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藥治通義》~ 卷四 (7)
卷四 (7)
1. 汗法大旨
風寒必先客表。汗得其法,何病不除?汗法一差,夭枉隨之矣!呈,汗豈易言哉!(醫學心悟。)
按內經曰:「因其輕而揚之。」又曰:「其有邪者,漬形以為汗;其在皮者,汗而發之。」又曰:「開鬼門。」又曰:「今風寒客於人,使人毫毛畢直,皮膚閉而為熱,當是之時,可汗而發也。」又曰:「三陽經絡,皆受其病,而未入於藏者,故可汗而已。」此軒岐之論汗也。仲景發表之法,不過二端:
曰桂枝湯,諧和營衛,以治其表虛,邪在肌肉者;曰麻黃湯,發泄郁陽,以治其表實,邪迫骨節者。就中更有節目:桂枝加葛根湯,治表虛而邪著筋脈者;葛根湯,治表實而邪著筋脈者;大青龍湯,涼發壅實,以治表實勢劇者;桂枝麻黃各半湯,桂枝二麻黃一湯,桂枝二越婢一湯,並治表虛失汗,纏滯引日者。此太陽病之治例也。
更有直中表寒證,而附子湯,治其病重陽虛者,亦猶桂枝湯之例;麻黃附子細辛湯,治其病輕表閉者,亦猶麻黃湯之例。此少陰病之治例也。(此諸方主證,及制立之旨,拙著傷寒論述義,既詳辨之,今不再贅。)蓋發汗之法,無出於此範圍。擴而充之,則凡病之系表者,皆無不可療。仲景治濕家,猶於桂麻方中,加驅濕之品,其義可見已。
又按晉唐汗方,有仲景所不有者,皆難適用。降至宋人,則韓祗和禁用桂枝,殆一時之權乎?(醫壘元戎,醫學綱目,並有辨,宜參。)南渡以來,專用香蘇散,正氣散等芳香輕平之藥,以治四時傷寒,蓋亦系當日之宜,施之後世,則僅不過發感冒微邪已。如陶節庵,主張九味羌活湯,則一偏之見也。又張戴人可汗式,論吐法兼汗,吐之發汗,固屬強責,不易輕試焉。更有蒸汗法,載在第九卷中。
白話文:
汗法大要
風寒侵襲人體,一定會先從體表開始。如果發汗的方法得當,沒有什麼疾病不能治癒的。但如果發汗的方法錯誤,則會導致病人夭折枉死。所以說,發汗哪是簡單的事啊!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對於輕微的邪氣,要用向上發散的方法來驅除。」又說:「當體內有邪氣時,可以通過出汗的方式來排出。」還說:「邪氣在皮膚時,要通過發汗來將其發散出去。」也說「要打開鬼門(指汗孔)。」又說:「現在風寒侵襲人體,會使人的汗毛豎立,皮膚閉塞而導致發熱。這個時候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。」還說:「三陽經絡都可能受病,但邪氣尚未進入臟腑的時候,就可以通過發汗來治療。」這都是軒轅黃帝和岐伯關於發汗的理論。
張仲景的發汗方法,不外乎兩種:
一種是桂枝湯,用來調和營衛,治療表虛證,也就是邪氣在肌肉的病症。另一種是麻黃湯,用來發散鬱積的陽氣,治療表實證,也就是邪氣侵犯到骨節的病症。這其中還有細微的變化,像是桂枝加葛根湯,用來治療表虛而邪氣侵犯筋脈的病症;葛根湯,用來治療表實而邪氣侵犯筋脈的病症;大青龍湯,用來清涼發散壅實的邪氣,治療表實且病情嚴重的病症;桂枝麻黃各半湯、桂枝二麻黃一湯、桂枝二越婢一湯,這些都是用來治療表虛而導致不能發汗,病情纏綿的病症。以上都是治療太陽病的例子。此外,還有邪氣直接侵犯體表的寒證,像是附子湯,用來治療陽氣虛弱且病情嚴重的病症,這和桂枝湯的用法類似;麻黃附子二湯,用來治療病情較輕微的表閉證,這和麻黃湯的用法類似。以上這些是治療少陰病的例子。(這些方劑的主治病症,以及立方的道理,我在《傷寒論述義》中已經詳細解釋過,這裡就不再重複了。)總而言之,發汗的方法不出這些範圍。如果能擴展開來理解,那麼凡是屬於體表的疾病,都可以通過發汗來治療。張仲景在治療濕病的時候,也會在桂枝湯或麻黃湯的基礎上,加入驅除濕氣的藥物,這其中的道理是顯而易見的。
再說,晉唐時期出現的一些發汗方劑,有很多是張仲景沒有用到的,這些方劑都難以適用。到了宋朝,韓祗和甚至禁止使用桂枝,這大概也是當時的權宜之計吧。(《醫壘元戎》、《醫學綱目》中都有辨析,可以參考。)南宋以來,人們專用香蘇散、正氣散等芳香輕淡的藥物來治療四季傷寒,這也只是適應當時的情況。如果把這些藥方用在後世,那也只能治療一些輕微的感冒而已。就像陶節庵主張使用九味羌活湯,就顯得有些偏頗了。另外,張戴人提出的可汗法,其中提到了吐法兼汗,用吐的方法來發汗,這實在是有些勉強,不應該輕易嘗試。還有蒸汗法,記載在第九卷中。