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藥治通義》~ 卷四 (9)
卷四 (9)
1. 發汗不可太過
須從容施劑,以視其安。倘誤為藥力不及,而匆遽連進,則貽戚不鮮矣!蓋不止桂枝為然,用藥之理,往往有如此者,不可不察。(汗藥服法,互見第十二卷中。)
又按孫真人《千金月令》云:「凡發汗,汗遍即止,不可令霢霂。得汗後,以粉摩之,不可令自干。」考之經旨,汗出太多者,方用粉法。今云之不可令自干,則拘矣!(溫粉方,見先君子《傷寒論輯義》、拙著《述義》,及《傷寒廣要》中,今不繁載。)
又《傷寒總病論》云:「凡發汗,須如常覆腰以上,厚衣覆腰以下,以腰足難取汗故也。半身無汗,病終不解。凡發汗後,病證仍存,於三日內,可二三發汗,令腰腳周遍為度。」龐氏之用心切矣!如發汗不徹者,其變亦夥,治之節度,豈可失乎?
白話文:
發汗藥的使用必須從容謹慎地給藥,觀察身體反應是否安穩。如果誤以為藥效不足,而急忙連續服用,那就會招致不少禍患。這不僅僅是桂枝湯的用法如此,用藥的道理往往都是這樣,不可不仔細觀察。(關於發汗藥的服用方法,可以參考第十二卷的內容。)
另外,根據孫思邈《千金月令》所說,凡是發汗,汗液遍布全身就應該停止,不能讓汗出得像細雨般淋漓不盡。出汗後,要用粉撲擦拭身體,不可以讓汗液自然風乾。根據經典的說法,汗出得太多時才使用粉撲的方法。現在說不可以讓汗液自然風乾,就太過於拘泥了。(關於溫粉的方子,可以參考先父的《傷寒論輯義》、我寫的《述義》以及《傷寒廣要》,這裡就不再贅述。)
再根據《傷寒總病論》所說,凡是發汗,必須像平常一樣覆蓋腰部以上,腰部以下則要用厚衣服覆蓋,因為腰部和腿部比較難發汗。如果半身沒有出汗,病症就無法痊癒。凡是發汗後,如果病症仍然存在,可以在三天內發汗兩三次,讓腰部和腿部都出汗為止。龐安時的用心非常懇切。如果發汗不徹底,產生的變化也很多,治療的節奏和方法,怎麼可以隨便呢?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