旦湯、葛根解肌湯之類。兼補兼清,皆宜酌用矣。

張景岳曰:凡治傷寒,但見脈息微弱及沉細無力者,皆不可任意發汗。然欲去外邪,非汗不可。而仲景云:「脈微弱者,不可發汗。」夫脈弱非陽,既不可用寒涼;而寒邪在表,又不可用攻下。然則舍此外,又將何法以治此表邪乎?不知溫中即可以散寒,而強主即可以逐寇。

此仲景之意,豈不盡露於言表?而明悟之者,當心會之矣。且凡病外感,而脈見微弱者,其汗最不易出,其邪最不易解。何也?凡以元氣不能托送,即發亦無汗;邪不易解,則愈發愈虛,而危亡立至矣。夫汗本乎血,由乎營也;營本乎氣,由乎中也。未有中氣虛而營能盛者,

未有營氣虛而汗能達者。脈即營之外候,脈既微弱,元氣可知。元氣愈虛,邪愈不解。所以陽證最嫌陰脈,正為此也。故治此者,但遇脈息微弱、正不勝邪等證,必須速固根本以杜深入,專助中氣以托外邪,必使真元漸充,則脈必漸盛,自微細而至滑大,自無力而至有神。

務令陰脈轉為陽脈,陰證轉為陽證。斯時也,元氣漸充,方是正復邪退、將汗將解之佳兆。(景岳全書。)

又曰:夫補者,所以補中,何以亦能散表?蓋陽虛者即氣虛也,氣虛於中,安能達表?非補其氣,肌能解乎?凡脈之微弱無力,或兩寸短小而多寒者,即其證也,此陽虛傷寒也。陰虛者即血虛也,血虛於裡,安能化液?非補其精,汗能生乎?凡脈之浮芤不實,或兩尺無根而多熱者,即其證也,此陰虛傷寒也。然補則補矣,仍當酌其劑量。譬之飲酒者,能飲一勺,而與以一升,宜乎其至於困也;使能飲一斗,而與以一合,其真蚍蜉之撼大樹耳。夫寒中者,所以清火,何以亦能散表?蓋陽亢陰衰者即本虧火盛也,水涸於經,安能作汗?譬之乾鍋赤裂,潤自何來?但加以水,則鬱蒸沛然,而氣化四達。夫汗自水生,亦猶是也。如前論言補陽補陰者,宜助精氣也;此論言以水濟火者,宜用寒涼也。蓋補者,補中之不足;濟者,制火之有餘。凡此者,均能解表,其功若一,而宜寒宜暖,其用不侔,是有不可不辨。(同上)

白話文:

孫真人說,各種疾病發燒怕冷,脈象浮大且有力的,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。用溫熱的藥粉塗抹身體,不要讓身體吹到風,應當發汗。但是如果這個人剛好失血,或是嚴重腹瀉,就不能用大量發汗的方法。這時可以少量多次地給予桂枝湯,讓身體微微出汗濕潤就好。這樣連續幾天,病就會自己好轉。(《千金方》中提到,根據《外台秘要》引用的範汪的說法,這裡的“下”字應該是錯誤的。)戴復庵說,失血的人不能用發汗的方法,小便淋漓不暢的人也不能用發汗的方法。像這種情況,怎麼能馬上就用發汗的藥物呢?應該慢慢地將病邪散開才對。(《證治要訣》)

根據經典的記載,有麻黃證卻同時身體虛弱的情況,這時可以先用桂枝湯。就像失血或小便淋漓不暢等,這些被禁止發汗的情況,有時候在發汗的藥方中,也要加上一些防禦措施,來保護身體。如果同時有虛寒的情況,可以用桂枝加附子湯、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這類的方子。如果同時有內熱,或是血虛乾燥的情況,可以用葛根黃芩黃連湯、栝樓桂枝湯、以及陽旦湯、葛根解肌湯這類的方子。這些方子都是補虛和清熱兼顧的,應該根據實際情況斟酌使用。

張景岳說,凡是治療外感病,只要看到脈象微弱,或是脈搏沉細無力的,都不能隨意用發汗的方法。但是,想要去除體表的外邪,又非發汗不可。而張仲景說,脈象微弱的人,不能用發汗的方法。脈象微弱不是陽氣充足的表現,所以不能用寒涼的藥物。寒邪在體表,又不能用攻下的方法。那麼除了這些方法之外,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治療體表的外邪呢?其實,溫補中焦就能夠驅散寒邪,強壯身體就可以擊退外邪。

這就是張仲景的意思,他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,明白的人應該能理解。而且凡是外感病,脈象呈現微弱的,汗最不容易發出來,外邪也最不容易解除。為什麼呢?因為是元氣不足,無法推動汗液排出。即使強行發汗,也不會出汗。外邪不容易解除,只會越發汗越虛弱,很快就會有生命危險。汗液是從血液而來,是由營氣所化生,營氣又是由中氣所化生。如果中氣虛弱,營氣就不會充足。

如果營氣虛弱,汗液就不容易排出。脈象是營氣的外在表現,脈象微弱,就說明元氣不足。元氣越虛弱,外邪就越不容易解除。所以陽證最怕出現陰脈,就是這個原因。所以治療這種情況,只要遇到脈搏微弱,正氣不足以抵抗外邪等症狀,就必須趕快鞏固根本,防止病情加深。專心幫助中氣,來托出體表的外邪。必須讓元氣逐漸充足,脈象自然會逐漸變得有力。從微細無力變成滑大有力。

務必讓陰脈轉變成陽脈,陰證轉變成陽證。這時,元氣逐漸充足,才是正氣恢復,邪氣消退,快要發汗痊癒的好兆頭。(《景岳全書》)

張景岳又說,補養的目的是補養中焦,為什麼也能夠驅散體表的外邪呢?因為陽虛就是氣虛,中焦氣虛,就沒有力量到達體表。如果不用補氣的方法,肌肉又怎麼能解除外邪呢?凡是脈象微弱無力,或是兩寸脈短小,而且怕冷的人,就是屬於這種情況,這是陽虛引起的傷寒。陰虛就是血虛,裡面的血虛,就不能化生汗液。如果不用補精的方法,汗液又怎麼能產生呢?凡是脈象浮大空虛,或是兩尺脈沒有力量,而且怕熱的人,就是屬於這種情況,這是陰虛引起的傷寒。但是補養也要注意劑量。就像喝酒一樣,如果只能喝一勺,卻給他一升,當然會喝醉。如果能喝一斗,卻只給他一合,當然沒有作用。寒證用清熱的藥物,為什麼也能夠驅散體表的外邪呢?因為陽氣亢盛陰液衰竭,是根本虧虛而導致火氣旺盛。體內水分枯竭,就不能產生汗液。就像燒乾的鍋子一樣,怎麼能滋潤呢?只要加水進去,水蒸氣就會大量產生,氣化就可以通達四方。汗液從水液而來,也是一樣的道理。就像前面說的,補陽補陰的藥物,是要幫助精氣的化生。這裡說的用水來滋潤火熱的,應該用寒涼的藥物。補養,是補養中焦的不足;滋潤,是控制過盛的火熱。這些方法,都能夠解除體表的外邪,效果是一樣的。但是用寒涼或是溫熱的藥物,就各不相同,這是必須要區分的。(同上)

根據經典的記載,有尺脈微弱,尺脈遲緩的人,不能用發汗的方法。如果心悸煩躁,可以用小建中湯。如果脈搏結代不規律,可以用炙甘草湯。由此可見,張景岳的觀點並不是沒有道理的。但是他認為單純用寒涼的藥物也能夠散邪,這可能讓人難以相信。張景岳又把發汗的方法分為三種,分別是溫散、涼散和平散(見《類經》)。他又確立了三種治療體表的方法(見《全書》)。並且說,借助其他方法來托出外邪的,不是發汗的方法。所以這裡就不多引用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